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原人论合解
华严原人论合解
外难曰。若人死为鬼。则古来之鬼。填塞巷路。合有见者。如何不尔。
此设难也。外宗闻说人死为鬼。则谓人人死已。尽皆为鬼。不知有六道轮回。转受后身。故作此难。
答曰。人死六道。不必皆为鬼。鬼复为人等。岂古来积鬼常存耶。
此设答也。人死六道者。谓或有生天。或还为人。或作禽畜。或堕地狱。前言鬼者。但一趣耳。言鬼复为人者。谓鬼业尽已。或复为人。又或转余趣也。其转余趣者。如梁高僧传。说后汉建和间。沙门安世高。舟行至[邱-丘+共]亭湖。泊舟。岸上有湖神祠焉。神降曰。舟中沙门。吾神宿世道伴。为我请之。安至祠中。神泣诉曰。吾与师尝为道友。以嗔心故。堕此趣中。幸相悯救。师请现本身。神曰。本身丑恶。恐相惊骇。安曰。无虑。忽有大蟒出於神后。引首向安。安抚之。以天竺语说法化导。蟒泣谢曰。幸闻教化。今脱苦矣。以绢千疋。黄白之资。付安。令作功德。安为建寺豫章。(夜话云。今洪州大安寺是)已而见后山有一大蟒。死於草泽中。自是庙不复灵。此亦鬼趣转生之例也。今俗子无识。乃有妄谓佛菩萨同鬼神者。其谬迷甚矣吁。可悲哉。
且天地之气。本无知也。人禀无知之气。安得歘起而有知乎。
气无分别。岂人禀之而有分别乎。若人因禀气而有分别。则草木等亦应有分别。以所禀同故。且天地之气。本无贤愚贵贱之异。岂人同禀之而有贤愚贵贱之异乎。而儒者皆执禀气。谓禀淳和之气。则为圣为贤。禀浑浊之气。则为愚为不肖。不知天地之气。本无差别。自吾人宿习之不同耳。其犹管钥之音。随窍发异。故有清浊高下之殊。而吹者之气。曷尝异哉。若谓吹气有异。则何藉竹管之殊窍乎。又李白桃红。姚黄魏紫。无乃春风之各异乎。何不辨其物性。而责於气也。
草木亦皆禀气。何不知乎。
举例难也。亦应云禽兽亦皆禀气。何飞走之不同。盖天地之气。犹炉冶甑爨之谓。但能成物。非物所本。故炉冶虽能范金。不能变铜铁为良锾。甑爨虽能熟食。不能变糠秕为珍馐。天地之气虽能成物。不能使草木为人。庸愚作圣。良以草木各有根。人畜各有本故也。
又言贫富贵贱。贤愚善恶。吉凶祸福。皆由天命者。
此又按定外宗天命以立难也。儒者多执天命。先儒解云。命犹令也。彼宗但以清气上升至高无上曰天。
则天之赋命。奚有贫多富少。贱多贵少。乃至祸多福少。苟多少之分在天。天何不平乎。
天道至公至平。无偏无党。何故而有贫富贵贱贤愚祸福多少之异。又复於中贫贱祸夭者多。富贵康寿者少。世途目击。往往如是。天实尔者。则公平安在耶。
况有无行而贵。守行而贱。无德而富。有德而贫。逆吉义凶。仁夭暴寿。乃至有道者丧。无道者兴。
无行而贵。如荀子所谓势荣。守行而贱。如任昉自称素业。无德而富。如何曾日食万钱。有德而贫。如相如家徒四壁。逆吉义凶者。如奸邪得志。善良遇害之类。仁夭暴寿者。如盗跖永年。伯牛短折之类。有道无道云者如世善人。动辄坎坷。强梁贪暴。触事利宜。自古迄今。此类常有。世俗每谓天不平。或云天不开眼。故邓攸无子。人谓天道无知。斯之谓也。
既皆由天。天乃兴不道而丧有道。何有福善。益谦之赏。祸淫害盈之罚焉。
儒宗执天命。不知自违其教也。书云。天道福善祸淫。伊训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洪范向用五福。威用六极。易谦卦云。天导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坤卦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大抵皆谓天道昭然。祸福不忒。今见无道兴而有道丧。则似易书之说无验。且如善良遇害。则福善益谦之赏全乖。奸邪得志。则祸淫害盈之罚相反。按其文而考其实。全成龃龉。故云何有。良以不推业理。但执天命。故祸福有时而倒置也。
