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一乘决疑论
一乘决疑论
顾子曰。无声无臭。吾儒之所谓空也。无善无恶。二氏之所谓空也。名似而实远矣。是故。讳言空者。以似废真。混言空者。以似乱真。予皆不敢知也。知归子曰。空一而已。谓无声无臭为有善有恶邪。则不得谓之无声无臭矣。谓无善无恶为有声有臭邪。则不得谓之无善无恶矣。盖声臭者善恶之萌。善恶者声臭之着。将取善以别空。亦犹取有而讳空也。顾子之意。岂不以有善无恶。是谓真空。无善无恶。终归莽荡。以此为儒佛鸿沟之判。不知大易之文。曰虚曰寂。曰无方无体。曰何思何虑。善可得而有邪。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华严经云。此菩萨修习一切诸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处。譬如实际无处不至。至一切物。至一切世间。行一切众生。至一切国土。至一切法。至一切虚空至一切三世。至一切有为无为。至一切语言音声。愿此善根亦复如是。善可得而无邪。直须坐断有无。远离空色。一念未生。万善普会。繁兴大用。当处寂然。斯为究竟真空。何至偏沦莽荡。若夫取善而窒空。与取空而废善。执心未化。戏论滋多。不独乖释门三观之宗。亦岂识孔氏无言之教哉。
顾子一日游观音寺。见男女载於道。过往来续。绳绳不已。谓弟季时曰。即此可以辨儒佛已。凡所以为此。一片祸福心耳。未见有为祸福而求之吾圣人者也。佛氏何尝邀之使来。吾圣人何尝拒之使去。佛氏何尝专言祸福。吾圣人何尝讳言祸福。就中体勘。其间必有一段真精神回然不同处。季时曰。此特愚夫愚妇之所为耳。有识者必不其然。曰。感至于愚夫愚妇。而后其为感也真。应至于愚夫愚妇。而后其为应也真。真之为言。纯乎天而人不与焉者也。知归子曰。嗟乎。愚夫愚妇之心殆非徒祸福之所能动也。夫近於人而能为祸福者。莫如城隍里社之神矣。然而城隍里社之神。能动乡邑之人而止矣。其大者则江河海岳之神。出云雨。见怪物。又其大者则日月星斗之神。掌罪福。主生死。然而有司者报焉。有求者祷焉。能动方域之人而止耳。若夫佛化之所及。盖寥廓而无终极矣。岂祸福云尔哉。诚谓证法性身。尽无明本。神感神应。非我非渠。故曰。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感应至愚夫愚妇而其感应也始真。岂不信哉。且感应之理。儒亦言之。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由周而来。二千余年。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神感神应。亦若是而已矣。
或问三世之说。顾子曰。域中有二。大道大法。大道者何。纲常伦理是也。所谓天叙有典。天秩有礼。根乎人心之自然而不容或己者也。有如佛氏之说行。则凡忠臣孝子。皆为报夙生之恩而来。凡乱臣贼子。皆为报夙生之怨而来。反诸人心之自然而不容或己处。吾见了不相干也。於是纲常伦理。且茫焉无所系属。而道穷矣。大法者何。黜陟予夺是也。所谓天命有德。天讨有罪。发乎人心之当然而不容或爽者也。有如佛氏之说行。则凡君子而被戮辱。皆其自作之孽。而戮辱之者非为伤善。凡小人而被显荣。皆其自贻之休。而显荣之者非为庇恶。揆诸人心之当然而不容或爽处。吾见了不相蒙也。於是黜陟予夺。且贸焉无所凭依。而法穷矣。知归子曰。因缘法中。果报各殊。然佛之教人。唯一心法。三世本空。因缘非有。至如辟凶趋吉。长善防非。可畏者因。难逃者果。忠臣孝子知恩报恩。即此莫之为而为。便是不容己之处。乱臣贼子以怨报怨。即此不可解之结。便在无可赦之条。君子而被戮辱。岂无戮辱之因。然其戮辱之者。自当获伤善之报。小人而被显荣。合有显荣之福。然在显荣之者。已难逃庇恶之诛。是故。君子之守。行其素位而已。王者之法。明其常道而已。三世之指。不外一心。因缘之理。不离当处。以为妨道妨法。吾不知也。
