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资粮全集


雀衔环
  杨宝幼时。见黄雀为枭鸟所搏。堕地复为蝼蚁所困。取而畜之笥中。给以黄花。痊乃放去。夜梦黄衣童子拜谢。赠玉环四枚。曰王母使者。荷君济命。愿君子孙洁白。位列三公。亦如此环矣。后四世贵显。

狐临井
  一僧闻黄精能驻年。欲试之。置黄精於枯井。诱人入井。覆以磨盘。其人在井惶迫无计。忽一狐临井。语其人言。君无忧。当教汝术。我狐之通天者。穴於冢上。卧其下。目注穴中。久之则飞出。仙经所谓神能飞形者是也。君其注视磨盘之孔乎。吾昔为猎夫所获。赖君赎命。故来报恩耳。幸勿忽也。人用其计。旬余飞出。僧大喜。以为黄精之验。乃别众。负黄精入井。约一月余开视。至期开视之。则死矣。

白壁闻经
  莲师曰。予挂庵一庵。有人摛蜈蚣数条。以竹弓弓其首尾。予赎放之。余俱半死。唯一全活。急走而去。后共一友夜坐。壁有蜈蚣焉。以木尺徒傍极力敲振。驱之使去。竟不去。予曰。昔所放。得非尔耶。尔其来谢予耶。果尔。当为尔说法。尔谛听毋动。乃告之曰。一切有情。唯心所造。心狠者化为虎狼。心毒者化为蛇蝎。尔除毒心。此形可脱也。言毕令去。则不待驱逐。徐徐出窗外。友人在坐。惊叹希有。时隆庆四年事也。

黄衣入梦
  杭州湖墅干氏者。有邻家被盗。女送[(乏-之+虫)*善]鱼十尾。为母问安。畜瓮中。亡之矣。一夕梦黄衣尖帽者十人。长跪乞命。觉而疑之。卜诸术人。曰。当有生命求放耳。徧索室内。则瓮有巨鳝在焉。数之正十。大惊放之。时万历九年事也。

不坚财
  谓水得漂。火得焚。官得取。盗得劫。危脆无常。非坚物故。又曰幻财。

名通天府
  或谓穹苍渺邈。何得相通。不知天王以六斋之日。巡狩人间。无善不知。无恶不察。又行十善。则天胜。人行十恶。修罗胜。故天帝时时欲人为善。一人为善。则飞天神王。报达天京。经有明文。非臆说也。

  放生祝愿

  放生已。对佛像前。至心礼拜。白言弟子(某)。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遵先佛明诲。今行放生。已得若干。以此功德。愿我罪业消除。冤愆解释。所修善根。日益增长。命终之际。身心安隐。正念分明。蒙佛接引。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莲华之中。华开见佛。得无生忍。具足佛慧。以大神力。凡我所放一切生命。以及十方无尽有情。尽得度脱。成无上道。愿佛慈悲。哀怜摄受。发愿已。念佛或百声。或千声。万声。随意多少。

  放生咒

  佛言。水中有微细虫类。凡眼不能见者。故律中教人以囊滤水。方饮。若人能书护生陀罗尼。沉於河井。及盛水器中。并为诵咒。念佛名号七徧。其虫皆生善趣。今书陀罗尼于后。
  唵嚩悉波罗摩尼莎诃
  [山/兀][(留-刀)-田][丮-(举-与)+(└@夕)][但-日+兀][丫/一][几@〡][丮-(举-与)+(一/ㄠ)][丮-(举-与)+((ㄠ-、)*ㄟ)][丮-(举-与)+(ㄓ-凵+└)]
  南无欢喜庄严诸王佛
  南无宝髻如来
  (还)谨按佛慈之所及。不特水中微虫而已。佛又言灯烛焰上。有一等微细众生。吞其光以为命。吹之即死。故佛教人勿吹灯烛。恐损其命。由此推之。天下岂有不爱护之众生也哉。故嵩禅师云。至微众生。人所不能见者。惟佛慈能及之。此佛慈所以弥纶十方而无间也。

  论不偷盗

  华严经曰。性不偷盗。菩萨於自资财。常知止足。於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於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
  钞曰。终不盗心者。应言盗心取也。若无盗心。虽知他物。或暂用取。或同意取。或拟令他知。皆非盗也。
  梵网经曰。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考证

