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原人论合解
华严原人论合解
得免三途。生人道中。
五戒十善。皆依师受三归。言下得此戒体。先受三归。后受五戒十戒。由归佛故。不堕地狱。归法故。不堕饿鬼。归僧故。不堕旁生。得免三途。盖三归之力也。未有不归三宝而得戒者。以受五戒。必先三归。故略不言。
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禅八定。生色界无色界天(题中不标天鬼地狱者。界地不同。见闻不及。凡俗尚不知末。况肯穷本。故对俗教。且标原人。今叙佛经。理宜具列)。
上品十善有二意。一者。对前五戒。为下。故曰上品。二者。人中十善为下。故以天中为上品也。天中十善是总。施等为别。谓修十善。与散心俱。兼行施等。生六欲天。与定心俱。生上二界。言十善者。杀盗淫妄。与五戒同。五不绮语。谓不饰非言。六不两舌。谓语不背面。七不恶口。言必善顺。八不贪爱。谓心常知足於有有具。不生染着。九不嗔恚。谓不以忿恨宿于心。十不邪见。谓心见正直。无诳无謟。此后六戒。诸教标列。或小异同。皆不相违。又有一经。中合语四为三。谓不诽谤。(通两舌恶口也)不欺诳。(即绮语也)不妄语。(如名)加不饮酒食肉。为四。华严於语四中。妄言。两舌。恶口。绮语。为次。此约重轻为先后也。嵩公辅教编。列意三为嫉恚痴。(故前释贪。别依唯识)缨络梵网。唯局大乘。故此不会。然其意三得为业道者。清凉大疏依瑜伽释云。贪若未决。但名烦恼。决即名业。嗔痴亦然。故意三中要具五缘。方成业道。言五缘者。一事。(泛言他物。他所摄故)二体。(所贪物体。即金银财宝等)三差别。於中有三。一不求。(始欲名求。即他物想)二不愿。(希得属己。即是乐欲)三不贪。(终起夺想为贪)於差别中。前二方便。后一究竟。并前事体。即是五缘。於此五中。若阙究竟。(即终起夺想)但名烦恼。善恶相反。成业例然。言及施戒者。谓持十善时。又广行惠施。故感欲天。衣食自然。宫殿随身。眷属围绕。如是果报。由布施故。天人寿长。由持戒故。然前云十善。此又云戒者。此或是近住戒。或出家戒等。如报恩经中说。有一日一夜持近住戒。或沙弥戒。比丘戒等。故别言之。而言等者。即等取忍进定。或余善法。谓供养三宝。孝顺父母。修八福田等。但十善为正因。余皆助因。而是有漏心修。故不免轮回。非如菩萨通无漏者。言生六欲天等者。泛言天者。俱舍云。光洁自在。神用得名。总为三界。别为二十八天。谓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无色界四天。言欲界者。谓饮食。睡眠男女情爱。故名欲界。言六天者。一曰四王天。是帝释臣佐。居须弥四傍。去地四万二千由旬。(一由旬四十里)身长半由旬。衣重半两。寿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阴阳如人世。二忉利天。此云三十三。居须弥顶。其须弥山出水八万四千由旬。前四王天居山之半。山顶之上。四周广平。於其四方。各有八天。最中一天。帝释所居。故总名三十三天。此天身长一由旬。衣重六铢。寿一千岁。以人间百年为一昼夜。以相抱为阴阳。三[火/(〦-一+又)]摩天。此云时分。以莲花开合为昼夜。故曰时分。居前天之上一倍。身长二由旬。衣重三铢。寿二千岁。以人间二百年为一昼夜。以身相近为阴阳。四兜率天。此云知足。於所受乐。常知足故。居处倍前。身长四由旬。寿四千岁。以人间四百年为一昼夜。以执手为阴阳。五化乐天。为随心意乐。自化乐具。还自受用故。居倍兜率。身长八由旬。衣重一铢。寿八千岁。以人间八百年为昼夜。以相熟视为阴阳。六他化自在天。谓他化乐具。