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清珠集
清珠集
护身符
适百里者宿舂粮。千里者三月聚粮。况十万亿剎之极乐国乎。不豫办於平生。而欲袭取於俄顷。未审仓皇呼吸时。能具诸葛观鱼安石围碁手段。了大敌否。如泥恶人十念往生之语。不妨放宽眼下。恐经文理固可信。亦是如来万不得已。垂手之苦言。非便以西方作此辈护身符也。且人情莫不好胜而恶劣。独於此事。甘以下下自许。亦殊可悯。
三疑
念佛人临终有三疑。不可不慎。一疑。我生业重。修行日浅。恐不得生。二疑。有心愿未了。及贪嗔痴未息。恐不得生。三疑。我虽念佛。临命终时。恐佛不来迎接。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今以三说。消彼三疑。一曰。业本虚妄。心净即空。业重不必疑。二曰。情同梦幻。醒归何有。自肯息机。贪嗔随断。不必疑。三曰。功专念切。自心佛现。佛不来。不必疑。
四关
凡夫虽有信心念佛。或宿业障重。不免病苦。若因此悔悟。身心投诚皈佛。自生净土。无智之人。道念不坚。却言。我今念佛。而有病苦。反谤弥陀。只此一念。径入地狱。一关也。或平日口谈净土。心恋娑婆。不种出世善根。惟求俗缘利益。临终遭病。怖死贪生。妄信师巫。杀戮生命。祈祷神鬼。缘此心邪。无佛摄护。流浪三途。二关也。向持斋戒。或因服药。或被劝逼。破戒用荤。此人无决定信。丧失善根。三关也。临终时系念家财。爱恋眷属。心放不下。失却正念。致堕鬼趣。或托生虫兽。守护家庭。宛如生日。四关也。故杨提刑言。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诚哉是言。修净业者。要於平时。考究平时。打点临期不昧。全身放下。念念弥陀。但能坚此一念。便可碎彼四关。
七分得一
所谓十念往生者。乃生前自念十声。非死后请人念也。生前自念者。临命终时。佛与菩萨。自来迎接。故必生净土。身后请人念者。未可知也。经云。身后人为作功课。七分得一。生前自作者。得千百倍报。
不得念
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往生。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缘。方遇知识。劝得念佛。此等侥幸。万中无一。若得病临死。风刀解体。四大分离。众苦逼迫。忙怖张皇。不得念佛。更饶尔无病而死。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怕死。扰乱胸怀。若是俗人。兼以家私。未明后事。未办妻啼子哭。百种忧煎。不得念佛。更饶尔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医。祈祷忏悔。杂念纷飞。不得念佛。更饶尔未病以前。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困顿龙锺。愁叹忧恼。只向个衰老身上。左右安排。不得念佛。更饶尔未老以前。正是少壮。正好念佛之时。稍或狂心。未歇俗务相关。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不得念佛。更饶尔清闲自在。有志修行。稍於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断。忽然些子境界现前。一个主人随他颠倒。不得念佛试看老病之时。少壮清闲之日。稍有一事在心。早是不得念佛。况待临终时哉。
预修
世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逢。故无劝念之理。二者业苦缠身。不遑念佛。三者偏风失语。不能称佛。四者狂乱失心。注想难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六者遭遇虎狼。惊惶仓卒。七者临终恶友。坏破信心。八者饱食过度。昏迷致死。九者战阵斗狠。奄忽而亡。十者忽坠高岩。伤坏性命。此十种人。临终断然不得念佛。应须预修。令净业成就。纵有难缘。必蒙佛救护也。
贼去关门
求医服药。初不相妨。只能医病。不能医命。求神祈福。但增罪业。大命若尽。小鬼柰何。空自慞惶。俱无所济。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鸣锺。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死门事大。须是自家着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
[谷-禾+牛]牛乳顷
唱一声而罪灭尘沙。具十念而形栖净土。拯危拔难。珍障消冤。非但一期暂拔苦津。托此因缘。终投觉海。故经云。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云。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以用施佛。不如有人於后恶世。称一佛声。其福过彼。又云。四事供养一阎浮提一切众生。功德无量。若有众生。善心相续。称佛名号。如一[谷-禾+牛]牛乳顷。所得功德。过上不可思议。无能量者。
