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法相槃节
华严法相槃节
三分位者。有十一。是心心所起处。分位五根六尘。 四差别者。有二十四不相应。依前三分位假立。谓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相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二十四不和合。 五六无为者。一择灭无为。因断障得三乘见道。二非择灭无为。阙缘不生。善无记法。三不动无为妄心不生。四想受灭无为报得。五虚空无为。离碍假说。六真如无为常住不变。
迷谛义
夫见道所断。十烦恼十俱断顿。以真见道。总缘谛故。分别烦恼。迷於四谛。有总有别。而四句。
一数总。谓十烦恼迷四谛。三界一百十二。兼修道。共有一百九十三种 二行总苦集。是彼因依处灭道。是彼烦恼怖畏处能断彼 三数别。二唯迷苦。八通迷四。身边二见苦处起别。定非我扃。苦四行别。谓疑后三见。亲迷苦理。二取唯迷事。缘前三见。从他。而生如贪嗔慢。通迷理事。唯疎无明。通迷理事。唯亲若亲缘理。必亲迷疑。及三见若疎缘理。未必亲迷。为二取缘。事必迷事。若独头贪嗔慢。亦亲迷灭道。若贪嗔慢。三随见疑引生。是疎迷理惑。若随二取引生。是疎迷事。俱生无明。通迷理事。独头无明。亲迷四谛理。且如无明迷於一谛。邪见与疑同时起。初起时依谛。增近引生贪嗔慢。所缘谛增依谛劣。此见疑是何谛下惑。答。此随缘判谛。依即是缘。
若作远谛判。依增缘约邻近引。故局依缘增。依约疎远引。故局缘。
若作迷谛。则有四句。一依缘俱增亲引亲。二依缘俱约疎引疎。三依增缘约亲引疎。四缘增依约疎引亲。
若依即是缘。随缘判谛。所缘不定故有依苦身。而起缘二谛三谛。而起贪等。
若缘即依。随缘判谛。依不定。故依多谛而缘一谛。
若依缘各异。初起随依。后起随缘。
大乘伏断义
第七识中。俱生二障现行伏在。八地已去。若断彼种。至金刚心。
第六识中。二障种理。分别迷於四谛。见道断。俱生种理。迷三界事。心地理九地俱生。从粗至细。分为九品。前八品俱生迷事。第九品通迷理事。一地有九品。九地便有八十一品。於见道前。伏下俱生现行。迷理事惑。其分别二障。迷四谛理。有一百七十二义。不伏便断。於见通前。一无数劫。伏除二取俱生现行。
若二乘人。独觉回心至大乘。十信初心。经十千劫。
若初果回心有八万劫。二果回心有六万劫。三果回心有四万劫。四果回心有二万劫。
小乘伏断义
声闻人。从他闻法至自乘。见道利根者三生。钝根者六十小劫。有四类修。皆厌喧求静。
一见道前伏惑。超伏下欲界。俱生前六品入见道。不出便证第二果。若伏下欲界九品俱生惑入见道。不出超二果。证三果上二界。有七十二品惑。共障无学。 二次第得果。起一无间道一解脱道。断惑一品。依初禅。未至定。 三见道后。束惑超九品俱生惑束九大品断。欲界初品时。即断至有顶地初品。由意乐力。是利根者。 四超断不超果。伏惑至五品。若断只得初果。伏至七八品。若断只得二果。若断第九便得不还。下八地前。八品迷事。第九品通迷理事。伏至无所有处。只得三果。非非想一地。不伏便断。彼无欣厌。相便证无学。
欲界九品俱生惑。共闰七生者上上品独闰二生。上中上下共闰二生。中上品独闰一生。中中品中下品共闰一生。此上。是一来果。下上品独闰半生。下中品下下品共闰半生。是不还果。
缘觉伏断义
缘觉见生灭。缘发修行。心厌喧求静。利根小乘。或云。独觉从果为名。於见道前。百劫练根。伏下九地俱生迷事惑。至无所有处。入见道时。三界分别俱生顿断。法已后入观不出。用九无闻道。九解脱道。法智法忍。上下四谛。共三十二心。并总一无间一解脱。其有五十二心。证无学果。
大乘资粮加行义
一资粮位。依因力善友力作意力资粮力。自闻无漏教法。熏习已去。发深固大菩萨心四弘誓愿。於一阿僧祇劫。善备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又名顺果解脱分。善胜解心中。修起四十心。所谓十信十住十回向。为入见道。复修加行。二加行位有四。
