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念佛百问
念佛百问
念佛本属易行。若如前说。其不令人裹足乎(三十三)。
佛不异语。惟在当人善会耳。根性固有利钝。而人力又有瘠肥。但当思勉其鞠躬尽瘁。岂可漫诿之於力不足也耶。
在俗念佛。輙为善务纠缠。有何方便。不碍修持(三十四)。
此事全在当人善於调处。调处得宜。即不碍也。
念佛与持咒相似否(三十五)。
不相似。咒具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但如法加持。即成机感。不用体究也。念佛者。有事有理。有性有相。有权有实。要由体究而得明了。故不相似。
念佛与诵经相似否(三十六)。
可云相似。何以故。诵经者。散之而为经中若干文义。若干句义。若干字义。收之则不出一佛义。天台云。言佛便周是也。今念佛者。即是念一切经义。一切文义。一切句义。一切字义。何以故。佛是觉义。经云。无上妙觉。徧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是也。
念佛工夫。有几等次序。有几时更为要紧(三十七)。
次序三。一者专心念佛。二者究心念佛。三者一心念佛。更为要紧三。一者病时。二者老时。三者死时。
念佛时有杂念起。问此杂念从何来(三十八)。
人之一身。止有一念。念佛之念即是他。杂念之念亦即是他。只因这一念。不能全分归於念佛。即有少分在念佛之外。杂念者。即此少分佛外之念。蓦地里兜着尘劳业种。乘此念佛时插入耳。
如何得除去杂念(三十九)。
不消除得。但自抖擞精神。以此一念。全提在佛上。杂念即无。
虽知如是。奈精力罢弱。不能使之即无。又当如何(四十)。
道力未充。多诸散乱。收摄六根。渐归清净。不得已。姑设方便袪之。念佛时当杂念起。不要理会他。我只是念。更加目注佛像。或念注佛像。自无杂念矣。
如此做去。始而果好。但久久。又有杂念起时如何(四十一)。
内心浑浊。外境纷拏。念佛便不得力。甚至杂念缠扰不开。此时不必焦燥。但结湛心思。令六字洪名。一一从念提起。由口出声。耳中历历听闻。又复念中流出。循环贯摄。不令间断。杂念自无。
如此固妙。奈有钝根不能者。又且如何(四十二)。
智者大师。开忻厌二门。初心入道。切须起忻厌心。忻厌一生。精进自发。内心浑浊。渐见澄清。外境纷拏。自然消散。念佛时。便觉轻安适悦。若忻厌不生。竟无入路矣。如不会做工夫。念佛而多杂想者。可将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当念佛一声即记在南字上。第二声记在无字上。又阿又弥又陀又佛又南连环。记认不断。一切杂念。无处出生矣。
上根念佛。亦有杂念。如何遣法(四十三)。
圆觉经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而况於杂念者乎。
念佛多年。何故终不得力(四十四)。
自无主宰。但随波逐浪。任尔多年。何能得力。
往生不往生。利害在甚么处(四十五)。
与阿弥陀佛。一念相应。利也。有一丝放不下。害也。相应者。犹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也。
净业以何为根。以何为因。以何为究竟(四十六)。
净业行人。当以菩提心为根。以念佛为因。以自利利他为究竟。
一毫之善。皆可回向西方。今不念佛。但诵经故咒。回向西方。想亦不违教理(四十七)。
读诵大乘。经有明文。然是助行。观经以修观。弥陀经以执持名号。斯为正行。弃正修助。未达深理。殊不知观想持名者。正使转生成熟。至命终时易于感应。修余行者。恐愿力稍疎。为他歧移夺。而致障往生耳。
念佛不要长斋否(四十八)。
若已先发菩提心。决不再问此语。昔日马祖因官人问肉。吃即是。不吃即是。祖云。吃是中丞禄。不吃是中丞福。此语大有意味。
念佛人不能长斋。亦得往生否(四十九)。
凡有过。甚微薄。更功能掩过。而念佛求生极乐。心甚亲切。至临命终时。道力胜于业力。决可往生。
念佛门中。带惑往生。十念成就等说。学人耳边。大误之极(五十)。
佛不误人。人自误耳。何谓自误。恃容带惑往生。居然造业。为有十念成就。任意因循。岂知带惑者。不待三惑断尽耳。十念者。就极忙人。不暇多念者言也。念佛人。不悟此旨。蹉跎过了。临命终时。业力胜于道力。奈何奈何。所以平日间。必当洗除恶习。警策善根。不致自误也。
莲池大师临示寂。嘱云。老实念佛。唯老实念佛。故不必讲求论议(五十一)。
