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答净土
答净土
答。空华巾兔。固全体虚无。肉兔树华。亦从来幻妄。本不推而自破。但在迷而未知。故正幻与如幻无殊。实妄与似妄何别。同居净土。盖即幻即如。即真即中者矣。统而论之。即秽即净。即一即三。毕竟空寂。有何阶限。然虽如是。情见未破。欣厌犹存。应须消除幻妄。证入真常。捐弃秽邦。求生净国。若夫舍垢取净。是生死业。常禅师语使未着在。
问。约心观佛。以妄心。观妄佛。所见之佛即妄也。悟如镜像。如虚空。妄体全真。乃得证入莲品。假如魔化佛身。亦妄也。妄与前妄。无二无别。则此妄岂不即空假中。当体全真。而必欲遣之。遣着何去。
答。别真妄。辨佛魔。一代时教。不得不然。据实而论。真亦不立。有何妄焉。佛且是无。谁为魔者。不见有魔。尚安用遣。如其阴识犹封。未许拨无魔事。楞严所示。谛审思之。
问。昔人云。佛。日也。状佛性者。曰。如杲日丽空。状佛光者。亦曰。如百千日。此日观所繇立也。非生盲人。无不见日。取其观心易成。而诸师舍此。据作毫相之观。疑於故紊观经次序矣。或谓恐吸日精者混之。独不虑黄阙眉间之论。矣门明堂之说。混我中观耶。
答。不观日轮。而观毫相。越次而行。是自有说。良以观门虽广也。而标大主。则言佛便周。佛相虽多也。而表中道。则唯毫是统。盖为夫乐简便而惮繁剧者设也。似乎越次。实则无伤。独慨夫法立魔随。以邪混正。有不可胜举者矣。噫。不但谬解经文。兼复流成世害。吸日月。而纳妖崇以亡身。守印堂。而聚火热以盲目。逼脐气而成蛊满。运任督而结痈疽。祸及良民。殃遗后代。可不悲夫。
问。净土之无女人。恐惑行人也。而观音自净土出。往往化为女人。如所称马郎妇等者。合论指善财所见童女之类。并是慈相。盖地上菩萨。始行慈度人耳。佛心既是慈悲。反於本剎。显威光而不呈慈相。何也。
答。娑婆欲染偏重。故观音即女以转其心。善财差别未明。故婆须现女以通其智。非慈化之谓也。行慈而现女。慈化未行。欲染先炽矣。九莲佳士。始习净心。有女以损善芽。甚不宜矣。
问。末法。般舟三昧经先灭。无量寿经更留。夫般舟所祈见者。此弥陀也。观经所祈见者。亦此弥陀也。谓常行为难。则成观亦难。谓见佛前立为难。则今之习观者。方以日观难成。直观毫相矣。岂有今日难成之观。而法灭时。更易为力也。
答。无量寿经更留住世者。大弥陀经是也。非十六观经也。良以称名易举。观想难成。般舟先观足轮。逆缘而上。亦观经之类耳。佛境胜而凡心粗。难就一心三观。宴安便而勤苦逆。谁肯却坐常行。而六字称名。则三尺童子办之矣。此经偏救末世。岂偶然哉。
问。慈云开理一心。事一心。夫一心穷理。一心作事。是二心互起。如双桴两杵。乱动不休。奚云不乱。若理如事。事如理。彼一心即此一心。则单用一心。有何不可。礼师云。附事显理。又是一种观法。不合曰理观事观。天台教门固如是。慈云乃其后嗣。何独不如是。
答。智一也。而明权实。非裂智以成双。心一也。而说妄真。不破心而为二。观有理事。亦何碍焉。譬之镜像别而不离。水月分而不断。就事而思其理。理在事中。从理而推其事。事非理外。何待两处起念。桴杵乱投故理事者。一而二。二而一。不相似。不相睽者也。况既曰附事显理。则一种而双用。明亦甚矣。慈云之於台教。复何悖乎。
