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科】问三乘中以有此义与此何别答三乘托异事相表显异理今此一乘所托之事相即是彼所显之道理更无异也具足一切理事教义及上诸法门无不摄尽者也宜可如理思之。
蹑上以问三乘宗中所明亦托事显法即以异事显於异理如衣表忍辱室表慈悲灵云见桃花香严击竹等皆以异事表异理也今此随举一事摄无尽法故。
【科】此上十门等解释及上本文十义等皆悉同时会融成一法界缘起具德门普眼境界谛观察余时但在大解大行大见闻心中然此十门随一门中即摄余门无不皆尽应以六相方便而会通之此可准。
同时具足等十门人法十义皆悉同时成大法界缘起法门起在大解大行离分别菩提心中问此与性起何别答但由佩诠故不及性起。
【科】上来所明并是略显别教一乘缘起义耳又於其中诸余法相及问答除疑等与彼三乘或同或异所因所说为方便等广如经论疏钞孔目及问答中於彼释矣与彼三乘全别不同宜可思广依华严经普眼境界准之。
别教一乘缘起义者孔目云一乘缘起缘聚不有缘散未离广如下孔目用教分齐中依七种教证华严文义分齐一经谓法华胜鬘等二论谓十地摄论等三疏四章五钞六问答七杂孔目与彼三乘全别不同者三乘缘起缘聚则有缘散则离思之。
【科】问此上道理与彼三乘义别不同此可信矣又以何文证知三乘外别有一乘耶。
可知。
【科】答此经有诚文故偈云一切世界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道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是法甚为难。
偈云下贤首品文前建立一乘中已引以对彼三乘决之。
【科】良由此法出情难信是故圣者将彼三乘对此决之又偈言若众生下劣其心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於众苦若复有众生诸根少明利乐於因缘法为说辟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饶益於众生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为示於佛身说无尽佛法由此一乘非下机堪受是故大圣善巧於彼三乘位中随其机欲方便少说由不穷法界源故权显二身三身等佛今为如是无上心机乐大事欲方始显佛十身境界说无穷尽佛法可名现佛身说无尽法也三乘但随机而已未显诸佛十身自境界故非现佛身又随机少说一相一寂一味理等故非穷尽说也何以故三乘以此无穷为过失故然此一乘以无穷为实德故耳。
此经为普贤等机说无尽佛法现佛十身自证境界与彼三乘不同一相一寂一味一理等所谓三乘终教一相真如等於初教染净即空愚法小乘苦谛之教所诠实法有余无余等宗并皆不同义理各别。
【科】又此经云於一世界中闻说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无量乘此据本末分齐说耳。
今为上机说无尽佛法或说二三等者以本末差别相对决显二宗不同也。
【科】圣教文义显然不可以执情而惊怪者矣。
当知三一各别理无疑也。
【科】六相圆融义第四。
六相缘起三门分别初列名略释二明教兴意三问答解释。
六相之义本出地经世亲菩萨造论解释谓此六相为显缘超圆融无碍自在法故三门分别探玄云此六相义作六门一明教兴意二种类者三明所出者四明建立者五问答决择者六释文今用三门问六相何故唯立六不多不少者谓泛论缘起法要有三门一末依於本有起不起二彼所起末既带於本是故相望有同有异三彼带本之末既为本收是故当体有存有亡若不具此三不成缘起三中各二故但为六。
【科】初列名者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要问云所谓总总成因果也二别义别成总故三同自同成总故四异诸义自异显同故五成因果理事成故六坏诸义各住自法不移本性故。
