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决疑论

  朱子之论观心也。曰。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者也。以之观物。则物之理得。今复有物以反观乎心。则此心心外复有一心。而能管乎此心也。是以心求心。以心使心。如口齕口。如目视目也。知归子曰。谓以心观物者。是外心以求物也。谓以物观心者。是外物以求心也。心无内外。故物无内外。物无内外。故观无内外。然则以心求心可也。如空合空而已矣。以心使心亦可也。如身使臂而已矣。古德不云乎。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朱子答连嵩卿云。所谓天地之性即我之性。岂有死而遽亡之理。不知为此说者。以天地为主邪。以我为主邪。若以天地为主。则此性即是天地间一个公共的道理。虽曰死而不亡。然非有我之得私矣。若以我为主。则只是于自己身上。认得一个精神魂魄有知有觉之物。即便目为己性。把持作弄。到死不肯放舍。谓之死而不亡。是乃私意之尤者。尚何足与语死生之说。性命之理哉。若果如此。则是一个天地性中。别有若干人物之性。每性各有界限。不相交杂。自生自死。更不由天地阴阳造化。而为天地阴阳者。亦无所施其造化矣。岂有此理乎。知归子曰。以天地为主。不由乎我。是谓断见。不知既已无我。谁名天地。谁为不亡。以我为主。不由天地。是谓常见。不知见有我者。即生死根。性真常中无彼我故。由前之见。世间圣人初无是说。论语曰。未知生。焉知死。是谓生死无二理也。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是谓人鬼无异情也。其不得以断见测之明矣。由后之见。出世间圣人亦无是说。圆觉经云。有我爱者。亦爱涅盘。伏我爱根。名涅盘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其不得以常见求之决矣。二见坐断。生灭平等。去来一如。是则名为真解脱者。岂把持作弄不肯放舍之谓哉。至人物之性。虽同出一原。而其流各别。如月印千川。川各一月。清浊既隔。明暗迥殊。岂以一月既同。遂谓千川无别。虽则川川有别。何碍一月之同。其生既尔。死复何疑。阴阳造化。神感神应。亦物各付物而已。初何尝有意其间哉。
  朱子云。佛氏磨擦得者心极精细。如一块物事。剥了一重皮。又剥一重皮。至剥得极尽无可剥处。磨弄得者心精光。他便认做性。殊不知此正圣人之所谓心。佛氏原不曾识得者理。便认知觉运动为性。如视听言貌。圣人则视有视之理。听有听之理。言有言之理。动有动之理。思有思之理。所谓明聪从恭睿是也。佛氏则只认那能视能听能言能思能动的便是性。横来竖来。他都认做性。最怕人说者理字。都要除掉了。此正告子生之谓性之说也。知归子曰。视听言貌。不外一心。一心之精。斯之谓睿。诚如所谓剥了一重。又剥一重。剥得尽时。天明斯复。天明既复。天则自呈。视听貌言。从此流出。自然明聪恭从。不过其则。岂非作圣之功乎。若离此一心。别有视听言貌之理。一以贯之。其谓之何。祖师偈云。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徧现具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偈指正谓但了一心。更无余法。识字尽有工夫。正如儒家识仁之指。用力既久。豁露本明。湛寂真常。徧周沙界。是谓识心。亦名见性。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其斯之谓矣。至心性二字。本无定指。儒家所说。已自不同。孟子曰。仁人心也。或言本心。或言良心。何尝专以知觉运动为心邪。子曰。性相近也。孟子道性善。必征之于情。何尝离心以言性邪。佛氏言心。有真心。有妄心。言性。有徧计自性。依他自性。圆成自性。又何尝但以知觉运动为性邪。要之心性总是强名。为度群迷。曲施方便。如其达本忘情。尚不见有能证之人。所证之法。岂可横生意见。妄说是非。若夫佛事门中。须凭建立。是故五戒之目。全体五常。十善之条。全包五事。安有外此理以为教者哉。至宗门扫荡之谈。如大黄附子。祇求去病。瞑眩何伤。过误杀人。初非药咎。安得以末流之弊。罪立教之人乎。
