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四教仪备释
四教仪备释
(又妙乐二(二十二)云或指地前假立七贤(文)燋燋十地亦以乾慧断见发真为初焰伏惑之位意亦例尔有云利根者即伏即断但未见祖语)。
且通教十地已具何须借位及初焰等良以如来善巧被物机既不一教亦含容借别位名判通断证义蕴经论吾祖备明之也又初焰者妙玄四(三十一)云别圆各逗一种根性故用发真为初焰(别初地圆初住)通教为逗多种根性所谓别圆入通教含容取乾慧耳(大品明初地燋炷大论明三处初焰焰约能燋譬智炷约所燋喻惑三处者通别圆也三教含容通故曰别圆入通非被接义)若钝根者八人见地是初焰利者於乾慧即能断结即是初焰(文)且乾慧初焰三通言之是何根性须知论释燋炷虽通三教乾慧初焰只是通教忍名者大论为菩萨立三忍一伏忍乾慧地柔顺忍性地三无生忍三地已去乃至十地皆菩萨位(玄文具出)。
乾慧地(止)初果齐。
两地断见者止观六云三地据断见之初四地据断见之后皆不出观(文)辅行六(上七)以借别断见位对通教拣云通虽二地断时仍促三乘共故虽促复长(文)八人者止观云八忍也。
五薄地(止)烧炭成灰。
辅行六(上七)云言共声闻等者通教二乘七地以前与菩萨共名共声闻若尔八地已上过二乘地何故亦名共菩萨耶答以初名后从本立名不同别圆始终别故(云云)。
九菩萨地(止)净佛国土。
通教亦无中道应本以誓扶习而生三界道谓化道观即空观带空出假故云双流游诸世间譬如儿戏亦如幻师种种变现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曰神通化诸众生令生正见我成佛时来生其国故云净佛国土。
十佛地(止)炭灰俱尽。
七宝天衣异木树草座表殊胜自然也通亦是丈六之身或十里百亿神通变现耳住空故劣住中故胜以通教被接有合身义故云带劣胜应旧问别圆成道在初寂场鹿苑唯明三藏成佛今通教佛为何处成如法师云只一金刚土台成道四机所见不同若华严鹿自论大小两始不可以转法轮难成道也合明八相但此文略正习俱除者兼前总举。
经云三兽渡河(止)即此教也。
河喻空理菩萨正习俱尽如象得底支佛侵习如马次深声闻断正使如兔最浅此出涅盘经又经云等文在中论恐论引经故云经耳指偏真为实相菩萨至果名佛不名佛者据因而说又恐以中夺偏故云也。
此教三乘因同果异(止)同证偏真。
三因大同三果小异异则习尽不等同乃共观即空不同三藏谛缘度别分段者支分形段三界生死也。
然於菩萨中有二种(止)故言通后。
利根通后者被接也被字去声如来被下之义接即点示接入也究论此多就通论复是定教及非秘密原夫如来出世直欲众生悟佛知见由机不等从实施权具谈四教於四教中机又不同复於权说言中巧妙点示实理故有被接(点示之相妙玄二四明别圆接通中寄三法以示三根解源谓非漏非无漏空不空一切法趣释签三(十九)解云云具论则有四正三接虽有三接不出四正)圣教来此如涅涅盘七种二谛大品八地闻中古师不晓遂兴诤论有二十三家明乎二谛唯庄严开善擅风流之名庄严谓佛果出二谛外(即今被接)开善谓佛果不出二谛(通当教佛)吾祖妙契佛意深究化源故明被接则佛旨教文俱无壅矣此利根菩萨才证真空即为点示若钝根菩萨同二乘人至法华会方乃会入又别圆接通接圣不接贤接真不接俗若圆接别接俗不接真接贤不接圣更有三根及按位胜进按位者以位对位胜进者次第差降升前进后也大纲既得网目可寻。
问何位受接(止)别初地圆初住。
三根者此就利根受接以论若妙玄明三根解源通教钝根及别圆接通合为三也上根三地四地等者二地俱断见惑总而言之若究论须至四地以通三地未出观故辅行则云四地为上(义兼五地)六七为中八九为下(文)今进一位者教位从容文或进退故不同也又经论说多附下根所接之教者合云能接似即按位真即胜进今但十向辅行则云七地以前入别十住八地以去接入十行知佛证法是入回向(文)又妙玄教正具明三接止观行正但论一接若真位受接者受应作被谓用真位以被接也若欲文顺应改二句云若入似位若入真位则答进入何位之问。
问此藏通二教(止)则一槩为利。
同而不同者断证虽同教行有异界内者对方便等土说析色入空者外计析至邻虚今总观生灭对破外道汝析非正亦名析色义备辅行(三下一十五)初门者通后别圆故体色入空者诸法如幻当体即空槩者平斛木也。
问教既大乘(止)略明通教竟。
朱雀天子南门也今指通教为共般若通言方等若论共部方等义疎如前已说。
次明别教者(止)此并别教之相也。
