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庵法师语录


  梅芳法师往生传

  师讳明宏。杭州人。幼年父母为纳妇。逃之出门。其母哭之失明。父母亡。出家剃发於绍兴河桥之弥陀庵。寻事参访。习天台教观。坐禅苦行。颇有省发。后阅藏於天台万年寺。昼夜翻阅。久之两目俱盲。乃曰。此吾害亲之报也。自是一心念佛。寒暑无间。尝语人曰。我因失明。得大利益。居无常处。囊无长物。所得嚫施。随施贫乏。讲经不用注疏。纵口任心。诙谐间出。得意者善之。岁丁未九月。余於梵天寺起念佛七。师适寓广严庵。因招之入社。时师患痢。日数十徧。然念佛未尝少懈。七期毕。师往无锡斋僧馆。病转剧。忽一日徧告檀越期以明日将行。众如期而至。师即起坐念佛。合掌而逝。
  赞曰。师与余知交最久。余尝断师必生西生。何以知之。盖师具三真。谓真解脱。真乾净。真精进故也。然虽言之。尚未有验。丁未冬。一元师从吴地来。述其坐化之事。因喜曰。余言验矣。

  圣眼上人往生传

  师讳明德。海宁人。俗姓马。四岁出家梵天寺。十六剃发。自幼性情孤僻。不好世务。唯读书吟咏。所居一室。萧然无长物。年三十六。将往律堂求戒。忽得喘疾。遂不起。有徒孙一苇延余及数友在寺结社。开净业堂。堂之左即师卧室。日闻钟鱼念佛之声。恒默随之。逮病笃。自知时至。乃命徒孙延众师至床前。高声念佛。少顷命止之。向余曰。愿师为我开示。余告曰。汝当尽舍万缘。一心念佛。万劫死生。只今脱去急宜着力。师遂同众念佛。复发四宏誓愿。语极恳切。至夜分。佛声方毕。才举观音圣号。即转身张目而逝。时雍正七年腊月二十六日也赞曰。昔东坡临终。径山禅师告曰。端明莫忘西方。坡曰。西方不无。但个里用力不得。今师乃能用力如此。可不谓难乎。人皆谓师年方强壮。有志未遂而死。莫不惜之。岂知一生净土。无志不遂。无愿不获。非唯不应惜。实所当贺。呜呼。贤矣哉。

  念佛规约(并引)

  夫生死海深。非念佛莫能济度。菩提路远。非净土孰可依凭。然苟非精进。念佛无自成功。未得一心。净土何由可到。今则三七为期。六时无间。四方善友俱集。一时胜会宏开。第恐懈怠易生。精勤难致。若无约束。何以策我身心。不有规模。何以生他敬信。谨酌事宜。略陈条列如左。
  五更闻钟声。一齐下单。洗面后齐集大殿念佛。无得晏卧不起。避懒偷安。  明相既出。即用粥。粥后嚼杨枝毕。即入堂持佛名。候一寸香过。起身经行。打大木鱼。至香余一寸。即归位坐。默然而止。少顷用茶毕。打小鱼子两下。方可起身抽解。  粥后三枝香。用小食。四枝香。用午饭。克定时候。不宜错误。  坐香过一寸。二人起身行旛巡香。少顷。鸣鱼引磬二人亦起身巡香。有昏沈者。即持旛与之。令其行香执旛遗睡。如是展转。递相警策。至香余一寸。鱼磬二人先归本位。次行旛者至佛前问讯收旛。然后各归本位。  佐食菜蔬。以四菜一汤为准。  午饭后六枝香。用晚粥。明相既没。念佛六枝香。俟第六枝香将半。即向上长跪。称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各满百声。诵少净土文。礼佛十二拜。归单养息。余日例此至第七夜诵西方发愿方。礼佛四十八拜。余日二七亦例此。  临睡入观。称佛千声。即默念佛名而卧。  经行趺坐时。睡眠时。及大小便利时。不宜杂话。  坐香。过二寸香不归堂者。即移蒲团在佛前。跪香一枝。  昏沈时行旛至。不起身者。跪香一枝。  不得出外闲游。归寮养息。及交头接耳。杂话戏笑。有犯者跪香一枝。  会中有老病者。自应方便随顺。不拘常例。或随喜念佛。暂来即去者。亦不在此例。  设有病缘。当告假不得随意自便。  众中或有去就乖角。语言相争。揽群乱众者。即移单出堂。  每一七完。养息半日。或静坐。或睡眠。俱默念佛名。切忌闲游杂话。  每日巡照师各寮巡察放逸。每夜击板念佛。以警策睡眠。
  以上条约。有犯者。悦众师应举。举而不服者罚。知而不举者同罚。跪香一枝。

