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三千有门颂略解
三千有门颂略解
宋忠肃公陈瓘述
陈瓘。字莹中。官谏议。谥忠肃。述者。不敢当作。公之谦辞。公受法於中立法师。为法智大师五世孙。观其所上师书。见其谆谆於教观矣。
△正文四。初能通门。二所通理。三观即境。四境即观。初中二。初明初门不可思议。二明四门圆融无碍。初又二。初明三观圆融。二结不可思议。初又三。初明假观。二明空观。三明中观。今初。
不思议假非偏假 此假本具一切法
不思议假者。圆教初门也。假即是有。有何所有。有三千法也。此三千法。即空即中。故曰非偏。既即空中。非三非一。故不思议。不思议假者。标也。非偏假者。释也。下句出非偏所以。藏教以生灭观。观一切法。一一隔历。故谓偏。圆教以无作观。观一切法。一一圆融。故谓非。一切法者。空中法也。此法天然。非今始有。故曰本具。下二观例此应云真空不空非但空。此空本具一切法。中观亦尔。文略意周矣。所谓具法者。假具空中法。空具中假法。中具两边法。问。假即空中。何独称假。答。有易修故。若入初门。三门齐故。
△二明空观。
真空不空非但空
但空者。小乘偏空也。小乘因灭苦集。显偏真理。偏真不即诸法。故空为但。又因灭会真。灭非真谛。故空不真。圆空具足百界千如。故曰不空。具有之空。岂同偏小。故曰非但。非但空者。乃毕竟空。故曰真也。
△三明中观。
圆中圆满非但中
但中者。别教中理。如云外月。回出二边。不即空有。故谓之但。既不即边。中理欠阙也。圆中即空即假。自异偏教。故谓之非。既即两边。中道圆满也。出空中者。颂意恐人妄谓假为初门可也。空中岂亦初乎。故今以不空圆满释之。自彰空中有假。假非初门耶。初门是假。次门是空。三门是照。四门是遮。今置三门。且修初者。不思议故(初明三观圆融竟)。
△二结不可思议。
是故四门之初门 即是不可思议假
四门者。谓有门。空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也。初门者。有门也。此有虽有。是不可思议。何者。有非偏有。有即中空。举一即三。言三即一。是故结初。云不思议(初明初门不可思议竟)。
△二明四门圆融无碍。
初门即三三即一 非一非三又非四
初门。谓有门。三门。谓空等。言有门即空等二门。空等三门即有一门也。问。即义云何。答。今以观配。令义可见。且观一念心有。即有门。即假观。观一念心空。即空门。即空观。观一念心亦有一空。即双亦门。即双照观。观一念心非有非空。即双非门。即双遮观。初门既施三观。三门岂不施三。施观既同。门岂有别。故曰初门即三三即一也。或曰。施观既同。门何四别答。天然之理故。入道不同故。悉檀因缘故。非一非三又非四者。在三望一。一即是三。一则非一也。在一对三。三即是一。三则非三也。三一互非。四门何在。门既不立。观亦靡施。唯一法界。卓尔独存。行者於斯尽心宜矣(初能通门竟)。
△二所通理二。初理具。二结叹。初中二。初喻。二法。今初。
一二三四指一月 四点似别惟一空
四指者。如众翳人不识天月。明眼者以指指之。翳薄者一指便识。稍厚者或二或三。甚者须四方见。四指似别。月则一也。故曰一二三四指一月。点空喻者亦尔。四指四点。以喻四门。一月一空。以喻法界。指点虽异。空月不殊。以喻门门不一。法界理同。故曰四点似别惟一空耳。须知法一喻二。意不徒然。月喻法界之圆明。空喻法界之常徧。圆明常徧三世十方。竖彻横穷。岂可思议。指喻文出大经。义不同彼。彼以金錍刮目之后。示之以指。询诸翳人。为见不耶。以至二指三指。指喻谛理。此指指月。指喻圆门。又楞严指月。指喻言教。所谓言同意别。理实天殊。
△二法。
门门一一为法界 摄一切法皆无余
门门。即四门。门门不为别事。一一皆为法界而设也。如喻中一指二指三四指。不为其诸。皆为月指。法界。亦云法性。亦云中道。亦云实相。一法异名耳。所谓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摄一切法皆无余者。一切法。即三千法。摄者。不独有门摄一切法。三门皆摄一切法。皆者。三门也。无余者。不约三千。摄则不尽。今约一念具收诸法。故曰无余。问。四门摄相云何。答。一念心起。三千性相一时起。则有门法界。摄一切法无余也。一念心灭。三千性相一时灭。则空门法界。摄一切法无余也。一念心亦起亦灭。三千性相一时亦起亦灭。则双亦门法界。摄一切法无余也。一念心非起非灭。三千性相一时非起非灭。则双非门法界。摄一切法无余也。若识一念摄法如此。则根根尘尘摄法亦如此。盖此一念。为修行之要。故约此说。若广说者。无法不摄也。问。具摄何别。答。约理曰具。约事曰摄。具如水具波性。摄如波还即水。问。若尔。水即体也。波即用也。波还即水。即摄用归体。岂同理具耶。答。荆溪云。并由理具。方有事用。须知事用全体是理。何一用而非法界也。既皆法界。用用皆体。故摄即具。具还是摄。下文云谁知法界具足法。即结叹此文。故知法界摄法。即是法界具法也。若尔。何不言具而言摄耶。曰。表圆诠故。理自尔故(初理具竟)。
