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原人论解

  △五结示二初明轮回所以。
  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
  △后释无我二初标牒。
  不是我者。
  △后正释。
  谓此身本因色心和合为相。
  应先问云何故生死轮回不绝答云都由不了云云所以起惑造业生死轮回问何故不是我论牒云不是我者谓此下释圆觉云众生无始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众生不了妄计为我离色心外谁是我者。
  △后净二二初假相析法三初粗析三初标。
  今推寻分析。
  △二释。
  色有地水火风之四心有受(能领纳好恶之事)想(能取像者)行(能造作者念念迁流)识之四。
  承前起由前云不是我者本因色心和合成故外人问云色心和合即是我身那言不是答妄情执着则似有之观智分析则知本无良以愚法声闻不了即色明空要须假想慧数析法方知是空故云推寻分析也色有等者色以质碍为相然色通形显长短方圆等谓之形色青黄赤白等谓之显色地水火风名为四大此之四法周徧一切有为法中故名曰大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於地淫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於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分分之色在何处心有等者前色蕴名色此四蕴名心蕴者积聚为义积聚多法成一蕴故受以领纳为相别有三受谓苦乐舍想以想像为相攀缘前境追忆往事等行以迁流为相然有与心相应不相应异且相应者小乘心所四十六法中除受想二法余皆是也不相应者有十四种百法论详明识以了别为义小乘唯一意识。
  △三通略总结。
  若皆是我则成八我。
  △二细析二初析色二初标。
  况地大中复有众多。
  △后释二初约体显。
  谓三百六十段骨一一各别。
  △后约相显。
  皮毛筋肉肝心脾肾各不相是。
  论中举三百六十段骨等犹是粗说若从粗至细析者谓四支五根渐渐分析一分析作四分四分析作十六分析至极微名邻虚尘与空无别方名曰空皮毛下论约相显易知内外各举其四各不相是一句总前多法既不相是谁为我者又前水火风大此应例准析之水大易知火风二大虽各是同依根说异如呼吸奔走欠伸之类亦各用别然泛明色蕴有十一法谓五根五境及无表色今但说身故不言境等应例析之。
  △后析心二初标。
  诸心所等亦各不同。
  △后释。
  见不是闻喜不是怒展转乃至八万尘劳。
  心王所有差别业用故曰心所然小乘心所都有四十六法总成六位有五十一种行相广长具如别释但今论意欲显此中无实我故若欲细辨恐致亡羊言见闻喜怒者见闻易知喜怒即儒宗所谓七情亦不离前心所法等论中别举令俗易知言八万尘劳者即八万四千烦恼略举大数云尔谓依根本十惑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七身见八边见九见取十戒禁取然一惑有力复各成十十惑成百计分三品上品重故分上中下即成三百中下不分但各成百总为五百於自五尘总起五百於他五尘总起五百名本一千又於自他五尘一一别起五百即成五千依别迷四谛苦集灭道各有五千故成二万并本一千为二万一千依贪瞋痴及等分行各二万一千故成八万四千取坌污义故扰动义故名曰尘劳广如别释。
  △三显无我三初总明。
  既有此众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为我。
  即假设问也。
  △二别示二初约即蕴。
  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身之主多主纷乱。
  出过即有多我之过。
  △后约离蕴。
  离此之外复无别法。
  △三总结。
  翻覆推我皆不可得。
  即离相待故曰反覆。
  △二实智断证二初承前起由。
  便悟此身但是众缘似和合相元无我人。
  前假观析法以为方便观行成熟实智发生然小乘修行不出四谛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於中苦是世间果先举令知言但是众缘假和合者即前四大五蕴等多法聚集於中无有实主宰者名无我人。
  △后正明断证二初四谛。
  为谁贪瞋为谁杀盗施戒(知苦谛也)遂不滞心於三界有漏善恶(断集谛也)但修无我观智(道谛)以断贪等止息诸业证得我空真如(灭谛)。
  △后四果。
  乃至得阿罗汉果灰身灭智方断诸苦。