自得受用故。居倍前天。身长十六由旬。衣重半铢。寿一万六千岁。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昼夜。以暂瞬目为阴阳。自此以还。名曰欲界。言修四禅八定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法苑章云。静者。性离嚣尘沉浮等障。虑者。专心一志。筹度境门。然诸无色定有静无虑。纯定心故。欲界等持。有虑无静。多散动故。唯色界中静虑均平。故得此名。言四禅者。一有寻有伺静虑。寻伺。亦名觉观。对治欲界恶不善法故。然寻约粗相。伺约细相。二无寻无伺静虑离前初禅觉观之心。生欢喜故。三离喜静虑。离前二禅喜心。忧喜双忘。住於乐受故。四离喜乐静虑离前三禅喜乐。苦乐双忘故。言八定者。四禅之后。加无色四空定。谓一者空无边处定。前色界中所有色想。今皆超越。住无边空处故。二识无边处定。前色与空。皆不离识。今皆超越。唯住无边识故。三无所有处定。前有识可住。今识亦不可得。若心若境。皆无所有故。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前能离心识之想。今亦无故。此与四禅俱名定者。以四禅中有一分定义。故得定名。言生色无色界者。由修四禅。得生色界。谓有五蕴色身。故名色界。其十八天者。谓初禅三天。一梵众天。即梵王人民。二梵辅天。即梵王臣佐。三大梵天。即是梵王。然此三天。皆寿一劫。自此已上。身衣随意。无复男女。但以禅定法喜为食。内有觉观心故。外感火灾所坏。二禅。少光。无量光。光音。三天。寿命二劫。内有喜故。外感水灾所坏。三禅。少净。无量净。徧净。三天。寿名三劫。内有乐故。风灾所坏。四禅。九天。无云。福生。广果。三天。寿四劫。无想天。五百劫。无烦天。千劫。无热天。二千劫。善现天。三千劫。善见天。四千劫。色究竟天。五千劫。修后四定。生无色界。言无色者谓无粗色蕴。但有四蕴心。及心所依定。而住。名无色界。其四天者。一空无边处天。寿一万劫。二识无边处天。寿二万劫。三无所有处天。寿四万二千劫。四非想天。寿八万四千劫。
(三途天人。类趣各别。欲色无色。依地有殊。注言见闻不及者。天堂地狱鬼趣。孔老不谈。俗眼不见故也。天为本。人畜为末。世人但知人畜草木依天所生。不知人畜从自业招。妄谓天生。是不知末。况能知彼天等果为何物。纵若说者。不过但云清气上升。高明悠久。无声无臭以为至极。更不信有佛教所说能尽天地之实者。故曰况肯穷本。岂复能知空生大觉。如海一沤者乎)。
故名人天教也(然业有三种。一恶。二善。三不动。报有三时。现报。生报。后报)。
(注辨业报差别也。业以造作为义。然体有假实。身语是假。思是实体。然思有三种。谓审虑。决定。动发。正取动发。方成业道。谓动身思。是身之实。发语思。是语之实。审决二思。但是方便。注一恶者。即前三品十恶是。二善者。即前五戒十善等是。三不动业者。即前四禅八定。对欲界散动。得不动名。言报亦有三时等者。报以酬因为义。现报者。现在作恶作善。现身受报。如服狼虎药。立时见效此约极猛利心作业。故得现报。如琉璃王诛灭释种。生陷阿鼻法照和尚专念弥陀。生归极乐。更不历中有身也。二生报者。今生作业。来生受报。如今岁种麦。来岁收刈。三后报者。今生作业隔生方受。如负二人债。强者先牵。善轻恶重。则先受恶报。恶轻善重。则先受善报。则以后受者。为后报矣。此约善恶间杂。复由轻重分先后耳。余经论说。此三之外。复有不定报对时料拣。复有四句。谓一时定报不定。二报定时不定。三时报俱定。四时报俱不定等)。
据此教中。业为身本。
但知此身从业而招。更不推业从何来。良由根钝。未能穷究。
今诘之曰。既由造业受五道身。未审谁人造业。谁人受报。
