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随学


  读圆觉经深信念佛序

  大方广圆觉经者。乃如来入大光明藏。於不二境。现诸净土而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皈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岂不甚深微妙广大圆融也哉。圆觉者何。现前一念无明业识之心是也经云。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悟此故也。又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迷此故也。故裴公云。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三世诸佛之所证。盖证此也。如来为一大事出现。盖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此也。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是故古昆。虽生末世。恶业深重。犹可得闻如斯妙经。获益甚深。佛恩难报。倘不知现前一念无明业识。即是如来圆觉妙心。那能决志。专念弥陀。若不专念弥陀。定随无明。造生死业轮回六道。永无出期。经中得益之处颇多。不能全举。唯将念佛起信之言。略引之耳。经云。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当立期限。稽首十方诸佛名字。又云。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夫圆觉经者。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最要之典。尚云欲修行者。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及诸佛名字。故坚密大师云。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此言禅净兼修为益最大。永明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又何故偏云。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盖言事有显理之功。不必外加夹杂。永明所谓。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可知圆觉妙经。乃禅净圆融贤愚普摄之大法门也。永明之角虎。亦不外乎此矣。经云。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则半偈。圭峰云。实由法无不持。机无不被者也。恋西学人古昆。敬然臂香十二炷。供养圆觉妙经。唯愿承此功德。早见弥陀世尊。誓度法界众生。同归大圆觉海。

  圆觉弥陀二经合赞

  大矣哉。圆觉妙经。真渡我出迷流之宝筏也。若不读此经。安知现前一念。竖穷横徧无法不具。若不知现前一念。竖穷横徧。无法不具安信有十万亿佛土外之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若不信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肯死心持名。发愿往生。若不肯死心持名。发愿往生。安能速离苦海。早见。弥陀。若不早见弥陀。安得一时顿现自心本具无量功德也哉。

  刺血写阿弥陀经发愿

  娑婆教主。在祇园会上。说出一卷阿弥陀经。六方恒沙诸佛。同声称赞。同为护念。复出广长之舌。徧覆大千世界。普劝众生。应当信受何哉。盖此经。乃直显众生久迷之自性。大畅诸佛普度之本怀故也。故经云。将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百年。众生遇斯。皆可得度。若有众生。闻斯经者。於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古昆为此。述礼。想仪奉为日课。再欲将斯经典。广为人说。以报佛恩。舌钝心昏。不能满愿。岂不恨极。障深福薄。乃至如此想在俗不遇此经。决不能发意出家。出家不仗此经。决不能死心念佛。此恩此德。难报难酬。是故每想刺血。书写此经。以自供奉。愧无忍力。不敢下手。直至同治癸酉。忽得舌病。经久不除。定是累生妄语之报。若不忏悔必堕三途。因此发决定心。对释迦像前敬刺舌血。书写阿弥陀经。又然臂香九炷。供养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六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发愿云。
  弟子古昆。见经中说。已发愿若已生。今发愿若今生。当发愿若当生。是故我今。至心发愿。
  我得舌病难除灭  定是累生多妄说  发心书写弥陀经  为表至诚刺舌血  以此勅血之善因  忏除舌根诸恶业  愿我临欲命终时  下品莲华定得入  唯愿莲华速速开  早得如来广长舌  誓入娑婆恶世中  将此妙经细解说  随声出现妙庄严  普令见闻生欢悦  人人皆念阿弥陀  个个同生极乐国  仰愿彼佛及本师  并此经中六方佛  大慈大悲同证明  我愿如是无休歇
  直显者。圆中钞云。琼林玉沼。直显於心源。寿量光明。全彰於自性但举假名。全收实法故曰一称嘉号。万德齐彰。是则依此经修。但以称佛名号。六字音声。而为所缘之境。无以观佛相好。以滥经宗。要解云。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故彻悟云。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本徧一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莲宗行者。当从者里信入。又云。深信切愿。专恳持名。能於念念中。齐澄众染。圆显本空。顿契灵源。直趣果海。径路序所谓。一句弥陀。乃横绝迷源。直投觉海。至简易至直捷之大方便也如上引证。皆直显之旨愿持名者。同尽心焉。光绪元年。岁次乙亥。佛涅盘日。於法源庵之报恩关。发此愿也。

