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资粮全集


第一清净明诲
  淫戒也。发隐曰。淫者生死之原。声闻不起大悲。惟怖生死。故淫先。杀者慈悲之敌。大士不怖生死。大悲普度。故杀先也○予问师云。楞严乃大乘经典。何以声问为诲。莲师答曰。佛适有感於摩登伽之事。故以淫为先耳。虽然。淫杀俱为重戒。先后不必论也。

  回向文(见袁氏功课录)

  稽首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稽首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窃惟丧德丧名。皆由於色。损福损寿。无过於淫。故守身必断夫情尘。而戒行尤严於衽席。弟子某遵佛明诲。不敢邪淫。但爱波易染。每对境以平沉。欲戒曾持。或临岐而堕落。一思败轨。几负刺心。特念阿弥陀佛若干声。仗兹佛力。使我弟子。自今以后。定性如澄潭之月。应色如过树之风。观臭秽于革囊。不受骷髅之热诳。悟毒蛇于花茎。永抛恩爱之深缠。化起于闺门。礼传於薄海。男外女内。家家成有别之风。夫唱妇随。世世守无邪之训。愿佛慈悲。哀怜摄受。愿韦驮怜悯。为作证明。令恶缘消散。善事圆成。净因日增。往生如愿。

  口四业图

  
  (还)谨按口业虽四。其要在於谨言。能谨则不妄发。而口之所以离四过也。否则不伤於易。则伤於烦。而四业难乎免矣。故易系寡辞。语记欲讷。老云守中。良有以夫。
  考证

伤易伤烦
  言箴曰。伤易则诞。伤烦则支。

寡辞
  易系辞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欲讷
  论语。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守中
  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论不妄言

  华严经曰。性不妄言。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
  疏曰。违想背心。名之曰妄。钞云。设违於境。若顺於心。不名妄故。
  梵网经曰。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戒疏发隐曰。外正语。内正见。合上身心。是不敢道非。凡不敢道圣。皆正语正见也。
  考证

见言不见
  发隐云。问。佛见兔入而言不见。是妄语否。答云。为救兔故。前杀戒所谓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者是也○兔入而言不见。是违於境。为救兔故。是顺於心也。
  楞严经曰。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律仪要略曰。妄言。谓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虚妄不实等。若凡夫自言证圣。名大妄语。其罪极重。除为救他急难。方便权语。余俱不可。
  高峰禅师云。无量劫来。却昧自己。迷己逐物。引起虚妄。内则妄认四大为己。由妄认故。乃有妄缘。二妄相因而生妄语。以我一言之妄。误引他人百种之非。无边欺诳。隐覆其中。害物害人。不可胜纪。无形之患。莫甚于斯。故不妄语者。即真实种也。真实种既断。佛道从何而得焉。外有方便妄语者。护善遮恶。为利他故。不名犯戒。
  振曰。口四业中。惟妄言易生而难除。何也。世人习染成妄。妄想纷飞。发为妄言。种种。不一。凡形于诗歌。着于赋颂。托于碑铭序记。而援引迁就。背理失真者。妄也。自智其计。而以其失穷之。自勇其断。而以其敌怒之者。妄也。未信而强言以[目*舌]之。未合而甘言以钩之者。妄也。以便绝取胜。以巧佞媒悦者。妄也。以奇丽饰听闻。以谑浪洽情况者。妄也。闻一密论。不能容受。而轻泄人前者。妄也。闻人小过。不为隐庇。而饰成大罪者妄也。外言入捆。内言出捆。内外掩覆而偏曲不公者。妄也。事在彼而言此。事在此而言彼。言在(事前事后)而不当机中[窾-士+上]者。妄也。见闻未广。而遽立议以褒贬古今。涉世未深。而喜随俗以校量是非者。妄也。毋妄则诚矣。诚则妄想潜消。妄缘自断。中无隐情。外无媿辞。金石可贯。鬼神可格。矧如来光彻十方。有不引之登净域乎。昔无业禅(师设)讲汾阳。凡学者致问。必答之曰毋妄想。夫妄想乃妄言之根。修净行者。亟宜勇猛绝之。

