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二部有小异。
  论其部内。纯杂小异。
  【□注】妙玄十(八)云。涅盘犹带三乘得道。此经纯一无杂。涅盘更不发迹。此经显本义彰。妙乐七(十九)约十六意拣。(云)云。
  【■记】此释部内纯杂小异。即引妙玄云者。盖涅盘设三权扶一实。故带三乘得道。法华明三权。显一实。故纯一无杂。又涅盘会上大众咸信。是以更不发迹。法华从地。涌出权小生疑。是以显本义彰。故其部内纯杂小异也。况指妙乐十六意拣者。台家明义。多处说之。无烦广辨。欲重论者。更述大猷。判味同时。而有部异。约理。名别咸归常住。约机。彼称捃拾。约法。彼存三权。论意。彼带律仪。语证。彼兼小果。受益。彼无广记。说时。长短永殊。谈常。过未不同。论譬。大阵余党。现瑞。表彰各别。破执。难易不同。领解。远近迹乖。述成。被根不等。用治。生死不同。付嘱。有下有此。得十六意。准此略知。事异意同。不可失旨。失期同异。讲授殊难。是为十六意拣之文也。
  【■备】有下有此。有下方。有现众也。
  △三引常经证。
  故文云从摩诃般若。出大涅盘。
  【□注】故文云等。别行义疏记云。彼经就般若部后分。结撮五味次第也(文)。
  【■记】此释所引经也。盖法华具彰执权之机。已破大阵。然须涅盘收其余党。故於法华后复谈般若。调伏其心。令於涅盘得醍醐味。故曰就般若后分。结撮五味次第也。
  【■补】法华已前是般若为前分。法华已后是般若为后分。以结集为一部。判第四时。
  △三时合。
  前法华合此经。为第五时也。
  【□注】前法华等者。今经时味既同法华。故此文中更不别立时味。但云前法华合此经。为第五时也。
  此释二经同第五时也。
  △四料简二。初问。
  问此经具四教。与前方等部。具说四教。为同为异。
  【□注】妙玄十(二十三)云。问。涅盘追说四。方等正开四。别教复有四。若为分别。
  【■记】此对方等料拣也。别教十住。修生无生。十行。修无量。十向。修无作。十地。证无作。故别教复有四。余解在下。
  △二答。
  答。名同义异。方等中四。圆则初后俱知常。别则初不知。后方知。藏通则初后俱不知。涅盘中四初后俱知。
  此复引妙玄问之答辞云。
  【□注】答。涅盘当四。通入佛性。别教次第。后见佛性。方等保证。二不见性(文)。
  【■备】答中涅盘下。明涅盘中四俱知。通入佛性也。别教下。答别教后知佛性。即所云初不知。后方知。然妙玄单就别教说。不属涅盘。不属方等也。方等下。明方等四中。保证之藏通。初后俱绝分也。按别教问答。注引妙玄带出。仪文无此意也。下注中。今以涅盘追说等文。方依仪文与方等拣。
  【□注】今以涅盘追说四。与方等中四对拣答。名同义异。四教名同。知常不知常异。
  【■记】此断今文答辞。先总答。
  【□注】圆则初后俱知常。初心。名字知。五品。观行知。六根。相似知。住上。分证知。妙觉。究竟知。
  【■记】此圆贴方等。说前后俱知也。六即。解见圆教。
  【□注】别则初不知后方知。初。即地前人也。辅行三下(廿九)云。别亦知中。今言不知者。前三不知圆理故也。(文)若妙玄四(三十一)云。别教初心即知常住者。但中常住耳。后。即登地人也。若得意者。回向薄知。
  【■记】此释别初不知也。别教地前。未闻一中一切中圆理。故不解圆常。下引辅行文证。盖止观明前三教。未被法华会时。尚不解圆。何况入圆。故辅行明别亦解中。而止观言不知者。谓前三教皆不解圆理故。若妙玄别教初心即知常住者。亦指但中常住非圆常也。至别教登地证道同圆。故能解不但中。又别向位。智转行融。虽未能透彻。亦薄解圆理。故云回向薄知。
  【□注】藏通则初后俱不知。观音玄记上(十二)云。凡言别圆初后知常。盖知人法不可灰断。藏通反是。故曰不知。
  【■记】此释藏通初后俱不知也。观音玄云。若云惑尽人法永无。斯是小乘亦称权教。若言惑尽人法不灭。斯是大乘亦称实教。下接凡言别圆。初后知常云云。又止观引经难云。大经谓。阿罗汉不解三宝常住不变者。所有禁戒亦不具足。不得声闻之道。此意云何。释云。罗汉自力。不应知见常住。譬如天眼未开。不见障外。不闻他说。亦不能知。罗汉佛眼未开。又不闻佛说。那得自知常住。故法华云。於自所得功德。生灭度想。若遇余佛。便得决了。又云。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亦不能知。当知不闻。则不知也。经称知者。齐知己理。真谛无为。亦是於常。一相无变。故华严云。诸法实性相。常住不变异。二乘亦皆得。而不名为佛。以常住语通。得作此释。若不作此释者。三藏不说大乘常住。声闻那得具声闻道。具禁戒耶。故知藏通。初后皆不知圆常也。
