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中径又径

  常熟志。明邵武知府严澄遗亲故书曰。澄一病几殆。不意复生。虽则苟延。焉知来日回首营生旧计。有同嚼蜡。一具皮囊。终须败坏。六尘缘影。何处坚牢。不如换却凡心。求生净土。诵弥陀一句。消罪业无边。聊奉劝文。用表诚意。
  周克复净土晨钟曰。自贫贱而视富贵。见其气焰熏灼。不胜垂涎之慕。然当之者。未必真乐也。皇甫谧云。富贵扰神耗精。如一人喜怒不测则忧在事主。同列人怀异志。则忧在群情。因贪位而患得患失。缘争权而伐异党同。位愈高则责愈重。宠愈隆则忌愈众。日中易昃。月盈便亏。仓卒事机一失。税驾无所。至求为匹夫而不可得。富家翁持筹会计。竭一生心力以遗其子孙。而百年兴废。事难逆料。身后所有。率归他人。譬蚕之结茧。这茧子是缠身的物事。自结自缠。将怨谁人。又是别人的物事。人只要这茧。谁要你这结茧的虫。由是言之。富贵亦有何乐。纯是苦耳。况富贵人到紧要处。与贫贱无二。盖富贵胜贫贱者。皆无紧要事。如食以遏饥。衣以御寒。若衣而华。食而精。此於身心有何紧要。其他推此可知。至大利害处。老也病也死也。止此只身独当一面之孤。注到钟鸣漏尽时光景。卿相以至氓庶。总无人可代。总同一结煞。不增分毫。思及此。不由人不当下心灰了也。
  又曰。一子人谓险子。多置姬媵广嗣。独不念身一而已。非险身乎。世多知子之险。而忘身之险。七篇时文。几级官位。数箱金帛。一区宅子。数亩田园。几个娇妻美妾。一场没正经。没要紧。闲是闲非。人人被他汩没一生。个个打不出这般窠臼。虚碌碌忙迫一场。蚤已谢世。吁可悲也已。邵尧夫云。使我却十年。亦可少集事。奈何天地间。日无再中理。古语云。狂谋迂算百不就。惟有霜鬓来如斯。又云。如今休去便休去。欲觅了时无了时。皆至言也。胡不猛省於此。
  又曰。世人有言。积快活以防死。其意谓人世太苦。净生太促。与其仓皇而就谢。孰若纵乐以行休。万一与化俱迁。追想生平。尽多乐事。较之穷蹙终身者。讵不胜彼一筹。如昔人所云。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是其类也。予曰。果尔则是担头加重。鼎沸益薪。是名促死。何名防死。如佛言受即是空。食列数味。放箸即空。出多驺从。既到即空。终日游观。既归即空。惟为善事毕。勤劳即空。而白业具在。为恶事毕。快意即空。而黑业具在。世之为白业者少。而为黑业者多。是以一时之快意。而造茫茫之业海也。以是防死果得策欤。夫防死是大丈夫第一事。防死第一着。无如了生死。欲了生死。无如念佛求生西方。又有一等世味笼罩他不得的以高尚为志。以闲散为襟。或诗酒陶情。碁局换世。或栖心五岳。啸咏烟霞。此皆虚送居诸之徒耳。其上则十种飞仙。三山羽客。非不逍遥鸾鹤。冲举自豪。无奈真性未明。生死未了。乐天云。假使得长生。才能胜夭折。言长本对短。未离生死辙。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诚哉言也。
  又曰。东坡云。日者韩持国壻王实见访。言持国自谓已癃老。且将声乐酒色以娱年。东坡曰。惟其残年正不当尔。顷有一老人置酒会亲友。酒阑语众。奄奄且去。诸子呼号。愿留一言为教。老人曰。只宜第一五更起。诸子未喻。老人曰。惟五更可勾当自家事。自家事者是死时将得去者。且吾平居治生。今日就化。可将何者去。诸子颇悟。请君言於持国。勾当自家事。与其劳心酒色。不若为可以死时将去计也。
  又曰。世人念佛不真切。只是把生死二字看得轻忽。一生忙忙碌碌。将性命撇在虚空。与己全无干涉。即或当场嗟叹片时。毛骨悚然。过后仍前醉梦。屠赤水云。世智纷纷。名利场中伶俐。识神扰扰。死生路下糊涂。哀哉。谁晓四大不坚。无常甚速。三途八难最苦。肯去要紧真切念佛。百中希有一二也。昔一僧探俗友。劝以生死事大。急宜念佛。友谢以三头未了。僧问故友曰。亲柩未举。男婚女嫁未毕。僧别不久。友忽亡。僧往吊。作诗曰。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此言虽浅。大可醒俗。吾愿世人各宜奋发精力。一下斩断轮回。信得这句佛。即勇往直前念去。只此一念。是破黑暗之明灯。是渡苦海之大船。是脱生死之良方。是出三界之径路。并其或验或不验。或悟或不悟。一切都不计较。但持一句佛号在心。无事也念。有事也念。安乐也念。病苦也念。生也念。死也念。如此认真。事无不济。