苦乐相比
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今以娑婆对比之。此则血肉形躯。有生皆苦。彼则莲花化生。无生苦也。此则时序代谢。衰老日侵。彼则寒暑不迁。无老苦也。此则四大难调。多生病患。彼则化体香洁。无病苦也。此则七十者稀。无常迅速。彼则寿命无量。无死苦也。此则亲情爱恋。有爱必离。彼则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苦也。此则仇敌冤雠。有冤必会。彼则上善聚会。无冤憎会也。此则困苦饥寒。贪求不足。彼则衣食珍宝。受用现成。此则形质寝陋。六根多缺。彼则端严相貌。体有光明。此则轮转生死。彼则永证无生。此有四趣之苦。彼无三恶之名。此则荆棘坑坎。高下不平。土石泥沙。秽污充满。彼则黄金为地。宝树参天。楼耸七珍。花敷四色。此则双林已灭。龙华未来。彼则无量寿尊。现在说法。此则观音势至。徒仰嘉名。彼则与二上人。亲为胜友。此则群魔外道。恼乱正修。彼则佛化一统。魔外绝踪。此则媚色妖淫。迷惑行者。彼则正报清净。实无女人。此则恶兽魑魅。交扇邪声。彼则水鸟树林。咸宣妙法。二土较量。境缘迥别。劝进世人。津津有味。顾不向乐邦而踊跃哉。
无非是善
求生净土。是身后之事。而大有益於生前。盖佛之教人。无非是善。既以求生净土为心。凡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其现世则可为君子。人敬之。神助之。福禄可增。寿命可永。其次为业缘所夺。虽不能专志於此。然恶缘由此而省。善缘自此而增矣。其次不知礼义所在。刑罚可畏。惟气力为尚。势利是趋。苟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省己。而自咎所为。虽不能皆合於礼义。其肯复陷於罪罚乎。
取验
既学专修。当求灵验。尔今日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更有几日。须在目前。便要见佛。只如庐山远法师。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顶。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得见佛。少康法师唱佛一声。众见一佛从口飞出。唱佛百声亦然。如贯珠焉。此等灵验万万千千。尔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与佛无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戒之戒之。
远魔
惟此法门。因仗佛力。修则必成。无复魔业。永不退转。非但远魔。亦於人间一切县官口舌。是非患难。水火盗贼。恶人凶事。乃至虎狼虫兽。鬼魅妖精。不吉祥事。不能侵害。又不为一切疫痢。伤寒痈疥。眼耳鼻舌。诸病所恼。如其愿行无亏。皆能排遣。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嗔心贪火。虽有佛力。盖是自咎不能救也。
七胜
念佛功德。有七种胜。一词少易行胜。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切人可念故。二念缘佛境胜。一心缘念佛身相好。净国为境故。三离难获安胜。诸佛菩萨加护念佛者。无诸患难。安庆吉祥。四称名灭罪胜。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五持念获福胜。称佛一声。胜四天下七宝供佛及阿罗汉。六果感见佛胜。众生念佛。必定见佛。七亲迎往生胜。化佛菩萨放光。迎接行者。往生净土。
高声念
高声念佛。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徧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
劝修福报
能劝一人修净土。以此善缘。可以消释罪恶。可以增崇福寿。可以追荐亡灵。可以庄严净土。况劝至五人十人。若转以相劝。法施广大。福报无量。故劝修偈云。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
礼佛
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获十种功德。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佛所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人亲附。七诸天爱敬。八具大福德。九命终往生。十速证涅盘。
不修十失
佛示净土修行之法。令一切众生。速超生死。而障重之人。不肯进修者。有十种失。一不信佛言。二不遵圣教。三不信因果。四不重己灵。五不求升进。六不亲善友。七不求解脱。八甘受轮回。九不畏恶道。十甘同魔类。反是而修之者。则得十种胜利。
