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

续藏经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
 宋 可度详解 明 正谧分会

重刻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引

  十不二门指要钞者妙显荆溪之意善示修证之要而无极大师所着详解消释详悉意旨精密大有功於学者焉第其分会有未尽善者加之国本脱误尤多则蒙学之士往往病焉(余)曩访获善本对校一通及窃正分会之未善者犹虑其未详不丞刻梓客秋因本寺讲钞复细为校订质诸老师宿衲而剞劂流通读者诚由文辞之易晓以开发妙解则庶几此举之务立行造修之一助乎。
  时元禄癸未秋八月朔旦
  天台山沙门(亮润)叙于德王之圆觉室中

  重刻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凡例(九条)

  一国本有脱误者今依明本悉雠正之其明本有疑误者於格上书某字疑某字。  一释签及钞尝有诸本与此所合不同者亦书某字一本作某字。  一会本每卷之首列撰人直斥二祖之讳非所以尊祖也今并删之惟存某尊者之称。  一会本所标之释题之科既非钞科亦非解文盖分会之际欲对释文之科私添入耳今欲不滥钞科尽删去之。  一会本不标指要述人而反标释签述人大非钞解之意今据钞解标否得当。  一会本标钞科每科删某下数字及往往改削字句者今据原文悉补之无复一字之损伤。  一会本数处私补结门之科理虽当有亦不可谩添今别标诸格上以便见前后应对。  一会本分会差谬者凡三处今并改会之。  一此番重刻务在删补会刻之增损完全各书之原文然惟释签指要有别行之可考而详解则别行亡久故今多所可疑而不得而校证读者详焉而可也。

合刻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序

  指要钞者开十不二门之妙钥也其语深其义邃非利根上智曷能通之有宋可度无极大师深明一家教观为之详解诚如执柯折薪游刃破竹矣然其本厘而未合也学者病之天台云石师乃无尽大师之高足其兄以玄师亦法门之伟人每念及之时复扼腕乃留意参会成帙未梓行而寂云公悯兄赍志毅然继志而梓之以公同学不亦善哉噫此解流通台宗朗如日星矣合帙而观用志不分法华开会之大旨则又思过且半矣得非大有功於后学欤是不可一日少缓也丞募檀资以付剞劂氏梓成问序於余余媿无文而直述其会刻之颠末昆仲之苦心如此云。
  崇祯辛未端阳后二日武林天台后学沙门海眼盘谭书於报国院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总序

  夫具妙心者人悟妙心者佛阐妙心者教释妙教者祖祖言既玄必因门而入妙门虽辟须得要而登既指要之可凭必详言而始解妙法莲华经者阐妙心之至教了佛意之玄诠如来说之於八年结集堆之以八里梵册传来犹太仓之粒粟童寿翻译如沧海之一沤然而缩一劫为一日妙在神通藏剎海於一尘玄由至理是则虽粒粟可以为太仓之种一沤可以收沧海之深七佛绎经之师六万传心之旨斯言不谬厥义可征若夫尝一粟而众味具存见一沤而瀛渤俱在则惟在吾天台智者大师之具足五舌五眼乃能得之也盖大师灵山夙闻大苏妙悟纵无碍辩称性宣扬依迹本二门开待绝二妙如来大事因缘众生佛之知见至是殆无余蕴矣第迹门非远十妙难通至理虽彰妙心难悟由是荆溪开以十不二门四明指以一念心要噫若如来之与智者可谓破一微尘而出大千经卷荆溪之与四明可谓合大千经卷而归一微尘则法华玄义迹门十妙十不二门指要钞者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要门无离文字而说解脱之秘典也惟约为博源略为详本不有钱塘可度大师孰传四明法智精义发为详解十数万言譬王家椒室相宅朱门非主壶者而莫识其浅深非司阍者而莫启其阶降良遗泽於后昆流芳於末运者也惜其未入大藏散於僧寮徒仰嘉名不获寓目有四明延庆寺僧传慧字朗初者诗酒僧也偶於山寺得获此书虽知井中具宝不解燃炬而观以之进余用当清供余得之如热渴之满饮甘露饥馁之饱饫醍醐冀登梨枣以公同志复以钞解各行艰於寻绎命弟子正谧会合其文藏之笥中三十年矣兹弟子正识坚诚募梓因缘辐辏大法当行垂老睹兹颇为称快然而归功有自慧僧不无缘因即此可以忏生平绮语截舌之愆释积劫麴蘗灰河之罪因斯冥益重得为僧以实语赞性具之宗慧业裂迷痴之网并将功德普惠四生若自若他俱臻十妙是可酬山僧流通之志与两弟子锡类之心尔。
  时皇明天启五年岁次乙丑仲冬天台山幽溪沙门传灯着於四明延庆寺之罗云堂

十不二门指要钞科

钞科分(二)
初释题(二)
  初正释题(十)  二述人号(荆)

