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
依上诸义至同非别也。
释曰结拣同别也此犹属於通相应更於同中料拣方见圣意该收且一乘垂於三乘俾三乘同趣一实乃三乘同也三乘参於一乘法兼具德一乘同也余准此而知不可妄生异说耳。
二明二乘至愚法及回心。
释曰初一乘三乘者三一分故显实开权显实故四衢所授大车开权故临门三车外别无愚法小乘故云合愚法同回心二大乘小乘为二乘者大小分故权实混和故合一同三多符法相别开愚法半字无乖三声闻缘觉为二乘者唯局小乘利钝分故无殊鹿苑愚法回心二因既兼故云此通等。
又初约一乘至准可知之。
释曰初约一乘者既开权显实则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次约三乘者既符法相权实混和显了三乘以为了义后约小乘者谓鹿苑初谭利钝虽分未堪闻大耳。
三明三乘至故有三也。
释曰设小施权会归实所以设小故下开愚法施权故中有三乘会权故上开一乘明此三乘随宜渐教亦以备矣。
以经中愚法至别有一乘。
释曰但约法约喻展转揩定小乘三乘一乘之义耳。
问何以得知至所引中耶。
释曰谓彼权教小乘据其本宗皆所作已辨更无进求何为所引故有斯问。
答以彼愚法至能折伏而已。
释曰良以终教之人须知真本有达妄本空无断而断方为断证若彼愚法之尚不了法空焉知惑体由是但修折色明空折伏烦恼止息化城故云并不名究竟出三界故。
故弥勒所问至义在大乘中。
释曰不能如实者谓无广大心则希心怯劣遂不知惑体元无但着相修诸菩提分法抑锉现行故云不能究竟等大患莫若於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勤莫先於有智故绝智以沦虚斯乃滞寂沉空故曰非真灭度若不信此法者谓不信自心真如返增忻厌纵获果证堕无为坑故云无有是处病根欲尽般若方谈淘汰根机方穷果证故云欲得阿罗汉果等。
是故大乘必具三也。
释曰蹑前起后也谓般若通彼三乘双明权实故兹必具。
普超三昧至是其事也。
释曰约人名藏也谓诠声闻教理行果为声闻藏诠缘觉教理行果名缘觉藏诠菩萨教理行果名菩萨藏此乃约教行别故备开若约理果同故但有二藏谓声闻藏菩萨藏也唯大乘者权教大乘三乘显了故余二乘中则无此者愚法二乘不兼菩萨故入大乘论亦同此说者贯下诸文不异普超三昧经耳教行位果等如下所诠差别中当辨。
是故当知至分齐别也。
释曰指定分齐起后共不共教分其本末之异。
章由此义故至故云共也。
释曰梵语般若此云智若云那若此云慧波罗密此云到彼岸体具权实权故三乘共闻名共般若实故一乘顿悟名不共般若故指如不思议经谓超越图度逈出言象矣不与声闻共者深不可窥上德声闻杜视听於嘉会千门潜注德用该收迥异诸宗谓之唯说别教一乘不同佗宗一因逈出一果不融隔历之别耳如四阿含名不共者则别教小乘居然易别故通说三乘法者三乘同观性空而得道则各随所证得云具获耳。
此中通大至即其事也。
释曰通大之小等者谓游心显了分解法空故非愚法通小之大等者谓引摄小乘法非究竟故非一乘梁摄下引证可知但以如来成立正法有三种故既彼论亦云第三最胜居三乘后则三乘非了一乘方实故名善成立。
若言说大品至理不疑也。
释曰牒计返质也窃谓权教之宗执彼大乘以为了义故认大品等经唯说大法但以一音异解故有小乘之二通为三乘者便质云说华严时何不一音异解权证小果不假余宣阿含等教耶又说阿含时何不一音异解便登菩萨位次不假更说般若等经耶二既不然故决定断云是故当知三宗各别随其根品为说诸经不可雷同执其圆音教本耳。
二者大乘至异於二乘故也。
释曰此中云三乘者则是菩萨缘觉声闻也融一乘同大乘者良以约开显故菩萨所行不乖一实故得融耳合愚法同小乘者方便门开皆同所引故合三乘言教理可知者据开显说约教则废三立一三教虚设故约理则开三显一言有三理覆於一极开无三理一极自彰故故结云此约一乘辨二则大乘中自有三乘者如上权教大乘三乘为显了故三者小乘自有声闻缘觉者愚法三乘此中佛法但慈悲等者谓三阿僧祇劫修有漏四波罗密以无常狼伏贪爱羊令烦恼脂消功德身肥直至菩提成真佛故故异二乘。
四者或为至准上可知。
释曰初则临门三乘并露地一乘为四则合声闻归回心耳二则上至一乘下该凡小则如来初成道时为提谓长者等谈人天乘次方说小故此总开矣三则将彼人天对其深密渐深显了三乘故亦为四。
五者或为至准释可知。
释曰初则实与权小谓法华深密并其鹿苑为五二则众圣凡愚谓深密与提谓等为五三则老比丘佛与愚法声闻缘觉欲天及梵世为五以权乘说无色界天无体故此乃初实二权三小并谈五乘故也。
