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
是故经云至非本所望也。
释曰良以如来知彼机缘未熟未能尽受大乘法故於一佛分别说三明三皆虚指也由皆虚指即无体故后得大车并非本望若昔大是实今得牛车何非望耶故云非本所望本非希冀亦不可说等者返质救权类前可解圣言无失者因经不拣通相论三昔大为权故无有失。
四德量差别至即体具德也。
释曰界外牛车大乘权法纵谈无漏亦属有余隐闭一乘故云不言余德若乃露地七宝大车譬彼界外了义一乘众宝庄严类夫恒沙性净功德云体具德也。
又彼但云至以明异耳。
释曰不迅疾无以为大牛不超过无以为大士所以潜兴密应冠圣该凡故云用殊胜也言喻则仆从宝车执卫多力约法乃万行齐修同游宝所云行眷属虽谈德行主伴犹亏同教一乘焕然一致上云法华意兼两势斯现一也。
又彼三中至非适一也。
释曰权教大乘教理行果熏染识心为趣宝之先容故云以彼宗明一相方便若乃具德圆宗因果交彻依正互容染净融明德用齐致故云此则不尔主伴具足经云下指喻合法也。
此显一乘至以明异耳。
释曰此显一乘无尽等者则是所依体事理事教义十对二十事周遍含容重重无尽也此义广如华严略如法华者且法华是随宜渐教之终华严是称性圆融之始经宗既异安得同年而语哉然则然矣据古佛之道吾祖之教未尝不异而未尝不同也何则语如来初成正觉顿演华严无尽义海此为别教最后开权方说法华一实之旨此为终教曰未尝不异若乃於一佛乘分别说三从本而流末会三乘归一乘摄末而归本此本无别故曰未尝不同也若约法华罗列义相三谛圆明但当理事无碍故属於终也华严海印炳现德相无涯全彰事事无碍故属於别此是吾祖之教未尝不异也洎乎法华理事既圆融同性海其百川浩荡同归於海海无异味故属於别演义云即此同中必有别义故曰未尝不同也此之同异贤首宗乘约义斯显若天台时部独美法华不知法华终归本教此约别教一乘以明异者上云法华意兼两势斯现二也。
五约寄位至寄一乘法。
释曰约位以寄乘也谓初地明施复显人王即是人乘二地十善十善生天是欲天乘三地八定是色无色乘故以初三为人天乘寄在於世间四地初断俱生身见观於道品同须陀洹五地四谛理终寄阿罗汉六地观缘寄於缘觉七地一切菩提分法方便涉有故寄三乘之中大乘菩萨寄出世间八地已上既是一乘合不云寄但可云出出世间今云寄者亦可别位以故所以尔者谓贤位始终已圆融自在登地已去则甚深甚深言所不至是故若不寄位何以显深不包三乘何以显广。
若大乘即是至已上一乘法也。
释曰约上经论寄乘之法配属法华指定临门大乘牛车决如是权是以前既非六地小乘缘生后又不同八地一乘净土妙行故云则三乘俱是出世自位究竟也言究竟者小乘则以三昧力止息化城菩萨则四智功圆报居色顶。
问若尔何故至作是说耶。
释曰因摄论合声闻缘觉为一大乘菩萨为一是二乘故此二具三同名出世八地已上名出出世间故三乘之言隐而不说宾家不晓二乘合三之旨故成斯问。
答既四五至具如下说。
释曰约前后揩定质彼七地是权教大乘故云是何色人也既是三乘方便引摄名善出世具如下说者以文乘教开合中也。
六付属差别至为报佛之恩。
释曰如来现在根熟已调一禀尊言无不悬契大师灭后若有众生信乐佛慧我诸弟子菩萨大士如佛在世演一乘法故云当为演说此法华经等或彼根缘未熟不堪尽受甚深法者亦如佛世隐实施权淘练根性故云当於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谓示义教行得义利具解行故成於喜此之付嘱类同法华第三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盘我於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之想入於涅盘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等此则佛世根未熟故菩萨与记方便令发心后事是同但众生与声闻耳。
解云余深法至作此付嘱也。
释曰特解余深以余拣一以深拣小恐彼权宗滥一故权实不分滥小故大小不辨有乖圣意封执后随故作斯解。
七根缘受者至假名菩萨。
释曰性起唐经译为出现品者唐云修习种种菩提分法未闻等者谓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也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故曰假名大疏云积行菩萨曝腮鳞於龙门则权教次第修行者是也。
解云此明三乘至不同彼也。
