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仪备释

  五悔者初可名悔余四云何劝请则悔请佛入灭随喜则悔嫉他修善回向悔於悭吝发愿悔於懈怠也理者无生理忏也事者作法取相也此三忏法通大小乘具如光明文句又能观名理周所缘即忏悔处若忏悔名梵语忏摩此云悔过华梵双举也十恶者文中阙杀生一恶口有四恶普贤观云舌根起五种恶口不善业者准优婆塞戒经加说无义语故云五种。
  莫见此说(止)寻之思之。
  此斥偏执理性无修无证轻侮圣教不敬尊容乃堕外道自然之计唯我智者建立解行了修即性全性起修性虽本然修常宛尔故清凉国师云撮台衡三观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不假更看他面鼠唧鸟空者愚人谈即谈空有言无旨如怪鼠之唧鸟声之空空也广在经论者称性即具义备圣典故请寻之。
  二劝请者(止)例此可知。
  回向者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如回声入角响必远闻发愿者前之四法以愿要心如画有胶如坏得火又四誓为通清净业等为别愿五十校计经云始自凡夫终至等觉皆行五悔等觉尚尔人何弃焉。
  二读诵品(止)与别十信位同。
  化功归己者此据功成入位而言也若止观安忍中令修三术诫勿领徒虽明品中修於三术意诫初心为他损己又品位虽说须守观心若逐外有妨是亦须诫意各有主文或少殊此约观行成就五品在十信前若准普贤观即品信合说又吾祖居五品获旋总持并如别辨。
  次进六根清清净位即是十信(止)故定属圆信。
  六根清净如法华法师功德品说仁王云者波斯匿王所说偈也十善者即不杀不盗等十此善顺胜人天业。
  然圆人本期(止)自然先落。
  品位圆伏信应圆断云何此中二惑先落将非与彼别观同耶当知三观绝待事理顿亡就观论功故名圆断故净名疏有切葱喻然观有微着迷有厚薄故强分三惑二惑先除矣况圆人本知惑体无二与别解行逈不同也辅行(九上)云从初已来三谛圆修与次第义求不相关此论粗惑任运断处与次第齐(文)又指要云圆人始终用绝待智惑何次第此乃约智分惑也(文)。
  永嘉大师云(止)故言三藏即劣也。
  同除四住此处为齐等乃天台妙玄位妙中文永嘉集中引用之耳昔传五代之后我宋之初台教泯没因钱氏读永嘉集至此不解问于韶国师国师指为台教中语遂求於海东由是高丽观师赍教部来使始复兴焉今称永嘉盖有由矣一切处住地者我见为本计着无量名一切处又见通三界故名一切。
  次从八信至十信(止)行不退也。
  虽约位格量圆别即离不可一混。
  次入初住(止)念不退位。
  此有三节初内证外现次华严下引证斥失三中观下总结一品无明者仁王开十地为三十品以一品分三断前二品尚在方便断三品已方入实报此皆教门分判其实惑体前后不异不纵不横者异乎别教修纵性横及因果纵横也释签云虽一点在上不同点水之纵三德亦尔虽法身本有不同别教为惑所覆虽二点居上不同烈火之横三德亦尔虽二德修成不同别人理体具足互不相收(妙宗上广示)三点三目出大经哀叹品西方有新旧二伊旧伊如横川走火点水之纵新伊如此方草书下字细画相贯不纵不横摩酰首罗有三目八臂八相者华严云或见入胎等既皆云或一一相中皆八相故涅盘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发心即初住毕竟即妙觉也龙女成佛文从权说以证圆经成佛速疾若实行不疾权行徒引机实义等理不徒然广如妙乐(云云)诸声闻授劫国名号须结缘故。
  次从二住至十住(止)此是一生补处。
  爵有五等谓公侯伯子男也等觉所断为正为习若云习气此文乃云一品无明妙玄(五六)亦云观达无始无明源底断最后微细无明(文)若云正使净名疏(二)却云无复余习者圆教始从初住终至法云圆断诸见犹有习在等觉入重玄门千万亿劫重修凡事见理分明习气微薄事等微烟(文)须知等觉有正有习如净名疏五(三十五)云住等觉地余有一品及习气在(文)若言入重玄门但断习为释经中叹等觉断德无复余习之句且据一边而说又垂裕云犹有在者此以元品无明名为余习(文)。
  进破一品微细无明(止)即圆教佛相也。
  父母者能生阴身楞伽云杀无明父断贪爱母诸法是境般若是智境智冥契故皆不生虚空座者非如大虚义彰圆徧妙玄云或言道场虚空为座一成一切成毗卢遮那舍那释迦三佛具足遍一切处(文)今云法身从胜而说复顺圆教指修即性不离三土即住寂光寂光有相非此可尽。
  然圆教位次(止)略明圆教位竟。
  六即义者性德三千事理不二也全由性具故六常即如初一位在迷在事然与极圣毫发无差情想未亡即不妨六故知只一十界理则俱理佛界亦迷成则俱成十皆究竟以一一法皆三谛故蛣蜣成佛义可准知六即意者为免叨滥及生退屈如文又理同故即与初理即两个理字为同为异盖理义是一受名少殊理同则圆论法体理即则贬彼无修虽尔少殊理不可异。
  然依上四教修行(止)可以意知。
  此下明依解修行虽义通四教而正意在圆故方便十乘一依止观今文阙明四种三昧(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及十种境(阴烦病业魔禅慢乘萨)止观明常坐观阴入等境(二)十观非有百乘若无十境乘则无体若无十法名坏驴车入道之要殆不可须臾离也。
  言二十五方便者(止)五行五法。
  善巧调停故名方便此二十五为远方便阴等十境为近方便又二十五法为通方便通四三昧故方等梦王法华六时五悔为别方便止观云譬如陶师若欲得器先择良处(具缘)息余际务(诃欲)治身内疾(弃盖)调於泥轮(调五事)作而不废(行五法)得此譬意五如指掌若欲造修当寻止观(云云)初心略释五科纲纪先读止观大意。