教等八法皆别者独被菩萨三谛隔历三智次第三惑前后五行差别位不相收一因逈出一果不融无量四谛如前已明二乘纵於方等般若得闻别法亦皆自谓非己志分。
华严明十住(止)岂得定说。
华严前无十信后无等觉於十住品前明十梵行自古讲者指为十信四念处(三初)云於十住中多明圆义於登地中多明别义(文)故华严位义通圆别今且示别故云住行向为贤十地妙觉为圣本业璎珞亦明六轮(如法数对)金光明指真谛所译胜天王般若也五行者圣梵天病婴儿也又仁王般若明五十一位但无等觉四念处(三)云璎珞结诸方等仁王结般若法华在后不明次位但决了诸权而入於实涅盘亦不明位同开佛性入秘密(前是一部之后故结法华是一期之后故不结具故彼文有人欲指楞严六十圣位是结醍醐纯圆修证其义似明非祖文意)。
然位次周足(止)自下细释。
此凡圣位中有教证二道地前属教登地为证此约行教证也又一教始终俱为教道若说十地已证之法名为证道此约说教证也(玄签借用证权实部则具四种辅行释别教教权证实但明三种)复论竖入横学两种四教释签十(二十七)云别教复有四者别教十住修生无生十行修於无量十向修於无作登地证於无作故云有四又十行中习诸佛法具足入於一十六门亦名为四问住已习八何故行中更习十六答前是自行随用一门后为化他是故行中更习前八是故十六俱须广习(文)更有三根出假十信上根十住中根十行下根(四教俱论三根出假如止观六(二十三))又对五忍十信伏忍十住信忍十行去柔顺忍十地无生忍妙觉寂灭忍(妙宗中(十八)亦对圆位)若论真缘则地前为缘修登地为真修缘谓作意缘念真谓任运相应元是地师之义今家复加观义空假为缘中道为真通圆亦有此之二义(云云)六种性习如下对。
初言十信者(止)通教乾慧性地齐。
信等十名楞严具释但彼文在圆今别位耳此云伏见思诸文有云伏五住盖别十信伏惑有通别故别论见思通则五住此位出假即名上根净名疏七(二十一)云菩萨化物心重自行则轻故慈悲重者不务断结从相似空解即便出假见思未破故云有疾(文)既能出假破尘沙否净名疏记无文或云伏见及上根十信侵习七住已前此两位皆破尘沙者未详。
次明十住者(止)行三百由旬。
十住乃至十地别名学者非实并略不释备在集解须者往寻习种性者璎珞经上卷(贤字函)明六种性以对别位(净名疏第九亦借别名以显圆)今家玄签四教义戒疏等并依经列四念处中少有不次又地持论略明二种(亦名经弥勒造贤字函)如戒疏列六种后复用二种及对教证前后生报佛法佛并图而会伸之。
六种性者种别性分也地持第一云种性者名为种子名为界名为性(文种子不同有六界分)又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四名种等觉虽因望前称觉二种者地持经云略说二种性种性者是菩萨六入殊胜展转相续无始法尔是名性种性习种性者若从先来修善所得是名习种性(文)戒疏以六种对位后复明二种者以六位不出地前修习登地证性故用地持结摄六种虽不显标意必如是况梵网是华严结经地持正宗华严故宜用彼结摄璎珞又与约行教证其义宛齐故复例之自古以戒疏文难今备引注戒疏云性习二种若据位分习种在前性种在后若据行论性习同时前后不定(标约行中义)依体起用(约中道理起观行用)先明性种后明习种寻用取体(从自行用取中道体)先习后性(自依体下释同时不定义)与教证二道相似就位以论教道在前证道在后(约行故证)据行论之教证同时前后不定(此标)依体起用先证后教(望证道理起教道用)寻用取体先教后证(寻教道用证中道体)习种能生报佛性种能生法佛(文地前既论自行修习至果合生报佛登地证性合生法佛智与体冥任运起用故不论应佛也异解备诸章藻)梵网经中更有六种一习种性二长养性(只是研习增长与习种性通对十住)三性种性四不可坏性(俗谛建立故不可坏与性种通对十行)五道种性(十向)六正法性(通收圣种等妙三种)。
慧眼者古德五眼颂云。
天眼通非碍 肉眼碍非通 法眼唯观俗 慧眼了知空 佛眼如千日 照异体还同
妙玄三(十一)云十住正修空傍修假中十行正修假傍修中(文)谓期心为傍也初住断见即离四趣身子昔生至六住有退者此见思俱断思既未尽见亦余残故有退堕如四明答日本难(云云)。
次明十行者(止)成道种智。