  净业堂规约(并引)

  夫生死海深。非念佛畴能济度。菩提路远。非净土孰可依凭。然苟非精进。三昧无以成功未得一心。九品安能自致。今以三年为限。数子同居。但专持乎六字洪名。唯致力乎一心不乱。第恐时长行久。懈怠易生。实丧名存。劬劳徒设。不加鞭策。无以约束身心。必有条章。方能齐一彼此。幸相规而相劝。无争我以争人。俾净业速成。华台早就。见弥陀於现在。证三昧於此生。诚如是。则所愿不虚矣。谨立规约如左。
  每日课程。十时念佛。九时作观。一时礼忏。虽大寒大热。无得暂亏。  黑白半月诵菩萨戒本。朔望日讽梵网经。经毕。长跪诵发愿文回向。  凡遇佛降生日。成道日。涅盘日。及僧自恣日。俱宜设供献佛。随力为之。  每年新正起念佛七。祝延  圣寿。腊月起七。以济年终被杀众生。  每夜黄昏候。到大殿施食。持变食真言四十九徧。念佛千声。以济鬼神。  每日念佛受斋。俱搭衣朔望日午饭应持钵。非时食戒。佛制最严。宜并持之。  宜禁止游行。不得出寺观望。入城闲走。除为父母师长看病因缘。或可暂时告假。余俱不可。  告假须克定日期。若过期还者罚跪香。或托事延缓。久假不归者。各宜自便。  宜谢绝迎送。尊客相看。略叙道话数语。寸香之外念佛而已。若有问法因缘。不在此例。  宜屏弃杂务。凡经书笔墨诗偈文字。一切置之高阁。不应重理。  不得应酬人间佛事。纵施主到山讽诵经呗。不宜辄许。设不得已。祇可礼弥陀忏。念佛而已。  堂中除念佛外。一切不应杂话。纵有要事问答。亦宜低声。  念佛昏沈时。用小旛一首巡香。互相警策。  昏沈时。行旛至不起身者罚香。有过不忏悔。屡谏不止者罚香。动气发粗。彼此斗争者同罚。一人忍。一人嗔。嗔者罚香。  凡有过。宜互相规谏。设有违诤。即应忏悔。不得隔日隔夜隔时。  无故闯寮聚谈杂话者。罚香。非要事。止静不归堂者罚香。  朝莫课毕回堂。维那合掌厉声。念呵责铭。以诫策我。我当长跪佛前。合掌承受。

