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原人论解
华严原人论解
△二依本会末五初会破相二初标举。
(自此方是第四教亦同破此已前生灭诸相也)。
(自此方是下依本会末分之为五初会破相教然破相教义通两势若取空为大乘初门即令入始教若取破相显性即同终教圭峰以终顿圆合为显性为与法相蹑趾相破故开破相而以贤首终教义当之故此所明全同终教)。
(△后正显)。
所谓不生不灭真心与生灭妄想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此识有觉不觉二义。
言所谓不生灭(云云)者此中真心妄想四字论主约义加文令人易晓余皆起信正文言不生灭等者依龙树论不生灭即真如生灭即根本无明谓众生迷时根本无明起用名独力业相能熏真如真如被熏起随染用名独力随相真妄和合名俱舍动相即黎耶细相故曰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等良以单真不立独妄不成故黎耶中通真及妄方名真具分唯识也不言生灭与不生灭合者以此门中是从本流末义故言非一非异者即显真妄不即离义由真上随缘妄上体空故真妄不异由真上不变妄上成事故真妄不一故胜鬘云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染而不染难可了知贤首用楞伽经意以如来藏为不生不灭以七识为生灭此二和合成黎耶识故黎耶具生灭及不生灭应知此中真妄和合诸识缘起总作四句一唯不生灭谓如来藏如水湿性二唯生灭谓前七识如波浪三亦生灭亦不生灭谓黎耶识如海含动静四非生灭非不生灭谓无明如起浪风缘言阿赖耶识者即标真妄和合识心名也亦云黎耶但梵音楚夏梁朝真谛三藏就名翻为无没识是不失义唐三藏就义翻为藏识藏是摄义所摄名藏摄藏不失故大义同耳以诸众生取为我故所以然者良以真如不守自性随缘和合似一似常愚者不知以似为实孰为内我我见所摄故名曰藏由此二种我见不起位中失赖耶名又能藏自体在诸法中亦藏诸法在自体内故故论云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是此义也故知从义立藏识名此识有觉不觉二义者由前不生灭真心故有觉义由前生灭妄识故立不觉义龙树论云觉义者是真如气分故不觉义者是无明气分故广如彼论。
△二会法相二初标示。
(此下方是第三法相教中亦同此说)。
(此下方是会法相教言亦同此说者良以此文正是起信终实教义以深必该浅派本成末法相齐此故曰亦同前后亦同皆例此释)。
(△二正显)。
依不觉故最初动念名为业相又不觉此念本无故转成能见之识及所见境界相现又不觉此境但从自心妄现执为定有名为法执。
言依不觉故者然觉义中有本始觉等义自属净法上转门中非今所用故略不明但说不觉言最初动念名为业相者起信云一者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疏云动作是业义即此心动是也名为业相者结名也彼疏云此虽动念而极微细缘起一相能所不分即当赖耶自证分也如无相论云问此识何相何境界答相及境界不可分别一体无异当知此约赖耶业相义说也言又不觉此念至能见之识者起信云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疏云能见相者即是转相依前业识转成能见如是转相虽有能缘以境界微细故犹未辨之如摄论云意识缘三世境是即可知此识所缘境不可知释曰既云所缘不可知即约能缘以明本识转相义也此当赖耶见分言及所见境界相现者起信云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疏云境界相者即是现相依前转相能现境界即赖耶相分此上三细属赖耶识言又不觉至名为法执者即六粗中前二相也起信云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前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疏云於前现识所现相上不了自心所现故创起慧数分别染净执有定相即法执俱生也二者相续相依於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疏云谓依前分别爱境起乐受觉於不爱境起苦受觉数数起念相续现前又能起惑润业引持生死故名相续即法执分别。
△三会小乘二初标举。
(此下方是第二小乘教中亦同所说)。
(此下方是下会小乘教即六粗中执取计名二相)。
(△后正显)。
执此等故遂见自他之殊便成我执执我相故贪爱顺情诸境欲以润我嗔嫌违情诸境恐相损恼愚痴之情展转增长。
