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原人论发微录
华严原人论发微录
【科】住者住劫亦经二十增减坏者坏劫亦二十增减前十九增减坏有情后一增减坏器界能坏者是火水风等三灾空者空劫亦二十增减中空无世界及诸有情也。
坏有情者初阿鼻狱等次鬼畜四州六欲皆怖火灾不造欲界善恶等业皆习二禅死即上生更不生鬼狱天人等坏器界者初日光四倍热次生三日乃至四五后七日并现火洞然起气冲初禅亦上生去能坏下涅盘云初禅内有觉观外有火灾坏之二禅内有欢喜外有水灾坏之三禅内有喘息外有风灾坏之四禅无此过患诸灾不及。
【科】劫劫生生轮回不绝无终无始如汲井轮。
劫劫者谓从劫至劫生死不绝纂要亦云尘沙劫波莫之遏绝下句举喻可见。
【科】(自注)道教只知今此世界未成时一度空劫云虚无混沌一气等名为无始不知空界已前早经千千万万徧成住坏空终而复始。
【科】(自注)故知佛教法中小乘浅浅之教已超外典深深之说【科】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不是我者谓此身本因色心和合为相。
【科】今推寻分析色有地水火风之四心有受(能领纳好恶之事)想(能取像者)行(能造作者念念迁流)识(能了别者)之四若皆是我即成八我。
【科】况地大中复有众多谓三百六十段骨一一各别皮毛筋肉肝心脾肾各不相是诸心数等亦各不同见不是闻喜不是怒展转乃至八万尘劳既此有此众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
各不相是(皮不是毛等)八万尘劳者圆觉疏云徧观八万尘劳之众八万举其大数诸经说尘劳门有八万四千故净名经云八万四千尘劳皆为侍者谓贪瞋痴等分一中即有二万一千四中合有八万四千耳。
【科】一身之中多主纷乱离此之外复无别法翻覆推我皆不可得。
【科】便悟此身但是众缘似和合相元无我人为谁贪瞋为谁杀盗施戒(知苦谛也)遂不滞心於三界有漏善恶(断集谛也)但修无我观智(道谛)以断贪等止息诸业证得我空真如(灭谛)。
但是众缘者即四大五蕴也假和合相下永嘉云四大五阴一一非我和合亦无。
【科】乃至得阿罗汉果灰身灭智方断诸苦。
乃至者谓不说前之三果以三果皆是有余下句辨无余灰身即指四大之形灭智即绝四蕴之心方断诸苦结归无余。
【科】据此教中以色心二法及贪瞋痴为根身器界之本也过去未来更无别法为本。
【科】今诘之曰夫经生累世为身本者自体须无间断。
经生累世下累犹越也圆觉钞云经生越世永不断绝即同此文须无间断耳。
【科】今五识阙缘不起(根境等为缘)意识有时不行(闷绝睡眠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
意识不行注文有五一闷绝二睡眠三灭尽定(即二乘无漏定)四无想定(即外道有漏定)五无想天(即色界中一天)。
【科】无色界天无此四大。
【科】如何持得此身世世不绝。
【科】是知专此教者亦未原身。
亦未原身者此教诠法唯辨六识未说赖耶为身本也。
【科】三大乘法相教者说一切有情无始已来法尔有八种识。
大乘法相教即同禅诠序中第三将识破境教彼序云生灭等法不关真如但各是众生无始已来(云云)彼云众生即此文一切有情而言法尔者无始常然名为法尔然此一教即深密等经唯识诸论其间广明八识二无我能变之识所缘之境具如慈恩法师章门今但引圆觉疏钞略辨原人本耳。
【科】於中第八阿赖耶识是其根本顿变根身器界种子。
阿赖耶此翻藏识是一切众生总报体能含诸法种子故以为名是则赖耶为能变能缘三境为所变所缘根身则眼等五色根及根依处种子即善恶无记等三性种子器界即山河大地等斯皆第八相分然此相分皆为第八执受执谓摄义持义受谓领以为境领生觉受於中种子具三义一摄为自体二持令不散三领以为境根身具二阙摄为自体故器界唯一但领以为境故故唯识云不可知执受处亦可种子根身缘而执受器世间量但缘而非执受故。
【科】转生七识皆能变现自分所缘都无实法。
自分所缘者谓眼缘色耳缘声鼻缘香舌缘味身缘触意缘法七缘见八缘根种器界也。
【科】如何变耶。
【科】谓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第六七识无明覆故缘此执为实我实法。
我法分别者若依起信前四粗中第二相续相即法执分别第四计名字相即我执分别其第一智相即法执俱生第三执取相即我执俱生今但取二执分别妄心熏习之力耳变似我法者谓我法二执本无无而似有故唯识论云依此二分施设我法(相见二分)彼二离此无所依故(彼二我法离此二分无所依故)第六七识无明覆等谓执我法者是六七心所当起信中二执分别无明所覆矣缘此执为实我实法者二十唯识偈云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有本云○执为实有即实有我法也)。
【科】如患(重病心惛见异色人物也)梦(梦想所见可知)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梦时执为实有外物窹来方知唯梦所变。
