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
三印定赞德(以色)
三结断示常(是故)
三双亦(二)
初准释(第三) 二问成(问若)
四两非(第四)
三所执(四)
初执有(第三) 二执无(二若) 三双亦(三亦) 四两非(四非)
三显示其义(三)
初圆成(第三) 二依他(二依) 三所执(三遍)
后总说(三)
初显法(第二)二引论(二)
初婆罗门问经(二)
初引经(如摄) 二论释(释曰)
三阿毗达磨经(二)
初引经(又云) 二论释(释曰)
三释结(此上)
二缘起因门六义法○ 三十玄缘起无碍法○ 四六相圆融义○
○二缘起因门六义法(二)
初标列(第二)二随释(六)
初释相(二)
初标分(第一)二演释(三)
初列名(初列)二释相(六)
初空有力不待缘(二释) 二空有力待缘(二者) 三空无力待缘(三者) 四有有力不待缘(四者) 五有有力待缘(五者) 六有无力待缘(六者)
三引证(是故)
二建立(二)
初牒章(第三)二问释(六)
初六义增减(问何) 二明立句数(问何) 三问待何缘(问待) 四以缘待因(问因) 五果中具六(问果)六现为种因(二)
初问(问若)二答(二)
初约缘不具(答随) 二准教皆周(若缘)
三句数(二)
初牒章(第三)二演释(三)
初正明(三)
初约体(初约) 二约用(就用) 三结成(是则)
二引成(二)
初引地论(故地) 二引集论(又集)
三问拣(问此)
四开合(八)
初约体唯一(第四) 二约义分二(或约) 三约用开三(或约) 四空有具六(或分) 五互具成九(或分) 六二门十二(或分) 七六义各三(或分) 八六各具六(或分)
五摄摄(二)
初六相显圆摄(第五)二问答以辨义(二)
初正问答(问六) 二辨余义(如以)
六约教(三)
初小乘(第六) 二三乘(若三)三一乘(二)
初显圆义(若一) 二彰德用(又由)
○三十玄缘起无碍法(二)
初标分(三十)二随释(二)
初义大(四)
初示法(初义) 二引经(如华) 三拣显(不论) 四问释(同义)
二教大(二)
初标分(第二)二演释(二)
初以喻略示(三)
初示喻依(初喻)二显喻相(二)
初分门(二)
初列名(此中) 二释意(所以)
二随释(二)
初异体(二)
初分门(二)
初别分判(就异)二显科意(三)
初通释(所以)二别显(二)
初相即(初中) 二相入(二明)
三互收(又以)
二随释(三)
初相入(四)
初向上(於中) 二向下(向下) 三结例(如是)四问释(六)
初谓一无十(问既) 二缘成具多答(答大) 三蹑前去一问(问若) 四无性成多答(答抵) 五一摄十尽问(问一) 六尽亦不尽答(答尽)
二相即(二)
初牒分(初异)二随释(三)
初向上去(初门) 二向下来(言向)三寄问成(四)
初不即何过问(问若) 二不成一十答(答若) 二互即俱非问(问若) 四俱成互即答(答秪)
三问成(八)
初俱圆前后问(问上) 二前后俱圆答(答即) 三去来义相问(问如) 四去来不动答(答自) 五由智非先问(问若) 六约智旧来答(答若) 七由法由智问(问为) 八为智为法答(答为)
二同体(二)
初牒分(第二)二演释(二)
初相入义(二)
初释相(二)
初一中多(初门) 二多中一(二者)
二问答(问此)
二相即义(二)
初释相(二)
初一即十(一者) 二十即一(二者)
二问成(四)
初摄十无尽问(问此) 二增减由智答(答此) 三俱摄但摄问(问为)四或俱或但答(三)
初俱摄同异(答或) 二但摄同体(或但) 三通结无尽(如此)
二约法广辨(二)
初牒分(第二)二随释(二)
初且明法义(二)
初别释二门(二)
初立义门(三)
初标分(初立) 二引释(一教) 三结成(此十)
二解释门(三)
初分门示意(二言) 二问成圆数(问何)三列显十玄(十)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一者)二一多相容不同门(三)
初释相(二者) 二引教(故此) 三结指(然此)
三诸法相即自在门(三)
初正释(二)
初通示(三者)二别释(二)
初自门(三)
初示相(若约) 二引经(故此) 三释义(义言)
二余门(二)
初据经示相(何况) 二引教证成(又云)
二问成(六)
初问拣(二)
初问(问如) 二拣(答於)
二问余(问若)三问摄(三)
初作问(问此) 二辨摄(答既)三征释(二)
初征(何以)二释(二)
初实德自在(三)
初出因(圆融) 二引证(故此) 三释成(良由)
二因果俱齐(二)
初依论显理(因果) 二引经证成(又此)
四问德(问此) 五问果(问上) 六问念(问上)
三作结(此即)
四因陀罗网境界门(四)
初示相(第四) 二引经(故此) 三拣显(此等)四问成(二)
初问重重(问上) 二问分齐(问若)
五微细相容安立门(三)
初释相(五者) 二引经(故此) 三问拣(问是)
六秘密隐显俱成门(三)
初示相(六者) 二引经(故经) 三合喻(如上)
七诸藏纯杂具德门(第七)八十世隔法异成门(三)
初显法理(八者) 二示十世(言十)三引圣言(二)
初劫入一多(故此) 二时处相入(又此)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九者)十托事显法生解门(二)
初正释(十者) 二问成(问成)
二结略指广(四)
初正宗结指(上来)二重示二宗(三)
初申问(问此) 二引答(答此) 三判释(由此)
三略明本末(又此) 四劝除情执(圣教) 二结明大法(此上)
三明分喻(此且)
○四六相圆融义(三)
初牒章分门(第四)二依门别释(三)
初列名略释(二)
初列名(初列) 二略释(总相)
二明教兴意(四)
初所显教义(第二) 二现义成益(此义) 三结教功德(良由) 四别示因果(因即)
三问答解释(二)
初牒示(第三)二列释(六)
初总相(二)
初问答(六)
初问总答舍(问何) 二椽等非舍(问此) 三无瓦作舍(问若) 四少力何过(问若) 五去一无舍(问无) 六板瓦是椽(问会)
二结叹(是故)
二别相(二)
初释相(第二)二问答(三)
初即别非总(问答) 二相即何别(问若) 三无别何过(问若)
三同相(二)
初释相(第三)二问答(二)
初问拣总相(问此) 二不同何过(问若)
四异相(二)
初释相(第四)二问答(三)
初若异非同(问若) 二与别何异(问为) 三不异何过(问若)
五成相(二)
初释相(第五)二问答(二)
初椽不作合(问现) 二不成何过(问若)
六坏相(二)
初释相(第六)二问成(二)
初诸椽作舍(问现) 二作舍何过(问若)
三通示结颂(又总)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