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资粮全集
净土资粮全集
(还)谨按天如以老来方念佛之言。悯念众生。惟恐其无及。可谓吃紧为人矣。不知今人多以尘俗终其身。老而不念者。恒十之八九也。呜呼。其有负於古德者。不亦多乎。
六时观想篇
论一心三观
净土指归曰。三观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恢扬肇自於如来。妙悟近推於智者。所谓空者。一切皆空。三观悉泯。荡相之用也假者。一切皆假。三观悉明。立法之功也。中者。一切皆中。三观悉是绝待之体也。是则终日荡相而诸法皆成。终日立法而纤尘必尽。终日绝待而三谛炽然。故般若谈空。入十法门得显。维摩立法。三界见爱皆忘。法华一乘。世间之相常住。皆由三观相即。致令诸法无遗。故三即非三。一即非一。非次第而入。非并列而观。不可以有无求。不可以中边取。三一圆融。修性冥泯。岂识心之所测。何言说之能诠。故强示云不可思议之妙观也。故龙树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迦叶云。未闻大涅盘前。皆是邪见。大矣哉一心三观之妙宗也。
净土境观要门曰。且如照此白毫。即是我心。心外无法。法法叵得是空。其相宛然是假。假即是境。空即是观。了了通达。不为境所染。亡假也。了了通达。不为智所净。亡空也非染非净。境观双绝。能所顿亡。即是中道。何有前后耶。颂曰。
境为妙假观为空 境观双亡便是中 亡照何曾有前后 一心融绝了无踪
又曰。问。净土依正。在十万亿剎外。何云惟心净土。本性弥陀。又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耶。答。此义须约三谛三观说之。其疑方解。何者。就不失自体东西宛尔边。何妨在十万亿剎之外。即妙假也。就同一性体。不隔毫厘边。即妙空也。就不一不异。二相亡泯。即妙中也。亦是一即一切。故不妨远。一切即一。故不妨近。非一非一切。故不远不近。小弥陀偏云其远。十六观经偏语其近。既其远近双照。必远近双寂。是则远近非近非远。生即无生。无生即生。非生非不生。今人偏执一边。不能圆解。故十疑论云。今人闻生便作生解。闻不生便作不生解。正堕此责也。悲夫。
考证
三谛三观
宗泐曰。观即般若妙智。以此妙智观有为法。无非妙境。妙境者。一境三谛也。妙智者。一心三观也。三观者。空假中也。三谛者。真俗中也。即观有为之法。离性离相之谓空。无法不具之谓假。非空非假之谓中。谛者。审实不虚之谓。全谛发观。以观照谛。谛既即一而三。观岂前后而照。
生即无生无生即生
净土或问曰。余以性相二字释之。妙真如性。本自无生。因缘和合乃有生相。以其性能现相。故曰无生即生。以其相由性现。故曰生即无生也。如此。则知净土之生。唯心所生。无生而生。理何乖焉。
观想白毫法
龙舒净土文曰。斋戒洁己。清心静虑。面西安坐。闭目默然。观想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华上。身长丈六。两眉中间。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右旋转五遭。光明照耀金色身面。次停心注想於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当令闭目开目。悉皆见之。盖欲念念不忘也。如此久久。念心成熟。自然感应。见佛全身。此法最为上。谓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佛。又过於口念也。身后必上品上生。唐启芳圆果二人。作观想法。只五月。自觉身到净土。见佛闻法。
考证 或问舍日观而遽作毫相之观。疑於故紊观经次序矣。莲池禅师答曰。不观日轮而观毫相。是自有说。良以观门虽广也。而标大主。则言佛便周。佛相虽多也。而表中道。则惟毫是统。盖为夫乐简便而厌烦剧者设也。似乎越次。实则无伤。
十六观想法(节要)
观无量寿佛经。略曰。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我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惟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於西方极乐世界。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云何得见。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於西方。
考证
总论十六观
净土指归曰。初观落日此有二意。一令观日。心不驰散。二令心想。正向西方。次观清水。复想成氷。良以彼土琉璃为地。此地难想。氷想若成。宝地可见。次观彼国地树池楼。至楼若成。宝土皆现。故名总观。已上观依报竟。次观正报。既欲观佛。佛必坐座。故先观华座。又真佛难观。要须观像。像观若成。真佛可见。八万相好。但观毫相如五须弥。此想若成。八万皆观。次观观音势至真实色身。次修普观。先想己身生於彼土。次观三圣来入我心。初修杂观。观彼佛身。胜劣化用。能大能小。皆全法界。已上七观。观正报。次观三辈往生。令舍中下。修习上品。观与经合。名为正观。见相乖经。是发魔事。故名邪观。
韦提希
无量寿佛经略云。王舍大城有太子。名阿阇世。执父王频娑婆罗。幽闭室内。国太夫人韦提希。密以桃浆上王。太子闻之。将母闭置深宫。韦提希悲泣。向佛礼佛。佛遂从耆阇崛山没。於王宫出。告韦提希以三种净业。乃得生极乐国土。为说十六观法○说云。阿阇世何故举此逆事。为彰此界极恶。亲所生子。犹尚违害。即欲令人厌弃。同欣净土。调达。阇世。频婆。韦提。皆是大权。现逆现顺。利益众生也。
孝养父母
净土指归曰。赜禅师作劝孝文。前言孝养甘旨为世间之孝。后言劝父母修净土为出世之孝。世间之孝。一世而止。出世之孝。无时而尽。能使父母生净土。莫大之孝。父母现在。而子不以此劝勉。他日徒尔伤心。多为厚礼。亦何益哉。观经前后两说孝养父母为净业。即此意也。
十善业
身除三邪。口离四过。意断三业。为十善业。
烦恼贼
说云。损慧命。伤法身。故名为贼。
具足众戒
说云。道俗备受者。
第一日观
凡作想者。当正坐西向。专想日没时。状如悬鼓。闭目开目。皆令明了。名为初观。
第二水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当起氷想。见氷映彻。作琉璃想。
第三地观
此想成已。见瑠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瑠璃地。其幢八方。八棱具足。百宝所成。有千光明映瑠璃地。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其光如华。又如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於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世界。