又既祸乱反逆。皆由天命。则圣人设教。责人不责天。罪物不罪命。是不当也。
世人见说古今冶乱等事。莫不皆谓天数。若由天者。经书所说。只合责天。何但责人耶。如诗书所讥。春秋所贬。曾不讥贬天命。何耶。
然则诗刺乱政。书赞王道。礼称安上。乐号移风。岂是奉上天之意。顺造化之心乎。
既云福祸由天。不在人为。天乃自然之理。不容增损矣。则诗书礼乐。惩恶劝善。使人远祸就福。以承天休者。不成空言耶。诗有国风雅颂。善则美。恶则刺。书有典谟训诰誓命之异。皆明二帝三王治世化民之道。孝经云。安上治民。莫善於礼。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凡此诗书礼乐。皆所以规人心於善道者。是以人力而夺造化之权。岂是奉天意而顺天心乎。盖世儒不知感召之端。实由乎我。一向归之天命。不但违佛教因缘之说。亦违自宗诗书礼乐之本意矣。
是知专此教者。未能原人。
结前儒道外宗未了义也。
二斥偏浅(习佛不了义教者)。
佛教自浅至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上四在此篇中)五一乘显性教(在第三篇中)。
此五种教。圭峰约义分判。由所被机有五乘之异。故能被教有此五种。言五乘者。一人天乘。二声闻乘。三缘觉乘。四菩萨乘。五佛乘。(此依华严二地。及圆觉弥勒章意。从所求法。以立乘名耳)今合声闻缘觉而开菩萨。故立此五。若依法相宗说五种种性者。一声闻乘性。二缘觉乘性。三菩萨乘性。四不定乘性。五者无性。就不定中复有四类。一声闻菩萨性。二缘觉菩萨性。三声闻缘觉性。四声闻缘觉菩萨性。其无性者。谓总无前三乘种性。今人天教收彼无性。小乘教收彼声闻缘觉二性。后三教收彼菩萨性。其不定性。中间三教摄之。若依贤首五教者。一小乘教。同此第二。二大乘始教。当此三四。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当此第五。良以贤首后三。皆约一乘。故圭峰合之。贤首约同教别教。历位无位开成三异。而彼始教双收西域空相二宗。以俱未尽大乘法理。故合为初。(初即始也)圭峰依西域仍为二。或开或合。各有攸当。不可一准。万松老师。于此论中。立九对十八重。总该贤首圭峰二种五教之义。一苦乐对。(以三途对人天)二人天对。(以人对天)三定散对。(欲界为散。上二为定)四色空对。(以四禅望四空)五凡圣对。(前四皆凡。后三乘圣)六大小对。(声闻缘觉小。始教去皆大)七始终对。(法相为始。法性为终)八顿渐对。(始终历位。顿教不立)九偏圆对。(贤首前四皆偏。华严独为圆教)是则於贤首小教中。曲开前五对。收此论义。可谓辞简而理尽矣。
一佛为初心人。且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
明人天教。於中先总名大意。初心人者。所被机也。对后三乘。故曰初心。一向方便。故云且说。三世业报者。谓过去造业。今世受报。今世造业。来世受报。故曰三世。业即能招之因。报即所招之果。然业与报。皆通善恶。故曰善恶因果。如下广明。
谓造上品十恶。死堕地狱。中品饿鬼。下品畜生。