一燸位。依明得定。发下品寻伺。望无漏圣智。名明明即所得。定能发慧。慧即寻伺。觉资粮位中。一切法名义。各有自性差别。所熏所取种子伏之。假有学无离识非有。 二顶位。依明增定。发生上品寻伺。重观顺无所取名等。四法假有实。无先所熏种子。不生现行。已得纯熟。 三忍位。依印顺定。发生下品如实智。印前所取无顺。后能取无。若印宽顺狭。印通初品后品。乐顺在中品。若印顺皆宽者。下品印无所取。即是顺无中品。顺即是印也。上品印无能取。顺后世第一也。若印顺皆狭印。即初后品顺。通中后品。下忍名印。中忍乐顺上忍印。顺忍即印。印即是智。 四世第一位。依无间定。发生上品如实智。一念双印前能所空。名世第一。异生性中最后念。故有漏无间。有无漏起。无漏无有。有漏生。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如实无漏智生。我法二执俱无。故名世第一也 若入见道。唯依欲界身。第四禅心。余二厌心非殊胜。故 暖顶忍位。通依诸二禅。三禅。静虑。世第一。唯依第四禅心。入见道。若二乘四善根。唯依初禅。未至定回心。入大乘见道。唯断所知障。许依色界身入。
见道义
若时。於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心境相称如智冥合。离二取绝戏论。能证之智有三。一云。相见俱无说无二取。二云。二分俱有。若无相缘色。应得声无见非能缘。三云。见有相无。无分别。见分狭带真如体相。起今世第一。无漏智生。体会真如。名为见道。初照理故。多生欢喜。本论云。实断二障。分别随眠实证二空所显真理。虽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第故。总名一心。
相见道缘非安立
无漏后得智。见分缘。真见道理。作三心仿之。一缘内遣有性假智。除下品二障惑。二外遣诸法假智。除法执中品惑。
三遍遣内外假智。除上品二障。
若小乘仿法。俱是烦恼障。
若大乘仿法。有情诸法是二障。粗者分二。细者为一。第三仿证。前二心总别。既殊缘名。法总缘名类。
三缘下名法缘。上名类。
若别仿用二无间道。合仿用一解脱道。
渐断十四解
有云。此中二空二障。渐断渐证。以有理浅深障。有粗细异故。一二障各分三品。次第断之用。六无间。六解脱。二胜进。共十四心。二用十三心。除中间胜进。三用十二心。除末后胜进。四若用后无间。即前解脱有八心。六无间。一解脱。一胜进。五用七心。除末后胜进。六二障各分二品。用四无间。四解脱。二胜进。七除末后胜进。八除中间胜进。九用后无间即前解脱。有五心。十除末后胜进。十一二障粗者别断。细者合断七心。十二除末后胜进六心。十三后无间。即前解脱。有四心。十四除末后胜进。有三心。
顿断十一解
有云。此中二空二障。顿断顿证。以真见道。不别缘。故二障共作二大品。用三无间三解脱一胜进。七心除末后胜进。六心若后无间。即前解脱。四心除末后胜进。三心若二障粗细。共二品二无间二解脱。一胜进除末后胜进。有四心后。无间即前解脱。有三心除胜进有二心。若二障合为一大品。或三或二或一。
相见道安立谛
无漏后得智。见分缘安立谛。作十六心影像。仿真见道无间解脱二见。分於四谛。下断惑证理。见分观真如为境。时断四谛下惑。证四谛下理。有八个见分。其自证分。证前所断四障。所证四理。是观正智为境。今相见道。后得智见分。似彼真见道中断证。故云。仿法论云。四谛法忍智。(自性立名见分断惑)为断三界二十八种分别随眠。(仿法解义)四谛下法智。(仿法立名见分证理)证前所断。(仿法解义)四谛类智忍。(自性立名自证证断)於前法忍。各别内证。(通自性仿法解义立名)四谛类智。(自性立名自证分证见分证理)印可前印。又上下谛境。不说自证分只论见。分下界现前名法。不现前上二界。是类三界。四谛下。有一百十二种分别。烦恼论云。法真见道。无间解脱。各有见。自证分。差别建立。
六现观义
一思即现观。上品喜受。相应慧思。缘共相境。二信俱现观。四不坏信。二戒之现观。助成智故。四现观。即智智之谛。谛之现观。五现观之边边。即智智之谛。谛之现观后得智。六究竟即现观。上一现观。别名下一现观。通名真见道。收无漏戒至究竟。四少分相见道收。第五全。余四少分除第四现观 颂曰。
此一非依□。(思现观。不依九地定生)三依五依生。(后三未至定。及四禅根本)一种分亦尔。(信现观也)余依一切依(戒现观不依九地定生)。
