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要决科注

  【科】弥陀净土。上行人修。第二阶根。能得生念。今既时当浊恶。性欲卑微。那得輙行上人之法。上学下法。迂会稽留。下起上修。障道受苦。法根不会。岂得成功。
  迂。远也。会。合也。稽留。疑滞不通也。
  【科】通曰。仁者所言。非无教旨。习而未久。乃发斯疑。停想为通。定开近修。
  【科】何者。
  【科】一引圣教。二辨义门。
  【科】言圣教者。部类既繁。备抄难究。略陈五要。以启创闻。
  抄。写录之名也。启。开也。教道之也。创。始也。
  【科】一者。大集贤护经云。佛告贤护。我涅盘后。诸弟子等。传此三昧。诸恶比丘。不能信受。傍言魔说。又告贤护。比丘行恶时。诸国相伐时。更相毁谤时。众生浊恶时有四众弟子。能传此法。利益众生。
  见经第二第三卷也。
  【科】二者。药师经云。文殊菩萨。为像法众生请云。四众弟子。求往生西方不定者。念药师名。即断疑网。临命终时。八大菩萨。示往生路。
  此经前后有四代译。今文唐玄奘之所译也。列八圣名。在随达多笈多。及唐义净经本。标示其名。二文大意焉。
  【科】三者。弥陀经云。他方诸佛。共赞释迦。能於五浊。说难信之法。六方诸佛。舒舌证诚。
  【科】四者。观经云。韦提希夫人。为五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众生。请生净土。又下辈三品。具造恶业。皆得往生也。
  【科】五者。无量寿经云。释迦如来。为五浊众生说法。令离五恶。除五痛。灭五烧。又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年。尔时众生。起一念信。即生彼国。
  疑时浊恶。害今所修。故所引文。皆取被於浊世者也。
  【科】疑曰。所引经教。佛说不虚。未知方便之门。为当尽理之说。通曰。大人之言。必合真趣。向援经教。皆究竟门所以知之。不了之教。涅盘之会释通。净土一门。双林更无疑决。十方诸佛。舒舌印成。据斯二义。故非方便也。
  一切如来。三业清净。诸佛所言。无复有异。故皆合真。依像法决疑经。佛告大众。我将涅盘。若有疑者可速问之。常施菩萨问种种事。於净土一门也。菩萨不问。则佛亦不决焉。其说丁宁。盖无可疑也。当知决定显了之说焉。小经云。六方诸佛。证诚称赞经言十方。开合之意耳。
  【科】上来略引圣教。以示说因。自下粗释义门。用袪疑停。
  【科】一音演唱各解。万殊无不并契。地藏弘愿。恶趣救生弥陀大悲。十念济物。不求净土。恐落三涂。念地藏名。苦苦望救。
  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曰一音各解。万机差殊。一雨冥润。故云万殊并契。弥陀本愿。誓度娑婆。地藏弘愿。意本恶趣。若乖本意。焉得解脱。
  【科】今劝专心念佛。誓往西方。大命将终。诸佛来应。既生净国。永绝三涂。苦事不经。无劳请救也。
  大本曰。大命将终。解有二义。义寂云。死生。为大命。穷通。为小命。憬奥云。命是天地寿三大中之一。故云大。
  【科】三阶宗要。约时机说。千五百年后。不修净业。设有修者。众行具成。即第二阶。非下凡业也。今观此意。说上行人。三辈之中。独明上中生人也。
  按彼宗意。分别三时。自有异说。今从一说。故云千五百也。三福九品等。谓之众行也。据今宗而辨之彼之所谓上行。即三中之二类生也。
  【科】净土之法。定散俱通。作业浅深。同生极乐。
  【科】出家清众。在俗尊贤。屏虑幽居。恬神息乱。能修观业。定善往生。
  越世欲染。故曰清众也。尊贤名德。十住论云。生佛法中。名为贵族。好家中生。
  【科】志绝荣华。公私事外。不贪俗务。问道勤修。能具三福散因。定生彼国。家资匮乏。事务牵缠。一行能随。亦生宝界。
  匮。亦乏也。牵缠。皆曰缚也。
  【科】今生作罪。乃至阐提。大命将终。苦具来逼。忽逢善友。教念佛名。恶相既除。即生妙剎。
  此一节忽述观经下三品意也。
  【科】大乘善根。下至从生无过。上至回向终心。约作业浅深。分为上辈三品。小乘之根。初从善趣。上至世第一法。分为中辈三生。大小乘根机。约过轻重。分为下辈三位。
  简下三恶。故言善根。初一之至字。恐是衍文。或当改作从也。准经至彼。始得初地。及初果等。所以此取齐回向终。及世第一以下也○按判三辈机。诸师异解。广如群疑论等说焉。
