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角虎集
角虎集
师。晚年。以净土一门深入。有示修净业法语云。
念佛者。单提一句弥陀。直趋向上事也。永明云。学道之法。别无奇特。只要洗涤六根门头无量劫来业识种子。斯言尽之矣。盖人生于五欲场中。譬如好色。则有色之影子。落在六根门头。深入八识田里时。常起现见闻觉知之间。生情生爱。放舍不得。起种种惑。生种种着。造种种业。受种种苦。皆影子为之因。影子即种子也。又即习气也。佛知习气之难除。故教人执持一句弥陀。端心念去。习气渐融。心光渐露。本分渐证。念念不已。必至习气全消。根种自断。自然与诸佛。把臂共行。同一鼻孔出气岂非一句了然超百亿乎。色之一欲既尔。声香味触。例此可知。
华严经云。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趣。令人所向皆无碍。佛境界者。人人本有。个个现成。只缘尘情障蔽。变为业海。今欲翻业海为佛境界。先须净其意。意净。则常在佛境界中过日矣。意之所以不得其净者。总系妄想及诸趣污之耳。欲远离者。宜痛加鞭策。一心不乱执持佛名。莫论是非穷达。但信佛言。净念相继。句句分明。念之永久。必然化妄想为乌有。变诸趣成解脱矣。
净土法门。看之似易。持之实难。盖由学习者少。疑惑者多。故此微妙法门。少能信向。所以弥陀经称为难信之法。夫佛之深旨。令人借西方之弥陀。证本分之弥陀。借西方之净土。证本分之净土。证得本分净土弥陀。则西方亦是本分佛土。不特西方是本分佛土。即东方秽土及一切众生。亦是本分净土。本分弥陀。乃至十方世界。无一微尘所非我本分佛土也。这般妙用。总在一句弥陀上。发其根。启其源。是为一净一切净。一证一切证。此一法门。旨深意远。非博学久造者。不能洞达耳。
西方名极乐世界。乃称性之乐也。衣食现成。楼台备具。宝池随意。天乐盈空。无炎暑之逼。人无冻寒之裂体。微风吹动。烦恼捐消。花雨缤纭。天香馥郁。有禽鸟说法故。迷者亦悟。有上善为俦故。邪者亦正。光明昼夜。幽惑顿除。清净见闻智慧增长。河沙三昧。不求而证。无尽妙用。岂俟久修。且无退堕之虞。而有精进之喜。是以十方佛赞。诚大乘不思议之门庭。竟使三界横超。直登八地。岂权乘二乘之可比乎。若也端志西方。七日之内。得一心不乱。便臻不退之地。撒手过日。如孤月朗於中天。微尘不侵。似莲华出於秽土。末后收场。立亡坐脱。逍遥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无异也。
悟后。更能念佛。以生西方。便得尽数种边际之妙。一生於此界。便无所不知不晓。能穷诸法之根源矣。是谓同佛得诸智慧之边际也。一亲近弥陀。凡心地上一切烦恼。现行及种子。悉皆断尽。是谓同佛空诸烦恼之边际也。一华严五地菩萨。犹徧学一切世间法。以便化导。生西方者。一切如尘若沙。障乎化导等惑。断尽无余。是谓同佛破诸尘沙之边际也。一切所难断者无明。释迦老子。万劫千生所修为此。今生净土者。即得顿断无明。速登等觉。是谓同佛断诸无明之边际也。一生西方者。履地如水。履水如地。种种变化。无所不能。是谓同佛具诸神通之边际也。一闻妙法音。洞彻性理渊底。了了无碍。称性快乐。是谓同佛见诸性体之边际也。一承佛神力。具解脱力。难行能行。难化能化。难伏能伏。菩提行愿。无不能修。无不能满。更有无量妙用。无量妙庄严。是谓同佛证诸妙行之边际也。到此地位。名为生如来家。同佛受用。若明心见性之后。而便歇手。无志於西方净土者。是住声闻之化城。终不克入如来之宝所矣。
凡人。一念不觉。迷此大事。打失金刚鼻孔。便变为杂染之妄念。此念。才萌於内。现於六根门头。无非杂染之事。由是。外所感者。皆为杂染秽土矣。一方世界既秽。十方世界亦成秽土。将无量妙义。百千法门。俱变为荆棘。目所见。耳所闻。头头法法。尽成烦恼之境。是以众生被其缠缚。受无量苦。而不得解脱也。佛开微妙捷径。令人信步而行。可以断得此苦。转得此心。直须百事丢开。单提一句弥陀。闲忙不辍。习之岁月。自然纯一无杂。纯之又纯。便得一念纯真。便是一念清净。一念清净故。六根亦清净。内之身心。既得清净。外感西土世界。亦得清净。扩而充之。十方世界。亦皆清净。洒洒然不落四句百非。俱为出格妙用。而在在清净矣。果然如是。则为父清净。而能行其慈。为子清净。而能尽其孝。为君清净。而能用其明。为臣清净。而能效其良。为僧清净。而能成其道。为俗清净。而能素其位。顺境中清净。逆境中亦清净。至若婆须密女之行贪亦清净。无厌国王之作嗔亦清净。胜热婆罗门之肆痴亦清净矣。一切烦恼无明。俱化为清净。淫坊酒肆亦清净。到此境界。方好魔宫虎穴。天上人间。拍手横行。悲歌乐舞。作自在汉去也。然则念佛能生西方。破生死出三界。超缠缚脱火坑。显本分露爪牙。其力大矣哉。有此捷径。而不能由。甚至反相排贬。是真颠倒凡夫。愚迷种子。最可怜悯者哉。