  回向文

  (见袁氏功课录此文阙大妄语及绮语两舌恶口意今皆补之)。
  稽首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稽首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窃唯白圭易玷。良驷难追。三缄犹虑招尤。半句能销现福。弟子(某)遵佛明诲。不敢妄言。然浮气欲收而常肆。微言思慎而屡讹。非特敢於欺人。抑亦熟於味已。特念阿弥陀佛若干声。仗兹佛力。使我弟子自今已后。修未证於有余。勿以无余而自赞。心尚居於有漏。勿以无漏而自扬。修词立诚。启口见德。华言丽语。不形於齿唇。斗遘热恼。不腾於颊辅。上可以对天地。下可以质鬼神。小可以孚豚鱼。大可以格众庶。轻浮者尚实。矫伪者献忱。凡兹含齿之徒。尽洽由衷之化。愿佛慈悲。哀怜摄受。愿韦驮怜悯。为作证明。令恶缘消散。善事圆成。净因日增。往生如愿。
  (还)谨按诸戒中。止有妄言者何。律仪要略云。妄言有四。绮语两舌恶口。皆妄言类也。信乎戒口业者。当以妄言为首务。所谓口离四过者。不外此而得之矣。
  考证

白圭易玷
  诗白圭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良驷难追
  论语。子贡曰。驷不及舌。

三缄
  家语。孔子观周太庙。有金人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毋多言。多言多败。

半句
  语云。半句非言。折尽平生之福。

有余无余
  发隐曰。将尽习气者。菩萨也。名有余涅盘。除习已尽者。如来也。名无余涅盘。

无漏
  净土或问云。以观实相。发真无漏。故名为实○实者。实圣也。

修词立诚
  易系辞曰。君子修词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孚豚鱼
  易曰。中孚。豚鱼吉○言至信可感豚鱼也。

由衷
  春秋胡传曰。大道隐而家天下。然后有诰誓。忠信薄而人心疑。然后有诅盟。盟诅烦而约剂乱。然后有交质子。其末至於交质子。犹有不信者焉。故左传曰。信不由衷。质无益也○质音致。

  论不绮语

  华严经曰。性不绮语。菩萨当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是语。定菩萨乃至嬉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
  律仪要略曰。绮语。谓妆饰华词丽语浮靡惑人等。
  (还)谨按罗绮本於散乱之丝。既其既成。则有华丽之美。然则以散乱之言为绮语者。原其始也。以华词丽语为绮语者。要其终也。

  论不两舌

  华严经曰。性不两舌。菩萨於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说离间语。若实若不实。梵网经两舌戒曰。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垆。行菩萨行。而斗遘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
  戒疏发隐曰。谤彼贤人为造恶。斗遘两头。纵实亦犯。况今是虚语乎。此戒不但是斗遘比丘。推之。则谗乱人君臣。离间人骨肉者。皆是类也。始知洛党蜀党。非程苏之本意。而犹议圆悟高庵为党者。夫党之事。世之君子不为。而况明道如二老者耶。盖斗遘自是一时徒众耳。於二老何与哉。
  (还)谨按虞书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亦两舌之类也。呜呼。良朋相遇。犹以两舌告戒。况常人乎。
  考证

三党
  通鉴。宋哲宗时。群贤不能以类相从。遂有洛党蜀党朔党之语。洛党以程颐为首。而朱光庭等为辅。蜀党以苏轼为首。而吕陶等为辅。朔党以刘挚为首。而辅之者尤众。各为党比以相訾议。

圆悟高庵
  或问莲师。圆悟高庵。分曹树党。两家各统门徒。二老安得无与。答云。蔺相如尚忍私雠。刘元城不失和气。彼圆悟高庵。继祖传灯。代拂扬化。犹有这个在。何名那伴人。是将以丹朱泆游。而罪帝尧无义方。冉求聚敛。而讥孔子非善教。是将以六群乱德。二众分河。而谓释迦未免好胜否耶。