  【□注】涅盘中四初后俱知。辅行三下(二十二)云。彼经四教皆知常住。本意在圆。(文)观音玄记上(二十七)云。涅盘四教虽俱知常初心用观。不无差别。藏通且须顺於二谛。别初心人未即圆法(文)释签二(二十八)云。涅盘解即而行不即(文)。
  【■记】此释涅盘中。初后俱知。初引辅行证四教俱知。次引观音玄记。明涅盘四教用观有别。
  【■补】藏通须顺二谛者。谓藏通之机虽知圆理。然初心修观。且顺实有幻有而修。若别教初心虽解圆常。修观之时。仍顺次第。故云未即圆法。释签下引证。由解即故。所以四教皆知常住。而行不即故。所以初心圆观。不无差别也。
  △三料拣时味二。初问定意趣。
  问将五味对五时教。其意如何。
  △二答释所以二。初约相生三。初标立。
  答。有二。一者。但取相生次第。
  △二喻显。
  所谓牛譬於佛。五味譬教。乳从牛出。酪从乳生。二酥醍醐。次第不乱。
  【□注】南本涅盘第十三卷圣行品中。无垢藏王菩萨。对佛称叹涅盘教胜。佛印可竟。佛言。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从方等出般若波罗密。从般若波罗密出大涅盘。犹如醍醐。(文)是则五味对教。出自於佛也。
  【■记】圣行品疏云。从佛出十二部经者。经指华严。华严最初。是十二部。修多罗者。即三藏中一藏。物不堪大。即为说小。方等弹偏折小。叹大褒圆。般若三乘同闻。专归一实。引小归大。接偏成圆。及住方便。未证小果。许其通学摩诃衍道。大般涅盘尊极之教。已住小果。斥废三修。说胜常乐。若尔。何不说法华。法华破小果。灭化城。引入宝所。与涅盘同。又迦叶如来。二万灯明。皆说法华。以为极唱。不说涅盘。今释迦。恶世垂迹。宜以异名。显於常乐。两教同极。不言法华。意在於此。是则下约味对教。结出於佛也。
  △三结成。
  故譬五时相生次第。
  【□注】相生。释签一(十九)云。此五味教相生之文。在大经圣行品末。(文)此约教论相生也。妙玄十(十八)云。渐机於顿未转。全生如乳。三藏中转革凡成圣。喻变乳为酪。即是次第相生。为第二时教。不取浓淡优劣为喻也。(文)此约机论相生也。
  【■记】此引二文以证机教相生之论也。释签下约教论。妙玄下约机论。不取浓淡优劣为喻者。酪浓乳淡。而淡者味劣。浓者味优。今但五味相生次第。不取浓淡优劣为喻者。祇是小机於华严如乳。非酪浓於华严也。
  △二取浓淡三。初下根三。初标显。
  二者取其浓淡。
  【□注】义例六云。五味。唯喻一代五时浓淡。(文)盖言经文相生虽显。意取浓淡。以譬涅盘教胜。即约教论浓淡也。
  【■记】此引释也。义例云。经中惟譬五道不同。佛性不变。五味。惟喻五时浓淡。浓淡虽殊。皆从牛出。此喻教也。
  【□注】今文教论相生。机论浓淡者。令易显故。其实约机约教。皆具二义。此明今文所约。亦一往言之耳。若克实论之。皆具二义也。
  △二正释。
  此则取一番下劣根性。所谓二乘根性。在华严座。不信不解。不变凡情。故譬其乳。次至鹿苑。闻三藏教。二乘根性。依教修行。转凡成圣。故譬转乳成酪。次至方等闻弹斥。声闻慕大耻小。得通教益。如转酪成生酥。次至般若奉勅转教。心渐通泰。得别教益。如转生酥成熟酥。次至法华。闻三周说法。得记作佛。如转熟酥成醍醐。
  【□注】下劣根性。天亲呼为下劣小乘。众香称为贫所乐法。
  【■记】天亲大乘论释中。明大乘十种胜相胜语。以异小乘。至寂灭胜相胜语中。明六种转。而第五下劣转。谓诸声闻缘觉等。通达人无我故。一向背舍生死。不能利他。故呼小乘下劣也。贫所乐法者。净名香积品。彼诸菩萨问维摩诘言。今世尊释迦牟尼佛。以何说法。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谓此是地狱畜生等。是诸难处。刚强众生。乃可入律。彼诸菩萨皆曰。未曾有也。释迦牟尼。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法华曰鄙事。涅盘曰伪砾。皆下劣义。
  【□注】不信不解。非其境界。故维摩疏一(初)引华严云。此经不入二乘人手。垂裕记二(十)云。手以受物。表信力故受法。二乘不闻。从何起信(文)。