诸文云十住修空断见思十行修假破尘沙十向修中伏无明此以观对位也若云初住断见二住至七住断思八九十住断界内尘沙十行断界外尘沙此约惑分齐也四念处四云十住断界外上品尘沙十行断中品尘沙十回向断下品尘沙(文言三品者生无生八门为上品无量四门为中品无作四门为下品)此以惑从教也以别是界外教或纯用假观摄故然尘沙惑体只是见思无明就菩萨化他分别药病得名尘沙就众生论通别见思耳妙宗云见思重数如尘若沙(文)又复断尘沙之相以修假观名伏观成俗显为断也若尘沙习懒於化导且三品尘沙与三根出假何异盖三品尘沙约一人竖论三根出假约三人横辨又三根出假通乎四教三品尘沙局在别论又此十行明横学四且无作四门为圆为但若圆无作十行位浅尚未修中如何能说以此化他耶若谓但中释签五(初)云若附彼教而为相状(文)既附彼圆岂应是但杂编五(十四)云十向圆修可由实道(智转行融乃修圆中)十行无作且顺权方(只是但中无作)良以修中之位已深出假之位尚浅位深故知昔日化他无非妙行位浅故知将来自行亦是但中不可以实难权以他妨自(文)其说切当学者知之附彼圆教者但为明於无作相状能附岂可全同深位然此出假若果但中圆机起时将如何赴之当知圆机自感圆应十行出假乃教道说无稽之问不足评矣。
次明十回向者(止)居方便有余土。
回事向理回别向圆行者至此空假心满智转行融但无中体乃修圆中四念处云别向圆修霅川云可由实道(杂编但不合云只缘被接方曰圆修)若妙玄云十回向始正修中此中但理不具诸法者教道所说三观次第是故云尔今约圆修乃是约行注云行不退者化他行满无退转也前七住还断惑证空名位不退后初地去名念不退中道正念二边莫动。
次明十地者(止)十法云地。
注云乃至等觉俱名圣种性者据同证论准经必须开等觉性无功用者不加功力任运流入初地即同初住分身百界二地去十倍增之又二地去各断一品无明乃教道说八相者一生兜率二托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盘(华严亦列降魔如前示)五百由旬者三界加方便实报五百约惑加尘沙无明约观加假中也宝所者喻分证寂光。
更断一品无明(止)即此佛也。
破十二品称为妙觉皆教道说莲华藏世界如华严经华藏世界品说钝根者迷中重故。
有经论说(止)略明别教竟。
八地入无功用如华严妙觉位但破一品无明未见所出至六地断思与罗汉齐者取十度义以第六般若空慧断惑故也如止观第六借位中(云云)十度者六外加愿智力方便三贤者别住行向住果报土义则属圆此仁王经偈文别教更有纵横之义非此可尽。
次明圆教者(止)圆建立众生。
圆者法界无外佛魔同途理事双融唯心唯色三千三谛妙不思议也禀斯教者圆观三谛圆伏五住圆断三惑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圆位例然妙用庄严故云自在四悉普益故曰建立具如止观第一引华严(云云)。
诸大乘经论说佛境界(止)并属圆教。
初发心者三因开发即初住位二住已去莫不皆然故结云四十二位薝方等者观众生品天女弹斥身子之文一心五行者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盘佛性之理有人入大海浴亦涅盘文娑伽罗此云咸海随处受名如华严也梼香为丸出楞严三昧经清凉有解如义例第七喻疑显正(云云)。
今且依法华璎珞(止)八妙觉。
法华但有五品六根璎珞具明五十二位妙乐(三四)云若云圆位六即亦足何须更列四十二耶以分真位长故借别位分其品秩(文)昔贤据此谓圆教本无位次但借别显圆今谓妙乐意以五十二位在经论中多被别人祖师用释圆位故云借耳又有云五十二位名虽在别圆亦同用以分深浅岂可圆教全无位次大品四十二字华严初住八相法华五品六根等皆圆位义也故曰显一理则始终无二存诸教则因果历然既禀教修行安得无位耶妙玄(五)又拣诸文开合有四一开前合后如大经三十三天(住行向为三十地等妙为三)二合前开后如仁王十四般若(合三十心为三十地为十等觉为一总十四忍转入佛心名之为智)三前后俱开如大品四十二字(对四十二位)四前后俱合如法华开示悟入及游四方(对四十位)又楞严明位有六十前加三渐次(名字即)及立乾慧地(观行即)向后地前立四加行并常五十二共成六十。
初五品者(止)故名随喜。
对三慧如文句又妙乐十(十二)云何故现在唯四信灭后立五品答其义既齐四五无别但是灭后加读诵位为第二品耳(文)妙心体具者介尔有心三千具足此具妙故即空假中一念既尔一尘不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解行之要学者当知。
内以三观(止)妙觉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