  【科】此即行道浅深。造恶重轻。俱发菩提。愿生净土。随业多小。皆得往生。
  【科】不可偏执一隅。谤疑净业。
  【科】又言今时浊恶。不合念佛愿生西方者。此非博见。
  【科】大无量寿经云。经道灭尽。佛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年。尔时众生闻名生信。皆生彼国。
  经文但云闻经意。名经之所诠。而一部之宗致。故云闻名也。黑谷判曰。特留念佛。即斯谓也。或谓经名亦得焉。
  【科】义云。如来说教。润益有时。末法万年。余经悉灭。弥陀一教。利物偏增。大圣特留百岁。
  判法灭时。诸师解异。道绰善导。净影义寂。及法位等皆同。今说如憬兴者。依法住记。指於增劫七万岁后。各据一义。并不相违。二家释义。出在群疑论矣。
  【科】时经末法。满一万年。一切诸经。并从灭没。释迦恩重留教百年。尔时修因。上生妙土。何为预判。不令愿生。
  设疑万年后。而尚未足许。何预判之。为不愿时哉。
  【科】详此经文。足除忧悔。勿怀管见。不达通经。
  晋王献之传曰。管中窥豹。时见一班。通经。众机通信之经。
  【科】第十二依摄大乘论。会释别时义者。论云。唯由发愿。即得往生安乐者。是别时意。
  此论本末。译有四代。今文相似隋唐二论。陈隋二论。名别时意。唐论之中。加一趣字。魏论名曰时节意趣。世亲摄论云。言说与意。时分有异。为别时矣。
  【科】疑曰。准依摄论。判作别时。今教念佛。如何即往。
  即言一节之骨子也。
  【科】通曰。今依摄论。判释别时。与净土门。一无差殊。
  【科】何者。
  【科】由但发愿。未可即生。依愿念佛。乃成净业。愿行前后。故说别时。非谓念佛不即生也。
  上古硕德。盛通此义。盖自损损他。而害於时也。群疑论云。自摄论至此百有余年。诸德咸见此论文。不修西方净业矣。
  【科】第十三会。释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文出于方便品也。
  【科】疑曰。散心一称佛。佛果未即成。一生念佛名。何生净国。
  【科】通曰。散称成佛道。道是因不虚。念佛生净土。报尽生非谬。
  既植佛种。当生果也。方行正业。乘愿得生。佛因不朽。净业足成。岂虚谬乎。
  【科】第十四。略明作业方轨。
  【科】疑曰。宗明念佛。作往生因。未知心虑。作何等解。念佛方轨。其状若为。
  【科】通曰。却寻无际。数劫施旋。设使修因。多虚少实。但求名利。妄计我人。广作善缘。不为正理。沈沦恶趣。受苦无穷。
  【科】圣主弥陀。流名摄化。果成为佛。十劫已经。我等愚痴。唯贪造恶。虽学佛法。现世求名。自是非他。恒生慠慢。追求衣食。日夜劳勤。设有余功。用随恶傥。
  造恶难舍。如吝惜物。故曰贪也。慠与傲同。慢也。
  【科】若也不逢善友。净土岂闻。一旦无常。还归恶道。今逢大善知识。共我有缘。教我思维。舍诸恶行。得闻阿弥陀佛。本愿慈悲。
  老少男女。能说此法。谓之善知识也。令人出离。大哉德也。
  【科】十劫已来。恒流正法。我由障故。今日始闻。五内悲伤。特生耻恨。瞋起贪行痴生。
  五内。五情也。一曰五脏也。文选云。辕马悲且鸣。哀郁伤五内。
  【科】但修四修。以为正业。
  俱舍及摄论。并明四修。是虽圣道修行相貌。而净教中。此业亦要。故善导等。同劝进焉。随义转用而已。
  【科】一者。长时修。首从初发心。乃至菩提。恒作净因。终无退转。
  【科】二者。若恭敬修。此复有五。一恭敬有缘圣人。谓行住坐卧。不背西方。涕唾便利。不向西方也。二敬有缘像教。谓造西方弥陀像变。不能广作。但作一佛二菩萨。亦得。教者。弥陀经等。五色袋盛。自读教他。此之经像。安置室中。六时礼忏。华香供养。特生尊重。三者。敬有缘善知识。谓宣净土教者。若千由旬。十由旬以来。并须敬重。亲近供养。别学之者。总起敬心。与己不同。但知深敬也。若生轻慢。得罪无穷。故须总敬。即除行障。四敬同缘伴。谓同修业者。自虽障重独业不成。要藉良朋。方能作行。扶危救厄。助力相资。同伴善缘。深相保重。五敬三宝。同体别相。并合深敬。不能具录。为浅行者。不果依修。住持三宝者。与今浅识人。作大因缘。今粗料简。言佛宝者。谓雕檀绣绮。素质金容。镂玉图缯。磨石削土。此之灵像。特可尊奉。暂尔观形。罪消增福。若生少慢。长恶善亡。但想尊容。当见真佛。言法宝者。三乘教旨。法界所流。名句所诠。能生解缘。故须珍仰。以发慧基。抄写尊经。恒安净室。箱函盛贮。并合严敬。读诵之时。身手清洁。言僧宝者。圣僧菩萨。破戒之流。等心起敬。勿生慢想。