如患梦下若准唯识论即使幻化字文云如幻梦者幻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彼意释云幻梦所见之物虽无其梦幻则不见无是故有力变起妄境若约病患之喻说者如人净眼被风热等翳即见空华种种相貌成唯识论释意云空华虽无其见华之翳眼非无是则二喻虽异约法皆同耳。
【科】我身亦尔唯识所变迷故执有我及诸境由此起惑造业生死无穷(广如前说)。
我身亦尔者按禅诠序云我此身相及外世界亦复如是彼序将识破境故双明依正此论原其身本唯显正报故云我身亦尔诸境即我所注广如前说者前文云宝此我故乃至三毒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业成难逃故受苦乐等身劫劫生生轮回不绝也。
【科】悟解此理方知我身唯识所变识为身本。
【科】(自注)不了之义如后所破。
【科】四大乘破相教者破前大小乘法相之教密显后真性空寂之理。
四大乘破相教即同禅诠序中密意破相显性教若例彼三种佛教证三宗禅心前大乘法相教证息妄修心宗此大乘破相教证泯绝无寄宗后一乘显性教证直显心性宗破前下小乘法相即色心三毒为身根器界之本大乘法相即唯识顿变三境以赖耶为本密显后下禅诠注云意在显性语乃破相意不形於言中故云密也真性空寂之理(约篇即直显真源约教即一乘显性)。
【科】(自注)破相之谈不唯诸部般若徧在大乘经前之三教依次先后此教随执即破无定时节。
【科】故龙树立二种般若一共二不共共者二乘同闻信解破二乘法执故不共者唯菩萨解密显佛性故。
【科】故天竺戒贤智光二论师各立三时教措此空教或云在唯识法相之前或云在后今意取后。
各立三时下谓戒贤论师远承弥勒无着近踵护法难陀立三种教初有教即阿含等经次空教即诸部般若后中道教即深密等经前二非了义后一方为了义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清目清辨亦立三时教初鹿苑说小乘心境俱有次说法相大乘境空心有后说无相大乘心境俱空亦前二非了义后一为了义在唯识法相前即戒贤论师或云在后即智光论师。
【科】将欲破之先诘之曰所变之境既妄能变之识岂真。
所变之境既妄者即圆觉钞喻云胡蝶之相即全空无也能变之识岂真者则胡蝶之想岂独是有乎【科】若言一有一无者(此下却将彼喻破之)。
【科】则梦想与所见物应异。
如庄周睡时梦见身为胡蝶在花园中。
【科】异则梦不是物物不是梦窹来梦灭其物应在。
梦不是物物不是梦者如梦非蝶蝶亦非梦也窹来梦灭其物应在应云窹来梦灭胡蝶应在以二物真妄别故。
【科】又物若非梦应是真物梦若非物以何为相。
又物下四句但以物字为蝶字读之即帖喻明矣。
【科】故知梦时则梦想梦物似能见所见之殊据理则同一虚妄都无所有。
故知下应云梦想与胡蝶相似能见所见之殊其实一体也。
原人论发微录第二
原人论发微录第三
【科】诸识亦尔以皆假托众缘无自性故。
【科】故中观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起信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即无一切境界之相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如此等文徧大乘藏)。
【科】是知心境皆空方是大乘实理。
方是大乘实理者先纵之乃是但空之实理也不了之义后文夺破。
【科】若约此原身身元是空空即是本。
【科】今复诘此教曰若心境皆无知无者谁。
知无者谁此一句出秦王答书彼云诸家通第一义谛皆云廓然空寂无有圣人若无圣人知无者谁今论主借其语势破心境俱无矣。
【科】又若都无实法依何现诸虚妄。
【科】且现见世间虚妄物未有不依实法而能起者。
【科】如无湿性不变之水何有虚妄假相之波若无净明不变之镜何有种种虚假之影。
如无下湿性之水净明之镜皆喻本有性净真心。
【科】又前说梦相梦境同虚妄者诚如所言。
【科】然此虚妄之梦必因睡眠之人。
必因睡眠之人即性净真心亦合前庄周睡时本心耳。
【科】今既心境皆空未审依何妄现。
【科】故知此教但破执情亦未明显真灵之性。
【科】故法鼓经云一切空经是有余说(有余者余义未了也)大品经云空是大乘之初门。
【科】上之四教展转相望前浅后深。
前浅后深者以人天教唯齐业报小乘教齐后四粗法相教极於三细破相教密显真性是则人天唯浅破相唯深中间二教互论浅深谓望前则深望后则浅也。
【科】若且习之自知未了名之为浅若执为了即名为偏故就习人云偏浅也。
【科】真显真源第三。
源之一字喻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也在万法为依正之源在众生为迷悟之源在菩萨为万行之源在诸佛为万德之源。
【科】五一乘显性教者说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