方便盗咒盗
  盗前方便。窬墙发钥之类是也。咒盗者。有恶咒师。能以咒术取彼物也。缺随喜赞叹者。盗谋必须密议。赞叹随喜事希。故略之也。

乃至鬼神
  乃至者。从重至轻。一鬼神物。二但系有主物。三劫贼物。四一切物也。
  高峰师云。一切物无贵贱。无大小。人不与之。起心故取。是偷盗也。从上佛祖。为求道业。洞观诸相空寂。至若头目髓脑。悉皆舍与。而况身外浮幻财帛。视如游尘。虽强使我取。亦取亦不可取。而况自取。或路行遇他人所遗之物。不以目视。何况手捉。以至钱财物货。隐匿官税。不行输纳。同名偷盗。为贪着所使。既贪心不灭。则舍离世间福德种也。
  (还)谨按管宁华歆为友。尝共园锄菜。见地有金。宁麾锄不顾。歆则捉而掷之。人以是知其优劣。今世之人。匿税不输者众矣。求如华歆者尚不能得。况如管宁乎。噫。宜净业之难修也。可慨夫。
  考证

宁歆优劣
  后汉时。公孙度威行海外。管宁避乱归之。乃庐山谷。每见度。语唯经典。不及世事。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终身不仕而卒。歆则仕於曹操。弒逆与同焉。
  楞严经曰。阿难。又复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魔所着。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由是疑悞无量众生堕无间狱(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考证

上品精灵
  宗镜录云。夫神何耶。精极而灵者也。春秋传云。其用物弘矣。其取精多矣。用物弘而取精多。是亦偷盗之类也。有不精极而灵者乎。至於精绝而灵竭。必堕恶道矣。

  回向文(见袁氏功课录)

  稽首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稽首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窃唯人生百行。廉洁为先。哲人常畏夫四知。往圣每严夫一介。弟子(某)遵佛明诲。不敢偷盗。但充义至精。省身难尽。暂隳小节。輙悞平生。所得未及毫毛。所丧已踰山岳。特念阿弥陀佛若干声。仗兹佛力。使我弟子自今以后。耻心益烈。清德弥高。辞受恊宜。氷檗励节。睹吾面而鄙夫易虑。闻吾名而贪士兴廉。八埏尽守清规。百世永师让德。愿佛慈悲。哀怜摄受。愿韦驮怜悯。为作证明。使恶缘消散。善事圆成。净因日增。往生如愿。
  考证

四知
  后汉杨震。为太尉时。或遗之金。震却之。其人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尔知我知。何谓无知。卒不受。

一介
  孟子曰。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充义
  孟子曰。是充类至义之尽也。

鄙夫
  论语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兴廉
  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

八埏
  八方也。

  附弭盗篇

    (莲池禅师撰)
  九月望日。众僧说戒。有出众长跪。自陈其过曰。某犯偷盗。视之。则含虚居士也。予曰。居士素循谨奉法。焉得有此。居士曰。非然也。眼盗色。耳盗声。鼻盗香。舌盗味。乃至意之盗法也。皆取非其有者也。谓之非盗可乎。惟愿慈悲。为我忏罪。予曰。天下之言盗者有二。我往彼而取之者。窃盗也。物自来而取之者。攘盗也。居士试思之。眼之盗色也。其诸眼至於色。取色而归之眼与。曰。眼未尝至於色也。其诸色至於眼。眼随而取之与。曰。色未尝至於眼也。如是。则非窃非攘也。曷为盗。居士曰。眼不至色。色不至眼。而为之媒者。识也。如青黄等遇之眼。而揽之乎识田。是故识为盗。予曰。是则是矣。然证盗者必出其赃。是青黄等。今且取而出之。居士曰。青黄虽不可得。而静言思之。宛然如在於心目。故曰识为盗。予曰。是则是矣。既得其赃。当治其盗。色有青黄。盗色之识。青与黄与。居士曰。色本自无。从缘而有。体性空寂。谁睹青黄。予曰。能盗之识既无。所盗之色何有。两处非实。安得名盗乎。反覆穷之。盗不可得。而子将奚忏。居士怃然曰。快哉斯论。不忏之忏。真忏也。上士行之。斯其宜矣。中下之士。如之何则可。予曰。盗之入人室也。必瞰其睡眠。境之入人心也。必乘其昏昧。未有室主惺惺。而盗肆其志者。未有心王历历。而境得其便者。曰。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在其不睡眠也。予乃为之颂曰。君明臣良。纲举目张。炼彼貔貅。固其金汤。敌国寖谋。外夷来王。虽有巨盗。乌乎不亡。居士载拜稽首曰。请事斯语。以为弭盗之良方。
  (还)谨按偷盗不同。有有形之盗。有无形之盗。前三经所论者。有形之盗也。莲师所论者。无形之盗也。有形之盗。其罪有限。无形之盗。其[示*固]无穷。况有形之盗。易於禁止。无形之盗。难於遏绝。今人纵能禁止其有形之罪。孰能遏绝乎无穷之[示*固]哉。噫。不惟不能遏绝而已也。认贼为子。人人皆然。是可叹也已。
  考证