  有缘圣人。净土圣众也。往生礼赞曰。恭敬礼拜彼佛。及彼一切圣众等矣。造像变者。通雕尽依正二报也。异学异见之徒。动妨行者。若慢若诤。实为障缘。吾高祖制曰。诤论之场。诸烦恼竞起。智者去之百由旬矣。可不慎乎。檀。栴檀也。绮。绸绫也。拜像尊而作真佛想。故曰当见等也。或可由想形像。而终感真佛也。经佛身观。以次像观者。可复思焉。法界所流等。者梁摄论云。无分别智。真如所流。因斯智流。分别后得。所生大悲。因此大悲。安立正法。此之法是大悲所流矣。圣僧即名二乘。本业经曰。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故云等敬也。
  【科】三者。无间修。谓常念佛。作往生心。於一切时。心恒想巧。譬若有人被他抄掠。身为下贱。备受艰辛。忽思父母。欲走归国。行装未办。犹在他乡。日夜思惟。苦不堪忍。无时暂舍。不念爷娘。为计既成。便归得达。亲近父母。纵任欢娱。行者亦然。往因烦恼。坏乱善心。福智珍财。并皆散失。久流生死。制不自由。恒与魔王。而作仆使。驱驰六道。苦切身心。今遇善缘。忽闻弥陀慈父。不违弘愿。济拔群生。日夜惊忙。发心愿往。所以精勤不倦。当念佛恩。报尽为期。心恒计念。
  元晓师云。心是业主。受生之本。心若西逝。业亦随之。法鼓经云。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故劝使想巧也。
  【科】四者。无余修。谓专求极乐。礼念弥陀。但诸余业行。不令杂起。所作之业。日别须修。念佛读经。不留余课耳。
  念佛通观及称也○宗明五行。何局二种也。谓念佛本愿。正定之业。五中为要。经能诠之。故兼读焉。广略得中。便於正行也。
  【科】夫以生居像季。去圣斯遥。道预三乘。无方契悟。人天两位。躁动不安。智博情弘。能堪久处。若也识痴行浅。恐溺幽涂。
  大集月藏分云。我正法住五百年。像法住千年。依鲁春秋。当周匡王班。四年壬子。佛般涅盘。从彼壬子。凡历一千二百四十有余年。今师传法。故云生居像季等也。躁。动也。
  【科】必须远迹娑婆。栖神净域。
  【科】仰愿同缘正事。敬发身心。依此一宗。定为拒割。
  【科】幸勿萦心世利。牢惧非常。声追安远之风。奚殊电影。德过肇生之节。讵谢乾城。
  智论曰。日初出时。在大海边。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可眼眂见而无有实。名乾闼婆城。道安慧远。同世於晋朝。名流於四方。僧肇道生。师事於罗什。德溢乎海内。一旦魂断。事等幻梦矣。
  【科】三空九断之文。理幽言博。十地五修之教。义奥词繁。功非一篑之能。业成数载之虑。岂剎那之分。念积尘沙。方宣九有之奇。心恒造境。境述二无之妙。识恋邪魔。将崇达妄之由。生期分促。待植会真之智。死路非运。
  人法俱空。谓之三空。九无得之道断九惑。是为九断。五重唯识。名曰五修。或般若禅。摄为五度者是也。篑。土笼也。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九有。九有情居。如俱舍论说焉。心如工画师。能造种种境。识如扬野马。常逐彼彼妄。故曰。造境恋邪也○凡此一节。显秽土行难成。欲使人舍圣道而归净土也。
  【科】未若屏虑持斋。息多闻之广业。安神慧浦。兴少学之军修。
  慧浦。念佛之行也。观称虽异。而慧为基。浦。水滨也。遗教经。智慧水。即其义也。军。当改作单也。
  【科】运竭秽方。涉遥邦之上苑。灵居净国。托妙质於金台。同至道於慈颜。折疑何停。感悲音於圣德。解证无生。弘益滋繁。可略云尔。粗陈蠡酌。以简良水。
  过十万亿土。有七宝树林。故云遥邦上苑。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故云妙质也。至道名所证理。分得果德。是云同慈颜也。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说甚深法。故云感等也。滋繁。言多也。文选云。以蠡测海。
  【科】起行全功。莫能府就也。
  府与俯同。礼记云。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