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论


  世界数量图(附表)

  
  
  如右图。知经以百万为起点者。指小千世界数言之。此数历算七位。七位以前之数量。人所共知。故不释。旧解多以此世界一千为小千世界。误也。试观图。第十位即二千中千世界。谓千世界。再迭两个千字以数之。第十三位还归第一位。即三千大千世界。亦谓千世界。再迭三个千字以数之。则可见小千者。亦须以千数之。谓一千千也。即百万也。中千当第十位。其数即十亿。更进一位即百亿。又可见佛说百亿日月世界。仍在华严大千界内。非出界外也。按楞严说世界。谓世为迁流。界为方位。盖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东西南北为四界。故云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迭。一十百千。今据此以十二为轮。乃象数之自然。不待安排。算术逢十进一位。自本位起。进一位为十。二位百。三位千。四位万。五位十万。六位百万。华严称大方广者。依数成平面方积者为大。成立体六面方者为方。再能变立体为平面者为广。如表。十则不成平面。百则能平不能立。千则能立不能平。万数虽百倍於百。而仍能平不能立。十万虽百倍於千。而平立皆不能。但成纵方。故必以百万起点。乃真能大能方能广。此所以小千世界。其数必为千千也。如是再进六位。其数万万万。(即是万亿)则满一轮。当第二轮之首。为第十三位。乃大千世界之大方广相也。如是每进六位。皆能平能立。至满第二轮。当第三轮之首。为廿五位。其数迭六个万字。从此再周两轮。当第五轮之首。为四十九位。其数迭十二个万字。再周四轮。当第九轮之首。为九十七位。其数迭廿四个万字。以下皆依轮数。倍倍前进。例推可知。然轮数位数法界数。虽极大极方极广。至不可计算。而始终不离第一位。故约之方寸而自足也。(按字书蚕吐为忽。五忽为系。二系为丝。自忽以下。微茫不可辨矣。然不可谓之无。故算家自寸以下。列算二十位。今以寸方。约百二十二倍之数。固相去悬绝。善读者不可泥文字以求之)佛说华藏世界。如倒卓浮图二十层。而娑婆与极乐。同在第十三层。夫一华藏世界。各有十华藏围绕之。递推无尽。而佛如是说者。可知正从数量见心量。自第一位倍倍增进。至第十三位。法象相符。以轮计位。才到第二轮之首。又可见念起即是。所谓从第二头相见。法象又相符。故弥陀经言十万亿佛剎。观经言西方去此不远者。皆谓其近在比邻。以算计之。当第十四位。即第二轮之第二位也。或疑洛叉为亿。(清凉疏有此说)华严以十为法。故以百亿起点。正当第十一位。其算位亦当以十为轮。是从第二轮第一位起。如是倍倍增进。至第三轮之首。为廿一位。其数迭五个万字。再进两轮。当第五轮之首。为四十一位。其数迭十个万字。以下亦例推可知。此说虽以心量比之。亦始终不离第一位。而其起点。介於中千大千之间。固无所取义。且其象皆为平方面。而不成立体。则是但能大。而不方不广。与经义不合矣(若以十万为亿。谓百洛义。当第八位。其数千万为起点。则自乘之。当第十五位。其数百万万。万则是以纵方起点。而以下位次。皆杂乱无意义。更不待辨矣)明眼者幸详择之。
  报恩论卷首