释曰此明三乘菩萨等者谓不可唯局释迦所化乃往古劫於余佛所发心修行迄至遮那会中根犹滞权未禀玄要故云未熟等当知是前法华经内余深法中等者且华严是初成顿演法华是最后方谈一重隔历余深文是如来灭后未来世中不信受者与夫华严两重相隔何以却言不信不闻此一乘经是余深中人耶答前不云乎不可唯局释迦所化於余佛所发心迄至遮那根犹未熟故不相违亦可三乘渐教虽有间断华严至教通方之说前后际而无违独据遮那一佛所说亦有理在华严是别教者不共般若逈异余乘故也。
八难信易信至是法甚为难。
释曰从凡至小从小至大展转较量方见斯法高深玄要浅智莫窥难信难解也。
解云以此品中至对比决之。
释曰贤首品谈德业该收所以十信道圆一念该於佛地故云即摄一切位六相圆融就此而该。
九约机显理至无尽佛法。
释曰此之三乘行相良以十地之内以法相为观门故四地道品成无生之慧光五地诸谛穷真俗以化物故云示以声闻道令出於众苦六地般若要观缘生研穷性相般若现前故云乐於因缘法为说辟支佛七地穷一切菩提分法权实双行故云饶益诸众生为说菩萨道此是当位菩萨二利双修非是悬指昔三乘中所见也。
解云此明至文之差别也。
释曰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者谓未了心绝诸相令悟相尽唯心故谈一相一寂既云一相何以论三乘免形对故属於三作大法师等者谓由八地中七劝该罗方见无功之道九地居法师之位药病须知不将四十辨才何以广能化物故云明说法仪轨利及有情不出一乘三乘故此地开示也。
十本末开合至智藏大海。
释曰教逐机兴乘分大小随功涉位果满僧祇故云菩萨法诸佛法原其逐机之法因中则有至果全无纵立佛乘也是阿含假说故此文中皆悉流入智藏大海。
此文约此至差别理耳。
释曰从本流末故有四乘之法摄末归本但显一乘。
此上十证至焕然溢目矣。
释曰法喻义括也谓如上十门经之与论证成三乘外别有一乘如观指掌类彼蓍龟辨其吉凶明镜鉴其妍丑略如下辨者第九所诠差别行位分齐中释之耳。
二该摄门者至不异不一也。
释曰海印定中炳然齐现一切偏圆妙严品说菩提场地演一代随宜之教是故此云一切三乘本来悉是彼一乘法有二门故者谓不坏相故不一体含容故不异是以上之一乘三乘克就别教而说。
初不异中至即三故不异。
释曰体相既融故左右皆悉不异而得相即。
问若据初门至而得进修。
释曰若据下牒其难本末知下开两关若存下牒而难之。
答有四句至更无余也。
释曰即者是也三既是一何须更泯故不待坏三若是一不妨三相宛然故不碍存其犹洪波即水不碍波存是以三乘之徒得有依附由三是一故无可存如波即水但见泓澄如练殊无流动漂淫繇是三乘得契一实虽则存亡有异大率本是一乘故言唯有一乘更无余也。
二以一乘至下同教中辨。
释曰隐显四句反上思之者应须例前问答方见其义问若据次门一即三者未知彼一为显为隐若显如何唯三若隐彼一乘机更依何法而得进修答有四句一由即三故不待隐二由即三故不碍显三由即三故无不隐四由即三故无可显由初二义一乘机得有所依由后二义一乘机得入三乘由四句俱即三故是故唯有三乘更无余也是故文云唯有三乘更无一也此如下同教中辨者谓权起必一向赖於实是故揽实实不失实现未必一向藉於权故泯权权不立是故三乘即一虽具存坏竟必有尽一乘即三虽具隐显竟恒无。
二不一者至而明不异。
释曰义门异故不一法遍通故不异此二双融法本如是。
又此中不一至此该摄门也。
释曰如此跨节配者良以二门义门虽异体本该收故作此解思之。
二同教者至於中有七。
释曰标章科列全收诸教宗也同教有二一三乘同谓三乘同归一佛乘则终顿二教虽说一性一相不辨德用该收二一乘同谓别教中有一性一相事理无碍言思斯绝同彼终顿之二故下之七义六重不出斯二故同教之幽包含无外初分诸乘谓一乘之深无量乘之广后融本末此之深广同一法界耳。
初约法相至一乘故也。
释曰初法相下示交参相而义理皆别下料拣是则下出意因陀罗此云能天帝则是帝释殿网及微细者如净名毛吞巨海芥纳须弥法华常在灵山等而主伴不具常知此约一乘同教说而不说十等者谓一乘以十十无尽为宗三乘限无尽为过而义理皆别者谓三乘虽有五眼六通而历别不融一乘则十十无穷一多无碍且夫一乘三乘优劣天隔何以彼此相参耶为欲方便显此一乘令易信受故作斯说所以一乘垂三乘则令彼欣趣三乘参一乘则胜进有期故曰两宗交接等成根欲性者上两宗交接是其竖成根欲性是其横根者一向发起圣道之根欲者乐欲性者种性三义各别故云横也是十力中三种力所知之境初即诸根胜劣力次即种种解智力后即种种界智力界即性也。
二约摄方便至大事故等也。
