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辨非集
辨非集
续藏经 辨非集
宋 善熹述
辨非集
解空法师。述通论事苑。伸赞金刚般若。其书禅教无用。士庶莫取。中间诋訾先觉。义似未安。因考其说。遂效明教禅师。作非韩三十篇以辩之。然非爱恶相攻执情偏尚。志欲法门流布共赞大猷。苟或不然。唯圣可瞩耳。
时淳熙戊戌解制后一日。姑苏宝幢兰若比丘(善喜)叙。
○金刚通论
序分。或直从事。或直从法。若直从事。如此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也。或直从法。如圆觉神通大光明藏也。佗宗诸经。或在净土说。或在秽土说。土既不同。身亦有异。在净土说切恐未然。但事法不同。随机所见。
非曰。或直从事。或直从法。不知何所凭据。良由未闲经论。故使然也。今略举净土数经。令其自晓。深密解脱经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法界殿如来境界处。又解深密经。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法界。又法集经。婆伽婆。在虚空界法界无差别住处。称赞大乘经。薄伽梵。住法界藏诸佛所行大功德殿。又密严经云。一时佛出过欲色无色无想。一切法自在无碍等。然净土总有十五本。(法集经大毗卢经入印法门经方等王经心印经兴显经圆觉经佛地经。更有余本。在别卷中不录)并无人间山城国邑等处。却云事法不同随机所见。圭峰曰。粗心识浅者。未免於此等经。或谤或疑。故佛地论。亲光菩萨具有通释。但晓此论。自反三隅。论曰。受用变化二土中。今此净土何土所摄。有义此土变化土摄。佛为地前等。令其欣乐修因。暂化作净土。加众暂见。有义此土受用土摄。此净土量无边际故。(论自反破初义云)若暂加众令见。应如余经分明显说。如法华三变净土。净名足指按地。经文皆云佛神力等。今圆觉等经。不言佛力。何言暂化。云在净土说。切恐未然者。得非寡闻乎。今引亲光为定量。可破疑情以断封执也。若以经论明言。而谓之未然者。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圭峰纂要。虽前以持钵乞食为戒。敷坐而坐为定。正宗说法为慧。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三学伦次。故先乞食。然大小经皆应乞食以为发起。不胜通漫。今谓佛意将说发心修无住相布施。故先食时入城而行乞食。须知世尊乞食。欲令众生成就檀波罗蜜。故如来涅盘受纯陀供养云。我今受汝最后供养。令汝具足檀波罗蜜。
非曰。彼云乞食。欲令众生成就檀波罗蜜。非谓持戒。经云。执持应器以乞自活。马鸣曰。及自调伏故。调伏即戒也。又经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今着衣持钵乞食威仪。离於邪命。得非持戒乎。又云不胜通漫者。彼不许持戒配发起。以大小经皆有三学故。殊不晓通别之序。别序经经各别。如法华以放光。净名以献盖。今经以乞食。若谓通漫。岂皆配三学耶。又引下文无住相布施。故先乞食发起为檀度者。涅盘下文。受纯陀供养。具足檀波罗蜜。亦应例。涅盘发起序中。出大音声。为檀度耶。彼若不可。此云何然。
别译中间加问云何修行。什译略之。净觉疏云。住约始习。修行约积行。住兼积行及以始习。故什师删之。今谓住即所依也。修行即能依也。什师意。高所依言住必兼能依所修之行。故略修行。但存其住。能住般若必有照用。必断烦恼。烦恼无非清净般若。烦恼无性即降伏义。此经发心修无住相布施。能住般若。降伏烦恼。所问能答。到此毕矣。
非曰。净觉云。住约始习。修行约积行。住兼积行及乎始习。什师何以删去积行。独留始习。何不用积行摄乎始习。却用始习兼於积行。良恐未然。今谓住即所依。修行即能依。所依言住。必兼能依所修之行者。此亦摹拓净觉初无异论。又何以得知所依之住必兼修行。若慈恩天台贤首诸大圣师。欲立一义。必引圣教为衡量。今无所据。得非胸臆乎。若圭峰。出秦译略修行者。意云。住道降伏即是修行。谓四心六度皆名住修降伏。故无着云。住谓欲愿。修行谓相应等持。降伏谓彼心若散制令还住。又十八住中。一一皆以住修降伏释之。故知义虽有三。而行是一。问。何以下文但举降心耶。答。义虽互摄。文从胜显。然经宗於离相。离相正是降心。本意欲明降心。因约住修以显。傥有公论。宜从正辙。
凡六举七宝布施。又两举身命布施。前后校量。意虽渐引。皆不可以前后浅深多少难易求之。但随当文所说。显示为校量本耳。
