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资粮全集
净土资粮全集
莲池禅师曰。孔子言终食造次颠沛不违仁。此不违工夫。虽是不易到。然作而不止。乃成自然。况久久行持。忽地有个省处。则苦乐逆顺。道在其中。所谓咳唾掉臂。无不是祖师西来意。念佛者。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还)谨按净土或问(前一段所)云。申明事一心也。而理在其中矣。后一段所云。申明理一心也。而事在其中矣。至於莲师所云。则一心圆融。浑然纯熟。及其成功则一也。而事理不必辨矣。呜呼。念佛至此。尚何遗法之有哉。
莲池禅师曰。或问今见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成佛者少。何也。答。此有三故。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妇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骘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小民。但有不好心起。着力念佛。定要念退这不好心。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二者。口虽念佛。心中胡思乱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之时。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亲在西方。面对弥陀。不敢散乱。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三者口虽念佛。心中只愿求生富贵。或说我等凡夫。料得西方无有我分。止图来世不失人身。此则不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不愿。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念佛者。决意求生西方。休得疑惑。如天宫富贵。福尽也要堕落。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几时。若说你是凡天。西方无分。则圣贤多是凡夫做。安知你不生西方也。便可发广大心。立坚固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考证
孝顺父母
观孝名为戒之经。则修诸德行。以孝顺父母为先。观为善阴骘之书。则作诸善事。以阴骘方便为首。故以二者考证之○宝藏经云。孝顺父母。天主帝释在汝家中。又能行孝。大梵尊天在汝家中。又能尽孝。释迦文佛在汝家中。睒魔菩萨。亲服患愈。慈心童子。火轮速灭。即其灵应。发隐曰。善事父母。谓奉养无方。服勤有道。孝之始也。帝释临焉。又能行者。凡是孝道。无不举行。孝之中也。梵王临焉。又能尽者。现生父母。前生父母。历生父母。无不酬答。孝之终也。释迦临焉。天能听卑。佛徧一切。简在冥加。理有之也。故[耳*炎]魔割目救父。而沉痾愈於一朝。慈心发愿代苦。而火轮消於顷刻。至行动天。真诚感佛。正犹是耳。恐世不信。说云何天佛得在你家。故引二事以证之也。
阴骘方便
龙舒曰。大观间。有一官员。其父已故。一日出外。见其父乘马。前行。不顾其子。其子乃呼曰。我与父。生为父子。何无一言以教我。其父曰。学葛繁。问葛何人。曰。世闻人。遂访问所在。其时为镇江大守。乃性见之。言其故。且问葛何以见重於幽冥如此。答云予始者日行一利人事。其次行二事三事。或至十事。于今四十年。未尝一日废。问何以利人。葛指座间脚踏子云。若此物置之不正。则蹙人足。予为正之。亦利人事也。又若人渴者。能饮以一杯水。亦利人事也。唯随事而行之。上自卿相。下至乞丐。皆可以行。唯在乎久而不废耳。其子拜而退。葛后以高寿坐化而去。葛兼修净业。以是回向。后有僧神游净土。见葛在焉。由是观之。则阴骘方便者。可即小以[口*命]大矣。
论念佛胜利
宾主盘桓曰。持念佛名。为有二种殊胜利益故。内则令念者觉斯无量寿。即可解脱此有限生死之身。外则实有彼佛愿力。以接引念佛者临终往生净土。
(还)谨按此二种。乃胜利之纲领。后之四方便。十利益。诸感应。特其节目耳。虽十利益有接引之说。实无归重之意也。故表章之。
莲池禅师疏曰。念佛一门。最为方便。略陈有四。一。不值佛出世常得见佛方便。二。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方便。三。不修余行。得波罗密方便。四。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
考证 钞云。得常见佛者。起信论云。有初学是法。其心怯弱。以娑婆不常值佛。惧谓信心难就。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专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见於佛。如修多罗说专念西方阿弥陀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此经则七日一心。佛现在前是也。故知灵山已过。龙华未来。无佛世中而得见佛。是名最胜第一方便。得出轮回者。由惑起业。由业感报。往来六道轮转无穷。依余法修。直至惑尽。始得出离。而托质世间。升沉未保。唯兹念佛。带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摄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国。即超三界。不受轮转。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是也。是为最胜第二方便。