【科】总相者一含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止总满彼总故同相者多义不相违同成一总故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各异故成相者由此诸义缘起成故坏相者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
演义云列名异释中亦依此列但成相中今本中阙一义字由此诸义缘起成故列名皆是论文论云总者是根本入别者余九入别依止本满彼本故同相者入故异相者增相故成相者略说故坏相者广说故。
【科】第二教兴意者此教为显一乘圆教法界缘起无尽圆融自在相即无碍容持乃至因陀罗无穷理事等。
彰其立意欲显普贤圆因证入遮那果海。
【科】此义现前一切惑障一断一切断得九世十世灭行德即一成一切成理性即一显一切显并普别具足始终此齐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以此六相缘起方便会入一乘法界圆融自在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一行一切行一得一切得故得断障行德理性等法前后圆融皆悉无碍。
【科】良由如此法界缘起六相容融因果同时相即自在具足逆顺。
法界无碍皆由六相融通故得然也。
【科】因即普贤解行及以证入果即十佛境界所显无穷广如华严经说。
孔目云依一乘教具一切因缘理事教义人法因果等卢舍那佛普贤行因成就因果与三乘等别广如本经。
【科】第三问答解释者然缘起法一切处通今且略据缘成舍辨。
六相者宗镜云古德约喻说六相一切处通者贤首金师子章括六相狮子是总相五根差别为别相共一经起是同相眼耳各不相知是异相诸缘共会是成相诸缘各住自位坏相义海百门以尘显六相演义以论六决定义以显六相等今以舍显。
【科】问何者是总相答舍是。
【科】问此但椽等诸缘何者是舍耶答椽即是舍何以故为椽全独能作舍故若离椽舍即全不成故为此若得椽时即得舍矣。
谓此椽等要互徧相资方成缘起如一椽能具多缘故若此一椽不具多缘则不成缘起。
【科】问若椽全自独作舍者未有瓦等亦应作舍答未有瓦等时不是椽故不作非谓是椽而不能作今言作者但论椽能作不说非椽作何以故椽是因缘由未成舍时无因缘故非是椽也若是椽者其毕全成若不全作不名为椽。
若椽全自作舍无瓦等岂成舍耶答无瓦等不成椽若阙一缘余不成起起不成故椽义即坏而不能作舍此本脱一舍字古本与演义同若是下得此一缘令一切成起所起成故缘义方立。
【科】问若椽等诸缘各出少力共作不全作者有何过失答有断常过若不全成但少力者诸缘各少力此但多个少力不成一全舍故是断也诸缘并少力皆无全成执有全舍者无因有故是其常也又若不全成者去却一椽时舍应犹成在舍既全不成故知非少力并全成故。
少力不全作有断常二过去却一椽时舍应犹在既无椽安得有舍耶舍不全成故知诸缘并非少力要须一一全力成也。
【科】问无一椽时岂非舍耶答但是破舍无好舍也故知好舍全属一椽既属一椽故知缘即是舍也。
【科】问既舍即是椽者余[木*(戉-戈+弋)]瓦等应即是椽耶答总并是椽何以故却椽即无故所以然者若无椽即舍坏舍坏故不名[木*(戉-戈+弋)]瓦等。
谓揽别成总举椽之总力贯诸缘若去一椽瓦等亦坏。
【科】是故[木*(戉-戈+弋)]瓦等即是椽也若不即者舍即不成椽瓦等并皆不成今既并成故知相即耳一椽既尔余椽例然是故一切缘起法不成即已成即相即容融无碍自在圆极难思出过情量法性缘起通一切处准知。
大法界缘起法一成一切成无成无不成。
【科】第二别相者椽等诸缘别於总故若不别者总义不成由无别时即无总故此义云何本以别成总由无别故总不成也是故别者即以总为别也。
