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答净土
答净土
问。或想六字在我身分。一一历念。此与安般数息。同一摄心。云何不许。斥为外道。又今时莲宗。坏於白莲等教。宝鉴所载。仅其二三。未尽举也。向使佛说经时。既证六方广长之舌。复示百种波旬之状。庶谶同禹鼎。魔息阎浮。而不虑此。果何说乎。且即今其说最炽。其害甚深者。为是那种外道耶。
答。安般。乃借息观心。全殊炼气。历念。则着身求效。固是邪宗。宝鉴深呵。他书竞斥。千形万态。莫可具陈。法弱魔强。末运应尔。佛曾悬记。非不虑也。若即今炽然为害。则有所谓十六字经。气气归脐者。尽力追奔。直至丹田者。蹉认谁字者。谬解南无者。若斯等流。如鬼如魅。全无意况。西天九十五种之所不收。此方儒道二教之所不摄。野火烧空。久之自灭耳。又何足谓之外道乎哉。
问。今之迷者。犹背烛而坐。回首无不见烛者。彼一念缘佛。便应见佛。如必念之熟而后见。将回首见烛者。亦必瞪目熟视。久而后见哉。向令佛设善权。念佛时。随念见佛。停心绝念。及与杂念时。便尔懵然。斯人人念佛矣。安有阐提耶。
答。太阳日日当天。而戴盆不觉。明镜时时对面。而瞽目无知。念佛之人。念念与弥陀相接。而自昧自迷。何以异於是。良以心水不清。佛月不现。众生自咎。於佛何尤。且明烛在背。回首几人。指点徒劳。坚然强项。乃责佛之难见。亦独何欤。
问。黄帝内经。明大惑之病。谓目中无端。忽有所见。是也。今学人於本无中。忽有所见。与见鬼何别。又云。将死之时。乃得接引。所谓时衰鬼弄人。舍身而随之。不亦大惑欤。顾称见惑思惑。一切惑繇是破焉。世人安得不惑。
答。无故而忽见。安得非邪。昔观而今成。安得非正。盖因果之常理也。净业学人。应须平日考因果之根原。辨邪正之微细。至於临终所见。魔佛显然。谁足为惑。如观立佛而现坐佛者。魔也。正报依报。不与经文符合者。魔也。以空观空之而隐者。魔也。苟为不然。则净心成就。净境现前。接引往生。训垂金口。安得与无故忽见比耶。
问。经云。剎中有诸天世人之异。此中既无日月风雨之司。诸天当何所职。又无营求衣食之苦。世人当何所为。合是摄来人天。良以化形丈六八尺。见证贤位圣位矣。更出旧名何也。
答。人天念佛。皆获往生。欲示生因。犹存旧号。并是无为侣伴。禅寂生涯。何必上主天曹。下营人事。如此世界中耶。
问。法藏之发四十八愿也。曰。不得是愿。誓不作佛。今法藏之作佛。经十劫矣。其得誓愿久矣。然尤亟亟然引众生而归之。若填河塞井然似繇未满愿者。何也。愿之未满。不可言得。愿之未得。不应作佛。岂作迹佛之后。又愿度生。至其涅盘而归本佛。始真作佛耶。
答。菩萨之道。方其在因地也。则从因至果。及其居果地也。又带果行因。是以得愿而心如未得。弘愿繇称作佛。而不住佛边。真佛斯在。岂比人天小行。罗汉偏空者耶。若曰迹佛度生。唯涅盘乃成真佛。则古佛涅盘。皆同断灭。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复云何通。
问。或云。西乃天倾物老之方。人死念绝。乃得生彼。又云。天倾之处。地为有余。有余。则能广容往生之众。又云。庚辛属金。金不变坏。以示不退转之义。又云。万物以西而成百果皆实於秋。行人东方行因。西方证果。窃为往生乃是生机。何不入东方生物之府。而反入肃杀之地。若标第一义谛。何不直於中央摄入耶。无乃但论一时当机。所谓西者。无所取义欤。
答。如来一语。多义攸含。但邪正殊途。理应拣择。若云念绝。则念绝谁生。若云地容。则地容有限。金性不变。秋位司成。二义为近。据实而论。亦不尽然。盖虚空无尽。世界何穷。今此极乐之邦。东观则西。西观则东。南北二方。亦复类是。释迦劝往。故说西方。别佛赞生。必标他向。那得执西立义。胶固不融。不然。童子徧参。何复南为正位。药师示现。乃令东亦净方。但归心一处。专念斯成已耳。
问。兜率。弥勒宫也。昔人往往发愿求生。具有仪法。至唐道昂。专修西方。而临终兜率来迎。夫兜率可不愿而致。西方似亦可不愿而致矣。又或誓取铜轮。反得铁轮。誓取金台。反得银台。则誓取西方净土。反得东方净土。亦未可知。
