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法相槃节
华严法相槃节
四智义
一大圆镜即智。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是自受用身。土所现所生。二一切有情平等性即智。依无住涅盘建立。为十地菩萨。现他受用身土。三妙观察之智。观自共相转能遍十方。善说法故。四成所作即智。为地前菩萨现千丈身。为凡夫现丈六。随类鹿马。此四智皆有三十二法。相应总收。佛地一切功德。转於有漏八七六五相应心品。东中智强识。劣六七二识。见道转成智。第八前五果中。方转此四心品。缘一切真俗为境。论云。此即无漏界。(释名)不思议善常。(叹德)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拣因位二乘也)诸漏永尽。(罗汉亦具)非漏随增。(前三果亦具此)性净(凡夫亦具)圆(无学亦具)明。(菩萨亦具)但长读文势义意乃远。
三境义
奘法师颂善唯识解
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一性。即境为五。尘根境从实种生。有实体用。能缘之心。得彼自性。为自住自性。不随能缘通。三性有二。一真。性境为前。五识缘自界。因中五尘。亲得体八识。各自证分缘见分。二似性境。第六识。缘前念中心。及缘自身五根疎。得体名似。
二带质境。见能变相。相能带质。是质之带。能带即相分中间。相分摄归本质。唯无记摄归。能缘见分通三性。若离见别谈。与本质种。同有二。一真带质。以心缘心。有实本质。如第七识。缘第八识自证分。为我中间。相分不熏种子。二似带质。前六识心缘外境时。中间相分。定熏种子。名似带质。
三独影境。第六识见分。变三际境。独头意识。影像相分。唯从见分生有二。一有体。第六识缘过未。五蕴性系种三定。同能熏相分种后生。本质二无体。第六识缘遍计实我实法。龟毛兔角。不熏种遍计色收。
四性种等。随应者。不定义。二合有三。一第八缘散地境。心王缘是性境。心所缘是独影。不熏种子。二前五缘自他根尘。是性境。亦带质熏种子。三第六缘过未五蕴。是独影境。能缘见分上有。相分亦名带质。三合有一因中。第八缘定果色。圣境界也。心王缘性境心。所缘独影。仗他圣境为质。亦带质。或性种系不同。能缘如下界。缘上界天眼耳等。或系同种性不同。如缘当界。自他五尘。或心种同系性不同。如第八缘上界。天眼耳心所直缘相从。见生独影境。心王缘之。带质虽系性不同。心王与心所。同是心种也。
假我法义
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圣教说有我法。答。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世间假有二。一云。无体随情。假约言为因。起我法说。所执全无言当我法。一云。以无依有假。约妄计我法。熏习为实。情当我法。即有情命者。实德等业。五常之道。圣教假有二。一云。有体强说。假约言虽有。如向非实。真如随缘。施设言教。一云。以义依体。假约所变相见。起於言说。断染取净。引生真见。
二十七贤圣
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修道根有利钝。一信解。二见至望自乘见道。利者三生。钝者六十劫。入见道。三预流果。断三界分别。舍凡入圣。名流。四预流。向相见道。前十五心。五七返得初果身。死修惑力。能闰七生。六一来果。断修惑前六品。或起断不超果。七一来向用六无间六解脱前十一心。八家家。断欲界俱生。前三品名三生。家家断至四品。名二生家家。九不还果。断欲九品俱生惑。更不还生欲果。十不还向。九无间九解脱前十七心。十一身证断。欲界九品俱生惑。亲得四禅八地定。十二一间。断下上品俱生惑。身死更有半生。十三不生界。断二界七十二品惑。超出分断生死。十四不生。向前七十一心。十五中有身般。涅盘非欲。本有身生。结已尽非色界生。有身起结已亡。十六一种盘。得色界身。便般涅盘。十七有慧般。不断定障。十八无慧般。断定障。十九无行般。不起行。由宿习力。至色界身。证无学果。二十有行般。依色界身。起行入涅盘。二十一上流般。乐慧生。五净居乐。定生无色界。二十二退法般。退现法乐。二十三思法般。思即不退现法乐。二十四护法般。若不护持。即便失之。二十五住法般。不能转钝成利。二十六堪达法般。定慧均平。断下劣受。二十七住不动般。不为烦恼。习气所动。颂曰。