老实者。纯真无妄之谓。非不讲求。为老实也。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世称质朴者为老实人。若全无知识。则名呆人矣。今云老实念佛。非呆念佛。可想而知。
世人六乱妄想。剎那不住。求个毫无知识底呆人念佛如何(五十二)。
虽是呆人。他闻说念佛好。便欢喜。得知念佛好。闻说念佛生西方。他又欢喜。得知念佛生西方。於是遂呆念佛。今日呆念。明日呆念。直呆念到命欲终时。忽然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弹指往生极乐世界。此等人。可谓呆而不呆。若是聪明会打算人。无所不通。无所不晓。今日忙。明日忙。若功垂后世者。置弗论。直忙到腊月三十日。忽然业积如山。面前齐现。此时无计可施。待人发放。此等人。可谓不呆而呆。所谓如来说为可怜愍者是也。
修行不得进境咎在何处(五十三)。
修行者无他。但灭诸习染之气而已。譬如磨镜。垢去明存。一切众生。皆有种种习气。所以轮转生死。念佛者。令其心归大觉。习染潜消。若初果之破尽见惑。二果之复破思惑六品。三果之再破思惑三品。四果之破尽见思。缘觉之侵习。十地菩萨。地地之分断一品无明。等妙二觉。亦复如是。此等断惑。我辈安能。祇可求佛摄受。顺佛方便慈恩。带惑往生。然粗重垢染。不得消除。成何修道者。即如贪瞋痴爱。嫉妒謟曲。乃至机械变诈。名利私心等。皆为障道恶缘。我不能除。被其所障。所以修行不得进境。
亲师近友。常愁牵入火坑。瞎炼盲修。又恐终成骨董。闻思既失。进退何凭(五十四)。
末世法弱魔强。不必言矣。然虚心察取。天下未必无人也。此时看经一事不可缓。但要知得看经道理。假如念佛人看经。应先取净土门中经书。详加参究。须会理通源。勿迷情偏执。本门明白。复及余经。随其心力可耳。如今在家居士。多取一本金刚经注解看了。虽修净业。而净业经书反不在意。真无益而有损。
金刚经神妙不测。弥陀经平实无奇。二经相较。胜劣可知(五十五)。
修行之士看佛经。解佛义。神妙不测以为胜。平实无奇以为劣。大不可也。看经解义。要於神妙不测处。寻出平实无奇底理来。平实无奇处。寻出神妙不测底理来。方称具眼。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章。三说发菩提心。为往生枢要。今何各知识开示於人。惟念佛是说。不及菩提心(五十六)。
龙舒校本。遗漏发菩提心句。云栖正之。省庵法师。谆谆於此。作劝发菩提心文。极为恳切。从上大善知识。开念佛法门。必以劝发菩提心为首务。始尽广大法门旨趣。若近时者。日趋日下。儒书云。何足算也。
无量寿经。剧谈五善五恶等文。类似小乘经典(五十七)。
经云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岂小乘经典耶。依文不依义。如之何其可也。既有此问。试作一解。良由此经。于经法灭尽之后。尚留世百年以度有缘。而末世之中。根器益钝。我佛悲心彻底。譬如长者告诫其子。而子性愚劣难晓。为作切实语。就子可晓者而语之耳。
回向之词。輙谓普为众生。广度众生。如此虚愿而云有愿必成。人所难信(五十八)。
有口无心。可称虚愿。实有其心。便为实愿。故曰必底也。现在之普为。当来之广度。若突然孤起。未免空谈。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徧参知识。必云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道。修菩萨行。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此是第一发心修行好榜样。既已先发菩提心。则一切修行。皆从菩提心中流出。而普为众生。广度众生等。尽是菩提心感发。真实不虚。何有不遂之理。
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故知多则得生。少则不生也(五十九)。
按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此专指上辈说。中下二辈。自有差等。
念佛贵乎心持。何必出声(六十)。
心持念佛。颇合深旨。但出声念佛者。即以佛声而为助缘。有自他兼益之妙。
然则默念可乎(六十一)。
独自念佛。声默皆宜。若随众念佛。定应出声。
或谓六字念。尚存皈敬之意。四字念。竟是直称名号。以为不可。然否(六十二)。