答。十善戒定。生天之正因也。发愿回向。生净土之正因也。故生天者。容有不资於愿。而生净土者。无愿则不成也。盖净土非无善力。而愿乃居先。生天亦假慕求。而善为之主。世有初修天业。后知非。而一意西方。是以殁现玉京。俄隐迹。而重彰佛国。正专求之所感。岂漫修而可成。至如铜铁未符。金银稍隔。则是求上仅得其中。然而终竟必如其愿。志西方而功未就。要於人天善道受生耳。若能纯一用心。坚诚发愿。西则必西。何东生之足虑。
问。忏中所礼佛。乃尽三世。而所念佛。独一弥陀。固谓三世诸佛无称名之愿耳。然弥陀亦有多名。具在经中。随取一名持之。得否。据小弥陀经。翻为无量寿。无量光。而观经独称无量寿者。岂能观之智。所观之光。即为光耶。六方佛中。其西亦有无量寿者。即是此佛自赞否耶。
答。如来名号。诚曰多端。但取偏熟众生耳根。於中实无差别。惟彼弥陀之号。普徧十方。故令称念之人。皆归一致。且无量寿是唐言。阿弥陀乃梵语。而寿量现等虚空。光明自徧宇宙。举体该用。但云无量寿足矣。若夫十方诸佛。核之历有同名。释迦尊称。多之至於无算。极乐教主。何独不然。非佛自赞。亦无疑矣。今时有人执念释迦而不念弥陀者。自以为是。拗众称高。噫。释迦使汝师弥陀。而汝不从教。譬之子违父命。而不就明师。虽日呼其父。安得不云忤逆。
问。观音绍位时。彼世界中。固知必念彼佛之号矣。不知法藏当时念何佛名而成净土。使其无所念。固不当以己之所不为者强人。使其徧念诸佛。尤不当使人专持而独私於己。又复此门之开。自弥陀始。则诸佛何以徒知赞羡。而闭其门。略不为众生地耶。
答。古佛出世。已经无量。则后佛之念先佛。谁复能数计而知。但当机教主。开启法门。必出自一佛之口。犹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耳。非诸侯之不言念佛也。且法海无边。非谓止念佛。而更无诸教。化门不执。岂必行诸己。而然后教人。就使弥陀不念古佛。令众生念已何妨。譬孔子学无常师。为万代宗师奚碍但当专念焉用多疑。
问。彼佛寿命。所谓河沙劫石。浩浩渺渺。非二乘能知者也。若曰复有观音绍统。是无量而有量矣。佛厌众生耶。众生厌佛耶。佛厌众生。则非佛。众生厌佛。如法华所云。则观音之开普门久矣。似非喜新者之所乐从也。将弥陀涅盘之后。亦有正法。像法。末法。而观音之补位。同弥勒之降生乎。
答。无量有二。一为无量之无量。法性等於虚空是也。二为有量之无量。虽有绍继。而人天莫数。是也。疑者谓释迦诱迷邦诸子。故现无常。弥陀统净土诸贤。正宜永寿。其涅盘也。似厌众生。然而净土众生。已能悟佛身之常住。非比娑婆凡品。率皆认迹灭为真亡。无去无来。非新非旧。生彼国者。尚不明此义乎。是则子克家而父退休。臣有德而君禅位。繇众生不疑无佛。故佛身权示舍生。纵入涅盘。奚得称厌。若夫位有补处。则彷佛龙华。法无正末。则迥异娑婆矣。
问。极乐之乐。从情识生。三禅而上。已不耽乐。九品之内。顾复求乐。何也。若云寂灭为乐之乐。岂必缘衣食自然。无有众苦。而得名乎。若云净土唯心。心体常乐。何为又言观佛心者。大慈悲是。
答。极乐虽接凡情。其实有二。一者对苦说乐。无有众苦。故名极乐。二者称性说乐。无苦无乐。故名极乐。此之真乐。岂情识之拟耶。又声闻以寂灭为乐。大圣以慈悲为乐。则大慈悲心。非即常乐乎。而世人以戚戚言悲。抑末矣。
问。诸秽者。善权之必资也。昔宣师持律甚严。化佛数以秽破之。窃意净剎中人。皆繇精戒而生。佛於此人。正宜徧示秽相。破其执情。柰何更示净相。将非以水济水乎。若曰此人定业应尔。则所谓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者。何人欲。何人变也。
答。诸佛善权。合宜则用。有宜逆破者。有宜顺成者。各随其机而已。娑婆苦界。先以苦而折摧。安养乐邦。合用净而摄受。要使故习永离。善根纯熟。何得遽以秽破。遂令鄙吝复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盖为此也。直俟忍力坚强。然后回入染乡。利生接物耳。今粗心比丘。未成一德。先试诸艰。触涅而缁。良繇自取矣。
问。一人作佛事。诸佛应尽知。十方佛来迎。是人何所向。诸佛本同。迹同。种种皆同。念佛者。合是十方诸佛同来接引。此独一方三圣往迎。必其念时。所见偏浅。
答。诸佛虽能徧知。而赴机不乱。一佛既勤专念。而感应自符。修净土者。就使诸佛齐彰。亦必有主有伴。弥陀独显。化佛云从。因果法尔如然。非是偏浅所致。