信见身正慧 向果各有四 七返家种间 中有生无上 退思护法住 堪达并不动
表无表义
论云。然依思。愿善恶分限。假立无表有四。
一定道俱时。戒即依思善。分限假立。二别解脱戒。依思愿善。分限假立。三不律仪。依思恶。分限假立。四处中戒全便文。
又律不律。或依发胜身。语善恶增长。位立有五。
一假戒。依实思。二发胜拣去。动身思发语思。三身语唯表色。四善恶拣无记。五增长拣佛果。
又定共戒。道共戒。依定中止身。语现行思。立大乘道。共戒唯无漏。小乘定共戒唯有漏。大乘定通漏无漏。先有期愿。别解脱类。思即是业。意不得名。业由思作。动是意之业。名为无表。
又依身语之业。业即是表。或身语即表。若表名句。是语之业。有四句。一思非思无表。二散意。唯表非无表。三思种。唯无表非表。四定道共成。亦表亦无表。
问答料拣
无表依表立。表有多念。从何念立。答。俱时同一种。或先动身只依动。身上立无表戒。先发语亦尔。前后各别种。或动发俱时同一种。上立无表戒。皆依初。上立戒所依。为於第二。
礼足请师三翻。请中於第一翻。作白云。我今欲於大德所乞。受我菩萨一切净戒。於此发心。或先合掌。后发语。只於初上立问。熏种必是有心。於和尚处。得戒应尔。答和尚第三翻羯磨。其受戒者。虽住睡眠。由前要期。今时缘具。新熏种子。虽无现行熏习。亦得功能。念念倍增。如使人行施。遣使杀生亦尔。已后功能。遇破戒有舍时。其种常在。问八戒是人天戒。一日一夜受。得尽形受否。答非出家相。问若尽末来际。受声闻二百五十戒得否。答非菩萨相。问患手足人。既有三乘种性。得受僧戒否。然佛不许出家。答但持五戒亦得证果。如二果人犹有妻奴。问无种性人。不许受三乘戒。如何得尊高果。答得受人天戒。问人天戒。不杀与菩萨戒何别。答其心别故。问何故皆招人天果。答兼正不同菩萨无着。问声闻戒要无十三难事。何故不拣无种性人。或云。难知。问云。舍利弗。不度樵人言。无出家分。
自共相义
经言。诸法离言。名为自相。在言名为共相。名不遍法。有论中自共相。论云。然依声假立。名诠诸法。自相句诠。诸法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法无碍解缘。假名义无碍。解缘实声。问何经中名诠共相。论中言名诠自性。答经中共相。是论中在言之自性。问何名自共相。答智证离言。名为自性相假。智及诠名为共相。或云共相。如五蕴军林是假。问在言离言以何返覆。答共相是义。如说火遮火体。问经中但诠共相。自相离言。离言称理否。答为遮可言。言自相不可。言非不可言。即称法体。法体亦非不可言。问心缘应得体。答但得共相之自性。非得法体。但证而知。
种子六义
论云。遮无为。心心所现行不具此六。不遮现在种子。谷麦生牙。亦具此六义也。
一剎那灭现行。心体才生。即灭有胜功能。方熏种子。 二与果俱有。依生现果。立不依种。引种现望现。 三恒随转。一类相续。生灭至果位。方断余无治道。 四性决定。造善恶因。功能决定遮异性。因生异性果。 五待众缘。名言种子。现行时具根境。意方生遮自然。 六引自果。遮色心。互引自性相望。是然种子。非色无执碍。非心无缘虑。能生色心故。名种子。唯第八中业招聚。种子方具上六义外谷麦。种子两重变是第八识。亲相第六识种子。
残果义
论云。内外种子势力。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远残果。名曰引因。无性论云。内种望现识。名生近正果望。名色等引远残果外种望芽。名生近正果望。青叶为远果。世亲论云。内种望前六识。生近正果。望死后残体。为远果因。外种望芽茎等。生近正果望干果为远果。因后解不遍四生化生。无残骸。胎生人虽生他界。由前引因力故。有残骸。具增上缘。其白骨相分。是后人亲变。若前人引因力尽时。一界中人亲相分同时尽。如田苗无水种子亦绝。问树若拔之。唯一人坏业熟。何故余人不变亦坏也。答拔人望自变何亲因。望他人是增上缘。增上既坏。余人因缘亦坏人命。备杀亦然。问后人有漏识心。如何变得无漏舍利。答非是残骸。是佛无漏智亲变。
能熏新熏义
论云。内色心二种。名言定。有熏习外种不定有。有如香熏巨胜。无如余谷麦所熏四义。唯是第八识持种。依自证分也。一坚住性。非前七识自性。有变动。二无记性。非是善恶。如极秽物。三可熏性。非无物心所。自在体虚。四与能熏和合。非他身异处。
能熏四义。唯前七识。非异熟生及异熟。报心心所自证分。前七识见分为能熏。自证与见分力。一有生灭。非无为及第八常住无间。二胜势用。非异熟心心所。三增减。非佛果性。彼已圆满。四与所熏和合。非他身要和合。问发毛爪牙。即是外。境应不执受。答从内根生。亦执受有四义。