二释文(三)
初总叙立意(四)
初序前文立述作之意(二)
初叙前(二)
初叙教广(二)
  初十妙意(燃)  二众释意(凡)

  二叙观略(观)

二立意(二)
  初重示大部意(所)二正明今述意(二)
  初为成妙解(故)  二为成妙行(故)

二例后义彰法理无殊(二)
  初例本妙(若)  二例四章(况)

三别示妙体令解行俱成(三)
  初指妙归心(若)  二示成由行(则)  三功成识体(则)

四结示立名使诠旨斯显(四)
  初立门所由(故)  二出门名义(何)  三各自高深(一)  四直彰宗趣(本)
  二列门解释○  三结摄重示○
○二列门解释(二)
初列门对妙(二)
  初列门(一)  二对妙(是)

二释门旨趣(十)
初色心不二门(三)
  初标(一)二释(二)
初约诸境明总别(二)
  初双标(且)二双示(二)
  初别(何)  二总(既)
二就理事明谛境(二)
初约理事明三谛(二)
  初明理事(当)  二结成三谛(是)

  二会生佛居一念(故)
  三结(故)

二内外不二门(三)
  初标(二)二释(二)
初明内外境观(二)
  初标示(凡)二释相(二)
  初明外境观相(外)  二明内境观相(所)
二明内外融泯(二)
  初互融(是)  二俱泯(谁)
  三结(此)

三修性不二门(三)
  初标(三)二释(二)
初修性双立(三)
初修性对论(二)
  初直明性德(性)二以修对辨(二)
  初明相成(性)  二明互具(在)
二明逆顺相反(二)
  初明对逆故二性并存(修)  二明因顺故二心俱泯(可)

三明离合本同(二)
  初约法明离合相异(又)  二约喻明修性体同(二)
  二修性俱立正示不二(应)

  三结(此)

  四因果不二门○  五染净不二门○  六依正不二门○  七自他不二门○  八三业不二门○  九权实不二门○  十受润不二门○
○四因果不二门(三)
  初标(四)二释(三)
初就圆理明因果暂存(三)
  初明始终理一(众)二明悟迷事异(二)
  初问  二答

  三明事极理亡(祇)

二依圆解明修证无得(二)
  初约法明惑智之体本虚(秪)二约喻明修证之功不立(二)
  初明修证功亡(故)  二明德障体异(空)
三约圆乘明始终不二(二)
  初翻覆对扬明体一(是)  二高广无减明不二(所)
  三结(此)

○五染净不二门(三)
  初标(五)二释(二)
初明所显净法(二)
初染净体用理无增减(三)
初法(二)
  初明染净体(若)  二明染净用(法)

  二喻(浊)  三合(清)

二界如缘起性本圆常(二)
  初约性德直示(故)  二约修成反显(故)
  二明能显妙观(故)

  三结(此)

○六依正不二门(三)
  初标(六)二释(二)
初明果用由因本具(三)
初示依正不二(二)
  初明不二之由(巳)  二示不二之相(以)

二明因理本融(二)
  初明三位本妙(是)  二示一切皆融(但)

三明始终无改(二)
  初明情智局徧(然)二明体用常融(二)
  初略示(始)  二广示(故)

二明理显以观为功(二)
  初克彰观行之功(若)  二结示生佛一致(如)
  三结(此)

○七自他不二门(三)
初标(七)
  二释(二)初示感应之体本同(二)
初约法示(三)
  初约一性明自他(随)  二约三千明感应(如)  三约俱具明道交(众)

二约喻示(二)
  初顺喻(不)  二反喻(若)
二明观行之功方显(二)
  初带喻彰用匪功成(若)  二就法明发由观合(应)
  三结(此)

○八三业不二门(三)
  初标(八)二释(二)
初明所显果用(二)
初约对机显逗会无差(二)
  初示三轮不同(於)  二明真应复殊(在)

二约称理明卷舒自在(二)
  初融身说(二)  二曾三轮(身)
二明能显观体(三)
  初结指心因(岂)  二观成用显(百)  三染体本妙(故)
  三结(此)

○九权实不二门(三)
  初标(九)二释(三)
  初明等鉴由理融(平)  二遍逗由心证(至)  三结示归理一(对)

  三结(此)

○十受润不二门(三)
  初标(十)二释(三)
初明权实本圆熏修如幻(二)
  初由具可熏(物)  二因熏可发(若)

  二明生佛一际欣赴不偏(然)  三明地雨无殊利益平等(故)

  三结(此)

○三结文示意(三)
初明十门通贯理体无殊(二)
  初约十门明理一(是)  二约十妙明理一(如)

二明一念包容观行可识(三)
  初明一念观境之功(既)  二明心法摄成之要(若)  三明重述观行易明(故)

  三明得意符文总别无异(首)

  十不二门指要钞科(终)

  十不二门

  

  本迹二十重妙

  

  