六者或无量乘谓一切法门也。
释曰华香云树即法界法门剎土众生本十身之正体若睹斯法悉悟心喜故为无量。
故此经云至上来分乘竟。
释曰引文结证验知前来所说非无稽据然上诸乘从一资多递互映带穷本究末义备诸宗方彰缘起之奥以成同教该摄之旨欤。
二融镕本末至三乘教等也。
释曰一乘为本三乘为末诸乘者从一至于无量会融无二者谓彼此该收同一缘起无障碍法界耳二门者初则开权显实二则隐实施权虽成二门而体融会次文示之。
初则不坏权至体无二也。
释曰义相异故能三能一理贯通故三一互即故云一三融摄体无二也。
问若尔二门至有权实耶。
释曰由相即故乃成一致权实焉分故成斯问。
答义门异故至终恒无尽。
释曰义门异故者定其义宗不乖权实理遍通故者出其由致无违融摄何者下征而释之终归一实本法皎然矣。
由此融镕至准思可解。
释曰初句直显逈异诸宗故第二施权覆於一实故第三权实混融该摄差别故第四义极因圆果超言念故实乃法本圆通触事皆道故云随於一门等。
余释乘名体至建立一乘竟。
释曰指余结示释乘明体见于上文疏中耳。
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卷第一
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卷第二
霅溪普静沙门 道亭 述
第二教义摄益至先示相后开合。
释曰牒章分科机教双彰也谓教义为能被之法摄益为所被之机所以尔者向明一乘是此能被且法不浪施为机斯阐故此摄益合而辨之然示相开合无殊分相该收耳。
初中有三义至当别教一乘。
释曰海印定中演无尽音声为教一多具德为义七宝大车其数无量非适一也故曰此当别教一乘。
二者如临门至及瑜伽等说。
释曰教义者谓三车虚设为教谓子竞驰随宜获益为义仍教义无分者若望一乘无实果证义不异教方便引摄故属于三乘权渐如余等者深密般若诸经唯识显扬诸论。
三者以临门至如法华经说。
释曰摄末归本也所以约教则废三立一三教虚设既为虚设则实义全无但为一乘之先容故云以临门三车为开方便教然后於界外四衢道中别授大白牛车七宝庄严具众德量显一乘中正之道斯为实义破会诸乘故当同教。
二开合者有二至为彼所目故也。
释曰界内通示为教同出为义三乘自宗作如是说若仍三乘假设一实方真纵义亦教故云唯教非义直明一实方便无无非唯无义教亦不成故曰俱非教义虽非教义不坏假名故为彼所目也。
一乘三句者至无尽教义故。
释曰以别教中教之与义不分能所之殊但十十法门主伴无尽故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此唯自别教或唯义非教者良以别教望同教亦成义盖不谈海印炳现故不尽知教体故或俱非教义隐实彰权约三乘教如文自释。
后总者或教义至差别说矣。
释曰或教义俱教者以彼三乘引摄出界无有实体但为一乘方便之教故义亦成教或教义俱义者以其一乘之教称实所流究竟摄益故望三乘此亦成义应合更云或俱非教义约三乘望别教一乘说今所阙者窃恐脱故若不尔者何以次文牒云或具三句约同教说应难云上既言别教何以今具却成同教耶答上是以三乘望别教非是直显别教耳或可便将同教当其一句足上成三亦有理在。
明摄益分应者至如瑜伽等辨。
释曰或唯摄界内机等者谓於三界内谈显了三乘通被三根同出三界各随所得为真涅盘则止息化城权居受用据彼自宗即以为究竟矣。
二或摄界至如法华经说。
释曰令得出出世益者且三乘权教令断三界结缚是一出世今此实教令除微细结使云出出世斯乃先以三乘化后令入真实则会三乘归一乘故属同教摄此是三乘同教故次云亦名回三入一教也。
若先於一乘至如小相品说。
释曰若界内禀一乘不思议法发圆解起圆行圆断诸障即云出世由出世故即一证一切证故属别教如小相品者彼正谈一切证等事也。
三或通摄至如法华经说。
释曰通摄二机者谓界内界外之机也若乃三乘先摄同游解脱之门后趣一乘齐证圆融之境者则三资一实一导三乘故云三一和合故属同教此是一乘同教体参具德故若不尔者何异前说故学者应思。
若界内至如华严经说。