  报恩论卷正上

    桐乡沈善登述
    海盐张常惺校录

  净土法门纲宗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究其要归。惟在极乐净土。称极乐净土者。是寂照不二。体用一如义。由其一切具足。无假外求。一切现成。初不预计。谓之极乐。是就照边用边说。由具足故。有无相忘。由现成故。前后际断。谓之净土。是就寂边体边说。由具足故。有无相忘者。如人有耳目。决不自谓无。亦决不自谓有。而耳目宛在。由现成故。前后际断者。如正当今日。决不计其昨日在前。明日在后。而今日天然。是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为体。照为用。体用一如。寂照不二也。此之名义。为一代时教之大纲领大结束。明文奥旨。具在诸经。粗举大端。约有六证。
  弥陀经言。六方世界。恒沙诸佛。赞叹释迦。能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且各於其国赞叹此经。普劝信受。夫世界无量。众生无量。法门差别亦应无量。是以本师十二分教。随宜演说。各就当机。今云一切世间。则此界不复拣择。云佛佛同劝。则他方亦悉会归。喻如群曜拱[木* ]。万流赴海。以其为无量门中之总持门故。其证一。
  无量寿经言。当来经灭。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众生值者。皆可得度。(准善见论法灭在万年后。以众生寿命百年灭一岁计之。则正当人寿减至十岁时矣)又一说。经道灭后。弥陀名号。独留不灭。(不记出何经典)法灭时分久近。诸说不同。新婆娑论。最为谛当。论称世尊不决定说正法住灭久近者。欲显正法随行法者住灭久近故。谓行法者。若行正法。如佛在世时。及灭度未久时。则常住不灭。否则即灭。正法有两种。一世俗正法。谓经律论等名句文身。二胜义正法。谓无漏圣道。行法亦有二种。一持教法。谓读诵经律论等。二持证法。谓修证无漏圣道。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云云。夫诸法无常。成必有毁。世尊哀愍众生。何不多留余经。而但留此。又何不令久留不灭。而仅百岁。盖余经听灭。正显此一切具足。一切现成之真心。历劫不灭。(或问若然。则真心本来不灭。何假世尊哀愍特留。答。此之经留。正谓世俗正法名句文身。有相之物。成必有毁。非假佛力。焉能久留。若不久留。行法之人。何从闻而生信。据此则净土门中。胜义世俗二种正法。皆留不灭)云百岁者。当佛在世时。人寿早入减劫。极长大都百岁。故且就目前计之。犹言众生灭尽。此经方灭。而众生前后相续。不入坏劫。毕竟不灭。则此经亦毕竟不灭。(或问坏劫后空劫。经与众生。一切灭尽。此一切具足。一切现成之真心。还不灭否。答不灭。若灭则不复能成。前经空劫后。安得复有现在世界。问既云空劫。一切皆空。此心不灭。住於何处。答。待到尔时。为汝证明)不直言不灭者。正如新婆娑论说。欲显正法住灭。随行法者住灭久近耳。是故弥陀亦有灭度。观音补处。观音亦有灭度。势至补处。势至则永不灭度。此之灭度。亦当如新婆沙论说。溯自法流东土。至汉魏时。无量寿经。始有译本。而自惠远首倡到今。净土法门。旋兴旋废。即近例远。弥陀观音住灭之理。可以微会。势至永不灭度者。以此法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虽当弥陀观音正法住时。犹有隆替。久而弥光。至此始得佛化一统。盖此菩萨。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是以楞严会上。选择圆通。观音居前。势至殿后。余二十三菩萨。尽入包罗。二菩萨皆弥陀补处。势至尤为念佛初祖。足征一代时教成始成终不越乎此。即今普门示现。及净土设施。世多崇尚。余法门皆寥寥罕传。已有明征矣。其证二。
  千经万论指归净土。乃至华严为众经中王。而普贤行愿。亦以十八愿王。导归极乐。夫一切法界。无非华藏法界。今不以净土归华藏。转以华藏归净土者。不但华藏极乐同一土。遮那弥陀同一身。一多原自互摄。小大不妨相入。良以一切法界。皆唯众生心作心是。(详见无量寿经纲宗篇)是故众生无尽。作是无尽。法界无尽。此作是心。不即现前介尔之一念。亦不离现前介尔之一念。穷根究源。祇是本来一切具足。一切现成。无可譬况。强名真心。虽在闷绝无记。未尝断灭。三途剧苦。宛尔逍遥。是以华严四法界无量法门。横说竖说。漫无归宿。不得不归宿净土。而善财五十三参。处处唱言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正指此。其证三。
  诸经法门。不外除名遣相。遣除之极。至於无可遣除。乃显真如。净土法门。一味建立名相。建立之极。至於无可建立。当体真如。所以然者。譬如斗斛量米。诸经法门。意在举似容积。故必倾尽米粒。方显全量。净土法门。即以满盛之米粒。实证容积之全量。见米即知。不待算数是知诸经遣除正为净土建立犹之倾尽米粒以显全量正为推求容积以量米粒(以大辩才说真空法)若不尔者空知其量。而不量米。同无斗斛。非中道第一义空矣。其证四。