古无此说。此随世谛知见。然其称名之义。不属于此也。
昏沈中念佛。亦有利益否(六十三)。
昏沈中念佛。正是口念心不念耳。切须自己警觉。勿使惯常。
世称在家念佛诵经。能令儿孙稀少。果有其事否(六十四)。
为善降福。为恶降殃。此一定之理。今以念佛诵经而降之殃。岂念佛诵经。为恶事耶。理云何通。又乏儿孙之人。世间不少。未必是念佛诵经者也。此就世法而言。若论佛法。儿孙者。前世所结之业缘耳。贤儿孙是善业缘。不肖儿孙是恶业缘。无常之法。尽是梦幻泡影。
念佛之缓急。佛声之高低。念时之行坐。如何合法(六十五)。
念佛太缓。则散而无力。太急。则失于自在。不缓不急。则安详清朗。佛声太高。恐伤气力。太低。易入昏散。不高不低。则悠扬和雅。在道场。大众念佛。行坐自有定香。若二三知己。自在念佛。只取念佛如法。不必拘定常例。不妨通融。大约坐时宜多。行时宜少。又清朗时宜多坐。昏散时宜多行。此其大意也。
近见佛七期中。晚间跑香念佛。谓之抢西方。有此法否(六十六)。
余始闻。不觉大骇。西方可抢耶。良由不信念佛。轻贱念佛。甚至信心者。不肯念佛。皆为此等无稽之谈所误。遂不能兴起道心。且多令有识者避之而莫及。吁可怪也已。可痛也已。
一心不乱。再求开示(六十七)。
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心不自心。乱从何起。若向第二门头。不无方便。譬如一个人爱了一件事。或琴棋书画。或丝竹管弦。他切心于此。直是性命不顾。寒不知寒。热不知热。倦不知倦。饥不知饥。一切正事。都也抛却。若有人来阻挠。恨不可言。如今将念佛求生西方这事。亦是如是。便是一心不乱。
念佛人何病最大。何病最多(六十八)。
湛寂灵明。本来无病。情生智隔。诸病生焉。於中偏病最大。贪病最多。然非独念佛。一切修行同此。故永明寿禅师。着宗镜录百卷。万善同归集六卷。皆医偏病之妙药也。
偏贪之病。愚者固尔。恐贤者未必如是(六十九)。
偏见贪习。设贤者有此。其病愈细。当知斗争坚固。并由偏病使然。佛法衰残。皆因贪习所坏。言念及此。不觉泪下。
设欲回狂澜于既倒。如何而可(七十)。
全赖有力大人。念佛深恩。大家扶起。不肖福德虽无。敢效执鞭之役。
即今阐扬念佛法门。应以何为先务(七十一)。
儒教有云。事必师古。又有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我等佛门修道。亦当奉此语。择取古人为法。纵不合时宜。何妨随缘度日。
择取古人为法。请示何人(七十二)。
事求简约。为功必深。泛滥多歧。有名无实。今佛门中。要人所熟悉。兼多考据者。则永明寿禅师。莲池大师。省庵法师。三人而已。
净业中。书籍烦多。亦求简约。人所易于取阅者何书(七十三)。
莲池大师云栖法汇。四明知礼法师妙宗钞。省庵法师着有省庵法师遗书。皆必要者也。其永明万善同归集。虽非专主净业。然修净业者。不可少也。若宗镜录。文富义繁。乃第一大部论修道书。不可忽也。宋时王日休居士。有龙舒净土文。本朝吴中彭二林居士。所订净土圣贤录。皆净业正范。斯二居士者。在家念佛。真切修持。法门之柱石也。日来拙刻莲宗九祖传略。欲使莲宗正派源流。有所依凭。而为文甚少。最简矣。
为法为人。以何为先(七十四)。
先为自己。何以故。若不先为自己。使己通达。安能为法为人。不但不能为法为人。实多误法误人。并自误不少。佛法大事。八十老翁入场屋。不是小儿戏。不可不知也。
好为人师。并非恶意。何以有过(七十五)。
好为者。实自用自专。未曾明白。而自以为明白者也。所以有过。
出家受戒。不必言矣。在家男女。入道如何(七十六)。
已发正信正愿。即当先受三皈。行之既熟。当自己发心。进受五戒。但先当择有出家明师。方可求受。其菩萨戒。准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者。正是菩萨戒相。必自己敬发大心。切不可趁其高兴。随人上下而受佛戒。此时受戒之际。第一要紧殷重心。恭敬心。千生难遇心。发大菩提心。断不可草草轻听时下怂恿之语。彼引经引古。俱非时之说也。其式叉摩那。以讹传讹。无人指正。可叹也。不肖狂言若是者。非阻其胜缘。实激发其胜心而成此胜缘耳(式义摩那出家众也今以处女当之故云讹)。
倘不受皈戒。还可修行否(七十七)。
亦可修行。但应明白不受之故。既合正理则可。不然观经云。受持三归。具足众戒。是为净业正因。不肖更有一言。若女人欲受归戒者。不妨请师至家。堂十设座敬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