  净土晨钟又载钱孝直曰。从来三界生死轮回。比於牢狱。然则但未出生死。皆三界狱中囚也。囚有三种。其一自谓决无生理。聊於此中苟图安逸。一朝刽子手到。觳觫就毙。其一自负千金之子。不惜金钱。打点营生。而情非决定。一面且偷游釜之娱。倘再生路绝。亦道尽甘心而已。别有负性崛强之夫。不耐束缚。伺守者少间。挣断枷锁。一往无前。似此决裂。彼安肯於未死前偷享余生。或出不出。情悬两可哉。噫。此亦我辈生死狱中一榜样矣。第一种人。滔滔皆是。驾言於功名富贵。辛苦博来。极宫室妻妾之奉。以自娱乐。语以生死。恬不关心。语以生死外别有出路。哑然第付一笑。以全不具信根故也。第二种人。生来亦具宿根。礼佛谈禅。护持教法。造寺斋僧。金钱不吝。然插足世网之中。名缰利锁。如八荆棘丛。牵绊不得自由。夫人生出世。一件大事因缘。不专心去做。而欲以余力及之。世间岂有扬州鹤哉。虽生平作福。不离人天。生死关头。总跳不出。亦缘其怖生死心。原未真切故也。如第三种人。不求生富贵。但下死工夫。乃真能求出生死者矣。今见缧绁中人。呼天乞命。莫不哀其愚而嗤其求生之不早。吾谓死囚求生太晚。比之我辈。犹为蚤计也。死囚秋决。岁不过一日。一日前后。皆可宽然打点。我辈在三界狱中。岁岁可死。月月可死。日日刻刻可死。贱死。贵亦死。老死。少亦死。恶人死。好人亦死。不序爵。不序德。不序齿。一息不来。便分今古。不早打点。姑待一刻。万一即此一刻。驾帖到来。刽子当面。手忙脚乱。何以御之。又袁中郎曰。众生处五浊世。如囚牢狱。以入狱者皆罪人。处人天者皆是业报分段之身故也。然罪人入狱。时刻求出。以知棘墙之外。更有许大安乐世界故也。今众生以烦恼为家宅。以生死为园囿。不知大铁围山是我棘墙。三界法场之外。各各自有家乡乐地。诸佛悯此。为分别净秽。指以脱归路程。而岁久抛业之人。了无归处。诸佛又大建宅舍以安之。一则往来狱门。为治道途。一则长伺狱外。修饰旅馆。如是之恩。何身可报。经曰。如来为一大事出现於世。大事者。即此事也。诸佛既不惜垂手。众生种种反恋此毛头许事。以小易大。死而不悟何哉。

  易行门

  已识迷途。欲求出世。当知入道多门。惟念佛往生净土为易行道。净土多方。又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净土。尤为易行。盖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度尽众生。与此世界之缘徧重。威力又极大。故摄取无遗。人能信向。至心持名。未有不蒙接引。所谓仗他之法。与专持自力者。难易逈殊也。辑易行门。
  龙舒净土文曰。统言大藏。不止有十余经言西方净土事。其大略谓彼处以七宝庄严。无地狱饿鬼禽畜。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常清净自然。无一切秽杂。故名净土。其人皆莲华中生。长生不老。衣食宅宇。随意化成。其景序长春。无复寒暑。大受快乐。无一切苦恼。故名极乐世界。其佛名阿弥陀者。梵语也。此云无量。以此佛光明。照见十方世界。无有限量。凡念佛众生。无不知之。故又名无量光佛。此佛寿命。与其国中人民寿命。皆无有限量。虽恒河沙劫。亦无有尽。故又名无量寿佛。此佛有大誓愿度人。其威神不可思议。故至心信向。念其名号者。现世必消除灾难。禳却冤鬼。安静形神。增延福寿。西方七宝池中则生莲华一朵。他日於其中托生。直脱轮回之外。若此者。皆有事迹。非虚言也。其说甚易行。尽大藏中八万四千法门。无如此之要捷者。而人或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行。尤可痛惜也。
  又曰。经又云。无量无数劫以前。有世自在王佛出。化度众生。是时有大国王。往听说法。遂有觉悟。乃舍国王之位。而往修行。号曰法藏比邱。即阿弥陀佛也。对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大愿。愿愿皆为济度众生。发此愿已。乃精进以了生死。次入菩萨地。了生死者。乃生死自如也。入菩萨地者。内则修慧。外则修福也。修慧者。使慧性曰广於一日。至成佛时。则慧性含虚空世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也。修福者。乃托生於一切众生中。同其形体。通其语言。以设教化。故上自天帝。下至微细虫蚁。皆托生於其中。如此无量无数劫来。设化众生。夫设化众生者。无非得福也。得福而不受用。故其福愈积而愈大。久则徧於虚空世界矣。福大则威神大。譬如世人官大则势力大。是以威神无所不可。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是初发愿以至成佛。无非为众生者。故人至心信向。念其名号。现世必蒙福佑。身后必径生极乐世界。若能精心想其形相。现世必见佛之真身。以佛之威灵无所不在。而人心念与佛纯熟。则自然交通。故佛现其身也。
  又曰。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无不得生也。观此则是佛与菩萨。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由得出。故自以誓愿威力。招诱人生净土。如舟人招诱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无不得生。盖佛不可以凡人比。凡人不为势利。不与人交。非有益於己。不与人交。此所以为凡人也。贤人君子。已不如此。况佛乎。盖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为佛。为其慈悲故。见众生沉於苦海。而欲济度。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济度之心。成济度之功。此所以为佛也。经云。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尽者。可谓极矣。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欲住。身则随住。是身常随念。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身坏时。唯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在净土。则必生净土。况佛与菩萨。又招引人往生乎。