念佛一门。深入取如来无尽藏之法则也。此固人人本具。因被尘缘覆障。不能自见。须念佛以揭显之。如贫乏者。知有宝藏所在。则必端心致志。下死工夫。锹之锄之。浮坭既尽。宝藏自现。大富长者。由斯而称。是知一句弥陀。行坐不离。苦乐无间。心心相续。口耳分明。进进不已。念之既切。尘障顿开。登堂入室。便好受用。此无尽藏也。虽末法时世。参禅之人。尽多入处。只是难得。不出其位。若能即念佛。而操履向上。可为守弥约而功弥深矣。如死心新。天如则。圆照本。慈受深。真歇了。永明寿诸大老。系五宗梁栋。俱向此一门。而取如来藏。所以深入於此。渣滓自然消融。无明自然净尽。六根自然清净。业海自然乾枯。生死自然寂灭。三昧自然现前。六通自然具足。彼岸自然超登。功德自然成辩。彻因彻果。自利利他。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古德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过七七日。便成三昧。三昧既成。悉皆解脱。任我取之无穷。用之不竭也。云栖云。齐诸圣於片言。越三祗於一念。其惟念佛功德欤。如此直截痛快。不涉支离。顿超有漏之因。永证无为之果。殊胜法门。吾愿与大地众生。向这里入。或问所为西方净土。其义何居。
师答云。净土者。即是工夫操炼到极处。渣滓化尽。不容一点垢秽。真到圣凡皆尽。真伪俱忘。始是真净土。始是吾人安身立命处。言西方者。具有八义。
以五色论之。西方为白色。无诸染污。此洁白之象也。修净土者。以一句弥陀。涤身口意三业。此净其因也。因净则果亦净。故念佛者。临终生西方。正因果相符也。
以四季论之。东方为生长之地。春象也。西方为生熟之地。秋象也。犹如凡夫发心於东方。从念佛中往生。乃成熟道果於西方耳。
以五行论之。东方属木。西方属金。木遇斧斤刳削。转顽木为栋梁。凡夫犹如顽木。肯一心系念西方佛号。俨然受斧斤雕琢。自能转凡成圣。而道德完备矣。
以八卦论之。东方为震。震。动象也。动则生诸苦恼。故娑婆世界。谓之苦海。西方为兑。兑。豫悦之象也。故西方名安养世界。又名极乐土也。
以二曜论之。日为阳。天象也。月为阴。地象也。此二者。皆升於东没於西。故人宜则之。勤修净业。求归西方。是即天地人三才一贯之道。
东方人。与木相似。逢春则抽牙发干。逢秋则叶落枝凋。此荣枯盛衰。犹如众生则娑婆苦海中。受生死成败得失之累。若西方则与金相似。金则历万劫而不坏。处垢秽而不变。入水火而不移。以故生西方者。称为极乐。超生死脱三界也。
东方有为之国也。若衣若食。若宫室。若器用等。皆须人力营办。始得成就。又欲乐之乡也。凡居此者。皆贪五欲之乐。迷失本来清净面目。若西方无为之国也。思衣衣至。思食食来。种种天然受用。不烦力作。又性乐之乡也。生净土者。享称性之乐。照见五蕴皆空。
问。尽情放舍。古云。便可悟得。睡中主。何不用此直捷工夫。而乃教人烦苦念佛。向支离中求耶。
答。尽情放舍。甚是容易。只是世人不能放舍。亦不会放舍。若拟心欲放。越多其事。拟心欲舍。愈多其累。只为凡夫在心意识边作活计。欲用心意识。而放舍万缘。如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焚。唯大彻大悟人。能善用之。余俱不能也。所以莫若向念佛一门深入。不管他放与不放。舍与不舍。但只高声念去念到。百尺竿头悬崖撒手。情缘不断而断。气质不化而化。便可横身倒卧。来去自由。现在亦清泰故乡矣。
问。威音那畔父母未生前。亦可名净土否。亦可名自性弥陀否。
答。威音那畔父母未生前。固是真净土。真自性弥陀。但着此闲名不得。若一着此闲名。便是秽土。而非净土。便是凡夫。而非弥陀。娑婆世界众生。只因这些名字。去不得忘不掉。故将本来清净法界弥陀佛。变作五浊恶世凡夫也。若能胸中无此骨董。自然穷则变。变则通。通处见自性弥陀。即证唯心净土时节也。