得波罗蜜者诸菩萨众。有恒河沙劫中修六度万行。未能满足。而今一心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蜜。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蜜。一心念佛。余想不主。即禅定波罗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罗蜜。推而极之。不出一心。万行具足。如大本法藏愿云。若我成佛。国中有情。不获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不取正觉。是为第三最胜方便。得疾解脱者。智论云。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罪。超生净土。又十住断结经云。是时座中有四亿众。自知死此生彼牵连不断。欲为之源。乐生无欲国土。佛言西方有佛。名曰无量寿。其土清净。无淫怒痴。莲华化生。汝当生彼。故大本云菩萨欲令众生速疾安住无上菩提者。应当起精进力。听此法门。古谓欲得一生取办。便於是法留心。是名最胜第四方便。
净土或问曰。经中道受持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利益。一者。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隐形守获。二者。常得一切菩萨常随(守获三者)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者。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龙毒药悉不能中。五者。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六者。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七者。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相。八者。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九者。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欢喜礼拜。犹如敬佛。十者。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见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接引往生净土。如此十种利益。经文具载。乃佛口之所宣也。既是现生皆有利益。然则世出世间。要紧法门。无如念佛者矣。
(还)谨按龙舒净土文。叙念佛现世感应一卷。不可不知。有念佛荐亡如张继祖者。有念佛却鬼如陈企者。有念佛脱难如邵希文者。有念佛安寝如刘仲慧者。有念佛屋不压死如瞽妇者。有念佛而风疾不作如王居士者。有念佛而痁疾遂愈如李子清者。有念佛眼明如阮嫂者。有念佛痼疾皆愈如梁氏女者。有念佛治病得愈如秀州僧者。有念佛孙儿免难如乡老者。有见杀生念佛得福如郑邻者。由此推之。念佛胜利。奚啻十种而已哉。
考证
念佛荐亡
龙舒王居士曰。予尝与张继祖言西方事。继祖信之。其乳母死。多为念阿弥佛追荐。一夕梦乳母来谢而别去。此念佛追荐之效也。
念佛却鬼
予同郡陈企。尝妄杀人。后见鬼现。企畏惧。急念阿弥陀佛。鬼不敢近。企念佛不已。鬼遂不现。后常念佛。临终坐化。
念佛脱难
晋江邵希希文为士人时。梦至一官府。人皆称安抚。行至前。见一官员问云。汝知汝未及第因否。对曰不知。引希文去。见一大镬煮蛤蜊。见希文。及作人言。叫其姓名。希文遂念阿弥陀佛。方念一声。蛤蜊皆变作黄雀飞去。希文后果乃第。至安抚使。以此见杀生阻人前程不可不戒。又见佛力广大。不可不敬也。
念佛安寝
予旧相识刘仲慧。以夜梦多恐惧。予劝以念阿弥陀佛。仲慧志诚高声念百八徧。当夜遂安寝。次日如前念诵。自此皆得安寝。
念佛屋不压死
有一老妇双瞽。令小儿牵行。常念阿弥陀佛。一日息於旧屋之下。忽倾倒。小儿走出。老妇在下。乃有二木相住。护於老妇之上。得不死。
念佛风疾不作
王居士於金山借阿弥陀。佛经。欲校勘刻板广传。举笔之时。右手有风。其指自掉。写字不便。乃举指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数声。祷除风疾。以成就此经。祷毕。指遂不掉。以至终帙无恙。以此见佛菩萨只在目前。但人信心不至耳。
念佛愈痁
官员李子清。久苦痁疾予乃授以一方。临发时。专念阿弥陀佛。子清从之。其日遂愈八分。次日复如是遂全愈。子清由是笃信佛理。
念佛明眼
予同郡有阮嫂。患两目将盲。常念阿弥陀佛。遂得开明。此予亲见之。
念佛愈痼疾
梁氏女双目俱盲。念阿弥陀佛三年。系念不绝。双目开明。又冯氏夫人念佛。久病自愈。
念佛治病
秀州一僧。常念阿弥陀佛。为人治病。常得全愈。
念佛儿孙免难
予乡村间有一老人。每有事。必合掌至额。念阿弥陀佛。其孙儿方二三岁。因随母至田野。忽失之。后数日。人告云。在溪外。果寻得之。其足迹徧於滩上。其溪甚深。不知此儿何缘过彼。又且久而无恙。人以为其祖志诚念佛所感。
念佛得福
饶州军典郑邻。死至阴府。以悞来放还。阎罗王告云。汝还人间。见人杀生。但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彼得受生。汝亦得福。以此推之。足以见念阿弥陀佛。可荐拔亡者。可增延福寿。亦无灾难。不特往生西方而已。
论临终念佛
龙舒净土文曰。凡一切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着。凡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病重之时。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家中长短之事。不得哭泣嗟叹。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