  论不恶口

  华严经曰。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瞋恨语。鄙恶语。庸贱语。嗔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乐闻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菩萨悉皆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身心踊悦语。
  龙舒净土文曰。所谓恶口者。乃恶怒之口。唯言语不温和耳。今人所谓恶口。直为秽语矣。恶口果报。固已不佳。若秽语。则地狱畜生之报也。世人多不知此。乃以恶口秽语为常。奉劝世人。力以戒此。
  (还)谨按润泽以下等语。与绮语相似。何以辨之。曰诚与不诚而已。润泽等语。出於由衷者也。绮语浮词。腾於颊辅者也。

  意三业

  
  (还)谨按此三业。不曰心而曰意。何也。盖意者。心之所发也。於发动之初而知戒谨焉。则易为力矣。此慎独之功不可已也。否则涓涓不止。将成江河。萌蘖不摧。将寻斧柯。欲心之勉於三业也。不亦难哉。故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考证

慎独
  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注云。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是以君子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於将萌。而不使其潜滋暗长於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
  宗镜录曰。念念之中。恒起三毒。即当劫尽三灾。三毒贪为首。三灾火为首。以不思议止观。观此毒。一念贪心无有起处。即是一唾火而灭。了念成智。即是一吹世界而成。
  (还)谨按龙舒文云。有淫女得道。文殊问云。如何见十八界。答云。如见劫火烧诸世界。虽不言三毒。实与宗镜同旨。嗟夫。以女人尚有慨世之心。何今之修行者。纵情之习重。观心之道微。甘於自焚。自溺。自飘。而莫悟也。可哀也哉。
  考证

三毒
  贪嗔痴也。坛经曰。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

三灾
  火水风也。佛祖统纪云。二十辘轳劫满。遇大三灾。大地天宫俱坏。

不思议止观
  以自性实相。或止或观也。此法不可思议。

十八界
  龙舒文曰。谓六根六尘六识。因有此种种。故生无量事。造无量恶业。是故如劫火烧诸世界。

  论不贪欲

  华严经曰。性不贪欲。菩萨於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
  佛遗教经曰。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应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盘。是名少欲。
  高峰师云。是三界轮回之根本也。观此四大幻身。本自无生。以爱染不忘。缠缚轮转。故教中谓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知能令生死相续。
  又曰。汝等比丘。诸欲脱诸苦恼。尝观知止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楞严经曰。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又曰。十方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还)谨按楞严经。论杀。则以杀贪为本。论盗。则以盗贪为本。论淫。则以欲贪为本。是杀盗淫皆由於贪也。此特举其大者耳。贪之为害。岂止於是而已哉信乎如水之无物不受。目之为贪水。宜也。呜呼。修行者。欲堤防於方寸之间。勿沦胥於瘴海之恶。将何如而可哉亦曰少欲知足而已。
  考证

如来不了义
  楞严会解曰。经言衣钵之余。分寸不畜。阿含经称所畜物。可以资身进道。萨婆多论。许百物各可畜一。皆不了义也。
  宗镜录曰。若於贪起正思。了贪无自性。则於贪得解脱。若於贪起邪想。迷贪生执着。则於贪被系缚。系缚解脱。遂成真俗二门。於真俗二门。则收尽染净诸法。贪之一法既尔。於嗔痴等。八万四千尘劳亦然。
  (还)谨按少欲知足。固可以止贪。若昧於自性。则多欲无厌者。莫知其所终也。然则宗镜之说。其可少乎哉。

  回向文

    (庄芳林撰)
  稽首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稽首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窃唯性灵莹彻。原无芬垢於皇初。意想逐驰。遂同物交於尘世。是以经垂窒欲之戒。传昭寡欲之方。弟子某遵佛明诲。不敢贪欲。但习染已深。恐几微之犹累。欲根未净。每幽独之潜萌。盖好利本出於常情且见得实难於思义。况男女之际。尤人之大欲存焉。而可不戒乎哉。特念阿弥陀佛若干声仗兹佛力。使我弟子自今以后。属厌同君子之心。甘节守先圣之训。知止知足澄湛如清水之珠。不愿不求。凝净如却尘之褥。秉衷纯白。人人仰仁让之风。厥志清明。在在格贪戾之习。愿佛慈悲。哀怜摄受。愿韦驮怜悯。为作证明。令恶意消散。善念圆成。净因日增。往生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