△二结叹。
不以妙假有门观 谁知法界具足法
假即是有。有即是假。假非偏假。故曰妙假。法界。即有门法界也。法者。三千法也。法界为能具。三千为所具。虽离四句。能所且分。故曰法界具足法。又所具三千。各各互具。皆名法界。俱曰三千。此理天然。情无情具。昧者不觉。故曰谁知。因修妙观。洞达法界具足诸法。故曰不以等(二所通理竟)。
△三观即境。观者。即前所谓能通门之观也。境者。即前所谓所通理之理也。即者。能所互融之谓。何者。以由三德秘藏。为理为门为观故也。前之门观。与理自不相碍。今之所以复即者。恐有未悟。犹存能所。故今即之。泯前门理。门理既泯。独一法性圆明自若也。然此先以观即境。文二。初明修证妙。二明修证粗。今初。
闻思修证无不妙 心能观此体具故
闻思修者。能修之慧。即三慧也。证者。所证之位。即地位也。体者。所观之境。即三谛也。观者。能观之观。即三观也。全由三德秘藏之理。为谛为观为慧为位。既皆三德。一一圆融。故闻思修证。无一不妙。闻无不妙者。闻即名字。即初随喜品观。师云。随喜何法。所谓妙法。妙法者。即是心也。妙心体具。如如意珠。此心即空即假即中。普贤云。心闻洞十方。心既能闻。闻即圆听。故无不妙。既曰随喜。意必兼师。若无师者。闻从谁得。感应道交。师有宣道。其如不言弟子何知。不知属理。知属名字。又此闻慧。理合位位皆有。如解脱月请金刚藏说十地等。又读诵等四。理合各说。闻慧语宽。随喜文收。思无不妙者。思三千法即空假中。若中下之流。闻而不思。上根之者。必加思究。能思所思即心具故。思惟路绝。心虽无缘。三千实相炳然齐现。故无不妙。修无不妙者。以三观慧观心具法即空假中。即空故伏见思惑。即假故伏尘沙惑。即中故伏无明惑。五住顿伏。观行位成。见思若断。相似位证。分断无明。分真位得。无明断尽。究竟成佛。观虽属修。修全在性。全性起修。修还照性。修性不二。故无不妙。证无不妙者。如大品云四十二字门。阿字即具四十一字功德。字字之中。具具皆尔。故今圆位。亦复如之。所谓一证一切证。一切证一证。位若非性。何能位位相收自在若此。以其相收自在。故无不妙。或曰。大品止云四十二字以况四十二位。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岂二凡亦圆具耶。曰。若十信不具。何六根净见大千界。若五品不具。何初随喜便称妙法。故知位位皆具。方曰圆乘。若前后有异。便同别教。心能下。答也。或有问曰。何故闻思修证皆称为妙。即以此句答之。
△二明修证粗三。初出非。二拣滥。三斥迷。今初。
若止观心不观具 则於一观分二家
他宗但观心性清净。不观心具诸法。心不具法。则心外有法明矣。心外有法。法不具心明矣。法不具心。心不具法。故於一心分心分法。岂非一观而分二家。
△二拣滥。
一家观门异诸说 诸说虽异观自一
大经云。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一家所谭。一曰性体。即正因佛性也。二曰性量。即了因佛性也。三曰性具。即缘因佛性也。具即是假。假即空中。秪一法相。有兹三义。所谓会之弥分。派之常合。虽一一徧。亦无所在。不同他宗秪谈真如随缘作差别法。差别谓九法界也。不随缘时则无差别。无差别谓真如一性也。今家则不然。三千之体。随缘起三千之用。不随缘时。三千宛然。故差别法。与体不二。是故一家观门异诸说也。诸说虽异。法常法尔。法岂被谈而随乎谈异也。故观自一。
△三斥迷又二。初斥迷堕。二出所以。今初。
彼迷一心具诸法 堕在通别次第中
他宗不知心具法故。堕通堕别。堕通者。惟知体一切法空。空不即假。故堕通也。堕别者。从假入空。从空入假。从空入中。中不即边。故堕别也。
△二出所以。
次第而生次第断 岂知十界本来一 三千本一亦如是 皆非世数可分别
他宗谓真如不守自性。随染净缘。造十法界。故曰次第生。夫欲成佛。须坏九界。以次第观翻破三惑。方成佛果。故曰次第断。今家不然。以三惑全体是性恶法门。故不须断。又九法界亦全体是性德。故不须坏。彼不知此。乌知十界本来是一。此宗灼然洞照千如。故用即体。三千相是世数。故可分别。三千性非世数。故不可分别。故云尔耳(三观即境竟)。