  十不二门指要钞序详解

    宋慈云忏主 遵式 序
    宋武林沙门 可度 详解
    明天台后学 正谧 分会
  指要钞序
  【解】此题上三字是所序之正文序字是能序之通目以别冠通故云指要钞序指要二字本序自释钞者钞录为义西资钞序云夫疏之有记钞盖后学之曹记录要义抄写格言以辅翼其疏防乎传受之谬误讨寻之忽忘耳(文)序者所以序作者之意尔雅云东西墙谓之序注云所以序别内外也(文)谓见墙别宅舍之浅深观序知述作之难易又序绪也谓茧之绪也凡茧之抽丝先抽其绪绪尽方见其丝今序在初如丝之绪也(光记)。
  【序】东山沙门遵式述
  【解】东山即台之东掖山能仁寺忏主云东掖山者盖予幼岁受经之所时年传法之地也忏主族姓叶氏台之宁海人其母乞灵於观音大士梦一美女授以明珠咽之生师七月能从母称观音名十八祝发二十纳戒初住宝云终於天竺与法智同禀学於宝通云师指要既成乃为述序发明述作之功沙门如常释述者礼云述者之谓明作者之谓圣今云述者盖谦词耳语云述而不作。
  【序】大教隆夷存乎其人诸祖既往玄化几息时不可久替必有间世者出焉。
  【解】通叙教法兴衰在人通指佛法以为大教妙玄总序云大法东渐签云通指佛教以为大法(文)此对西土外道此方儒教约内外而分大小隆盛也夷平也文选云道有隆夷(文)即兴衰之义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文)存在也谓教法兴衰在人得人则兴失人则亡礼云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文)诸祖者通指荆溪已前诸祖在世教法盛行诸祖既往则幽玄之化几近於息灭矣文选云仲氏既往玄化几息系辞曰易不可见乾坤或几乎息矣(文)替废也间世即名德间生於世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文)以时节不可久废不远而复必有间生者出兴於世荷负斯道四明塔铭云天欲久其道世必生有人(文)间世者谁故出其人。
  【序】四明传教导师礼公实教门之伟人也。
  【解】别叙传弘之德四明乃庆元府南面山名有峰最高四穴在上每澄霁望之如户牗相传谓之石窗谓四畔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四明人尊其道故以处名人传转也以己之道转以授人导师者法华云有一导师聪慧明达(文)尊者上字讳知下字讳礼二名不偏讳故称下字公者尊之称也伟大也谓奇伟卓绝一家教观赖师中兴故称伟人此且总叹。
  【序】童子受经便能思义天机特发不曰生知之上性者乎。
  【解】童子即太和未散之时幼稚之称尔雅云人未冠曰童礼云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文)弱冠已前皆名童子尊者七岁属母丧为报鞠育急於出家从里中大平兴国寺洪选为弟子即童时也受经思义虽不见所出尊者之母既梦梵僧遗童子曰此佛子罗睺罗从而有孕初出家时从师受经必能思义忏主与师同门必知其事天机特发者天然之机挺特而发庄子云其嗜欲深其天机浅(文)不曰即岂非之谓语云生而知之者上也今借用以拟本有性德宿习开发义似生知止观统例云生而知之者盖性德也学而知之者天机深也。
  【序】及进具禀学於宝云通师初预法席厥父梦其跪於师前师执瓶水注於口中其引若泉其受若谷於是乎天台大教圆顿之旨一受即了不俟再闻师谓之曰子於吾言无所不达非助我也逮师始灭公复梦贯师之首擐於左臂而行。
  【解】叙师资授受自行化他事匪偶然故有奇相形於梦寐预表彰焉进具谓进受具戒禀学者按实录曰十五受具戒专探律部二十从宝云学天台教(文)通师本高丽君族壮游中国当晋天福年间见螺溪寂法师了天台宗旨会漕使顾公舍宅为寺以为传道之所即宝云寺也初预者预厕也入也初入宝云师轮下其父之梦盖受学之先谶也父金性讳经梦尊者跪於通师之前通持瓶水注於口中其引若泉来之而不竭其受若谷注之而不盈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谷者说文云泉出通川曰谷尔雅云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谓师之乐说无穷如泉之不竭尊者之容纳如谷之不盈谷音欲若作谷音者训空谷穷谷也於是犹自此也天台大教特言圆顿者别於藏等四教举其极者言之一家所谈功由即具尊者自此於宝云言下一遍受之即能解了不俟再闻师谓之言即印可之语凡师资授受难疑问答更相启发今一闻即了不假再询其於启发之道何有哉故曰非助我也语云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悦(文)颜子於圣人言下默识心通无所疑问故曰非助我也尊者亦然通师深赞之言也逮及也通师示寂於端拱元年初入灭时尊者又得传持之谶贯穿也擐音患带也左传云擐甲执兵盖梦穿师之头带於左臂而行梦虽似异有所表故。
  【序】嘻得非初表受习若阿难泻水分瓶之莫二也后表传持操师种智之首而行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