  省庵法师语录卷上
  省庵法师语录卷下

    净业学人 彭际清 重订

  劝修净土诗

  实贤谫劣庸僧。褊卑陋器。本无大力。仰承前辈宗风。时有好怀。独结西方净愿。虽躬行不逮。原无实得於自心。而兼济未忘。乃有愚衷於此世。原夫净土一门。理极顿圆。事诚简易。在因强而得果疾。用力少而成功多。浅之则夫妇与知。深之则圣贤莫测。三根普被。万类均收。捞漉苦海之鱼。信为巨网。挽回末法之证。的是奇方。离斯捷径。出生死以奚从。舍此法门。脱轮回而何日。但今时泛念者多。深信者少。或有诃为着相。贬作小乘。并由不读教文。祇是任凭胸臆。岂知中天调御。开金色口以丁宁。十方如来。出广长舌而赞叹。文殊普贤。尚有求生之偈。马鸣龙树。亦有愿往之文。至於智者永明之辈。中峰天如之流。并是教祖禅宗。莫不垂文着论。阐明至理。深劝后人。奈何末代凡夫。钝根浅识。乃欲远胜古人。置之弗屑邪。实贤因此感慨。尝欲发挥论议。解释疑情。於乙未秋。着诗三十首。一时草草付工刊版。惜乎理未周圆。事多疏漏。每欲从事添削。不遑下手。戊戌夏。依绍昙老人於隆兴精舍。学律安居。听经坐腊。自恣既竟。同学摄兄踊跃赞叹。怂[涌/心]卒业。由是芟其繁芿。补其阙略。理随事广。语逐文多。不觉信笔任心。盈编成册。於中铺陈依正。描写庄严。广破群疑。深彰一理。指示工夫以知操守。分张品类以劝从行。于是总陈三教。别派众流。所谓仕隐工商。渔樵耕读。乃至苦乐闲忙之辈。生老病死之人。莫之皆导以念佛。示其往生。凡一日二六时中。每年十二月内。无时非念佛之时。无月不思归之月。所以一其念。专其志也。夫信是道原。故首标依正以起信。疑为信障。故次释人情以破疑。疑障既除。信心堪发。信心既发。正行斯遵。故授之以工夫途路。非徒自善。尤宜利他。语贵随机。事须逗巧。故分之以品第人论。然有行无愿。终不往生。有念无观。亦难见佛。故受之以恒时运想。频月致怀。末则总叹娑婆之苦。同归净土之乐。伸明信愿。结劝往生。盖净土法门。不出信行愿三。故为次第如此。诗成。新旧共得一百八首。虽非法海之全珠。亦是义山之片石。文诚粗疏。语颇切实。伏乞观者知我苦心。鉴兹不逮。略其词而察其意。行其事以践其途。庶几同脱苦论。尽超乐土。幸勿因人废言。狥名弃实。是所至望。
  我教原开无量门。就中念佛最为尊。都融妄念归真念。总摄诸根在一根。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如来金口无虚语。历历明文尚具存。
  一入西方境自融。双眸顿觉医销镕。无边剎土光中现。徧界真身象外逢。华衬玉栏红隐隐。树含金殿碧重重。色空泯合浑无寄。镜像分明绝点踪。
  境胜由来道易修。多生习气一朝休。盘中甘露珠圆转。树上摩尼水倒流。碧玉莲台承足稳。真金华瓣衬身柔。三车已息驰求念。露地安然坐白牛。
  瑠璃地上绝尘埃。晏坐经行亦快哉。锦绣织成行树叶。丹青画出众楼台。漫空华雨诸天下。徧界香云大士来。何处忽生新佛子。芙蓉又见一枝开。
  土净能令心自空。无边妙色现其中。千灯五照身光映。十镜交辉佛土融。珠网重重悬宝树。天童历历在华宫。龟龄鹤算浑闲事。直得虚空寿量同。
  称性庄严非外得。天然果报自无穷。一尘徧入诸尘里。万法全收一法中。华映玉池人倒影。身游佛国地俱空。色心依正原无碍。但得情忘境自融。
  琼枝瑶草色长新。别有乾坤世外春。红藕华藏金砌鸭。绿珠帘映玉楼人。尘沙莫计声闻辈。海水难量大士伦。博地亦能容入会。何时得与圣贤亲。
  寂静身心自偶谐。寻常历览兴无涯。金幢倒映瑠璃地。玉砌平铺玛瑙阶。自有好华堪供佛。更无尘事可干怀。何时得遂平生志。坐对鸳鸯水上排。
  我佛慈悲相好身。随机应现不同伦。尽虚空界元同体。极一微尘总是真。迭迭髻螺山顶绿。弯弯眉相月钩新。七重树下金莲上。处处追陪二大人。