△四境即观三。初明具体。二明具人。三明具宗。初中三。初境观。二指示。三功能。今初。
妙境元无空假中 而亦不离空假中
境即三谛也。观即境故。故曰元无。境即观故。故曰不离。境观不二。故称为妙。有人扫荡一切不立。即此上句也。无此下句。不堕偏倒与。
△二指示。
空即是心假是色 非色非心名曰中
心。指一念心也。一念无相。并毕竟空。故空。色。指三千色也。无法不备。并如来藏。故假。中。指色心不一不异。并是法界。故中。此空假中。语似分张。并皆相即。
△三功能。
色心绝处中体现 於一一法体皆具
色心绝。是双遮。一一具。是双照。双遮故中体独露。双照故法相并彰。
△二明具人。
凡夫心具即佛具 取着不圆则不具
一一法具。岂独圣人。凡夫秪是佛心中十界之一。佛亦秪是凡夫心中十界之一。论其修证。则有分满。论其心具。则无差别。故凡夫心具。即是佛具。但不可取着。取着两边及中。即非圆教。乌得而具。何则。前三教谛。分裂偏小。故不具法。若后圆教。无法不备。偏圆修证。不可同年而语也。
△三明具宗。
惟一具字显今宗 入此宗者甚希有
上句赞法。下句赞人。古师云。只一具字。弥显今宗。故曰惟一具字显今宗也。当知他宗惟谈法性。法性之谈。是今性体性量。彼阙性具。是故今宗超胜於彼。入此宗者。名为顿人。圆顿之人。言行直截。法轮转处。谁婴其锋。如师子吼。谁不脑裂。故叹此人甚希有也。
瓘公。宋人也。作有门颂。垂五百年矣。太史开之冯公谆谆於是。命余为之解。二公用心不殊。且五百年。将非再来者与。是月六日阁笔故叙。
三千有门颂略解(终)
附莹中居士与明智法师书
瓘顿首再拜上启南湖延庆堂上讲主明智大师。人回伏奉书教。获审道体安隐无恼。下怀良慰。向承寄示观音玄义并记。且荷开发妙旨以袪愚蔽。深佩提奖之意。感德无已。有门颂。但随顺古意。过蒙采览。仰见法师收简自在。来谕云以有题之。恐钝者不领。诚如所虑。然智者以有门为圆门之相。又谓此相四门皆妙无粗。若有门为法界。摄一切法。况复三门。法相平等。无复优劣。是故若论具足佛法。则见思假。即法界也。若论法性因缘。则第一义。亦因缘也。故此妙门。以有召之。即生死之有。是实相之有。一切法趣有。有即法界。出法界外。更无可论。此即止观有门之大旨。而前书妙假之意也。有未领者。亦当以妙假之义开晓之耳。智者解大经之语云。因灭无明。则得炽然三菩提灯。即有门也。有门即是妙假。妙假即是有门。其或未领。则於此有门不能无惑。然而前病后药。无两有也。病去惑亡。则有门豁矣。一指二指三指。不待更说。然则有之一门。纯妙无粗。具足万善。岂非三千之性乎。所云此之三千。性是中理。不当有无。有无自尔。兹乃古师诠具之微言也。自非深领其旨。未易解此。夫三千也者。世间之数也。若三千性。则离世间矣。离而复即。即而复离。不一不异。非有非无。三千而一。一而三千。此不可思议数。即是不可思议境。若观若智。俱不思议。此数即是止观。故三千性即中理。此境即是此数。故中理即三千性。若但三千。则是一切一切法耳。一切法但有名字。何能具乎。若一切法性。则本具矣。故三千即是一切法。一切法性即是三千性也。此性不当有无。有无自尔。夫不当有无者。泯妙外之一执也。有无自尔者。开离执之一妙也。於有为妙有。於无为真无。真无则空而不空。妙有则有而不有。有无自尔。非有无也。在假则假具。在空别空具。在中则中具。无不在。无不具也。然则妙假之有。岂情有乎。假不待空。泯绝无对。说有说无。皆不待绝。今乃设有待之言。赞叹妙假之说。岂免为巧度之所诃乎。且一念心起。则有三千世间之相。国土一千。则山河大地是也。五阴世间一千。则染净一切色心是也。众生世间一千。则六凡四圣假名是也。一念心起。三千性相一时起。一念心灭。三千性相一时灭。念外无一毫法可得。法外无一毫念可得。此乃本住不迁。不迁者。中理圆明之体。此体如理为念。其寿无量。非得命根。亦无连持。本无名字。而不失诸名。名其国曰极乐国。名其身曰阿弥陀。身土交参。融乎一妙。故能使说法之音。不离彼土。而广长舌相。具足周徧。其具如是。是体具乎。是性具乎。是佛具乎。是众生具乎。若有能知具彼之乐者。其有不愿往生者乎。向实际之中。要在不往而往。於方便之内。何妨去已还来。机熟缘深。定须成办。此瓘之有得於祖意者也。瓘屏迹丹丘。老病待尽。千里相望。净愿不隔。更祈慈荫。以师法见摄而终教之。未由会面以究尽此旨。风临但极瞻向之切。瓘顿首再拜上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