  为谁贪瞋等者为者与也反前实此我故起贪瞋痴今既知我本空何用贪瞋杀盗施戒如设筵宴以待宾亲严器械以御宼盗无宾则杯盘安设无盗则器械何施(注云知苦谛者苦以逼迫为义谛以审实彰名佛说苦定是苦故名曰实如实知苦即是审义苦谛之体即五蕴身心谓此身心是众苦所依故言众苦者即三苦四苦五苦八苦等言三苦者谓苦爱苦苦乐受坏苦舍受行苦言四苦者谓生老病死五苦者前四苦上加五阴盛苦言八苦者前五之上加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三为八苦也)遂不滞心三界等者从喻得名如世漏室不堪居止漏器不堪举用然漏有四种谓欲漏有漏无明漏见漏言有漏善恶者谓依造之思同时王所与漏相应所修善等皆有漏摄拣无漏善非集谛也恶业可知(注云断集谛者集以增长生死为事集谛之体通业惑等)言但修无我观者即人无我其实有无常苦空不净等观及八正道等今但以无我为门摄无常等反前执我故偏说之(注云道谛者道以除患为功正取生空智为体即前无我等观兼摄余行为助伴也)言以断贪等者方蹑前起即以前道谛智为能断贪等为所断三界九地分别俱生烦恼障品皆在等言之中言止息诸业者因惑起业惑既不生业自停寝此断贪等犹属道谛相蹑而起证我空真如者智有二用一能断惑二能证理我空真如者即五蕴等中无实主宰性一分生空理也即小乘三种无为一择灭无为二非择灭无为三虚空无为(注中言灭谛者灭以累尽为名即惑苦皆亡大患永灭)言乃至得阿罗汉果者乃至中间含诸位故然小乘断证位次不出道前七贤道后四果言七贤者一五停心观(谓初作五种观想止息妄心也)一多贪众生作不净观(有五不净一种子不净二住处不净三自体不净四自相不净五究竟不净也)二多瞋众生作慈悲观三多痴众生作缘生观四散乱众生作数息观二别相念观(别别观察身受心法)谓观身不净(五种不净如前所说)观受是苦(苦受苦苦等亦如前所说)观心无常(念念生灭)观法无我(五蕴假合)四法次第各别观察故曰别相三总相念观(谓随身等即具苦空无常无我四观一时故名总相念也)此上三位名三资粮四暖位(如世钻火暖相初生火之前相圣道将起行相亦然故尔)谓创观欲界四谛各有四相共十六相苦下四者谓苦无常空无我集下四者集因生缘灭下四者灭净妙离道下四者道如行出上二界四谛合观亦有十六共三十二此位之中初起智观五顶位(可动法中此最为胜如人首顶最极尊故)亦观於前三十二行心渐成熟故六忍位(忍可谛理故名曰忍)此忍分三下忍位者印可於前三十二行中忍别作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如以无常观欲界苦乃至以行观上界道上忍唯一剎那重观欲苦七世第一位(有漏道中最第一故)亦一剎那重观欲苦一行但智胜劣与上忍异(此上明道前七贤也)言道后四果者於中有四向四果谓之八辈初预流向修十六心谓上下八谛各有一忍一智如缘欲界四谛起苦法智忍苦法智集灭道三例然上界四谛名苦类智忍(谓於欲界苦同类故)苦类智等於中八忍名无间道八智名解脱道前十五心八无间七解脱名预流向第十六心第八解脱名预流果此位有二行相一正住果未断修惑皆属见道二进修果即属修道断欲界修惑六品六无间五解脱名一来向第六解脱名一来果(但有一度〔来欲界故〕)断后三品三无间二解脱名不还向第三解脱名不还果(更不来复欲界生故)断上二界七十二品(上二界有八地每地九品故有七十二品也)修惑七十二无间七十一解脱名阿罗汉向(自此已前皆属修道)第七十二解脱名阿罗汉果证五分法身名无学位梵语阿罗汉或阿罗诃此云应应有三义一应已永害烦恼贼故二应不受后有身故三应受人天妙供养故言灰身灭智者肇公公大患莫若於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形莫先於有智故绝智以沦虚智以形患形以智劳轮转修途疲而不已所以小乘得四果已化火焚身身智俱灭入无为界受寂灭乐依三乘教此处应列辟支佛位论不明者与前声闻同观生空理同断烦恼障证灰断果故不别说。
  △三结成所本。
  据此宗中以色心二法及贪瞋痴为根身器界之本也过去未来更无别法为本。
  大钞云然小乘计生死根本虽有多义略举其三一计色心如正理论第八说经部师计现在色心等法为染净因意云如大乘第八为所熏故二者三毒为因义如大乘能熏故阿含云贪恚愚痴是世间根本等三者合取上二义同大乘有能所熏方流转故若尔焉异大乘然似参经意而不同者但六识为所熏非第八故纵说赖耶但有名字能熏又非七识故全不同过去去未来等者此以现在例余二世同以色心三毒为本不求别法。
  △三就彼诘难三初标。
  今诘之曰。
  △二释二初立理。
  夫经生累世为身本者自体须无间断。
  此以大乘义破之言自体须无间断者如大乘说第八识故论云恒转如瀑流又摄论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既言无始时来则知无间断矣。
  △后正破。
  今五识阙缘不起(根境等为缘)意识有时不行(闷绝睡眠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无色界天无此四大。