问。禅师得大了。当向常寂光中过日可也。何必求生西方。然后谓有益乎。
答。禅师真有大力量者。到放舍身命。已得常寂光中少分受用。然而习气尚重。进步维艰故。智如卢舍那佛。亦须百劫炼心。若智不如者。未有不被逆境打失。所以求生弥陀之报土。亲近弥陀之报身。先保其无有退转。更加精进。庶可直入佛阶。
问。此土亦有池沼花木等可乐。彼土池沼花木等。亦不过如此。何得便言西方为称性之所现乎。
答。凡夫有两端执情难化。尽落在生死轮回故。此土所有境界。皆从对待而现。有成有坏。称为生灭之境。若生彼土已。离三界之对待。超生死出轮回。是以诚於中形於外。由吾人操履到真伪两忘田地。外之所现池沼花木种种。不落真伪重重。可观称性之真境。称性之快乐。绝无荣枯盈涸等事。绝非对待而成。绝不堕於生灭之法。固不可以凡心测以思议求也。岂此土可比欤。
问。闻之。念佛者。亦得入法界净土。何等名为法界净土。更作何修而得入。若本来清净。何用念佛。若本来秽恶。何因念佛便得清净耶。
答。法界本来清净。因众生心中纷杂无量。法随心变。而为秽界。今能提起一句佛名。万缘放下。俨如哑女持帚。二六时中打扫。得乾乾净净。所为念极心空。心空则杂染亦空。杂染既空。复为本来清净法界。此实澄浊而清。转秽为净。到这田地。生死也是净土。天堂地狱也是净土。高山下地也是净土。荣辱升沉。是非得失。总是净土。尽十方世界。俱是净土。故名法界净土。皆由念佛功用。而得入此。岂非捷径耶。
问。入法界净土者。第八识已得空否。若未得空。何名法界净土。
答。此但少分净耳。焉能空第八识。若要全净。直至成佛。第八识始空。故曰金刚道后异熟空也。
问。法界净土。属四土中之那一土。
答。据断惑未尽。是方便有余土。亦是少分常寂光土。若入此。愈炼愈精。愈修愈净。直至成佛。始名全居常寂光土。
问。既有法界净土可生。何必教人求生西方净土。
答。十方世界。虽是个法界净土。而众生力量浅薄。焉能证入。由是。佛开方便门示人。且从西方而入。西方乃弥陀之报土也。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由旬。乃弥陀之报身也。报身必居报土。学道人。思到佛果菩提者。必须亲近其报身。深闻其妙法。始证得法界净土之究竟也。所以一方入得。十方世界方可入。一方清净。则十方世界俱清净。一方成极乐世界。十方世界。亦成极乐矣。
问。闻师开示。念佛不许默念。若禀薄之人。实不能昼夜高声而念。学古人所谓音声在唇舌之间。绵绵念去。此法何如。
答。默念者。力弱气昏。易於懈怠。且不能感发他人也。更兼杂声妄想。乘便打入。岂能成就净业乎。但果系禀薄。不能高声念者。亦许用此法。然须心心返照。决志西方。日新又新耳。
问。高声念佛者。不用记数得否。
答。初入步者。必须每日记数。以课其程。则不致怠惰。若无定数。或有时念。有时不念。忻恹相乘。忙闲相间。易生放逸。净业难成也。惟久修之士。则记数也好。不记数也好。便当把一句弥陀。如握太阿剑相似。有万夫不当之勇。直破重围。剿尽盗贼。自然到清净世界耳。
问。造道之人。贵在一了一切了。胸中无依倚无缘念。今频频念佛。有缘念也。有依倚也。何名一了一切了。
答。此不过以楔出楔。以毒攻毒耳。见世人之念声色货利者。即被声色货利所缚。而坏於其中。乃至念种种者。莫不皆然。佛悯众生心念不能放舍故。将一句弥陀。换却世人情念。此所谓以出世之念。易世间之念。以功德之念。易罪业之念。以解脱之念。易缠缚之念。以安乐之念。易危险之念。如巧匠偷梁换柱。淘汰得众生杂念消亡。而此念佛之一念。亦归无何有之乡矣。古云。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舟。更何依倚缘念之有。
问。人多说参禅是直捷之程。念佛是迂曲之路。然否。
答。参禅在深深放下。念佛在句句全提。提放虽殊。功用则一。若善做工夫者。迂曲处皆直捷。不会做工夫者。直捷处亦成迂曲也。事在当人不必疑法门之优劣。古德云。单提不用别参。求则又见得。念佛一路。容易下手。直捷为甚。请细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