【科】问若总即别者应不成总耶答由总即别故得成总如椽即是舍故名总相舍即是椽故名别相若不即舍不是椽若不即椽不是舍总别相即此可思之。
谓舍即是椽故名别相今无舍字古本与演义皆有。
【科】问若相即者云何说别答只由相即是故成别若不相即者总在别外故非总也别在总外故非别也思之可解。
【科】问若不别者有何过耶答有断常过若无别者即无别椽瓦无别椽瓦故即不成总舍故是断也若无别椽瓦等以而有总舍者无因有舍故是常也。
古本云故是断也今云此字误。
【科】第三同相者椽等诸缘和合作舍不相违故能名舍缘非作余物故名同相也。
【科】问此与总相何别耶答总相唯望一舍说今此同相约椽等诸缘虽体各别成力义齐故名同相也。
【科】问若不同者有何过耶答若不同者有断常过也何者若不同者椽等诸缘互相违背不同作舍舍不得有故是断也若相违不作舍而执有舍者无因有舍故是常也。
【科】第四异相者椽等诸缘随自形类相差别故。
【科】问若异者应不同耶答只由异故所以同耳若不异者椽既丈二瓦应亦尔坏本缘法故失前齐同成舍义也今既舍成同名缘者当知异也。
【科】问此与别相有何异耶答前别相者但椽等诸缘别於一舍故说别相今异相者椽等诸缘迭互相望各各异故也。
【科】问若不异者有何过耶答有断常过也何者若不异者瓦即同椽又二坏本缘法不成舍故是断若坏缘不成舍而执有舍者舍无因故是常也。
【科】第五成相者由此诸缘舍义成故由成舍故椽等名缘若不尔者二俱不成今现得成故知成相耳。
【科】问现见椽等诸缘各住自法本不作舍何因得有舍义成耶答只由椽等诸缘不作故舍义得成所以然者若椽作舍去即失本椽法故舍义不得成今由不作故椽等诸缘现前由此现前故舍义得成矣又若不作舍缘等不名缘今既得缘名明知定作舍。
即失本缘法古本与演义皆缘字今椽字误。
【科】问若不成者有何失答有断常过何者舍本依椽等诸缘成今既并不作不得有舍故是断也本以成舍名为椽今既不作舍故即无椽亦是断若不成者舍无因有故是常也又椽不作舍得椽名者亦是常也。
【科】第六坏相者椽等诸缘各住自法本不作故。
【科】问现见椽等诸缘作舍成就何故乃说本不作耶答只由不作舍法得成若作舍去不住自法者舍义即不成何以故作去失法舍不成故今既舍成明知不作也。
古本云不住自法者今云有字又作去失本法今脱本字。
【科】问若作去有何失答有断常二失若言椽作去即失椽法失椽法故舍即无缘不得有故是断也若失椽法而有舍者无缘有故是常也。
此上文显但晓缘起相由诸缘各异互徧相资俱存无碍等自然造入。
【科】又总即一舍别即诸缘同即互不相违异即诸缘各别成即诸缘辨果坏即各住自法乃为颂曰。
一即具多名总相 多即非一是别相 多类自同成於总 各体别异显於同 一多缘起理妙成 坏住自法常不作 唯智境界非事识 以此方便会一乘
清凉云总则揽别而成别则分总为别同则别别带总异则别别互乖成则双揽同异方成若无异相总不成故如舍椽梁总皆相似终不成舍坏则唯别各住自性故此三对历然不同孔目云依六相总别义即是一乘随相行布义即是三乘此约教分说又云若欲识华严无尽教义者当依六相因陀罗微细智及陀罗尼自在法智知以此方便会一乘者欲识别教一乘当以六相十玄作入法方便也文类云华严六相颂终南山俨尊者述义分齐中承用贤首自云具录和尚征言勒成义纪今云复古者以先师专用搜探二玄孔目问答等解释前代诸师作记全不体其本故多注误可堂和尚乾道丙成撰此记文至断惑分齐第二断惑得果偶疾而终不复毕矣自兹以下门人善喜用读其后以全部帙庶广流通。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三(之下)(终)
庆元丁巳四年立夏日 比丘善憙
施财刊板比丘 惠净 敬书
五教章奥书
延应元年(己亥)五月十二日於西山梅尾之禅房依两三人之殷懃劝进拭老眼加假名之点了大旨以古来点为本少少私有交加之点矣后贤必可纠定矣 喜海
复古记奥书
建保四年二月四日於高山寺草庵以新渡御本如形书写毕 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