  【■记】垂裕记下。转证手以表信。大论。说信为手。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无信。如无手入宝山中。都无所得也。
  【■补】大师着净名疏廿八卷。荆溪略为十卷。与前玄疏并行。今已亡。孤山圆着释略疏十卷。名垂裕者。谓垂示其宽裕之义。今亦亡。
  【□注】慕大耻小得通教益。释签三(廿三)云。谓受弹斥。令其叹大自鄙。即生酥益相。(文)辅行十(廿四)云。密成通益(文)。
  【■记】此释得通益相也。释签意指净名不思议品。明诸大弟子。礼座受斥之后。复闻大菩萨难思解脱法门。故大迦叶谓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现诸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智者闻是。其谁不发无上道心。我等何为永断善根。於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振大千。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若有菩萨。信解难思法门者。一切魔事。无如之何。是为叹大自鄙。即是生酥益相也。辅行下引证益相。
  【□注】心渐通泰。得别教益。释签三(二十三)云。至般若中。不复同前悲泣之时。故云通泰。又云皆使令知。即熟酥益相。得此益已。义成别人。(文)辅行云。密成别益。(文)盖显二乘人。於法华前不论改观。故云密也。
  【■记】此释得别益相也。前方等时。二乘之人。闻骂不瞋。但言闻大法门。应当号泣。今至般若。奉命转教。已觉通泰。故不同前悲泣之时也。又如来以共不共般若广略二门。皆使领知。其犹长者。委知家业。是熟酥益相也。以前得生酥益。即成通人。今得熟酥益。义成别人也。谓般若旁用通教。正用别圆。既以别理。加於二乘。故得密成别益也。盖显下申得密益之意。
  【■补】二乘自利修空。今教菩萨改修假观。乃约秘密边论。
  【□注】三周说法。法说周。为上根人。作三乘一乘说。身子得悟。譬说周。为中根人。作三车一车说。四大弟子得悟。因缘周。为下根人。作宿世因缘说。千二百声闻得悟。皆授初住八相之记。
  【■记】此释三周说法也。谓法说周。即方便品开三乘权。显一乘实。舍利弗领悟云。而今从佛。闻所未闻。乃至今日乃知。真是佛子。譬说周。以三车一车之浅。况三乘一乘之深。大迦叶等四人领悟。如迦叶云。不谓於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因缘周。即化城喻品。明佛於大通智胜佛所。为十六沙弥。於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法华经。所化无量恒河沙众生。即今诸比丘。及佛灭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说因缘时。富楼那等千二百声闻领悟。如五百罗汉云。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皆授初住记者。欲令与物结净土缘故也。
  △三结成。
  此约最钝根具经五味。
  【□注】最钝根。妙玄十(廿四)云。自有一人历五味。如小乘根性於顿如乳。三藏如酪。乃至醍醐。方得究竟。(文)即最钝根性也。
  △二中根。
  其次者。或经一二三四。
  【□注】其次者。妙玄十(廿四)云。自有利根菩萨。未入位声闻。或於三藏中见性。是历二味。自有方等中见性。是历三味。般若中见性。是历四味。(文)据此。则一味不得入。至於二味。乃至三味不得入。至於四味。皆名次根也。
  【■补】此释次根不定也。未入位者。未入四果定性根性。大小未定也。若入声闻定性正位。是不能发三菩提心。何以故。以与生死作障隔故。谓二乘灭智灰身。永断生死。不能复入生死益物也。既未入位。或於藏等密闻圆常而见性也。
  △三上根。
  其上达根性。味味得入法界实相。何必须待法华开会。
  【□注】上达根性。妙玄十(廿四)云。自有一人禀一味。如华严纯一根性。即得醍醐。不历五味也。大经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文)即上达根性也。前四时中。鹿苑密入。余皆显入。故云味味得入。於法华中。但论增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