一执为自体。二持令不坏。三领亦为境。四能生觉受。
四分义
瑜伽论云。然心心所。同依一根。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为受想思等各别。若无自证分。应不能过去事。一外道世人根为量果。二小乘说。见分为量果。三安慧师说。一分自证。似能缘名见分。似所缘名相分。能似自证。说为量果。四难陀论师。二分能缘。见分所缘。相分见分体。说自证量果。五陈那论师。三分所量。相分见分能量。自证量果。如尺量物。物为所量尺。是能量记忆量果。六护法论师。四分因中有四重量果。向外缘一相分所量。见分能量。自证量果。二见分所量。自证分能量。证自证量果。三相分所量。自证分能量。证证量果。四见分所量。证自证能量。自证分量果。唯除相分。无能缘用。若至佛果。增五重见分缘内。二分变相。即相分有二重量果。若内二分互缘。则见分为内。二分量果。已增四重。更以证自证。缘相分时。见分为量果共有九重。前二分缘外。后二缘内。前一唯所缘。后三通能所缘。前二分通量非量。后二分唯现量。前二分通染非染。后二唯非染。前二分通解非解。余二分定解。今四分非即其用种子各别故。四分非离。常相应故。心心所体。前二分外能所。后二分名内能所。然见分不自缘。见分如刀。无自割用。
迷[杭-〦+一]义
论云。诸异生类。三性心时。虽外起诸业。而内恒执我。令前六识中所施物持戒不能忘相。诸疑理者。於色等事。必无犹预。如人迷[杭-〦+一]。不知是[杭-〦+一]。方执为人。迷[杭-〦+一]为先。后方执人。又云法中。据迷理人中起事执。约义有八。据体有六。为因为果。喻浅喻深。第六识迷现在机境为能喻。第七识迷第八识自证分为我。是所喻。我人相应起位。法执亦必现前。我执必依法执。而起能喻。第六浅(能迷[杭-〦+一]心谓人之心)深(所迷[杭-〦+一]相谓人之执)所喻。第七浅(能迷心谓人心)深(所迷[杭-〦+一]法空理谓人之执起我)依法执因。起人报果。浅者能迷[杭-〦+一]心。谓人之心以喻二执。唯依事起。深者所迷[杭-〦+一]相。谓人之执以喻二执。唯依理起。问浅深中俱是人。解云何分也。答前无起言但云心也。问何故须说二种。答法执为因。起於我执。如迷[杭-〦+一]心上起。谓人解若证。诸法空既知。是[杭-〦+一]必无人解。问何须要浅深。答第七迷第八识事。起於二执俱浅。若迷第八法空理。二执俱深。问若迷生空理。为深何过。答法宽我狭。善法师云。愚伸此解。望契圣心。立筌来慕。宜应共悉。天微抄曾不属心。诸百法章安得意。遂使学者。俱迷至理。竟执譊讹。违背圣言。
四业义
第六识中。一念分别。别善恶业。招当来总报。诸教异说。有二种二受。一决定受三时俱胜。二不决定或阙一。二有二种四受。一唯识论中四受。一顺现决定受。(上品别报)二顺生决定受。(上品总报)三顺后决定受。(中品有阙)四顺不定受。(悔所损无知造)瑜伽论中四受。一时定报不定。二报定时不定。三时报俱定。四时报俱不定。若互相摄者。唯是不定业。总收余者。唯识论中三种决定业。收瑜伽论中。收第三时报俱定。收唯识论中前三句。却瑜伽论中一二四句。收唯识论第四句。若定业收三。不定业唯一。若定业收一。不定业收三。其造业性。定虽经多劫。排之不受其业。现生后受。不改本名。从初造因业性定故。又有二种五业。一显扬论五业。一顺生。二顺现。三顺后。四异熟。五作业。各有决定二字。集论中五业。一故思造时他教。二他劝。三无知造。四执着。五妄想。初三不增长。不定受后。二增长时。报定受。
灭尽定义
灭尽定者。为有无学。或有学圣已伏。或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第六识灭。恒行染污。第七灭总名灭尽。主名无心。别名灭。受想此定唯圣非凡。初起必依有顶。游观加行。而入根本。无漏定中。最居后故。若久修此定。已得自在。余地心后。亦得现前。若远超者。从初禅次念。起非想心。为加行而入。若近起者。由串习力。不起非想心。便入灭定。要断三界见惑修惑。断下四地障定强故。上五地修惑伏断至非想时。作三类厌心。至微微心时。二十二法。为彼定体。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心王现行。脚下种子。上有碍心。功能名为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