修道义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上二句无能所取。是根本智。下二句是修道义。取后得智。依字通染。净转字为因。舍染得净。是转之依无漏智。种本有三品。其新熏种亦有三种智体。是一转去劣。用资新熏下品。齐本有中品。资新熏中品。齐本有上品。一念无漏智生。其用有三。一上资新熏。二傍资万行。三脚下用增。不说无漏智。有惑可断。但违彼二障。种体令永不生。於染净功能。上立凡性。圣性是不相应收。
十地作释
一极即喜。二垢之离。三光之发。四慧如焰。五难之胜。六现即前。七远之行。八不能动。九善之慧。十法如云。每地作四释。若地之极喜。喜是加行智。若地即极喜。喜是根本智。若极喜之地。以别拣通。是后得智中修行。若极喜即地所证真如。
十胜行义
十行者。前六行对法论通有三种。如六行束三坛。宽狭可知。后四各有二种。要有七最胜。方成度义。一安住菩提性。二依止菩提心。三意乐慜有情。四事业具足行。五巧便无相智。六回向无上菩提。七不为二障。间杂应作四句。一是施非度。无七最胜。二是度非施随喜。具七最胜。三亦度亦施可知。四俱非贪等。前三施戒忍。人天增上。生道后三。勤定慧。决定胜道。方便助施。戒忍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凡行。一施定得五果。一断悭得离系果。二摄授自他。得士用果三得胜生处等流果。四引大涅盘增上果。五感大财异熟果。
十重障义
异生性。障善不善业。是能异因。五蕴报是所异果。果从因别。是异之生。报生五蕴。是总相性。是身中染法。别从总以彰名。是生之性。性是二障。种体障。是种上功能。是性之障。所依种断能依功。能不生名为圣性。然愚与粗重。皆第六识中俱生法执。作七分断之。若障即是愚。障中无烦恼。若障之愚。障通二障愚。用所知一分为体。
一极喜地。断异生性障。执着我法愚。恶趣杂染愚。 二离垢地。断邪行障。微细悞犯愚。种种恶趣愚。 三发光地。断暗钝障。闻思修妄失欲贪愚。闻持愚。 四焰慧地。断现行烦恼障。彼昔多与所知俱生六识有俱生二见。永不现行。贪嗔不与。二见俱此名。害伴等至爱愚法爱愚。 五难胜地。断下乘般涅盘障。背生死愚。向涅盘愚。 六现前地。断粗相障。观察流转愚。无相现行愚。 七远行地。断细现行愚流。转生死愚。生灭愚。 八不动地。断无相加行障。加行愚。相土未自在愚。 九善慧地。断利不欲行障。义词愚。辨才自在愚。 十法云地。断未得自在障。大神通愚。悟入微细愚。 十一断佛第一障所知着愚。微细碍愚。
十真如义
依如说教。依教谈如真如转胜。将旨就诠。有其十种。一遍行。二最胜。三胜流。四无摄受。五类无别。六无染净。七法无别。八不增减。九智自在。十业自在。
二转依果约位。有六种转。一损力益。能转为忏悔。过恶胜解力。损染种子。势力益净。种功能二。通达转为五。无下劣转。六果圆满转。
转依义
一能转道有二。一能伏道。加行位。伏随眠不起。引无分别智。二能断道。见道根本智断迷理事惑。
二所转依有二。一持种依。第八不依。於他受染净熏。是净无记性。二迷悟依真如。凡不减圣不增绝。染净。
三所转舍有二。一所断舍。为无间道断。二障种令永不行。二所弃舍。有四事。一有漏善。二劣无漏。三异熟无记。四习气。於解脱道中。舍劣得胜。
四所转得有二。一所生得。即四智相应心品。有二十二法。二所显得。真如体。三乘离障不同。说四涅盘。
由能伏道熏持。种依有所断舍。获四智菩提。
由能断道证。迷悟依弃舍。四事显得。四种涅盘。
四涅盘义
一本来清净涅盘。一切众生。共有二有余依涅盘。为前三果。有余俱生惑。七返身能伏断。智无学人未入灭。有苦依身。在三无余依涅盘。乐寂灰断者。小乘择灭。大乘法空真理。四无住处涅盘。由悲故不住涅盘。由智故不住生死。
料拣三乘有学凡夫。具初一。若回心入大者。初二四无学。不定性。有初及三。大乘有学具三。直住入地。有初后。唯佛具四。云何。佛有有余依涅盘。答。假说二乘。但得择灭。依不得无住处。云何。断所知障。不得涅盘。答。法空真理。即无住处。初一真如无为。后三择灭无为。想受灭不动。非择灭收虚空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