问。十疑论似用不净观为净土因者。向疑无女人。无眷属。不足劝进凡夫。正谓其以不净为净耳。今使了知不净。生厌离心。讵非净土正因耶。然止观称不净观成。未离三界。应是但知世间不净。未知诸天不净。设能了知诸天不净。不识可生净土否。
答。娑婆不净。女人乃其一端。十疑论广说不净。而意重女人耳。但知不净可厌。而不欣净土。未易往生。假令骨观虽成。而不观佛身。难登乐国。不净为净土正因。盖未可也。
问。净土水鸟树林。演说无常苦空无我之义。此殆非了义也。彼佛既欲法音宣流。何不流一圆音。使随类得度。而必此音乎。傥摄定性声闻。来归此土。更作是音。不令旧病增剧欤。
答。无常苦空之法。非局小也。盖是彻上彻下。亦偏亦圆。观夫不生不灭之谓无常。五阴不起之为真苦。菩萨而闻此义。弥广其心。声闻而解此音。顿忘其小。不曰圆音。谓之何哉。
问。处莲胎者。六劫。十二劫。未闻三圣说法。而一由旬内。当不少水鸟树林。彼其下品凡夫。但领无常苦空无我之义。目前色相。一切不取。不取之久。理应销灭。车轮莲质。那得独存。又云如忉利天乐。既受天乐。安保不堕。且若不堕时。何不径修此天之业耶。
答。莲开迟暮。正繇在世之日。不达无常苦空之理耳。向使早明斯理。何得久处莲胞。故知不取色。则金色华开。不取相。则妙相佛现。育莲之道斯在。销华之说奚为。若谓乐比诸天。恐成退堕。不知借天为喻。生净土者。已不欣羡天宫。故虽处乐不迷。志大道者。岂肯便修天乐。或又谓受用既等上天。身位胡居下品。此则正表高高三界。不及下下九莲。证果虽卑。感报已胜。储君尚在襁褓。脱异多官。伽陵未出胞胎音殊众鸟。是故下生犹胜天宫。古训昭然。无容更喙矣。
问。人畏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乃始猛欲求脱。不敢暂息也。一闻横出三界之旨。捷路修行之说。念佛消罪之文。十声往生之愿。便谓有佛可凭。无业足惧。以玫悠悠。竟不得力。而入阎老手者多矣。则莲宗误之也。彼宗教二门。参究甚难。又不许疾见功效。生死二字。常系於心。安得有此。
答。凡人修道。有闻难则止。闻易则行者。有闻难则勤。闻易则惰者。古圣施教。各顺时宜。善用心者。存乎其人而已。念佛一途。直超三界。大悲之极。故启斯门。若夫怠荒成弊。众生自误。非佛误众生也。我欲仁而仁斯至。仁在目前。狂克念而圣斯成。圣非遥远。是亦以易误人乎。若夫一言顿悟。立地成佛。宗门言易。抑又甚矣。安得亦谓之误。
问。丰干。弥陀化身也。寒山拾得。文殊普贤也。弥陀之现。不领观音势至。而挟文殊普贤以游。至所属词。又多宗门语耳。将无以念佛观佛为局。而转如来禅成祖师禅乎。抑常寂光土之人。匪是莫繇接乎。
答。观音势至。固称日侍导师。文殊普贤。何曾暂离安养。故释迦乃娑婆化主。会有观音。黄蘖非儒教宗师。席延裴相。融通摄化。宁有定乎。至谓语涉宗门。似乎更翻净业。殊不知九莲华蕊。枝枝开迦叶之颜。七宝栏楯。步步入善财之阁。八楞毫相。楞楞观中道真诠。六字名称。字字示西来密意。何待转小为大。变局为通。然后接彼上根。演斯玄化。故知念佛一路。即是入理妙门。圆契五宗。弘该诸教。精微莫测。广大无穷。钝根者得之而疾免苦轮。利智者逢之而直超彼岸。似粗而细。若易而难。普愿深思。慎勿忽也。
答净土四十八问(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