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有门颂略解

  钥旧读了翁集。见有门颂一篇。莫知其旨。有二沙门来扣门。袖出有门颂真绩及与明智讲主论此颂二帖。读之恍然。因问天台教观之说。始知智者大师所说四门。一曰有门。一曰空门。一曰亦空亦有门。一曰非空非有门。其实一可贯四。四实归一。公之为有门颂。盖谓此也。近世士大夫。用力不及前辈。秪如学佛。仅能涉猎楞严圆觉净名等经及传灯语录。以资谈辨。若唐之梁补阙诸公。本朝杨文公杨无为张无尽及了翁辈。皆留心教观。深入其趣。读此颂及书。可以知其所造之实。惟公忠言大节。照映千载。身罹百谪视生死如旦昼。平时学问自得之效。固自应尔。方在丹丘时。逆境尤多。而心地泰然。深入不二法门。公之学佛得力。岂易测哉。二沙门欲刊石以传之人。谨书诸后。以归之妙珣了怡二沙门之名云。

庆元二年中秋四明楼钥题

  士大夫当患难则学佛。得志则有用夏变夷之说。盖於佛无所得也。了翁有门颂。其於佛有所得欤。攻媿其知之者欤。
  景定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天台法照为四明学子可登题於月桂峰下

又附冯太史请解有门颂书

  武林一别。闻问杳然。不审比日道体何似。震旦国中天台种子。惟师一人。不可不自爱。倘药饵之暇。望一思有门颂注惠教为感。即日秋序。凉风动帏。浮生过客闪眼无常。我辈幸受法熏。倘一蹉过。与庸人何异。愿师珍重。作我辈津梁。尊恙良已。更祈振锡以慰渴想。风便驰此不多。
  七月一日弟子梦祯和南

又附有门颂略解序

  宋时天台之教盛行。无论僧徒。即号为士大夫者。类能言之。今观陈莹中先生所撰有门颂。抑何言约义办也。今相去仅四五百年。而海内缁流。无能举天台一字一义者。况士大夫乎。妙峰觉法师奋然为鸣阳孤凤。几二十年。讲者或窃笑。斥为异物。而法师益精其说。不为动。今则稍习矣。海内贤士大夫。或有起而助法师者矣。惜余非其人也。因请法师出有门颂略解行於世。以耸动今之士大夫。台教中兴。在此一举。余日望之。
  万历甲申长至日翰林院编修教观弟子冯梦祯谨撰

刻三千有门颂解后序

  北齐大师。得龙树中论之道。一传于南岳。再传于智者。而后教观始着。权实理明。解行俱妙真可谓传佛心印。冠罩群宗者矣。唐有荆溪。宋有四明。咸称中兴教主。故使居士宰官。同服甘露。梁肃陈瓘。皆其人也。元明以来。此道不振。或有教无观。如贫数宝。或有观无教。以凡滥圣。神庙初年。妙峰老人起而唱之。一齐众楚。传不胜咻。开之冯居士乃力请解有门颂以为士君子风。妙师辞达理莹。遂使缁素翕然向化。于今又六十年。古板不可复睹。予念重辟草莱。实赖妙师开之二大士力。故复较梓以报法恩。并附莹中上明智书。庶可互相发明。读者苟知介尔有心。即是不思议有。即是妙假。即是圆教初门。即是法界。具足三千诸法无欠无余。岂非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岂非不思议境。圆具九法。成一大乘。不生退屈。不生上慢者耶。噫。苟不读此。安知三大五小之妙。苟不精熟三大五小。亦安知此颂此解之妙也哉。
  古吴后学 智旭 拜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