  刺血写四十八愿九品观章发愿

  同治元年。古昆在佛顶山慧济寺。阅净土十要。至宝王论中。知智者大师。临终令读四十八愿。九品观章想智者。乃东土释迦。临终令读。岂非至要之言。因此熟读奉为日课。为感得闻弥陀愿力。九界普收。恶逆之人。能称十念。亦必往生。是故刺血书写以常供奉。发愿云。
  我今刺身血  敬写六八愿  愿我命终时  得见弥陀面  又复然臂香  炷数四十八  供养阿弥陀  愿速生彼剎
  我今刺身血  敬写九品经  愿我早离苦  早得下品生  又然香九炷  供养华池佛  愿求命终时  莲现如初日

  自庆闻法然身香发愿

  我弟子古昆。从於无始以至今生。常因三毒。造罪无边。今虽出家。得闻佛法。三毒之心。依然常炽。倘不闻弥陀有十念之愿力。莲池有九品之方便。那敢现世求愿往生。若不想现世往生。必定退失善根。转贪利养。非佛护念。安有今朝。是故於解七之际。敬然身香五炷。供养娑婆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感入五浊恶世。说难信之法。令我得闻弥陀名号。死心执持。又然身香十八炷。供养六方世界一切诸佛。为感护念阿弥陀经。及闻是经受持者。(要解云。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又然身香四十八炷。供养西方极乐世界光寿无量阿弥陀佛。为感因中所发四十八愿。以名号功德。普度有情。至称十念。亦得往生。又然身香九炷。供养西方极乐世界在池水上阿弥陀佛。为感果上所开九品方便。令恶逆众生。十念称佛。得生宝池。我弟子古昆。以此然香功德。至心回向。唯愿六方诸佛。两土世尊。慈悲证明。哀怜摄受。愿我尽此报身。决定得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下品华内。承佛冥加。一弹指顷。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然臂香供楞严观音圆通偈发愿

  我然臂香十二炷。供养楞严圆通偈。愿我早生七宝池。早净耳根闻妙谛。
  楞严经观音圆通偈云。十方俱击鼓十处一齐闻此则圆真实。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此则通真实。声无亦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此则常真实。幽溪大师楞严玄义云。常真实即闻性竖穷。不生不灭也。圆真实即闻性横徧。无去无来也。通真实即闻性清净。不受妄染也。(昆曰。宛同圆觉经觉性徧满清净不动之义)又云圆通常。即三德也。即常住真心也。此数偈。不唯可以验耳根本理圆妙。行者亦宜持此。以资圆修。如人静居之时。随其音声。发於何方。应於障外。或动或静。而吾之闻性。圆通常住。於此弥可资而得矣。又复应知。法本非空非假。亦非非空假。秪由法性绝待。就此寓名为中。秪由法性无染。就此寓名为空。秪由法性具足诸法。就此寓名为假。只一法性。即绝待即无妄即具法。如摩尼宝珠。即莹彻即具宝即体圆。虽三宛然。而是一珠。虽是一珠。而三宛然。耳根圆通。亦复如是。十方俱击鼓。十处一齐闻。就此绝待。说名为中。能观此圆。是观中道。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就此无碍。说名为空。能观此通。是观真空。声无亦无灭。声有亦非生。就此无生。说名为有。能观此常。是观妙有。天台云。全由性具。实匪修成。不其然乎。此犹约不次中。说於次弟。若不次不次说者。举圆必通必常。举通必圆必常。举常必圆必通。是故返闻之时。但观其圆。则通之於常。皆在是矣(文)昆为沙弥时。初阅此经。一见击钟验常。及此偈等。便生欢喜遂将此经常带身边。故受戒后。住国清禅堂。於静夜中。欢喜听幽冥钟。反观闻性。一夜闻钟声。恍有所解。而成偈云。
  本来无可比  因他现其己  他己自消融  无忧亦无喜
  后见幽溪生无生论云。灵虚不昧。吾心自空也。物来斯应。吾心自有也空有相即。吾心自中也。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修之者。称性照了也。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始知前所解者。恍契此旨。乃信极乐依正庄严之他物。即吾人虚灵不昧之自心。故圆中钞云离彼妙有。无以显此真空。离此真空无以证彼妙有。余幸知此。方能勇信西方。死心求生。实从无生论及圆中钞而入是故愿嗣台宗。为幽溪之后裔焉。