颂曰
  心为一身之主。犹君也。耳目之类。各有所司。犹臣也。心不蔽於欲。则君明矣。君明而百司有不退听者乎。由是目不惑於色。耳不惑於声。六贼俱为之消亡矣。吾之家宝。又孰能劫而取之也。其与国之君明臣良。则政平事理。兵强守固。而巨盗不能乘其便者。不事异而理同欤。故曰。不忏之忏。真忏也。

纲举目张
  言大小政事。皆无废坠也。

貔貅
  如貔如貅。言兵之强也。

金汤
  金城汤池。言守之固也。

  论不邪淫

  华严经曰。性不邪淫。菩萨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於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於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於非道。
  梵网经曰。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戒疏发隐曰。梵网不发誓戒。首誓欲染者。良以身生於欲。欲成於女。浚恩爱海。牢生死根。无过女色矣。故首誓之。宁将此身。受烈火焰中焚烧之苦。大坑阱中陷没之苦。刀剑山头刺割之苦。万苦交攒。吾宁忍之。终不忍违背圣经。共诸女人作不净行。良以红炉白刃。坏色身于一时。花箭蜜锋。沉慧命於万劫。苦中较苦。苦有重轻。宁忍此而不为彼。誓要决绝至极之语也。昔有坐禅比丘。庶可免此矣。学人诵戒至此。尚其寒心切骨而力持之。
  (还)谨按净名经云。维摩诘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则正淫虽不制而自制矣。况邪淫哉。在家修行者。仅制邪淫。亦云末矣。而况邪淫之不能免也。噫。
  考证

邪淫
  戒疏曰。五众邪正俱制。二众但制邪淫。然自妻非道非处。产后乳儿妊娠等。皆以为邪淫○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女子出家未落发者也。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

孝顺心
  发隐曰。观众生皆我父母。息灭邪心。是名孝顺心也。

净法与人
  鸠摩罗什曰。外国有一女人。身体金色。有长者子。名达慕多罗。以千两金要入竹林。同载而去。文殊师利。於中道变为白衣。身着宝衣。衣甚严好。女人见之。贪心内发。文殊言。欲得衣者。当发菩提心。女曰。何等为菩提心。答曰。汝身是也。女曰。云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以此故是。此女曾在迦叶佛所。宿植善根。本修智慧。闻是说。即得无生法忍。还与长者子入竹林。自现身死。胮胀臭烂。长者子见已。甚大怖畏。往诣佛所。佛为说法。亦得法忍。由此观之。净法与人。此类是也。

坐禅比丘
  发隐曰。昔有坐禅比丘。魔化美女。说偈诱惑。比丘答曰。无羞敝恶人。说此不净语。水漂火焚之。不欲见闻汝。魔叹曰。海水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秉志坚贞。坚贞者。勇烈也。
  楞严经曰。阿难。若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淫心。是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若不断淫。名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祇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盘。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还)谨按楞严止曰淫心。而不曰邪淫。何也。盖淫心者。邪淫之本。华严梵网则伐其枝。而楞严则拔其本矣。本有不拔。则萌蘖旋生。虽斧斤日寻焉。亦何益之有哉。
  考证

爱见坑
  初门曰。论烦恼根本。不出见爱○一见烦恼者。邪心观理。名之为见。若於假实之理。情迷而倒想邪求。邪见偏理。妄执为实。通名为见。见烦恼者。谓五利使。见谛所断八十八使。六十二见等也○二爱烦恼者。贪染之心。名之为爱。若於假实二事情迷。随心所对。一切事境。染着缠绵。通名为爱。爱烦恼者。谓五钝使。思惟所断十使及所断结流爱扼缠盖缠等也○八十八使。利钝十使。俱见下卷念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