顾子曰。吾圣人以人伦为实际。其所谓心性。即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中。佛氏以人伦为幻迹。其所谓心性。乃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外。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中。是谓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外。体用显微打成两截矣。即口口说一原无间。其能一原无间乎否也。知归子曰。性无内外。道无内外。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而道在焉。非有所住也。顺应而已矣。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所不属而道无不在焉。非有所遗也。默成而已矣。是谓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必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而后可以为道。则当夫人生而静之初。将以何者为道。即今不睹不闻之顷。将以何者为道。推之一息不属之时。又将以何者为道。然则原其始。要其终。反求诸现在。而离道之时固已多矣。其能一原无间否邪。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其亦识取不可离者而可矣。
梁溪高子曰。圣人之学。所以异于释氏者。只一性字。圣人言性。所以异于释氏言性者。只一理字。理者天理也。天理者。天然自有之条理也。故曰天叙天秩。天命天讨。此处差不得针芒。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此理在拈华一脉之上。非穷理到至极处。不易言也。知归子曰。宋明诸儒为心性之辨者多矣。大率岐性与心而二之者也。为理气之辨者多矣。大率岐理与气而二之者也。大学言心不言性。性即心也。中庸言性不言心。心即性也。大易论理不论气。气即理也。孟子论气即论道。气亦道也。合而言之。一心而已矣。了心者一且不立。二复何有。其见为有二者。皆不知心者也。且高子所言穷理到极至处。其可以知知。可以识识邪。可以知知。可以识识。则非天载之本然。何名极至。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吾不知与拈华一脉。有何分别。却成高下邪。
高子曰。佛氏夷善恶是非而曰平等。彼固曰无分别心。有分别性。我则谓有分别性。亦无分别用。使天下善恶是非颠倒错乱。举一世糜烂之蛊坏之不顾。其亦不仁而已矣。知归子曰。日行于天。上者若冈若岨。下者若洿池。若溷厕。无弗照也。水行于地。细者若沟若渠。大者若江淮。若河海。无弗入也。日也水也。有是非善恶于其间乎哉。有是非善恶于其间。则其明之息也。久矣。其流之壅也。速矣。大哉平等。其天之所以为心乎。天之于人也。祸福升沈。荣枯生死。非有区之者。而适如其自取焉。亦平等而已矣。不闻其举一世而糜烂之蛊坏之也。且夫佛之于是非善恶也。严矣五戒。十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极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胥四众之人。纳之于清净之域。是故。处世则为居士。为长者。为转轮圣王。出世则为声闻。为缘觉。为菩萨。未闻其举一世而糜烂之蛊坏之也。然则无分别心。有分别用。是则佛之所以为佛。天之所以为天。亦圣之所以为圣也。其为仁也岂不大哉。
高子曰。天地间对待之理。有阳便有阴。有吾儒便有二氏。佛氏之教阴教也。观其生于西方。译自外国。所言皆鬼神之事。概可见矣。自古阳分中极治之世。何尝有佛氏来阳极盛则阴生。三代之时。世界已属阴分。至孔子之时。吾道大明。其盛已极。而佛老遂并生于其间。迨后世运益下。圣道益衰。佛老司教。各以其类也。知归子曰。阴阳二义。或名大小。或喻善恶。佛法非大小之可量。非善恶之可拟。何为阴教哉。请得而究言之。儒者之教。以天命为宗。以至善为体。位之为天地。育之为万物。一生生不已而已矣。一至诚无息而已矣。其机顺。故其用常主于经世。老氏之教。以无极为宗。以希夷微为体。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其机逆而顺。