  然臂香供圆觉经发愿

  我然臂香十二炷。供养圆觉了义经。愿我早见阿弥陀。早来以此度群生。
  圆觉经云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昆因师兄指示。读至於此。喜而有疑。遂向日用中。参个能知觉者。毕竟是谁。亦在国清寺禅堂。於解七之际。豁然有省。如久渴得浆。喜不可说。后念佛时。因述偈云。
  本有一圆觉  动转及施为  明明全体是  何必更问谁
  了了无踪迹  时时在目前  本来离言说  故佛亦无传
  吾闻净土教  颇似有宿因  所食诸杂毒  吐成六字经
  昆因宿障深重。学禅难就。遂舍之修净。恐招谤禅之罪。是故将从前滥沾法乳之言。至心呈出。一表贤圣流通经典之恩。一表祖师建立禅堂之德。虽则入门甚浅。然於净土。甘心守愚。全仗此矣。

  牙痛发愿

  古昆恒受牙痛。心不能忍。静心思之。定是前生毁谤三宝。及一切人。故招此报。若不忏悔。必堕地狱。是故发心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阿弥陀佛。发露忏悔。愿早往生。愿云。
  我受牙痛为何因  谅必前生谤三尊  谤法谤僧过已重  再加谤佛罪难陈  若不忏悔并发愿  必堕地狱痛尤深  故然臂香六八炷  供养弥陀大慈尊  愿我速离牙痛苦  愿我促寿早往生  愿我早见弥陀面  以真实语利群生  赞佛赞僧心不已  更赞净土妙法门  普令众生皆度脱  我愿方始得称心  仰愿十方三世佛  一切菩萨贤圣僧  大慈大悲同证明  同垂救护令往生

  病久发愿

  古昆於癸酉年。三月初五日。身染重病。直至秋间。夜不安眠。口不开味。生死之事。未知如何。想我此生。别无所能。只有净土一门。极力相信。诚恐宿业深重。现生不能如愿。岂不孤负佛恩。枉被法服。虚消一切信心供养。佛袈裟下。失却人身。最堪痛惜。异方便中。不成道业。宁不悲伤。故於九月二十三日。在天台教观。启建四十九日七期。禁止语言不敢放逸。每日早晨。敬然臂香三炷。供养阿弥陀佛。发愿云。
  六八大愿王  九品妙慈力  令我速归去  早来度一切  我寿若未尽  愿令病消灭  誓发精进心  持名不休歇

  戒述发愿

  古昆惭愧数年以来。谬述偈文。自不知丑。静心思之。不但枉费工夫。全无利益。而且劳损精神。增长狂见。其害非浅。止观云。领持记忆。心劳志倦。言论往复。水浊珠昏。领持记忆。乃学佛法之要事。修止观者。尚须弃舍。况专持名号。现世求生之人。那可向外习学。扰乱心神。使三昧不成。往生难决。为改前非。复成偈云。谬述偈文向外学。妄招贤士生轻薄。祖师妙典积如山。何用吾盲多造作。可丑可丑真可丑。私采他言为己有。如此狂心不肯休。西方直路成横走。如斯深障每欲戒之。意马难止。是故於同治癸酉年。佛成道日。敬然臂香三炷。立誓愿云。古昆此生再述偈文。必堕地狱。又敬然臂香六炷。供养释迦如来。弥陀世尊。唯愿以慈悲愿力。加被於我。令我定心念佛。速往西方早见慈尊。顿开佛慧。尽未来际。说法利生。

  慎狂发愿

  妙叶禅师云。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又云。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昆每好乱改学友之言。岂非见人之非。执我之是。故知亏道内矜。受害非浅。净业未成。自救不了。那敢评人是非。的是狂魔所附。回心思之。懊悔不已。是故於光绪元年夏日。向阿弥陀佛敬然臂香九炷。以求忏悔。发愿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