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原人论发微录
华严原人论发微录
迷悟同一真心者迷即众生悟即诸佛大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云同一也大哉即仰叹之辞妙门即绝思之称。
【科】(自注)然佛说前五教或渐或顿。
或渐或顿者诠序云转凡成圣即渐从迷而悟即顿。
【科】若有中下之机则从浅至深渐渐诱接先说初教令离恶住善次说二三令离染住净后谈四五破相显性会权归实依实教修乃至成佛。
中下之机通取渐修渐悟以明中下离恶住善即人天教离十恶修十善也离染住净者小乘即离烦恼染住我空之净法相即离所知之染住法空之净会权归实即会破相之权归显性之实也。
【科】若上上根智则从本至末谓初便依第五顿指一真心体心体既显自觉一切皆是虚妄本来空寂但以迷故托真而起须似悟真之智断恶修善息妄归真妄尽真圆名法身佛。
若上上根智至本来空寂即顿悟也从但以迷故已下之文即渐修也由迷无明为妄惑悟妄惑为真智悟真之智为能断妄惑之恶为所断余如文。
【科】会通本末第四(会前所斥同归一源皆为正义)。
会通本末者末即第一斥迷执第二斥偏浅本即第三直显真源故云会前所斥同归一源。
【科】真性虽为身本生起盖有因由不可无端忽成身相。
真性虽为身本者即蹑前显性教云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也生起盖有因由者言迷真生妄心有所因故起信云不如实知真如法一不觉心起此则起妄之由也不可下推其身本即现相中根身是忽成身相也。
【科】但缘前宗未了所以节节斥之。
但缘前宗下始自迷执宗终至破相宗有五节矣。
【科】今将本末会通乃至儒道亦是(初唯第五性教所说从后段已去节级方同诸教各如注记)。
【科】谓初唯一真灵性。
谓初下起信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众谓四圣生谓六凡诠序云凡夫圣贤根本悉是灵明清净一法界心(即同此文一真灵性)。
【科】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变不易。
不生下起信云所谓心性不生不灭无有变异乃至离念境界唯证相应(上但摄引论文或引禅诠序为证)。
【科】众生无始迷睡不自觉之由隐覆故名如来藏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相(自此方是第四教亦同破此已生灭诸相)。
众生下起信云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无始迷睡即法喻双标论云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迷喻无明方喻觉性若准前文云然此虚妄之梦必因睡眠之人则睡喻觉性梦喻妄识皆生灭门耳注亦同下应云亦同破此已有生灭诸相诸相即垢净增减故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正同此也。
【科】所谓不生不灭真心与生灭妄想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
所谓下起信云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今云真心即不生灭如来藏妄想即生灭心相故十地论云唯真不生单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所为。
【科】此识有觉不觉二义(此下方是第三法相教中亦同所说)。
此识下起信论云此识有二种义一者觉义谓心体离念二者不觉义谓不如实知诠序云觉是三乘贤圣之本不觉是六道凡夫之本。
【科】依不觉故最初动念名为业相。
依不下起信云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即此云最初动念也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即此云转成能见之识也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即此云境界相现也。
【科】又不觉此念本无故转成能见之识及所见境界相现又不觉此境从自心妄现执为定有名为法执(此下方是第二小乘教中亦同所说)。
又不下起信云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别即此云从自心妄现也又云相续相依於智故生於苦乐即此云执为定有也。
【科】执此等故遂见自他之殊便成我执。
执此下起信云执取相依於相续缘念境界即此云遂见自他之殊也。
【科】执我相故贪爱顺情诸境欲以润我瞋嫌违情诸境恐相损恼愚痴之情展转增长(此下方是第一人天教中亦同所说)。
执我下起信云计名字相依於妄执分别即此云贪爱瞋嫌愚痴之情也。
【科】故杀盗等心神乘此之恶业生地狱鬼畜等中。
故杀下起信云起业相依於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业(善恶二业其善业在次文)又云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苦乐二报乐报亦在次文)释云恶业即此杀盗等等者以十恶中但言杀盗之二等取余八也心神即妄心神识也苦报即此云地狱鬼畜也。
【科】复有怖此苦者或性善者行施戒等心神乘此善业运於中阴入母胎中(此下方是儒道二教亦同所说)。
复有下谓有怖三涂之苦者行施戒等言等者等取余善也乘者乘者乘因感果也中阴者谓此阴既灭彼阴未生故於中阴入母胎中即人趣乐报也。
【科】禀气受质(会彼所说以气为本)气则顿具四大渐成诸根心则顿具四蕴渐成诸识十月满足生来名人即我等今者身心是也。
禀气受质者质身也以气为本者前文云万物与人皆气为本渐成诸根者如佛为难陀广说胎相在母胎中三十五个七日人相具足即渐成也诸根即五根诸识即五识十月满足者或云计日即唯九月如摭华钞辨之。