先叙恶因果。言十恶者。谓身三。杀盗淫。语四。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三。贪瞋邪见。言上品者。泛说善恶皆有三品。三位明之。一约境。且如杀生。杀人为上。杀畜为中。蚊蚋为下。不杀反此。谓不杀人为下。不杀蚊蚋为上。二约心。不论善恶。但猛利心作为上。泛尔心作为下。庸庸为中。三约时。若善若恶。但三时无悔为上。二时无悔为中。一时为下。言地狱等者。梵云捺洛迦。此云苦器。即众生受苦之器也。今言地狱。约义立名。有云地者。底也。狱者。局也。地下有狱。故名地狱。总有四类。谓八热。八寒。近边。孤独。言八热者。一曰等活。谓刀剑锉斩。成千万段。以叉拨聚。唱言活活。彼即便活。活已复斩。斩已复活。故曰等活。以四王天寿五百年。(诸天寿量。下自有文)为一日一夜。如是积数。至五百岁。二曰众合。众山四合。碎罪人身。犹如微尘。以忉利天寿一千年为一日一夜。积此岁月。寿一千岁。三曰黑绳。如世解木。绳抨锯解。以夜摩天二千年寿。为一日一夜。寿二千岁。四曰号叫。以兜率天寿四千年为一昼夜。寿四千岁。五大号叫。以化乐天八千年寿为一昼夜。寿八千岁。六曰炎热。以他化天一万六千年寿为一昼夜。寿一万六千岁。七曰。极炎热。寿半中劫。谓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名半中劫。为此狱寿。八曰阿鼻。此云无间。有五义故。立无间名。一者。作业无间。约治罚说。二者。受报无间。约果报说。三者。受苦无间。约楚痛说。四者。寿命无间。无中夭故。五者。身量无间。谓众生自业。各各自见身满狱。中间无空处。故曰无间。此狱寿命。一增减劫。言八寒者。一曰按部陀。此翻为疱。寒苦触身。如疮疱故。二曰疱裂。身冻裂故。(此二皆约苦相立名)三蝎螫沾。四虎虎几。五吓吓几。(此三约受苦身立名)六青莲华。七红莲华。八大红莲华。(寒苦触身。变如是色)然此八寒寿量。二说不同。依俱舍说。比前更长。如第一按部陀寿命不知其数。佛说如憍萨罗国斛。量胡麻满二十斛。高盛不概。百年取一粒。取尽此二十斛胡麻。其寿犹未毕尽。且以此数略而计之。余七地狱。倍倍增数。若准瑜伽说。八寒寿量较於八热。次第减半。如按部陀减於等活之半。乃至大红莲华较阿鼻亦尔。依此。则是八寒轻於八热也。三近边狱者。八热四门。各有四狱。一曰煻煨。沸灰齐膝。下足焦烂。举足如故。二曰尸粪。粪泥齐膝。中有毒虫。下足食尽。举足还复。三曰锋刃。刀剑等刃。布为道路。履则割伤。四曰灰河。沸热灰汁。或煮或煎。皮肉溃烂。四孤独狱者。处所不定。或山间树下。旷野城隍等处。依瑜伽说。近边孤独。寿命不定。随业长短。言饿鬼者。谓长受饥饿。故曰饿鬼。轻重不同。凡有九类。一曰炬口鬼。谓於口中常出猛焰。二曰针咽鬼。头腹如山。咽喉如针。三曰臭口鬼。口如臭尸。此三名无财鬼。皆不得食故。四曰大瘿鬼。项中有瘿。以手抉脓。还自食故。五曰针毛鬼。身毛如针。还自刺身。出血而食。六曰臭毛鬼。身毛臭秽。嫌故拔出。取血而食。此三名少财鬼。少得饮食故。七曰得弃鬼。常得祭祀所弃之食。八曰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遗食故。九曰势力鬼。此有三种。一者夜叉。二者罗剎。三者毗舍阇。此三名多财。多得饮食故。此上诸鬼。以人间二十日为一日一夜。彼还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寿五百岁。上依俱舍。有云。鬼趣寿命不定。极长者七万岁。言畜生者。畜者。养也。人所畜养。如牛马犬豕之类。此名则局。或云傍生。傍行而生。通一切飞走之类。此名则宽。别而言之。羽毛鳞介。蠢蠕飞潜。其类繁广。於中最福德者。如龙及金翅。皆通四生。然畜趣寿命。长短不定。极长者。寿一中劫。广如别章。(此依圭峰行愿钞引)今言中品饿鬼。下品畜生者。圭峰依杂集等论。故作此配。若依华严二地。则以畜生为中。饿鬼为下。清凉引正法念处经会云。然此三途。各有边正。正者为重。边者为轻。正鬼望边畜。则鬼重畜轻。(如今文是)正畜望边鬼。则畜重鬼轻(如华严说)。