  言阙缘不起者谓大乘说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七缘生(注中根即增上缘境即所缘缘略举此二等余缘故随阙一缘即不得起)言意识者即独头意识(注中举五位不行闷绝睡眠二位约下地说无想二定约上地说谓无想定中心想不生此通外道所求之定灭尽定者前六七识一向不生故名灭尽此定唯圣人得二定次第应先无想言无想天者即无想异熟谓此天中是第六识心心所等所不行处此之五位皆意识不行也)无色界无四大者谓此四天都无粗色但有四蕴心心所故得无色名前五识等即是无心此即无色彼计色心为本今既皆无本义何在。
  △三结难。
  如何持得此身世世不绝。
  如大乘中许有第八持种之义则无此难。
  △四结显未了。
  是知专此教者亦未原身。

  华严原人论解卷中
  华严原人论解卷下

    长安大开元寺讲经论沙门圆觉述
  △第三释大乘法相教二初牒名。
  三大乘法相教者。
  以具修二利具证二空运载至於菩提涅盘究竟彼岸拣异前小故曰大乘广说诸法名数之相名法相教。
  △二叙彼所宗二初总标举。
  说一切有情无始以来法尔有八种识。
  言一切者通五性故无始法尔者拣异外道八万劫等八种识者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末那此云意恒审思量胜余识故阿赖耶此云藏具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故)。
  △二别明本末二初标本。
  於中第八阿赖耶识是其根本。
  言是根本者此识执持三性名言种子与七能变所变为所依故从因至果相续不断故别名曰心梵语质多集起为义集诸种子起现行故缘种子根身器界三类为境总有三位一我爱执藏位名义如前二善恶业果位梵云毗播迦此云异熟有三义故得异熟名一异时而熟过去造业今世受报今世造业来世受等二变异而熟果生因灭故三异类而熟因通善恶果唯无记故三相续执持位梵语阿陀那此翻执持谓从凡位直至转依执持凡圣故虽果中转成圆镜亦但转名不转体故具此多义故能为本。
  △二释成为本。
  顿变根身器界种子转生七识皆能变现自分所缘都无实法。
  言顿变果身等者释成为本之义能变即自证分所变即见相二分故成唯识云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言转生七识者成唯识引楞伽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亦然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故知七识皆是赖耶转变所成言皆能变现自分所缘者谓七识各有见相二分各从自证起故言都无实法者遮离识外实我法故。
  △三征释二初征。
  如何变耶。
  外人乍闻识变之义未达其旨故作此征。
  △后释四初正释。
  谓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第六七识无明覆故缘此执为实我实法。
  全是彼论言我法分别者众生无始六七二识横计我法种种分别熏在藏识而成种子藏识生七识之时七识各有能变所变彼所变境似实我法六七不了执似为真所以不了者由无明覆故譬如匠者塑鬼庙门他日经过由迷醉故悞为实鬼而生惊怖不知元是己所造作凡夫愚迷执实我法不知元是自所熏习自识变现亦复如是不言余识者前五第八无此执故缘此执为实我法者谓六七识周徧计度如执空华二月以为实华月等。
  △二喻明二初标二喻。
  如患(重病心惛见异色人物也)梦(梦想所见可知)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
  此中者字即目於人非牒词也患与梦是二喻二中随一皆能妄见注意易了言心似种种外境相现者梦中所见根身器界全是心变离心无别根身器界故。
  △后随便举梦二初喻凡夫迷时。
  梦时执为实有外物。
  △后喻圣者了悟。
  寤来方知唯梦所变。
  上标二喻此下随便但举梦尔上喻凡夫迷时寤来方知下喻诸圣者了唯识理故。
  △三法合二初总合。
  我身亦尔唯识所变。
  应云根身器界亦尔文影略故。
  △后别合二初合梦时。
  迷故执有我及诸境由此起惑造业生死无穷(广如前说)。
  △后合寤来。
  悟解此理方知我身唯识所变。
  迷故执有下合前梦时等由此起惑(云云)者如梦中人执於梦境为实有故於梦中或悲或喜受苦受乐种种异相(注云广如前说者即指前人天小乘中所说善恶因果等大乘望之皆识所变前宗不了谓为实有若释行相与彼不殊)悟解此理下合前寤来已下之文言唯识所变者唯者拣持义拣离识外实有之法持取识所变法非全无也又唯者决定义决定唯有能变识故又唯者显胜义非无心所等但识胜故举王摄所故但言识识以了别为义八皆了别故广如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