净土或问曰。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然则我於生前。且做世间事业。直待临终。然后念佛。可乎。答曰。苦哉苦哉何其愚谬之甚也。向所谓逆恶凡夫。临终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缘。方遇知识。方得念佛。此等侥幸。万万中一人。汝将谓人人临终有此侥幸哉。岂不见群疑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无劝念之理。二者。业苦缠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偏(风失)语。不能称佛。四者。狂乱失心。注想难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六者。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者。临终恶友。破坏信心。八者。饱食过度。昏迷致死。九者。军阵战斗。奄忽而亡。十者。忽堕高岩。伤坏性命。如此十种。寻常有之。或宿缘所招。或现业所感。忽尔现前。不容回避便须随业受报。向三途八难中。受苦受罪。直饶你无此恶缘。只是好病而死。亦未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病苦逼迫。忙怖张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无病而死。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怖死。扰乱胸怀。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更有后事未办。妻啼子哭。百种忧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医。祷祈忏悔。杂念纷飞。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病以前。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因顿龙锺。愁叹忧恼。只向个衰老身上左右安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老以前。正是少壮之日。正好念佛之时。稍或狂心未歇。俗务相关。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清闲自在。有志修行。稍於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断。忽然些子境界现前。一个主人。随他颠倒。念佛不得了也。你看他老病之时。少壮清闲之日。稍有一事在心。早是念佛不得。况待临终时哉。何况你更道且做世间事业。且世间事业。如梦如幻。如影如响。那一件有实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纵饶你广造伽蓝。多增常住。攀求名位。结交官豪。你将谓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来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岂不见道有为之功。多诸过咎。天堂未就。地狱先成。生死未明。皆为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时。方知平生所作。尽是枷上添枷。锁上添锁。失却人身。万劫难复。铁汉闻之。也须泪落。祖师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事业。待临终方念佛乎。又不见死心禅师道。世间之人。财宝如山。妻妾满前。日夜欢乐。他岂不要长生在世。争柰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奉行。不容滞住。且据诸人眼见耳闻。强壮后生。死却多少。世人多云。待老来方念佛。好教你知。黄泉路上无老少。能有几人待得到老。少年夭死者多矣。古人云。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又云。自从早年索妻养儿。经营家计。受尽万千辛苦。忽然三寸气断。未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顺儿孙。犹是记忆爹娘。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头未冷。作挞财产。恣意作乐。以此较之。着甚么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古德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事业。待临终方念佛乎。当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趂此未老未病之时。抖擞身心。拨去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功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命终时。好死恶死。我之盘缠。预办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思之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