  又曰。无为杨杰次公。少登高科。明禅门宗旨。谓众生根有利钝。即其近而易知。简而易行者。唯西方净土。但一心观念。仗佛愿力。直生安养。其为王敏仲作直指净土决疑序云。阿弥陀佛光明如大圆月。徧照十方。水清而静。则月现全体。月非趋水而遽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故华严经载解脱长者子云。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是知众生注念。定见阿弥陀。若生彼土。则无诸苦。般舟三昧经云。跋欲陀和菩萨。问释迦佛云。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十方诸佛。佛教令念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又大宝积经云。若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其国者。随愿往生。得不退转。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净土。何土可生。东坡云。次公晚年作监司太守。常画丈六阿弥陀佛像。随行供养观念。至寿终时。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乐邦文类。杨次公曰。弥陀光明。徧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圣凡一体。机感相应。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吾以是观之。智慧者易生。能断疑故。禅定者易生。不散乱故。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进者易生。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纯一故。诸恶已作。业报已现者易生。实惭惧故。虽有众善。若无诚信心。无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生矣。噫。弥陀甚易持。净土甚易往。众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众生何。夫造恶业。入苦趣。念弥陀。生极乐。二者皆佛言也。世人忧堕地狱。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
  宋丞相郑清之曰。人皆谓修净土。不如禅教律。余独谓禅教律法门。莫如修净土。夫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凡在智愚。皆具此性。根尘幻境。相与沦胥。生死轮回。穷劫不断。故释氏以禅教律。假设方便。使之从门而入。俱得超悟。唯无量寿佛独出一门。曰修行净土。如单方治病。简要直截。一念之专。即到彼岸。不问缁白皆可奉行。但知为化愚俗浅近之说。其实则成佛道捷径之途。今之学佛者不过禅教律。究竟圆顿莫如禅。非利根上器神领意解者。则未免堕顽空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鱼忘筌因指见月者。未免钻故纸之病。护善遮恶莫如律。非身心清净。表里一如。则未免自缠缚之苦。总而观之。论其所入则禅教律。要其所归则戒定慧。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净土之一门乎。方念佛时。口诵心维。诸恶莫作岂非戒。系念净境。幻尘俱灭岂非定。念实无念。心华湛然岂非慧。人能屏除万虑。一意西方。则不施棒喝而悟圆顿机。不阅大藏经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仪中而得大自在。不垢不净。无缠无脱。当是时也孰为戒定慧。孰为禅教律。我心佛心。一无差别。此修净土之极致也。八功德水。金莲华台。又何必疑哉。净土枢要之作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