十种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见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二帝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一切恶鬼若夜叉罗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药悉不能中。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械横死枉死。悉皆不受。六先所作罪悉皆消灭。所杀冤命皆蒙解脱。更无执对。七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十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圣众手持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净土十胜
一常得见佛。无量寿佛成道以来。经十大劫。常住不灭故。二常闻法音。佛及菩萨。树林水鸟。常宣妙法故。三圣贤会集。观音势至为其胜友。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四远离魔事。虽有天魔。皆护佛法。令修行人。速成就故。五不受轮回。莲华化生。无复轮转生死苦趣故。六永离恶道。彼佛国土无三恶道。名字尚不闻故。七胜缘助道。琼楼玉殿。珍衣美馔。皆为助道之资具故。八寿命无量。众生寿量。与佛齐等。人天凡夫尽其智力。莫知其数故。九入正定聚众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无退转故。十一生行满。常随佛学。一生常得无上菩提故。
往生十易
一弥陀愿重得生易。二极乐不逆得生易。三十方诸佛摄受易。四东方一佛助成易。五二大圣者来迎易。六八大菩萨引去易。七奉行十愿得生易。八书写一经得生易。九散善回向得生易。十少时念佛得生易。
众戒清净
若戒德不修。凭何立行。如器欲贮醍醐。先涤不净。修三昧者。亦复如是。必众戒清净。乃可得成。纵其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亦方便制抑。自劝自心省身悔过。了知世间乐少苦多。无常败坏不久磨灭。一切诸法皆不清净。设诸方便而使必断。
璎珞珠
初受三皈。次持五戒。渐修十种善法。圆满三聚律仪。根熟则全持。根生则分受。年有三善。月有六斋。如或五戒。难行且除。酒肉二味。十重易犯。且持不杀一门。轻尘积岳。坠露添流。故经云。佛在世日。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又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今见持戒不杀。不求仁而仁。着守戒不盗。不忻义而义。敷不淫者。不祈礼而礼。立不妄者。不慕信而信。扬不饮者。不行智而智。明非但律己防非。亦以助国扬化。欲修净行。须严护戒根。
毗尼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之时义大矣哉。佛戒至密。杀戒微及蜎蠕。极之才有忿嫉。即杀戒不净。眼取色。耳取声。即盗戒不净。隔壁闻钗钏声。即淫戒不净。至是则身心俱断。事理双尽矣。处世缘中。持戒岂能一一与剃染者例论。惟贵於心学大。头脑处着力。一旦脱然悟去。则咳唾掉臂。无不是清净毗尼矣。但不可未得谓得。而发狂解。便道。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堕落魔罗境界耳。果能时时返照。刻刻提撕。向本参念佛话头上做工夫。则不惟日后有发明。在即目前便自得力。日用有主宰。不随物转。纵居声色名利之场。妻子眷属日夜相接。不妨与世推移。混俗和光。自然出污。泥而不染。是为尘中大解脱门也。
悟情
喜怒好恶嗜欲皆情也。养情为恶。纵情为贼。折情为善。灭情为圣。甘其饮食。美其衣服。大其居处。若此之类。是为养情。饮食若流。衣服尽饰。居处无厌。若此之类。是为纵情。犯之不较。触之不怒。伤之不怨。是为折情。犯之触之伤之如空。反生怜愍愚痴之心。是为灭情。悟此理则心地常净。如在净土矣。
怨亲
於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彼我想。何以为然。若见怨异於亲。即是分别。以分别故。起诸憎爱。因违顺缘。造诸恶业。恶业成熟。故得苦果。他以怨来。己须亲应。於含毒者。报之以恩。应作是观。我昔恼君。君今怒我。我之宿罪。纵使杀身。亦合甘心。而敢怒耶。假饶前世无罪。今辄怨憎。横见欺陵。应当思忖。彼有智耶。彼无智耶。彼有智者。欲令成就忍波罗蜜。是我恩师。云何遭遇。但应仰报。岂敢怀违。若无智者。乃是悲田。如母闻子返骂之时。母转欢心。但更抚摩。曾无愠色。愍其痴小。唯与深恩。今亦如斯。彼盖烦恼内攻。迷魔密使。性狂未歇。力不自由。以此悲心。但垂拔救。岂合念咎。思以为雠。若起违心。与痴何异。人欲强者。推以为强。人欲高者。推以为高。岂有违顺憎爱於其间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