  相好凡夫皆具足。六通无碍异常伦。直将果用为吾用。不改凡身作佛身。(净土一生成佛。更无中阴入胎之事。唯除愿力欲往他方世界度众生者)周顾十方同指掌。徧游诸国似比邻。回观此土修行者。龌龊生涯太苦人。
  彼方殊胜事无穷。依正由来总不同。刬尽青山铺碧玉。收乾沧海出虚空。法音自演风柯里。妙义频宣水鸟中。诸佛众生同一体。互相周徧尽圆融。
  净土因何独指西。要令心念有归栖。一门入后门门入。初步迷时步步迷。直就下凡阶上圣。不离烦恼证菩提。莲华胜友应相待。何日归来手共携。
  如来本愿非虚诳。称我名皆到此中。(大弥陀经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莫患棘墙(三界)无客住。只愁枷锁(贪爱)几时空。(或曰。若世间人。皆往西方。则此方谁住。故以此喻晓之)百川归海水宁溢。万国朝王地岂穷。(或曰。若世间人皆往生。则众生甚多。彼国如何容受。故以此释之)易往无人真可惜。不知何事恋樊笼。
  人传天竺是西方。(世传。西方去此十万八千里。是错认五天竺国。为西方也)天竺支那在足傍。(天竺人呼东土为支那。天竺支那同在南瞻部洲。足迹可到)莫向泥涂分净秽。(同居五浊。宁分净秽)休从火宅辨炎凉(同居三界。奚别苦乐)三千世界非吾土。(四大部洲。须弥山。六欲天。各满一千。名小千世界。千个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千个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总此三千大千世界。名为娑婆世界。皆释迦牟尼一佛所化之境也)万亿乾坤是故乡。(极乐去此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去去莫愁途路远。不劳弹指见空王。(天台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
  莫说西方为譬喻。(有人云。西方是譬喻之说。乃诱引凡愚为善。非实事也)须知名与实相应。譬甜似蜜非无蜜。喻冷如氷却有氷。槐国阿谁招客去。蜃楼何处劝人登。如来大圣成虚妄。谤法愆尤忏未曾。
  人言肃杀是西方。死后身空堕渺茫。(有人云。西方是肃杀之气。人死归空。生气殄灭。即是西方。岂真有西方可生乎)身毒应无生博望。(身毒即天竺国。汉博望侯张骞。曾至其地)岐山那有活文王。(岐山在西夷。文王所生之地)众诸侯各朝天子。(问何故极乐在西。答极乐非定在西。但对东言西。譬如天子所都。名曰长安。诸侯朝天子。四方来者不一。东方来者。则曰长安。在西西方来者。则曰长安。在东长安。定有东西乎。弥陀所都。名为极乐。十方菩萨皆愿徃生。东方生者即言极乐在西。西方生者即言极乐在东。极乐定有东西乎)四大洲殊睹日光。(四大洲。谓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殊睹者。日月环绕须弥山。照四大洲。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北洲半夜。四洲人并指日出处为东。日没处为西。则南洲西方。即是西洲之南。北洲之东。东洲之北矣。方位宁有定乎)但得往生休恐怖。应知寿命实难量(大弥陀经云。我剎中人寿命。皆无央数劫)都言念佛是愚夫。得作愚夫亦己夫。龙树辩才还拙否。(龙树菩萨造毗婆沙论。发愿徃生)文殊智慧是虚无。(文殊菩萨往生偈云。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主人底事凭居易。(东坡诗云。乐天不是蓬莱客。凭仗西方作主人)公据何人问大苏。(东坡南行。唯带阿弥陀佛一轴。曰。此轼西方公据也)寄语聪明宜念佛。阎君应不爱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