一乘显性教即同禅诠序中显示真心即性教彼对禅宗直显心性宗故云即性此超第三法相第四破相故云显性又异大乘偏浅故标一乘(大乘法相在生灭门极於三细大乘破相在真如门密显空义皆偏浅耳)说一切下此就真如性徧一切众生皆有本觉真心也大经云法性徧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智论云白石有银性黄石有金性一切众生有涅盘性斯皆良证也无始已来常住清净者起信云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又云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故云清净然清净有其二义无上依经云一者自性清净是其通相二者离垢清净是其别相宝性论中亦有二义一自性清净谓性净解脱二离垢清净谓离障解脱今云常住清净即通相性净解脱也昭昭不昧了了常知者华严回向品云真如照明为性故云不昧此言知者不是证知意说真性不同虚空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缘境分别之识非如照体了达之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故马鸣菩萨云真如者自体真实识知义故亦名佛性下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释上文义多依禅诠兼取贤首教义章)。
【科】从无始际妄想翳之不自觉知但认凡质故耽着结业受生死苦。
从无始际妄想翳之者际时也翳障也妄想即无明起信云从无始时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又染心义名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不自觉知者十地论云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但认下向明妄想即法执所知障也但认凡质即我执烦恼障质身也耽着结业即业障受生死苦即报障。
【科】大觉愍之说一切皆空又开示灵觉真心清净全同诸佛。
大觉即世尊故诠序云感而即通名大觉尊愍悲也说一切皆空者以世间生死出世涅盘一切皆空此叙前破相也开示灵觉下正述显性问明品云其性本清净开示诸众生全同诸佛者清凉疏云凡厥生灵皆含佛智圆满普法无不备矣。
【科】故华严经云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足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
故华严下此皆出现品开物因性经文但以等者具云但以妄想颠倒执着释曰凡夫妄想权小执着颠倒通二。
【科】便举一尘含大千经卷之喻尘况众生经况佛智。
便举一尘下大经云譬如有大经卷(喻佛智慧)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智体无边廓周法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一切皆尽(喻体上本有恒沙功德恒沙妙用也)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喻佛智全在众生身中圆满具足也)如是一尘(举一众生为例)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故云尘况众生也。
【科】次后又云尔时如来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迷惑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自於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教以圣道者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道因也谓六波罗蜜三十七道品也。
【科】评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反自原身但执虚妄之相甘认凡下或畜或人。
评量也真宗即佛教但执下圆觉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结云甘认凡夫下类矣。
【科】今约至教原之方觉本来是佛。
至教者佛教至极之谈即指华严也本来是佛者圆觉疏云心本是佛由念起以漂沈出现品云如知众生本来成佛。
【科】故须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返本还源断除凡习损之又损以至无为自然应用恒沙名之曰佛。
故须下清凉心要云若任运以寂知则众行爰起即行依佛行也若无心而忘照则万累都损即心契佛心也还本还源者大疏云令诸众生还本还源穷未来际无有休息凡习即凡夫习气损之下以为道日损惑也为学日益智也损之又损之则寂照现前自然应接恒沙之机非佛而何。
【科】当知迷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门原人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