故其用在世出世间。佛氏之教。以一心为宗。以尽虚空徧法界为体。即色即空。非空非色。离四相。出三有。其机逆。故其道常主于出世。然而言天载者。以无声无臭为至。则太极反乎无极矣。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则超乎色空矣。究竟本来。涅盘生死。俱不可得。何顺何逆。非世间。非出世间。同一毗卢遮那妙庄严海。呜呼。此非独观于昭旷之原者。孰足以知其意哉。至以西方外国为嫌。则文王非西夷之人邪。鬼神之说屡见于诗书。又何谓也。谓三代以还。世界属阴。更非通论。治乱循环。阴阳迭运。汉明帝唐太宗明太祖时。视春秋孰治。而佛教昌焉。其果阴之所召邪。
或问知归子曰。子儒者也。服习诸先生书旧矣。今舍而之佛。其不为背本乎。答曰。予所言者。天下之公言也。非己之所得私也。佛法行世久矣。是苦海之津梁也。是众生之眼目也。是帝天之所呵护。神鬼之所钦崇也。六师不能沮其化。三武不能遏其流。而诸先生顾欲以方隅之见辞而辟之。亦劳而少功矣。辟之者。一以为伪教。一以为异端。以为异端。是法执未忘也。以为伪教。是天眼未通也。诸先生之在今日。决定法执忘。天眼通矣。是予之所言。皆诸先生所欲言也。又何间焉。且诸先生所造。诚未易测矣。高子之入道也。阅程伯子语云。万变皆在人。其实无一事。当念斩然曰。其实原无一事也。至末后与人书曰。心如太虚。本无生死。抑何其言之似佛也。岂唯高子哉。陆子之言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理岂容识知哉。吾有知乎哉。此理岂容有知哉。朱子曰。非全放下。终难凑泊。是亦佛说也。明道云。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两忘则澄然无事矣。伊川之将终也。曰。道着用便不是。其果能自异於佛否邪。特其平生志事。唯在扶皇极。叙人伦。故于佛氏之指。诚不暇深究。又以先入者为之主。遂流于武断而不自知。然而此心理之同。诚不容有二。故其深造自得处。亦不能自揜。岂唯诸子哉。舜之无为。文之不显。孔子之无知。亦若是而已矣。同此之谓大道。异此之谓异端。不由乎此。而徇生执有。妄希至道。譬之回旋于断港绝潢中。而蕲至于海。不可得也。
此论作于重光赤奋若之冬。阅今十一年矣。初脱稿时。汪子大绅评为决定说。又谓不独佛氏之圆宗。亦儒门之了义。而删去戒杀生一节。及论老庄一节。其意在和同三教。不欲有所轩轾于其间。又删去末后两节。一则谓法法无根。才费分疏。已成死句。一则谓心言直故。无诸委曲。直收直放。一往快然。其言亦各有指。然戒杀一事。乃儒佛共由之路。岂得谓佛好生而儒好杀邪。诚好生。又岂得以生为仁。以杀为义。以杀为义。则义乃仁之贼矣。而岂然哉。老庄之书具在。与圆觉楞严子细较量。同异自见。实际理也。一尚不立。何有于三。然建化门头。不无差别。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分剂画然。要不碍大虚之体。最后论诸先生所证。真实不虚。并无委曲。此论不明。则诸先生亦六师三武之流耳。又何能模范人伦兴起百世哉。故仍依原本。而附着其说如此。乾隆五十六年九月晦际清题。
一乘决疑论(终)
题一乘决疑论后
大哉毗卢海。徧满一切处。于一毛端中。世界无量数。一一世界中。分身而普度。日月何以明。寒暑何以互。阴阳谁均调。经常谁布濩。善善与恶恶。感应何无误。此皆毗卢海。不可思议故。起居粥饭间。庄严性海具。愚者昧其原。画疆争负固。反执儒家言。与佛相触忤。不知古圣贤。深达菩提路。或佛亲化身。或受佛属付。随顺众生心。欣戚与好恶。四维张纲常。庶类别举措。因宜而制法。方便为营护。去圣忽时遥。群言并抵捂。如虱处裤中。妄测朝与莫。少读孟子书。疑情每迸露。善信美大圣。神是谁人做。分明六种人。颇讶考亭注。始知三界雄。别有大彻悟。法身证虚空。无去亦无住。化城难久居。宝山须进步。叔父少年时。洙泗曾沿沂。因流达其原。河汉在吞吐。己觉复觉他。具见婆心苦。悯兹执迷人。张目而一呼。小子复何知。屡次蒙开谕。敢输涓滴流。为彼汪洋助。奉告读书人。莫复障云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