释曰此谓直显一乘之机故约三生而说所以於具缚身中见闻大威德法门成金刚种此是界内见闻生依种发解依解成行即离缚缚此乃出世得法是解行生依行证入出彼情解是出出世证入生或界内见闻解行者此谓解行一生通界内外何以故圆解圆行见闻并具故余义同前一生不克三生必圆不落阶渐故属别教一乘耳然上二章谈乘教机缘同别两教广大同备有如是者何须下文复更分教开宗耶若谓此中但论乘机未明教相者何得同别之教章章而言乎答此据通相下就别相所以通相则克佛本意缘起因门海印炳现本末齐彰一乘多乘若同若别机宜摄益悉已圆臻故上二章作如是说若尔同别之谈岂是本现耶益殊不闻如来为善伏太子说圆满修多罗故知同别正是通方根本法故若判不判圆融无尽矣。
第三叙古今至以为龟镜。
释曰夫教海冲深法云弥漫智光无际妙辨叵穷以无言之言诠绝言之理然则理虽一味诠有浅深故须分之使知权实庄严圣教令深广故故今诸师各伸己解安立教宗今此叙之意夫后人不掩前诘今其宗承不混得失者矣。
一依菩提流支至一圆音教。
释曰菩提流支此云法意西竺人也立一音教谓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故许随机领解各别则顺圆音一音中具百千音之一义斯为教本正属不分耳。
故经云佛至得解等是也。
释曰所凭之经既云一音故但是教本说尔随机为教一音之义以自相乖焉足为判。
二依护法师至华严是也。
释曰依楞伽经等者等取涅盘半满之说良以彼经谈于四渐四顿谓渐者如庵摩勒果渐熟非顿类夫先习小乘后趣大乘顿者如镜中像顿现非渐譬彼直往菩萨大不由小亦大小俱陈者谓涅盘重扶小律再演真常故称俱也。
远法师等至多同此说。
释曰泽州隋朝小远法师亦立渐顿二教谓约渐悟机大由小起所设具有三乘故名为渐若约顿悟机直往於大不由於小名之为顿此虽约机说有渐顿而所说法不出半满其半满二教则西秦昙牟识三藏依涅盘经立则声闻藏为半字教菩萨藏为满字教故云后代诸德多同由多同故所以附出此之判教但顺通相之意未知佛之深旨半满之言显在小大密意有以权为半以实为满即大乘中有半满矣亦犹缘觉声闻开之有异则成三乘合之有同总称为小权实亦尔开之有异权可称半合之大同故并称满是则实教唯满小教唯半权大乘者亦半亦满也此半满顺违即是渐顿顺违也顿即此满渐具半满以具有三乘二乘是半大乘是满故但一处会顺违耳。
三依光统至谓渐顿圆。
释曰此师生后魏承习佛陀三藏此云觉贤。
光师释意至即此经是也。
释曰显立义也於中渐约不具顿约具说不同前远公大小相望成渐顿也言渐说者如云欲尽病根方谈般若等言具说者即如涅盘说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所谓大般涅盘等又云若空不空若常无常等皆令广问即是顿也三圆教者即是华严此亦约化仪说有前后耳所以顿中化法无异渐中也别说空不空即名为渐同时说空不空即名为顿故是化仪其第三亦约化法拣异前二从多分说故云此亦约化仪其上达言义兼地前分阶佛境即谓地上如此分者为通判定难也(云云)。
后光统门下至大同此说。
释曰华严传说判华严为圆教始於光统故海东有立为祖承更推佛陀以无高祖故云诸德宗承耳。
四依大衍至法界真理等。
释曰此师生隋朝立四宗教各从所立得名四中各有二句皆上句立义下句揩教则初名立性二名破性三名破相四名显实前三从所破后一就所显初二小乘后二大乘各初浅后深此亦有理但收义不尽以十八部中但判二故则唯明有部及经部故除本二部故云十八部中。
五依护身至无碍法门等。
释曰护身即寺名自轨乃名也其第四立名亦同前师但义别故前以涅盘华严通为真实宗此师分涅盘为真实宗则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真实妙理体本常然也故华严为法界宗则交彻容摄缘起重重因界该收一多无碍三宗既同前师违亦例彼耳。
六依耆阇至法门等是也。
释曰耆阇即寺名曰凛师此师立六宗教据名则前四宗同前衍师今但云初二同者谓初二名义皆同第三已下名同义异故将彼第三一宗分成二宗谓不真唯明诸法如幻真宗方明真空理等又於第四真实宗分出华严为第六圆宗明法界无碍等若第五同诸师同归时第六同护身法师法界宗教又真宗说真空理常宗说真理恒沙性德常恒既是真理非常宗者应同无常耶又三四二宗但法喻之别故未尽善。
七依南岳至东流一代圣教。
释曰南岳天台皆山名举处辨人僧名智顗而言智者者帝为立号美其德也依南岳者故韦虚舟侍郎云自佛教东流秘密斯阐思大师之所证智者大师之所弘故思大师一见便云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又入道场呈心云非汝不证非我不识师资传芳故此并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