言执此等故者此句蹑前相续相起起信云三者执取相依於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疏云缘念境界住持苦乐者是前相续相心起着故一句正释执取之义谓於前苦乐等不了虚妄深起取着由取着故遂见自他之殊便成我执此即我执俱生也执我相故下即当计名字相彼论云四者计名字相依於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疏云谓彼於颠倒所执相上更立假名是分别故今论执我相一句亦蹑前起而贪瞋痴配此相者由不了顺逆等境及与名言皆虚假故计为定实遂於顺情名相境上起贪於违情名相境上起嗔不了二境皆由痴故楞伽云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释曰诸妄想者即贪瞋痴也。
△四会人天二初标举。
(此下方是第一人天教中亦同所说)。
(会人天中标举如注)。
(△二正显)。
故杀盗等心神乘此恶业生於地狱鬼畜等中复有怖此苦者或性善者行施戒等心神乘此善业运於中阴入母胎中。
依论会通即起业受报二相由前三毒发动身口造善恶业业成招果恶中杀盗善中施戒各等其余即十恶十善相翻并属起业相三途人天即受报相言复有怖此苦者谓遭苦发心改恶修善故或性善者由惯熏习成种性故不因遭苦自乐修善也言心神乘此运於中阴者心神即赖耶识乘者凭托义运者转也心为能乘业为能运业如舟车心神凭此转入诸趣言中阴者亦名中有谓死有之后生有之前中间所有五阴之身名曰中阴即以异熟五蕴为体五趣之中皆有中阴除无色界但有四蕴余皆具有五根等然其形量大小各如本有之量有云人中有减半如本有六尺中有三尺人天中有其身洁白三途中有其身黑暗一切中有以香为食随其福力香有差殊随趣胜劣胜得见劣劣不见胜唯同类者得互相见将往受生时不见余境但见受生和合因缘不拣远近剎那便至势力极速金刚铁石不能为碍言入母胎中者俱舍颂云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谓卵胎二生中有由彼业力远见父母交会起颠倒心若男中有於母起爱於父起瞋女者反此由着乐故而便迷闷以迷闷故中有粗重而便受生故云倒心趣欲境言湿化染香处者谓湿生中有染香受生若受生缘会时不拣远近皆闻香气起染心已彼便受生随业胜劣香分好恶故曰染香若化生中有染处受生若受生缘会不拣远近见受生处而起爱染彼便受生随业善恶处有净秽也然今论中正说人趣故但言入母胎中也广如别章。
△五会儒道二初总举。
(此下方是儒道二教亦同所说)。
(儒道二教亦同所说者然儒道虽说禀气但溟涬而说非如佛教本末详悉而佛教四大五蕴中则具含禀气之气故今曲开以会之屏山谓西方有中国之书中国无西方之说此之谓也又彼溟涬所说之气得佛教发明方能委曲详尽)。
(△二别会三初会禀气二初正会)。
禀气受质(会彼所说以气为本)气则顿具四大渐成诸根心则顿具四蕴渐成诸识十月满足生来名人即我等今者身心是也。
禀气受质者气即父母赤白中有揽之以成形质即周易所云精气为物也下说心则顿具四蕴即游魂为变也言气则顿具四大者谓所禀气中便有地水火风故又瑜伽云尔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各出一滴浓厚精血和合住母胎中犹如熟乳中有赖耶依之而住此即名为羯罗蓝位言渐成诸根者宝积经云是诸众生托胎母腹凡经三十八个七日有二十九种业风所吹次第成就第一七日犹如酪浆第二七日状如凝酥乃至第三十七七日念欲出生三十八七日满足十月向母产门倒卓而生又云从此已后复经四日方乃出生凡经二百七十日故云渐成诸根心则顿具四蕴渐成诸识者以赖耶识是总报主有王必有所故而前五识要依根境方能发故而处胎时根境未具故无前五其六七识由无境故亦无发用出胎之后诸识方具故曰渐成由此故说赖耶来为先锋去为殿后言十月满足者如前所说通计在胎二百七十日除小尽算属十月数然约多分故说十月亦有五七八月或一年生者如罗去六年而诞胁尊者六十年老聃八十年故知十月多人如是。
△二结正义二初举正义。
故知身心各有其本。
△二结成。
二类和合方成一人天修罗等大同於此。
各有本者身以血气为本心以业惑为本(且就枝末实通法性)言二类和合下结成可知言天修罗等大同此者同前气则顿具四大渐成诸根心则顿具四蕴渐成诸识故起世经云复有一种以身善行口意善行身坏命终生於上天彼天上识初相续生即共名色一时俱生有名色故即生六入彼於天中若是天男即於天子坐膝边生若是天女即於其母两股内生初出之时状如人间十二岁儿彼天即称是我儿女(云云)然且约欲界若上二界但由定力引生而无色界但有四蕴无四大粗色应说上二界但以心为本言修罗者梵语阿修罗古翻无酒亦云不饮酒神谓海水醎苦酿酒不成因兹不饮新云阿素罗此云非天谓受福如天无天实德故曰非天前人天中而不别说阿修罗者由此修罗通四生故四趣摄之等者等诸仙也如楞严开十种仙诸教之中不别说者合人中故既属人中与前人同。
△二会自然二初正会二初举因验果二初总明。
然虽因引业受得此身复由满业故贵贱贫富寿夭病健盛衰苦乐。