谁造谁受。总诘也。彼应答云。是我身心能造。故下别难也。
若此眼耳手足能造业者。初死之人。眼耳手足宛然。何不见闻造作。
此难身也。由彼不了身等是假。执为实能造。故招此难。
若言心作。何者是心。
此难心也。佛教说心。凡有四种。一肉团心。五藏中火也。二缘虑心。通八种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三集起心。唯赖耶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四坚实心。即如来藏性是也。今人天机。不知后三。故招此难。此与世俗言心大同。
若言肉心。肉心有质。系於身内。如何速入眼耳。辨外是非。是非不知。因何取舍。
言有质者。以肉团心。属色法故。但是心等所依。无实作用。如何速入眼耳耶。然佛说第六意识。有二义用。一与五识俱行。如眼缘色时。意亦缘色。分别皂白。起殊胜解。耳缘声等。例亦如之。二不与五识俱。名独头意。如前五不缘境时。内自思等。今人天教。不知缘外境者。是意识作用。执以为心。故招此难。
且心与眼耳手足俱为质碍。岂得内外相通。运动应接。同造业缘。
显肉团心无作用也。如其有用。肺等应然。则诸已死。应能缘虑。
若言。但是喜怒爱恶。发动身口。令造业者。喜怒等情。乍起乍灭。自无其体。将何为主。而作业耶。
迷心者。往往认情为心。遂谓心能喜怒爱恶。发动身口。故能造义。不知喜怒等。但是意识心所法也。岂可以心所为心王耶。且喜怒等情。乍起乍灭。对顺情境。则喜则爱。对违情境。则怒则恶。境来则起。境去则灭。而心体常恒。本无起灭。若境去心无。心即断灭。谁为主宰。而作业耶。
设言。不应如此别别推寻。都是我身心能造业者。此身已死。谁受苦乐之报。
前将身心分破。此将身心合破也。设彼救云。不应如此别别推寻。都是我身我心。总合能造。然则身死心灭。谁受报耶。彼若许心不灭。则无此难。
若言。死后更有身者。岂有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后世身心受苦受乐。
设彼救云。前身虽死。仍有后身。前身造业。后身受报。复有何过。难云。若心不灭。自作自受。属於一人。於理则可。汝今既执身心俱灭。则后身心非前身心。不应彼作而令此受。其犹前官枉法。后官被黜。安有此理。
据此。则修福者屈甚。造业者幸甚。如何神理如此无道。
现身修福。而由前身所造恶故。令现受苦。不亦冤乎。现身行恶。而以前身善故。得享其福。不亦幸乎。理神者。即业理也。业由心造。故得名神。神理至公。必不如此枉滥。但自彼宗不能深究。率情而论。故似枉也。
故知但习此教。虽信业缘不达身本。
结显前宗未了也。既信业报。则胜前儒老唯执自然气命等。但不知业由心造。心法剎那。自类相续故云不达身本也。前后论意。皆蹑迹相破。如此人天宗之以业报破。业报即是儒道所迷。故但举业报足破之矣。未达色心从缘等。是此教所迷。后即以小乘复为能破。
华严原人论卷上(终)
华严原人论合解卷下
唐圭峰兰若沙门 宗密 论
元长安开元寺沙门 圆觉 解
明 寨云居士 杨嘉祚 删合
清 东甫居士 钱伊庵 真益居士 陈熙愿 仝校
清 六不居士 顾莲善 重刊
二小乘教者。
乘以运载为义。谓依因缘教。悟生空理。修自利行。取灰断果。运载众生。出於三界。故名曰乘。不求大果。阙於利他。故名曰小。
说形骸之色。思虑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如灯焰焰。