非曰。先儒有言曰。知之言知之。不知言不知。是知也。不应以未至盖人。若但显示为校量本。不以前后浅深求之。何必天亲第三疑单以一重校量。第七疑却用两重校量。第十疑只用内财一重校量等。则知经论深意。非公所谓也。
圭峰纂要云。无着云。是福德者标牒。即非者约胜义空。是故者约世俗有。检论无文。净觉疏云。即非者。事福本空也。是故者。虽空而假也。今问。即非福德性。若已是胜义空。即毕竟空义。下文持经为说。何所胜之。虽有天辩。亦弗能救。一槩以即非为遣荡之辞。更不顾后有所胜者。请从弥勒偈云。天亲论释方合经旨。偈云。受持法及说。不空於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天亲论释云。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聚即多也)偈言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故。彼福德不趣大菩提。二能趣大菩提。一者受持。二者为说。须知此之非字乃拣去之辞。拣去住相布施福德。不趣大菩提故。故云即非。(云云)从来学者。徒仰二老大手高风。殊不契勘。判此公案。自有祖子。归源偈文。全凭论释。不取臆论。
非曰。彼用无着论释经。及乎圭峰引无着论而云。检论无文。今引无着之文。则使学者皂白自分矣。无着云下。此引七种义句中。第五不失中文。经初句。是标牒。经次句。即论云。若福聚非聚。此遮增益边。以无彼福聚分别自性故。隋本云。即非福德聚。论云。以无彼福聚故。秦本云。即非福德性。论云。无彼分别自性故。青龙云。约真谛理。安立第一义故。圭峰约胜义空。经后句。即论云。若复说言。是故如来说福德聚。此遮损减边。青龙云。据俗为资道。圭峰云。约世俗有。则圭峰义引无着论文。却云。虽有天辩。亦弗能救。是福德乃牒前三千大千布施福德也。偈云福不趣菩提。显下受持法。及说二能趣菩提。又云。须知此之非字乃拣去之辞。拣去住相布施者。论自云即非是名。遮增益损减边。何云拣住相福德也。青龙乃唐初人也。彼疏亦指无着七种义句中文。今谓捡论无文者。得非未善无着论意乎。
无着云。此下第八为成熟众生离十二障碍中为离舍众生故。既庄严佛土。必不舍众生。令诸众生了有为法如梦如幻。於欲界举甚大身者。遣荡相着。以此成熟未成熟者。
非曰。彼云庄严佛土(至)遣荡相着者。此非经论意也。经意自谓菩萨不见自体为能度。举喻山王。尚不应见其自体。何况余者。无着自释云。如来说为非体者。显示法无我故。彼体非体者。显示法体无生无作故。却云庄严佛土等。有类谚语。认橘作火也。
若天亲论。以前庄严佛土属诸所现。以今此大身为净土受乐报佛。遣荡相着。离障断疑。意不同故。佛不共力。随类各解。两论意别。不可会同。然受乐报佛者。即十方净土诸佛所现大身。受安乐果报。非此娑婆有九恼事。昔人以此为实报身者。非也。
非曰。先明论意。后显其非。论云。圣人无为法得名。是法不可取不可说。须菩提遂疑。菩萨庄严佛土受乐报佛有取。如来先以佛土破之。佛土有二种庄严。一形相。二第一义。拣非形相。故云诸佛无有庄严国土事。次疑受乐报佛。取自法王身。如来以须弥山王。镜像义无取。况诸佛自取法王身。今云。以前庄严佛土。属诸佛所现故。又云。诸佛所现大身受安乐果报。拣非娑婆有九恼事。得非认鸡作凤也。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乃至无寿者(云云)。净觉疏亦不能尽偈文。论意乃云。人身长大者。以法身无相故。直作法身无相释此大身。稍有殽讹。今此大身即大教说普现色身。若以事验。即观音妙音现十界身。此犹说十界正报色身。更须如华严说。入无功用现十种身。虚空大地无非大身。不妨用大所依体大。故弥勒偈云。依彼法身佛故。说大身喻。此一住经。如来说尽。诸大菩萨。入净心地。证道功德。池深华大。世人多以此经为繁。若知意旨。甚为简要。若不得弥勒二偈两论伸释。此之经文。几乎陆沈。
非曰。破净觉直作法身无相释此大身云。不得弥勒二偈。两论伸释。此经几乎陆沈。以作色身事相十界正报为大身。切非经论之意。偈云。依彼法身佛。故说大身喻。又云。非身即是身。是故说大身。天亲论云。非身者无有诸相故。大身者有真如体故。无着云。於彼身中安立非自非佗故。又云。於此大身等中安立第一义。则二偈两论。自云真如第一义。不说十界之身几。乎陆沈之言。似觉漏逗也。
如来五眼三智同体。所以五眼不说即非。三智中云皆为非心。兼前五眼同体。而遣荡之。