释曰会取昔三归今之一以废昔三立今一故故约会取昔小尚取况昔大取以其理不可分行是佛因故若约废昔则昔大亦废况於小耶以其约教虚设界亦虚指故并皆废也然开废等言约教则废三立一三教虚设故约理则开三显一言有三理覆於一极开无三理一极自彰故约行则会三为一三乘之行皆佛因故约果则会三归一三乘之因同一果故故云诸有所作皆为一大事因故也谓非三非五曰一广博包含曰大以此化物曰事上云摄即是会也。
三约所流辨至即大乘也。
释曰此中先明从本起末经云於一佛乘分别说三故云悉从一乘流故后明摄末归本会昔之行欲明三即是一之义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毗尼此云调伏会二归一故即是大乘则会三会二亦以备矣。
四约就胜至融大同一故。
释曰谓昔执三疑一执小疑大故为开方便门显真实相其实三皆归一今特就胜而言故唯指大乘为一乘耳良以方便适化体非本然故以望别教权实宛异同是菩萨所乘故者睿公云至如般若诸经深无不极故道者以之而归大无不包乘者以之而运然其大略皆以适化为本应劝之门不得不以善权为用权之为化悟物虽知於实体不足皆属法华固其宜矣方便虚设既废所以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云止息故说二等者为昔小乘厌三界苦希求出离根性既劣奔趋小径故以化城令彼止息若望上别教等者谓至如般若诸经昔日之实不兼主伴亦属权乘故指余二者则大小二乘开一异三故也若望同教即声闻等为二者以彼菩萨所行不乖一实融大同一故。
五约教事至在灵山等。
释曰法华论主释为报身菩提也何以故以法华中亦显一乘故其处随教即染归净故说法华处即为实也渐同华严不离其处故是同教未说十莲华藏及因陀罗故非别教也。
六约八义至如问答中辨。
释曰依摄论者论云以何意趣佛说一乘此中有二颂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种性诸佛说一乘法无我解脱等故性不同得二意乐化究竟说一乘世亲释曰前偈以显了说一乘后偈以密义说一乘无性论云一为引摄一类者了知不定种姓声闻趣彼解脱方便引摄令依大乘而般涅盘故说一乘二及任持所余者为欲任持其余不定种性菩萨恐於大乘精进退坏故说一乘三法等故者谓真如诸声闻等乘虽差别同趣真如无有差别故说一乘四无我等故者补特伽罗无我同故此是声闻此是菩萨既无实异故说一乘五解脱等故者谓彼三乘於烦恼障解脱无异由此意趣故说一乘六性不同故者谓诸声闻不定种性有差别故谓回向菩提声闻身中具有声种性及佛种性由此道理故说一乘七得二意乐故者一者诸佛於一切有情得同自体意乐说彼我无殊故二者世尊法华会上诸声闻舍利子等受佛记别得如意乐与佛无二由此道理故说一乘八究竟故者依究竟故说一乘非无归别由过此外无别胜乘唯此一乘最为胜故佛说一乘上皆论文但义加一二等言使显然故也。
七约十义方便如孔目中说。
释曰方便乘者分别有十一对三宝分别佛宝是一乘法僧是三乘何以故佛同无尽故法僧即不定二对四谛分别灭谛是一乘三谛是三乘何以故灭同无尽故三谛即不定三对二谛分别第一义谛是一乘世谛是三乘何以故第一义谛同无尽故世谛即不定四对过分别无恐怖者即是三乘何以故如来藏等依即无过即同无尽故六识及心法智此之七法剎那不住不种众苦不得厌苦乐求涅盘由是俗谛故依缘不自在故五对人及智分别有三种人成三种智者一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甚深法智以为一人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就随顺法为第二人三若善男子善女人於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是第三人前之一人是一乘智后之两人是三乘智何以故前第一智是证智同无尽故后之二智未证实法是不定故此依胜鬘经六对所解了法虚妄契实分别随文解义是三乘法知虚妄契无分别是一乘何以故契无分别同无尽故随文取者即不定此依楞伽经义说七对一乘三乘小乘分别一乘是一乘三乘等是三乘何以故一乘即无尽故三乘等即不定八对大乘中乘小乘分别大乘即是一乘何以故大乘尊上即无尽故中乘小乘义即不定如经会三归一故九对世间出世间出出世间分别出出世间即是一乘余即三乘何以故出出世间胜同无尽故余二即不定如法华经界外露地别索车者即是十对譬喻分别如王髻中明珠及大王等即是一乘宝珠系汝衣里及穷子等即是三乘何以故髻珠王秘甚深故余即不定此依法华经说上来所辨於眷属经中欲显圆通无尽法藏一乘教义故於方便之处示一乘名令进入者易得解故作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