考证
八种清风
说云。彼处实无时节。谓除上下。余四方四维。故云八风○钞云。彼八风。不同此土令物生长及以衰落。但鼓自然之乐。演乎妙法之音耳。
第四树想
次观宝树。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作异宝色。妙真珠网弥覆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妙华宫殿。诸天童子自然在中。此诸宝树。生诸妙华。作阎浮檀金色。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作幢幡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十方佛国。是为树想。
考证
阎浮檀金
阎浮。具云染部捺陀。此是西域河名。近阎浮捺陀树。其金出河中。即此河因树立称。金由河得名。又楞严会解云。阎浮檀树果汁入水。沙石成上等金。故名阎浮檀金。
帝释瓶
帝释。此云能主。言其能为天主也○有人常供奉天。其人贫穷。天愍之。自现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答云。我求富贵。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曰。所须之物。从此瓶出。其人应意所欲无不得。今以妙华涌出诸果。如彼德瓶出种种物。故以为喻。
十方佛国
宗镜录曰。娑婆世界释迦牟尼如来。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经云。或有国土。七宝合成。或有国土。如自在天宫。或有国土。如玻璃镜。或有国土。纯是莲华○佛国无量。此略言之耳。
第五池观
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七宝莲花。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
考证 经云。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钞云。论其宝水。称适人情。自然上树。然后流下。故上生经明兜率宫有水游梁间。与此同也。
摩尼珠
此翻离垢。言此宝光净不为垢所染。又翻如意珠。
第六总观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妓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
第七座观
欲观彼佛。当起想念。於七宝池上。作莲华想。其莲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放千光明。徧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上有四柱宝幢。幢上宝幔。有五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徧其佛土。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佛座想。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
考证
释迦毗楞伽宝
此云能胜。
八万四千光
相及随行好及光明。皆八万四千者。因障显德。故成此数。佛居凡地。具於八万四千尘劳。皆见实相理智。故能示现相好光明。故云八万四千。
第八像观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见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金色光。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各有一佛二菩萨。徧满彼国。是为像想。
第九佛观
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如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中。其相好光明。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取众生。
考证
那由他
万亿也。
由旬
此云限量。大八十里。中六十里。下四十里。如今之驿程。
无缘慈
释论云。慈有三种。一众生缘。无心攀援一切众生。而於众生自然现益。如涅盘经。我实不往。慈善根力。能令众生见如来。二法缘者。无心观法。而於诸法自然普照。如日照物。无所分别。三者无缘。无心观理。而於平等第一义中。自然安住。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辨佛心相也○此说与前不嗔恨条下所解三慈各别。并存之以备参考。
第十观音观
次当观观世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有无数化佛化菩萨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
考证
肉髻天冠
身相既多。先观肉髻。次观天冠。以此二者表示观音也。
顶相
佛三十二相云。顶肉髻成。乃知佛虽有肉髻。而不见肉髻之顶相也。
第十一势至观
次观大势至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举身光明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此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名大势至。顶上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见佛事。余诸身相。如观音无异。是为观大势至。
第十二普往生观
见此事已。当起自心生於西方极乐世界。於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是为普观想。
第十三杂观
阿弥陀佛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大势至。身同众生。但观首相。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照一切。是为杂想观。
考证
但观首相
观音头上天冠中有一立化佛。势至头上有宝瓶。盛诸光明。以此为别也。
第十四上品上生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徧十方界。於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彼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