故佛且类世五常之教(天竺世教。仪式虽殊。惩恶劝善无别。亦不离仁义等五。而有德行可修例如此国敛手而举。土蕃散手而垂。皆为礼也)。
后明善因果也。五戒。十善。四禅。八定。是善因。人天等。是善果。今先言人乘。类。谓比类。世。谓世俗。通西域此方。不但周孔说五常也。言五常者。谓。仁义礼智信。是人之所常行。造次颠沛。不容离故。注中别会两方世教。以显大同。亦潜通妨难。恐人疑云。佛出天竺。彼国世教。仪式或殊。那言类此五常。即应是佛教仿效孔老。作是附会。故为此通云云。又龙树释摩诃衍论。引道品经。(此方所无)立四法藏。一补特伽罗藏。(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以数数造业。取余趣生。即目人也)经云。佛子谛听为汝解说。仁藏。义藏。礼藏。智藏。信藏。(此人天藏)并声闻藏及菩萨藏。大觉法藏。所以者何。一切行者。渐次转胜。次第之法故。
(天竺者。葱岭已西。有五天竺。谓成劫之时。光音天人。下生於此。故受天名。梵云印士。或云身毒。讹略云竺。言世教者。谓国王治世之教也。西域有佛法处。依佛法治国。如金光明有王法正论品也。又轮王以十善化世。遵古佛遗教也。言仪式虽殊者。如正朔衣冠之类。随方或殊。而惩恶劝善。与此方大同。德行虽多。举其大纲。不出仁义等五者可见天下之理。至当归一。故治世之法。若合符节。非周孔特为斯民而创式也亦非如来仿效此方而设教也)。
令持五戒(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啖肉。神气清洁。益於智也)。
若翻前十恶。合云十善。华严二地中说十善通五乘。谓下品人因。中品天因。上品三乘因。上上品佛因。而佛於律仪中。又制近事五戒。亦通五乘。故知五戒十善。大同小异。开合随宜。其犹大乘六度十度耳。
(注以五戒会五常。以义同故。明教大师云。一日不杀。谓当爱生不暴一物。不止不食其肉也。孟子曰。杀一无罪。非仁也。故以不杀为仁。二不盗者。谓不义不取。不止攘他物也。孟子云。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三曰不淫。谓不乱非其匹偶也。而礼所以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故同不淫。四不妄语者。谓不以言欺人。而信者言无反覆。故同不妄。五不饮啖者。由饮啖故。心神浊乱。情虑痴狂。害於智也。故不余啖。智思清洁也。然此五戒依律仪中。复有支时具阙之异。五戒能持。名为支具。或但能持四三二等。名为支阙。尽形寿持。名为时具。或但能持十年五年。下至一日。名为时阙。支时相望。应有四句具阙之义。由此有一分少分多分满分优婆塞夷。於此五中不杀阙故。虽得人身。多病短命。不盗阙故。资财乏少。不淫阙故。无好眷属。不妄阙故。言无人受。不饮阙故。诸情暗钝。又此五中。前四是性戒。谓杀盗等。体性是罪。故曰性戒。饮酒一戒。是名遮戒。由饮食乱性。犯前四故。故佛制此以防前四。故曰遮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