问。涅盘云。释迦亦有净土。本我导师。在彼末法。最后诚言。可无信受。便尔六时但念迦文。生难胜国。岂不当机耶。释迦极赞弥陀。合如其愿。既生彼已。遣我承事弥陀。亦复何碍。
答。诸佛谁无净土。弥陀亦有秽邦。良繇土土交资。佛佛互赞。如世易子而教。犹华接干而生。妙用微权。不可思议。恶知难胜。非即清泰之乡。安辨瞿昙。得无法藏之后。但遵现教。毋用他求。
问。有云大彻大悟人。不妨更见弥陀。既已不历诸位。立地成佛矣。以佛见佛。犹以知知知。此一见为是参。为是证。意者权示榜样。又或理既顿超。身犹凡下。往获妙用。乃可度生耳。
答。凡夫心始得悟。见处与佛相齐。菩萨行实无边。功能去佛犹远。不妨再依古佛。重受新闻。且证且参。何穷何尽。昔人谓离师太早。不能尽其妙。况离佛乎。若执三祇熏炼。是藏教小乘。而弱羽狂飞。失利多矣。可不慎诸。
问。即净即秽。即秽即净。西方此土。不踰分寸。生而即无生。去则实不去。今曰弹指。曰一念顷。曰屈伸臂。此已约时。便似举足移步。虽云极速。犹是两途。
答。执谢惑销。纵使路阻千山。而融通不二。情关识锁。就令速超弹指。而判隔弥深。今学人唯图句语尖新。喜谈即秽即净。不知头没九渊之下。谓天壤无殊。身沈鲍厕之中。谓熏莸不别。良可哀夫。
问。执途之人而问之。皆曰。念佛。耳之。则口称。非心念也。诘之。则曰。心口相应云。夫心口相应斯成声。因心而动斯为念。安得以声为念乎。或谓万法唯心。何声之非心耶。然则钟鼓琴瑟之鸣。亦是念乎。几矫乱矣。
答。钟鼓虽含洪韵。非叩不鸣。琴瑟虽具妙音。无指不发。钟鼓琴瑟。譬唇舌之外张。若击若弹。似心念之内动。如其绝念。从何发声。是以寐语喃喃。亦繇梦想。岂得佛声浩浩。不自心源。但世人任运称呼。不专不切。初则藉念成声。顷则随声乱念。名曰相应。实不相应耳。天如有言。口与心。声声相应。心与佛。步步不离。如是念佛。其庶几乎。
问。善财之参德云。始知念佛法门。及南过百城。五十四参而见阿弥陀佛也。则三昧成矣。他日文殊现身竹林。但令人念阿弥陀佛。夫以善财位臻十信。文殊何不径指即见弥陀。而顾使周历百城乎。彼学人未南询而輙议西归者。太早计乎。
答。始参而教念佛。则从源以及流。周历而见弥陀。则繇末而归本。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是故南询而后西返。岂曰迟还。往生而后徧游。何云早计。医王发药。标本随宜。操纵微机。固凡情靡测矣。
问。总摄六根而念佛。此势至语也。念既从心与意之所生。则凡为愿者。回向者。礼者。忏者。一念蔽之矣。世无心外之愿。与心外之回向礼忏也。夫一心念佛。而是佛所发之菩提。即愿也。专向是佛。即回向也。南无。即礼也。一念消生死之罪。即忏也。余可例知矣。念佛有何不足。而纷纷使心乱哉。
答。一心清净。是为理观内明。五体翘勤。乃曰事忏外助。直观本心。非不径要。而末法众生。慧薄垢重。须假理观事忏。内外交攻。庶得定就慧成。死生速脱。但今人惟存事忏。理观全荒。何况外饰虚文。中无实悔。反令清信男女。纷纷乱心。背普贤之愿王。乖慈云之本制。嗟乎伤哉。弊也久矣。
问。观经言。观佛心者。大慈悲是。世人若能放生戒杀。仁民爱物。以至九类众生皆灭度之。而不作灭度想。遂与法藏之心契矣。且又不违释迦观心之训。柰何取观身与称名之粗迹。而反以佛心为助缘耶。
答。念佛有二。一者念佛心性。二者念佛身名。念心性者。见真佛也。不妨觐光明相好之佛於西方。念身名者。见应佛也。亦能睹自性天真之佛於象外。本迹双举。理事同原。心性良非助缘。身名岂云粗迹。今五部六册之徒。藉口无为。拨空因果。障人礼像。嗤彼称名。古德有言。人人丹霞。方可劈佛。个个百丈。始可道无。其或未然。入地狱如箭射。
问。空华巾兔之类。世所谓幻妄也。一切依正之报。世所谓实事也。佛言实事俱是幻妄。则空华巾兔。又当何名。藉令彼之实事果为幻妄。其形状了了虚伪。一空华巾兔可矣。安俟推破。始知幻妄。是故有幻者。有如幻者。有妄者。有如妄者。彼同居净土。幻妄耶。如幻妄耶。全妄是真。全幻是中。同居秽土。即同居净土。同居净土。即上三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