非曰。注述一端。先须熟精文理。然后操觚。弥勒偈云。虽不见诸法。非无了境眼。诸佛五种实。以见彼颠倒。云何五眼同体而遣荡耶。有谓无着论。不妨有遣荡之文。论云。何故不说眼即非也。以一处住故见智净。后安立第一义故。初亦得成就。自不解论意。唐青龙氤法师。疏释此论曰。以后例前。应言如来说肉眼即非肉眼。是名肉眼。由安立第一义故。彼法无无实体故。无如其名有自体故。不言即非也。又云。遣三心者。此非如来三心也。经云。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却云如来三智。得非执石作珠也。
偈文且举色声约法拣情。又偈后经文为前荡法身识不能知。又若执着如来因三十二相而得菩提者。毕竟其相是色自性故。复遮云莫作是念。
非曰。彼意以法身色相俱是遣荡。偈后经文为遣荡法身识不能知。且无着论偈后经文。自云不可以相成就得菩提等。既云相成就。是岂遣荡法身耶。
所言法相者。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三句要之。与楞严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两句。修因证果。立本归源。不离自性。不动本来。
非曰。楞严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者。是破执遣荡之文耶非耶。若言非者何以会同。若言同者二义同否。楞严性觉妙明等是法相耶。以性为相。不亦过乎。
○金刚事苑
此经自唐至本朝。南北诸师撰述甚多。南方学者盛行圭峰纂要。所叙两论。密示潜通。稍有眉目。及其依十八住悬判。然后用二十七疑科释。入文随释。多用无着。未免媕娿。
非曰。此意始乎净觉。谓纂要有而不遵无时强用。天台近代诸师。俱取无着而弃逐天亲。且无着天亲。皆圣师也。何取一舍一。今圭峰双用二论。但前后别行。却云有而不遵无而强用。且大云青龙诸师。二论共解疑住难分。故圭峰先约义句悬判。后用断疑科释。况立断疑之名。自大云青龙诸师创立。且非圭峰也。圣人云。有名无义广引文释。有义无名莫知所以。今以名管之。使经中法义昭彰。岂曰无而强用也。问。何不先用天亲悬判。后以无着释义耶。答。以有傍正故。且弥勒云。及断种种疑。亦防生成心。无着六种因缘一为断疑故。天亲云。自此已下一切修多罗。示现断生疑心。则以断疑为正。净觉雌黄未为得理。然无着论。本不全用弥勒之偈。今净觉用无着论释经。而全增弥勒偈文。可谓不遵强用返归若也。今云入文随释多用无着未免媕娿者。且如通论破圭峰引无着云。是福德等。谓检论无文。自公不善论意。非圭峰之咎也。岂谓媕娿。况圭峰之材。非君等希企所及耶。幸勿造次。
此经梵文译本。元无分名。大藏外盛行什译有三十二分。相传。是梁昭明太子作。若依译本。不可参入。奈何世所信向习诵便易。存之亦可。又云。但如理实见应化非真。两分名目。恐须互换。
非曰。圣教东渐翻译之后。千圣不改易。岂谓信向便易故得存之。得非居心不净。强欲滓秽太清邪。
此经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下。合安心字。而特阙之。什师删繁。可略则略。必非脱去。
非曰。欲解一经。须寻众本。别本俱有心字。或有脱者。刀笔之误。却云什师删繁可略则略必非脱去。率尔穿凿。良可悲夫。
三果不来。应云而实无不来。经本阙不字。古来皆同。不可擅加。如春秋夏五不书月阙文。
非曰。梵语阿那含。此云不来。亦云不还。不来第三果名也。何云不可檀加。则知华梵未通。且未明华梵。遽尔操觚。得非太早计邪。
灵幽素持此经。暴终杳归冥府引见令诵。王曰。勘少一节。何贯华之线断乎。放还其本。在濠州锺离寺。石上幽经。七日乃苏。遂奏。勑令添入六十二字。净觉将魏译勘秦本。谓少耳。不知什师存略之意。无着论科判是佛地心具足。初以众生为念处初发心住。既以众生为广大所发心境。以前显后。以后照前。故所略之也。如此意远。可谓译主。若专执什本。固不可添入。随顺世缘既而信向。又不妨圆满隋译经之与论。但不可擅加於什译经本以入大藏。若别行大藏之外可也。
非曰。事苑何以得知佛地心具足中文。即是前发心住中文故。译主略之耶。又云。以前显后以后照前故可略之者。且会通经意。殆非贤首天台慈恩等诸大圣师。其余刀笔常材安可会释。且犹使蚊负山商蚷之河。必不胜任矣。又云。但不可擅加以入大藏者。若别行大藏之外可也。经论译毕。颁行天下。却有藏内藏外之异。傥或有藏中将出。或有新将入藏。安可定分内外。秦魏之本不同。何以增加。如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篇。岂可以齐论增鲁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