【科】故知身心各有其本二类和合方成一人。
二头下身即四大心即四蕴此二和合方成人耳。
【科】天修罗等大同於此。
大同於此者人道既以身心和合余之五趣亦皆大同又若鬼趣色蕴人见不及非非天唯有细色是亦小异。
【科】然虽因引业受得此身复由满业故贵贱贫富寿夭病健盛衰苦乐。
然虽下俱舍云引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犹如缋像先图形状后填众彩受得此身即先图形状也贵贱贫富即后填众彩也然其引业能造之思要是第六意识所起若其满业能造之思从五识起又此引满二业亦名总别二报总别交络有其四句一总报善别报不善谓人受贫穷疾病等二总报不善别报善谓畜生有肥好等三总别俱善谓人受富贵等四俱不善谓畜生有盲跛者今此既原人身唯取第一句人受贫穷疾病即同此文贫贱病苦也第三句人受富贵等即同此文富贵盛乐也其第二第四两句既是畜生总别二报故不引配耳。
【科】谓前生敬慢为因今感贵贱之果乃至仁寿杀夭施富悭贪种种别报不可具述。
谓前下前生敬人为因今感尊贵为果前生慢人为因今感卑贱为果乃至前生行仁为因今感长寿为果余皆例之。
【科】是以此身或有无恶自祸无善自福不仁而寿不杀而夭等者皆是前生满业已定故今世不同所作自然如然。
自然如然者言非使之然也。
【科】外学者不知前世但据目睹唯执自然(会彼所说自然为本)。
自然为本者前文云万物皆是自然生化。
【科】复有前生少者修善老而造恶或少恶老善故今世少小富贵而乐老大贫贱而苦或少贫苦老富贵等。
复有下文有四句皆隔句以示因果前生下初句为因故今下第三句为果第二句或前生少恶老善为因第四句或今世少贫苦老富贵为果。
【科】故外学者唯执否泰由於时运(会彼所说皆由天命)。
否泰者周易二卦之名也否者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二气不接万物塞矣)泰者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二气交感万物乃通)故离卦云否泰反其类也由於时运者时塞即止否也时行即通泰也 注皆由天命者前文云贵贱苦乐皆禀於天由於时命耳。
【科】然所禀之气展转推本即混一之元气也所起之心展转穷源即真一之灵心也。
所禀之气即禀二气受身也展转推本者推於万物本乎天地推於天地本乎元气也所起之心即六识之心也展转穷源者穷前六识本乎末那穷第七末那本乎赖耶穷第八赖耶本乎一心源也。
【科】究实言之心外的无别法元气亦从心之所变属前转识所见之境是阿赖耶相分所摄。
心外下即真心外的无别法以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矣从心下即真心随缘也相分所摄谓元气属相分摄耳。
【科】从初一念业相分为心境之二。
初一念即三细中第一业相心即第二转相境即第三现相。
【科】心既从细至粗展转妄计乃至造业(如前叙列)境亦从微至着展转变起乃至天地。
心既从细至粗者谓转相从业相起也以业相是细中之细转相是细中之粗耳展转妄计即六粗中智相相续执取计名四粗也乃至造业即第五粗起业相也其第六粗业计苦相即下文业成即身成也注如前叙列者即前文始自显一心乃至第五人天齐业报是也境亦从微至着者谓现相亦从转相起也微着即粗细变其文耳展转变起即根身种子乃至天地即器世间。
【科】即彼始自大易五重运转乃至太极太极生两仪。
注即彼者指儒教也易纬曰气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形质已具谓之太极彼五重运转例此从微至着也。
【科】彼说自然大道如此说真性其实但是一念能变见分。
彼说下指道教也能变见分即第二转相。
【科】彼云元气如此说一念初动其实但是境界之相。
元气儒道二教皆宗之一念初动即第一业相境界之相即第三现相耳。
【科】业既成熟即从父母禀受二气与业识和合成就人身。
业既下谓过去已熟之业为因此世父母赤白二气为缘与初念业识和合渐成人耳。
【科】据此则心识所变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即与心识和合成人一分不与心合即是天地山河国邑。
心识即业识也与识和合即心有知觉不与心合即想枯澄凝故楞严云想澄成国土(即此文云天地国邑)知觉乃众生(即此文云和合成人)若对三境和合成人即根身种子天地国邑即器世间裴相序亦云内为筯骸所括外为山河所眩可以例释。
【科】三才中唯人灵者由与心神合也。
【科】佛说内四大与外四大不同正是此也。
内外四大者内谓自他身内所有坚者即毛发等外谓自他身外所有坚者即土石等地大既尔余之三大亦然不同者和合与不和合也。
【科】哀哉寡学异执纷然。
哀哉悲叹之辞寡者许慎曰少也学者杨雄曰觉也纷然乱貌通而言之少学之人异端妄执纷然而乱故肇公云异端之论纷然久矣或谓通惠云臣实惭寡学空老年龄此乃臣下对天子之谦辞耳。
【科】寄语道流欲成佛者必须洞明粗细本末方能弃末归本反照心源。
寄语道流即学道之流无外亦云寄言后哲宜乎介怀粗细约惑次文辨之本末约教谓弃前二篇之末归直显真源之本故云变照心源也。
【科】粗尽细除灵性显现无法不达名法报身自然应现无穷名化身佛。
粗尽细除即起信随分究竟二觉论云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又云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名究竟觉灵性即法身故论云法身显现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故云无法不达也法身是理报身是智理智冥合如珠与光即发化用故曰应现无穷矣。
原人论发微录(终)
秀州嘉兴县清风卿青墽镇居住清信弟子莫侁谨施净财一十五贯文足开原人论发微录一卷仍印三十卷舍入本镇密印寺宝阁讲院贤首教藏集兹胜因用答 母亲苏十娘腹有育之恩劬劳之德谨愿
云间善住宝阁法孙比丘 晋倦 勾当
青墽密印寺传天台教观普光大师 道湘劝缘延文三季(戊戌)十一月八日於东寺西院僧坊写点讫同十二日一校了。
杲宝(生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