初显彼教宗因缘也。形骸之色。拣外四大。思虑之心。即意识也。此之色心。即缘生果也。欲明生灭之相。先出生灭之由。由於因缘力故。以内六识为所熏。三毒为能熏。起惑造业。为能招因缘。此之身心。既是有为之法。故有四相迁流。前前念灭。后后念生。后后续於前前。不断绝故。如水涓涓。虽一流不断。而前流非后流。如灯焦炷。虽一焰不息。而前焰非后焰。身心生灭之相。亦复如是。虽前后不同。不妨相续。无始至今也。言无始者。拣於外宗有初始故。又但知今世故。
身心假合。似一似常。
明相依以立身心也。假合者。互相资待。如束芦故。谓身心为二。而不相离。故言似一。前后生灭而常相续。故曰似常。
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贪名利以荣我)嗔(嗔违情境。恐侵害我)痴(非理计校)等三毒。
凡愚不觉。无明覆故。执为我者。俱生我执也。宝此我者。分别我执也。因执起惑。由我执故。生烦恼障。烦恼障品。虽复有多。三毒胜故。贪者。染着为性。嗔者。憎恚为性。痴者。迷暗为性。言毒者。从喻得名。如毒蛇毒药。触必伤人。服必丧命。此三亦尔。能害众生法身慧命。故名曰毒。
三毒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
此言因惑起业也。击者。熏动义。即以三毒为能熏。意识为以熏。如风击静水。以成波浪也。发动身口造一切业者。即前十恶等业也。
业成难逃。故受五道苦乐等身。(别业所感)三界胜劣等处(共业所感)。
此言因业感报也。报有二。五道等身为正报。三界九地为依报。由造十恶。受三途等苦。由修戒善。受人天乐。三界胜劣者。如以欲界望色界则色界为胜。欲界为劣。以四王望忉利。则忉利为胜。四王为劣也(注云别业所感者。人人造受不同故。共业所感者。多人同造同感故)。
於所受身。还执为我。还起贪等。造业受报。
此明三道不断也。金刚疏序云。惑业袭习。报应纶轮。尘沙劫波。莫之遏绝。故经论呼人为数取趣。谓数数起惑造业受报故。中论染染者品云。经说贪欲嗔恚愚痴。是世间根本。乃至云三毒因缘。起於三业。三业因缘。起於三界。是故有一切法。证此可知。
身则生老病死。死而复生。界则成住坏空。空而复成。(从空劫初成世界者。颂曰空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厚十六洛义。金刚不能坏。此名持界风。光音金藏云。布及三千界。雨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深十一洛义。始作金刚界。次第金藏云。注雨满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风鼓清水成。须弥七金等。滓浊为山地。四洲及泥犁咸海外轮围。方名器界立。时经一增减乃至二禅福尽。下生人间。初食地饼林藤。后粳米不销。大小便利。男女形别。分田立主。求臣佐。种种差别。经十九增减。兼前总二十增减。名为成劫。议曰。空界劫中。是道教指云虚无之道。然道体寂照灵通。不是虚无。老氏或迷之。或权设务绝人欲。故指空界为道。空界中大风。即彼混沌一气故。故彼云道生一也。金藏云者。气形之始。即太极也。雨下不流。阴气凝也阴阳相合。方能生成矣。梵王界须弥者。彼之天也。滓浊者地。即一生二矣。二禅福尽下生。即人也。即二生三。三才傋矣。地饼以下乃至种种。即三生万物。此当三皇已前。穴居野处未有火化等。但以其时无文字记载。故后人传闻不明。展转错谬。诸家着作。种种异说佛教又缘通明三千世界。不局大唐。故内外教文不全同也。住者。住劫。亦经二十增减。坏者。坏劫。亦二十增减前十九增减。坏有情。后一增减。坏器界。能坏是〔水〕水风三灾。空者。空劫。亦二十增减。中空无世界及诸有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