从此已下二段先举论文后以注指不同前文注先标举随作者意不拘一轨耳此文承前心神乘此运於中阴处来前文大意由持五戒今得人身外人难云既由善业感得人身人身既同则应贵则同贵贱则同贱何故不同故今答云引业招总报满业招别报总报同者引业同故别报异者满业不同故言引业者唯识云胜业名引引余业生故报亦名引引余果故言满业者谓能成满总报果事故因果发有满义如人修五戒时或敬或慢或施或悭等由此二业引满不纯故於果中总别报异总别善恶应作四句分别一者总善别不善谓人中贫病等二者别善总不善如畜有肥好庄严等三总别俱善如人中寿福等四总别俱不善如畜中盲跛等故俱舍云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是也。
△二别显。
谓前生敬慢为因今感贵贱之果乃至仁寿杀夭施富悭贫种种别报不可具述。
此则於前三报之中生报果也文中因果二二相合意云前生恭敬於人今感尊贵之果前生轻慢於人今感卑贱文举敬慢以例其余故云乃至仁寿已下即所例也仁杀施悭为因寿夭富贫为果言种种别报者即妍丑智愚之类各以因果相属明之在五果中即等流果也。
△二举果验因。
是以此身或有无恶自祸无善自福不仁而寿不杀而夭等者皆是前生满业已定故今世不因所作自然而然。
此中无恶自祸等与前无行而贵守行而贱等大意全同但前举之意在反彼所执今所明者正显宿业差殊而前事迹可引用尔(如桀纣颜冉等)今且略举其一如云不杀而夭者不杀仁也孔圣尝曰仁者寿又尝叹颜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若责仁寿於一世则颜子宜其寿矣何不幸而短命乎盖自颜子宿世或曾杀生所致而现世之仁不能排遣於定业也故云皆是前生满业已定(云云)举此一端余悉可较然因果之说孔老亦尝言之矣老子云天道好还夫子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曾子云出乎尔反乎尔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皆因果也而但言乎一世不说过去未来故求其实或时不验(如颜子短命之类也)唯佛具宿住智通及过现未来业报智故视无量劫本生本事犹如月击故高谈因果以警悟世人使虽居暗室尚知畏惧纵能欺人於现世将知不免於当来此其助世教於冥冥之中者功不浅矣彼阐提之辈尚谓吾佛以因果之说诳惑愚俗者斯亦不仁之甚哉。
△二结会迷执。
外学者不知前世但据目睹唯执自然(会彼所说自然为本)。
△三会天命三初举因。
复有前生少时修善老而造恶或少恶老善。
△二辨果。
故今世少小富贵而乐老大贫贱而苦或少贫苦老富贵等。
△三结会异执。
故外学唯执否泰由於时运(会彼所说皆由天命)。
言否泰者即周易二卦名乾上坤下曰否坤上乾下曰泰泰者通也天地交接万物通生否者塞也天地不交阴阳闭塞也故人之时运穷通象彼二卦故曰否泰言由於时命者世俗谓达与不达是命遇与不遇是时如此术数推占能知人之休咎云某年当有灾某年当有喜故曰阴阳注定祸福莫逃而不知是宿业所致如前所说时定报不定等四句所明或能追悔曩愆尚可回转故世有积功累德能延年却祸者此由不定业可转重令轻转轻令不受也孰谓否泰由天命而不可损益乎而外学者尚曰天也是不违哉观尚书说纣辛闻祖伊告西伯将举兵乃曰我生不有命在天项羽阴陵失路乃曰天亡我矣而书史未尝是其说则知天命不足恃也何不早悟而修德耶噫。
△次举内收外三初会同所变二初别二本二初推气本。
然所禀之气展转推本即混一之元气也。
△二推心本。
所起之心展转穷源即真一之灵心也。
於中先推气本此所禀气即前所会以气为本言展转推本者谓此血气之身本乎父母阴阳之气所成父复从祖祖从曾祖迤逦推至最初天地未分则自混元一气也此顺世俗且作是说以收前禀气之义下当会之令同内教言所起之心下推心本即前心则顿具四蕴渐成诸识此推心本外教所无周易但云游魂为变而不备明游魂之相复何为本言展转穷源即一真灵心者谓此心本从前世善恶业招业又从惑惑从执起执由三细三细由不觉不觉由迷真所迷之真即灵心也故云尔耳非佛教了义安能臻此。
△二会气归心。
究实言之心外的无别法元气亦从心之所变属前转识所现之境是阿赖耶相分所摄从初一念业相分为心境之二。
前约身心别分似各有本此以身心相望则身又从心所变心外无法则知元气亦自心生然外教乍闻此说定生惊骇然此尚约妄识犹能如是况真心乎大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言属前转识所现之境者即九相中第三相也是阿赖耶相摄者即以转识见分为能现故此相分为所现也言从初一念云云者由根本无明熏真如真妄和合成俱合动相即赖耶证自证分从此渐成枝末无明最初心动名为业相即自证分依此业相转成能见故名转相即是见分依能见心境界妄现名为现识即属相分前云元气即此相分现相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