  色身即法身。妄念即正觉。全体大用。具足现成。诸大乘经。广谈理性。莫要於此。净土诸经不然。功德庄严。不外根尘。且但说事。(十六观经。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八句。亦是说事。以显观体。本文自明)不说理。但说修。不说性。所以者何。种种言说。皆是名相有对待法。惟此广大心体。一切现成一切具足。绝代无对。而体不可见。假用方明。无柰众生多生惑习。欲为其本。致为名相所转。迷头认影。千言万语。愈辨愈惑。於是弥陀彻底悲心。随顺病情。方便与药。即彼欲心。填我愿海。还以愿海。摄彼欲心。俾此一切现成。一切具足之理性。全成事修。即体即用。觌面呈露。不待言说。故於净秽苦乐一如之中。特地翻深出浅。分别彼此缘净还他净秽还他秽乐还他乐苦还他苦(如以浊水清水二水同一净)。正显此一念用处。全真起妄。尚自一切现成。一切具足。绝待无对。况在本体。是以说理说性。转成剩言。而说事说修。正非分外。以众生当体现成众生具足众生故。譬如富家财库宝藏。现成具足。簿籍分明。毕竟逐一检对。尤为亲切。故知诸经所诠。无非证成净土。其证五。
  宗门刬除知见。一一消归脚跟下。净土即众生知见。入佛知见。一一消归他佛。所以然者。无念心体。唯佛独证。此心体横互十方。竖穷三际。弥陀所证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即是此心。众生原与弥陀公共。但为念念不停。无由证得。然现前瞥尔一念起时。即是此心用处。是以乍闻佛名。或闻此经。不觉身心踊跃。便是从体起用。因而起念念佛。便是摄用归体。久久纯熟。任运自念。便是体用一如。宗门就无念处直指心体。不立他佛。故曰不用求真。惟须息见。此中理谛。诸经非不广谈。但未切指下手工夫。建立专门。故称教外别传。净土即有念时会取心体。专仗他佛。(净土法门。以专念他佛。为的的正宗。并无念自佛。念自他佛。念实相佛。详辨在后)故曰托外义成。唯心观立此中理谛诸经既多散见而又特说三经归根一念。以总束之。乃真教内别传也(四字得未曾有)。论法门之亲切妙密。千了百当。自然禅宗独胜。净土则拖泥带水。似乎专接钝根。不知此拖泥带水。(近来禅客坚执门户。见从上祖师语录中拖泥带水处。偏能穿凿解会。不知我释迦一生所说种种法门。无非拖泥带水。而净土为尤甚。若能从净土中荐取得。管教掀翻禅榻矣)正是将彼所谓两面回途。三关进步。一齐越过。(设有禅客不肯云。敢问如何是初关。答曰。南无阿弥陀佛。如何是重关。答曰。南无阿弥陀佛。如何是透三关句。答曰。南无阿弥陀佛。还有末后牢关聻。答曰。逢人但与么举)惟上根方能信入。(从上禅门宗匠。永明而下诸大老。最后皆归心净土。从可知矣)即中下亦自入[囗@玄]中(不知信受此说除是木人名肠)。是以不立悟门。更无悟门也。不尚参究。无可再参也。三性中不落无记。(近人不识无记性徃往误当心空故辨之)有念摄持也。得手后不堕死水。当念活泼也。惟然故闻名皆得不退。凡夫例登补处。藕益所谓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故知此法门包尽宗教。为教内别传。大集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近人但着眼此禅字。便谓禅即净。净即禅。不知上句特下但念二字。下句特下是为无上深妙六字。经意分明以净摄禅。可见不念阿弥陀。不妨是禅。而不为无上深妙禅。曷审思之)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正谓此也。其证六。(此条宗家阅之。不妨不肯。姑举一重公案。与诸方商量。香〔岩〕颂云。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无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道。如来禅许汝会。祖师禅未梦见在。香〔岩〕复云。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还不会。别唤沙弥。仰山大喜云。且喜汝会得祖师禅。遂报沩山证明之。近人多谓香〔岩〕前说。正是祖师禅。后说正是如来禅。而仰山偏颠倒说。沩仰家风。大都如此。余谓如此判煞。正好被两公将黑豆换却眼睛。且道应如何判。若道作家居士。宛尔不同。又正好被我俗汉将黑豆换却眼睛。毕竟应如何判。莫是道合取狗口。莫是默然良久。莫是打一圆相。喝一喝掩耳便走。拂袖便行。拦腮与掌。擘胸进拳。饶你将从上老古锥所有一络索。倾情搬尽。又正好自家将黑豆换却眼睛。毕竟应如何判)有此六证。行者自可深入法门。不为他歧所惑矣。然其中犹有千古淆讹公案。不得不明辨者。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二语。古人原恐学者高推圣境。不敢承当。特为亲切言之。以见人人有分。乃后人又因此误解。以为但净其心。极乐不离当下。但了此性。弥陀原非别人。说土说佛。纯是寓言。则毫厘之差。天地悬隔。於是莲池藕益诸大老。又痛辨之。谓净土乃唯心之净土。实有可到之地。弥陀乃自性之弥陀。实有可见之人。斯亦苦心分明之极矣。而至今学者。犹儱侗颟顸。齩嚼不烂。推原其故。总由离句绝非。种种元妙理解。结习难忘。不觉微涉恒真净土化现净土两门。时露楮墨。致令读者借此躲跟。不知实际理地。圆融行布。原不相妨。而法门则判然不容混滥也。今不得已甘招口业。将此二语。破句读作何为唯心。则净土是。何为自性。则弥陀是。所以然者。不到净土。焉证唯心。现在妄想。不名心也。不见弥陀。安了自性。现在业识。不名性也。夫所以反覆详辨唯心自性者。为欲使人依经所说。深知彼土之他佛。即是自佛。彼土有相之他佛。即是自性无相之实相佛。而不碍有他也。今又以为既是自佛实相佛。便念自佛实相佛。则始终是他见未忘。他见未忘。则始终是我执不化。念念之间。尽成大小铁围山。重重障碍。西方极乐。去此十万亿剎之程途未为远在。且必回他作自。而后可以证心了性。则能念所念之阿弥陀佛四字。毕竟与唯心自性四字。名相不同。何不直念唯心自性四字之为径捷。而复多此之绕耶。是故此宗专念他佛。稍涉意见。便成大法魔殃。戒之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