  朱子曰。释氏只四十二章是古书。余皆中国文士润色成之。维摩经亦南北时人作。又曰。达摩未来中国时。如远肇法师之徒。只是说老庄。后来人亦多以老庄助禅。西域岂有韵。诸祖相传偈。平仄协韵。皆是后人为之。又曰。圆觉经。只有三段好。后面只是强添楞严经本只是咒语。后来房融添入许多道理说话。咒语想亦浅近。但其徒恐译出则人易之。故不译。又曰。佛只是说大话谩人。法华经开口便说恒河沙几万劫几千劫。更无近的年代。知归子曰。天竺只有梵书。入此土时。必假法师翻译。其法师必华梵兼通。乃能用此间文句。演畅佛指。偈语协韵。亦复何疑。维摩法华是鸠摩罗什译。圆觉是佛陀多罗译。楞严是般剌蜜帝译。当时文士不通梵书。安知佛指。而润色成之邪。唯楞严为房融笔授。笔授云者。不过书写校雠之谓。非能有所增益也。使经果出融手。何乃讳自译之名。而必假梵僧以为重。至咒系密语。但取其音。不取其义。诸经所同。谓以浅近故不翻。岂其然也。佛经之指。与老庄自别。老子云。道法自然。佛则云。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老子云。惚兮怳兮。其中有象。怳兮惚兮。其中有物。佛则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朱子亦言。老氏尚理会自家一个身。释氏浑身都不管。庄子绝灭不尽。佛绝灭尽。夫老氏谓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犹未能遗身也。佛则了阴非我。即身无身。即身无身。是名大身。是名徧法界身。绝灭尽者。非槁木死灰之谓。三界惑尽。万德周圆。常寂光中。有何剩法。是尚非十地菩萨所能究竟。何况声闻及诸外道。而谓南北时人。智反出老庄上邪。法华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时劫长短。情量所生。情量既尽。长短一如。故曰我观久远。犹若今日。称性之谈。岂为谩语。圆觉楞严。初示自性真空。后显修行轨则。顿渐并收。初中后善。是为如来决定境界。是为十方诸佛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奈何挟轻慢心。妄加诋毁乎哉。
  陆子之判儒释。曰义利。曰公私。唯义唯公故经世。唯利唯私故出世。儒者虽至于无声无臭无方无体。皆主于经世。释氏虽尽未来际而普度之。皆主于出世。知归子曰。否否。儒固未尝经世。佛又未尝出世也。夫所谓世出世间者。特分别心所见耳。古之大人。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有天下而弗与。虽德被四海。功在万世。初未尝见有天下也。如必斤斤焉以经世为心。则是有天下而与焉也。是自私者也。是用智者也。其为方体也大矣。其为声臭也章矣。不足以语于羲皇尧舜周文之心也决矣。佛所谓出世间者。谓出三有世间也。出五蕴世间也。切而言之。则世间云者。一生灭心而已矣。易所谓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是也。生灭情尽。则出世间矣。即生灭心。悟真常心。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此之谓也。即生灭心。悟平等心。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此之谓也。未至于此。则所谓经世者。特欢虞小补云耳。所谓出世者。特声闻小乘云尔。其为私与利也。岂不大哉。
  陆子曰。释氏虽出家。亦上报四恩。日用之间。此理之根于心而不可泯灭者。彼固或存之也。然其为教。非为存此而起也。故其存不存。不足为深造其道者轻重。若吾儒则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释氏之所怜悯者。为未出轮回。生死相续。谓之生死海里浮沈。若吾儒中圣贤。岂皆只在他生死海里浮沈也。彼之所怜悯者。吾之圣贤无有也。然其教不为欲免此而起。故其说不主此也。知归子曰。一切万法。莫不从自心中而建立。其要在知本。但得本。莫愁末。故曰溥博渊泉而时出之。中庸一书。以天命开宗。以无声无臭为归宿。其论学。有生知学知困知之别。有安行利行勉行之差。而同归于一。一者何。本之谓也。知也者。知此者也。行也者。达此者也。知本则明。达本则诚。诚且明。一天道之不已而已矣。存不足以言之。由是施之人伦。推之庶物。不疑其所行。故不习无不利。笃恭而天下平。实无一法可得。故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陆子曰。人而不尽人道。则不足与天地并。吾亦曰。人而不达天道。则安能先天而天弗违。安能范围天地。曲成万物。诚得其本矣。九流杂家。百工众艺。莫不在吾范围曲成之内。何独至于佛而外之。有外之心。不足以达天道。不达天道。而能出生死。断轮回。无有是处。
  敬斋胡子曰。佛学只守向一路去。更不去穷天下道理。所以其学易成。只守一个念头。便要做成佛。非若儒者智周万物道济天下而心常存也。儒者心与理一而存。佛学心与理离而存。知归子曰。理无在无不在。觉之而已矣。常觉则理无不尽。时措之而宜矣。若以理为有在而以心守之。是二之也。儒者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莫不归根于独。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亦未有不从一念为之地者。舍一念而求之万。如无根本。如无原水。欲不枯与涸也得乎。是故。孔子默而识之。颜子如有所立。孟子求放心。周之主静。程之主敬。延平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皆此志也。於此有觉。是谓知本。觉无所觉。是谓达本。离此求道。尽为外道。将心存理。是谓失心。