  初明五缘者(止)三教授善知识。
  在家戒者五戒八戒出家者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颂云。
  四重十三二不定  三十九十四提尼  一百众学七灭诤  总论二百五十戒
  若论篇聚者夷(僧有四重尼有八弃)残(僧十三尼十七)提(僧三十舍堕九十单提共百二十尼有二百八)尼(僧四尼八)吉(僧尼同百)为五篇夷残兰提尼吉为六聚开吉罗为恶作恶说为七聚(罪结齐五报劫齐六因果杂摄齐七兰有三品不入正篇不定七灭篇聚不摄亦属吉罗如南山戒疏释)此局声闻戒梵网十重四十八轻经大乘顿制凡有心者皆得受之更有大论十戒大经十戒五支戒通大小乘具如玄签及止观记集解略引(云云)粪扫衣者世人弃而无用义同粪扫集缀为服三衣者安陀会五条郁多罗七条僧伽梨大衣迦叶十二头陀此当其二大论六十八云一兰若二常乞食三粪扫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冢间八树下坐九露坐十常坐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三衣(文)百一众具者百物器用各畜一件也此外为长物若畜长者律令说净词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某甲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大德若三衣持护加法等词略如六物图广在律钞僧中净食者结净地以摄食故云净食处三者上根深山中根树下等下根伽蓝缘务有四一生活二人事三技能四学问。
  第二呵五欲(上)及诸好触等。
  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声如涂毒鼓闻之则死香如毒龙气嗅之必病味如热沸密汤舌则烂触如睡师子近必被啮齿丝竹者具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第三弃五盖(止)悔疑。
  五法覆心故名五盖前对五尘名欲此则转入意地掉悔者掉举通身口意疑自疑师疑法。
  第四调五事(止)调食不饥不饱。
  眼食定外各调身息心入住出时合调涩则结滞滑则不细余如前示。
  第五行五法(止)可尊可贵。
  一欲二精进三专念四巧慧五一心此名法船以一心为船柁以慧为点头余为橹棹。
  此二十五法(止)临时审量耳。
  虽名方便义亦通正修之中如调身心及知识等余准可知。
  次明正修(止)余教例此。
  观必托境文略不明此十乘者次位等三虽非观法并由观力相从名观故名十观又备此十令观可成故名成观亦名成乘又前之四法用无前后通塞等三成就前四次位等三以判前七又前七正明车体及以具度后三祇是乘之所涉若无所涉运义不成(辅行)上根唯一法中根二或七下根方具十又前六正观第七助道(大意)斯是一家入道之本不可率尔言其始末应投哲匠深究宗源玩味圆顿止观入心成行绵续佛种光显大教今抑寄十问以诱新学庶达观者因为开示问事理二造约一念明圣祖极唱本何经论问理具事造两种三千当修观时如何用与问妙乘三境修相难明自古多歧如何定断问中论四句与妙三观如何会同令成一辙问真如理观唯识事观对四三昧起观如何问历三性事徧六作受十乘观义何以明之问观佛三昧十乘观法两重能所云何指决问第九佛观名真法身行者观时为真为阴问妙乘当体及以所依约修约性若为判属问上根一观如何又云若无十法名坏驴车。
  一观不思议(止)其车高广。
  止观第五卷云历阴入界三科栋境观总无明心即此阴心明具三千显不思议境即是观妙境有三一性德二修德三化他总是初乘称性修法为九乘本辅行(五上二十六)云观法非十对根有殊虽复根殊但是一不思议观观不思议境乃至离爱不离境故(文)高广者正是乘体无发无到坚彻三际横徧十方故云其车高广。
  二真正发菩提心(止)张设幰盖。
  慈悲普覆故如幰此观妙境不悟於静心中重发弘誓非五略初发大心也。
  三善巧安心止观(止)安置丹枕。
  止观安心有总有别别中自佗各六十四以四悉檀说止说观对信法行回转相资非此可具丹枕者南山经音经云天竺国无此木枕皆以赤皮内着绵毛用之倚卧丹是赤色是正非间以喻正智无分别也枕能休息身首安然以喻定慧安息妄念。
  四破法徧(止)其疾如风。
  前安心是有慧之定此破徧是有定之慧虽通四门无生为首其疾如风者速到萨波若故此证十乘非经文次(云云)。
  五识通塞(止)安置丹枕。
  於塞得通如贼为将於通起塞如将为贼破贼护将对法可知枕以支车车不昂举车行去枕其枕则闲即动而静也车住须枕其则用即静而动也。
  六道品调适(止)有大白牛等。
  道品只是念处次第相生成三十七余如前示实相为车体道品为前导故喻白牛言等者具云有大白牛肥壮多力形体殊好行步平正大意以中根至七乘今至第六者以正助分中下也。
  七对治助开(止)又多仆从。
  於正修时忽然障起求佛加被发愿行施等随蔽修助助成正观故如仆从。
  八知位次(止)直至道场。
  知位次中明修五悔安忍中修内外三术内术治惑谓空假中外术为远名闻利养一不受不着二缩德露玼三一举万里若着法爱则名顶堕故须离爱以入分真。
  谨按台教广本(止)判教仪式耳。
  其玄义等且论教解若明乘境具在止观自从此下等有云准玄义意於此须明诸家判教今略不说略谓略去非粗略也有云在观师时应更有文后人避烦但存标举耳今恐前说为正。

  天台四教仪备释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