  胡子曰。不愧屋漏。虽无一事。然万理森然已具於中。此是体也。但未发耳。老佛以为空无。则本体已绝矣。今人只言老佛有体无用。吾谓正是其体先绝于内。故无用于外也。知归子曰。方广外道立空无为宗。佛教所斥。楞伽经云。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曹溪云。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原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心量广大。徧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住。名为般若。是故。普贤菩萨发十大愿王。而曰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其有体无用邪。抑无体无用邪。且其所谓森然已具者。谓即空而具。抑离空别有。若离空别有。则有在何处。若即空而具。又何恶于空哉。但无取着空耳。
  胡子曰。儒者敬以存心。其心体湛然在腔子里。如主人公在家。便能整治家事。是个活主人。释氏默坐澄心。屏去思虑。久而至于空豁。是无主人矣。又有只是系制其心使之存者。便死杀了他。做主不得。此则禅之下者。真空无心。是禅之上者。知归子曰。心其无方者也。有腔子可求。有湛然者可指。则块然一物而已。非死杀而何。真空无心。亦未究竟。古德云。原来有心。无心尽成谤。彼以意见为有无。何啻千里。
  胡子曰。释氏见道。如汉武帝见李夫人。非真见者也。释氏只想像个道理。故劳而无功。儒者便即事物上去穷究。知归子曰。自格物之学不明。而人之以放其心为学者多矣。大学之言格物也。前文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是谓本先而末后也。后文明本末之辨。终之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明以知本为知之至也。本者何。明德是也。知本则知止。格物之功。莫要于此。何尝教人专求之事物邪。楞严经云。精研妙明。观察不停。精研者。儒言格致是。观察者。儒言顾諟是。宗门教人必先参究。用力之久。一旦豁然。是名见性。何尝以想像为道邪。
  胡子曰。佛氏言死而归真。殊不知生有生之理。不可谓无。以死为归真。是以生为不真矣。知归子曰。佛言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如是诚言。拨云见日。何尝于生灭法中。强生取舍。生寄死归。世俗恒语。载稽梵册。未之前闻。
  或问。佛氏说真性不生不灭。其意如何。胡子曰。释氏以知觉运动为心。是气之灵处。故又要把持此物以免轮回。愚故曰释氏不识性。妄指气之灵者谓性。知归子曰。不生不灭。本体如然。圆裹六虚。更无他物。知觉运动。何莫非心。本无所住。安用把持。若认气为心。便成系缚。是生死根。何名真性。
  泾阳顾子曰。三藏十二部。一言以蔽之曰。无善无恶试阅七佛偈便自可见。或曰。永嘉证道歌。谓弃有而着无。如舍溺而投火。恐佛氏未必以无为宗也。曰。此只就无善无恶四字翻弄到底。非有别义也。弃有。以有为恶也。着无。以无为善也。是犹有善有恶也。无亦不着。有亦不弃。则无善无恶矣。自此以往。节节推去。扫之又扫。直扫得没些子剩。都是者个意头。知归子曰。善恶者对待之名。感于物而形焉者也。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不可以有无名。况善恶哉。孟子之言性也。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是言性之可以为善也。程子曰。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以善恶名性。皆程子所谓不是性也。有弃有着。逐物而已。非性之本然也。是故。知性者不取一法而非有弃也。不舍一法而非有着也。扫之又扫。扫得尽时。二际坐断。圆满觉心。徧周沙界。譬诸云开则日现。原浚则流长。直下洞然。更无余法。斯则一乘之了义。实列圣之元诠。若夫方便门中。不废对治。以法身随缘。起诸染法。必藉止观熏修。成其净用。是故。行则要于渐满。惑则期于渐断。六度齐修。万善具足。方能净诸国土。成熟有情。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识渠善恶本空。何碍止恶行善。不到至善之地。谁证善恶本究。善恶本空。理则顿悟也。止恶行善。事非顿除也。真消真尽。真尽真消。不住中涂。直趋宝所。如其执理而遗事。或逐事而迷理。讵可议于华严无碍之指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