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资粮全集
净土资粮全集
破斋
戒疏曰。破斋者。谓非时食等。优婆塞戒云。六斋日。三斋月。受八戒持斋。在家菩萨。应行此事○戒疏曰。八戒。大小乘皆有。小乘八戒。即斋法。大乘八戒。谓地持中八重。发隐曰。八重者。杀盗淫妄。毁恼嗔谤。为八重○受八戒持斋者。即沙弥十戒中。第九非时食为持斋。以前有八戒。故云。
宾主盘桓曰。尝阅大藏经曰。帝释天王。每岁勑毗沙门天王。巡狩四部之洲。按察善恶。正月则於南赡部。二月则於西牛货。三月则於北俱芦。四月则於东胜神。余月有八。复历者殆至载焉。暨乎岁终。以人间善恶悉上天帝。帝览其善。则锡之以祥。恶即降之以殃。然则传记莅官上任。宰割施犒。皆避正五九。厥有自与。
每月有六斋日十斋日共止十日耳。
佛祖统纪要略曰。帝释升座。左右各十六天王随坐。又有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依四门坐。是名护世四天王。以世间善恶奏闻帝释。及诸天王。月八日。二十三日。大臣徧行天下。十四日。二十九日。四王太子行。十五日。三十日。四王自行。观察善恶。
(还)谨按三斋六斋之意。为天王之巡察故耳。夫以巡察而持斋。余日则肆焉无忌。非所谓掩其不善以着其善者乎。况华严经云。人生有二天人随之。一名同生。一名同名。人之举意发言动步。无不知之。天王之巡察。未必非二天人之所告也。假使四天王可欺。二天人其可欺乎。或问如子所论。则古人立短斋之法。岂以欺罔教天下后世之人与。曰不然。人情难与虑始。可与乐成。卒欲变肥甘之习。以从事於蔬素。是犹挽江河而超山岳也。人谁与我。故立短斋之法者。欲其由暂以至久。由勉以至安。由短斋以至於长斋。非谓其可以终身行之而不易也。况智者大师。谓此日宜修善福过於余日。不曰余日可以不持斋也。若持短斋者。而曰我能是。是亦足矣。是岂古人立法之意哉。
考证
二天人
药师经。有诸众生。为种种患害之所困厄。然彼自身卧在本处。见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然诸有情。有俱生神。随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书之。尽持授与。琰魔法王随其罪。福而处断之。由是而观。俱生神。即二天人也。於法王之前尚不肯隐。况於四天王而有不尽告者乎。噫。四天王其可欺乎。
持戒篇
总论持戒
(还)谨按发隐云。持戒者。既受之后。服之在膺。履之在躬。如执至宝而临深渊。如秉明烛而入大暗。是谓持也。若带浮囊之海客。被草系之比丘。亦云可矣。然则持戒一事。其修行之要法乎。盖戒而不斋。犹不失为君子。斋而不戒。不免为小人。未有小人而可以成佛道者。故为要法也。然则龙舒居士。何不言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十八戒。而独以华严十业为戒者何。盖以身口意。为诸戒之本源。培其本而枝自茂。澄其源而流自清。其龙舒居士之意与。予故从其说而表章之。以见欲受诸戒者。当始於十业戒也。
考证
带浮囊
浮囊。如带而中空。入水不溺者。客持以渡海。罗剎从乞。毅然不许。乃至乞半。乞一丝。毫皆悉不与。喻持戒者。在生死海中。遇烦恼罗剎。欲坏我戒一微尘许。不可得也。
草系比丘
诸比丘为贼所劫掠。恐其追获。以草系之。佛制比丘曾不坏生草。由此安坐不敢动作。王过见之。乃得解什。如是持戒。所谓宁有戒死。不无戒生也。
五戒
出家五众。在家二众。所同戒者也。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不饮酒食肉。凡受诸戒者。必始於此○经云。五戒坚持。方得人身。五戒不持。人天路绝。
十戒
沙弥十戒也。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六不着华鬘缨络。香油涂身。七不歌舞。娼妓不往观听。八不坐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等也。
二百五十戒
比丘戒也。四波罗夷法。此梵语。华言弃。犯此罪者。永弃佛法之外。又云极恶。有三义。一退没义。道果丧失。二不共住义。不得与说戒羯磨僧中共住。三堕落义。身后当堕地狱○十三僧伽婆尸沙法。华言僧残。犯此戒。如人被他斫残。命虽未尽。形已残坏。少有可救之理。僧为作法。除此等之罪。一不定法。比丘犯非法语罪。或以波罗夷法治之。或以僧伽婆尸法治之。或以波逸提法治之○三十尼萨耆婆逸提法。尼萨耆。华言舍。谓因财物等。犯贪慢心。令舍入僧用故波逸提。华言堕。谓不舍。当堕地狱○九十波逸提法○四波逻提提舍尼法。波罗提提舍尼。华言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应对众发露○一百众学法。善见律云。突吉罗。华言恶作。谓身口所作之恶也。四分律本云。梵语。名式又迦罗也。华言应当学。谓此戒难持易把。常须念学此戒。故不列罪名。但云应当学○七灭诤法。谓有诤事起。即应除灭。
五十八戒
梵网经菩萨戒也。一杀。二盗。三淫。四妄语。五酤酒。六说四众过。七自赞毁他。八悭惜加毁。九瞋心不受悔。十谤三宝。是为十重戒。一不敬师友。二饮酒。三食肉。四食五辛。五不教悔罪。六不供给请法。七懈怠不听法。八背大向小。九不看病。十畜杀众生具。十一国使。十二贩卖。十三谤毁。十四放火焚烧。十五僻教。十六为利到说。十七恃势乞求。十八无解作师。十九两舌。二十不行放救。二十一瞋打报仇。二十二憍慢不请法。二十三憍慢僻说。二十四不习学佛。二十五不善知众。二十六独受利养。二十七受别请。二十八别请僧。二十九邪命自活。三十不敬好时。三十一不行救赎。三十二损害众生。三十三邪业觉观。三十四暂念小乘。三十五不发愿。三十六不发誓。三十七冒难游行。三十八乖尊卑次序。三十九不修福慧。四十拣择受戒。四十一为利作师。四十二为恶人说戒。四十三无惭受施。四十四不供养经典。四十五不化众生。四十六说法不如法。四十七非法制限。四十八破法。是为四十八轻戒。
总论诸戒
菩萨善戒经云。菩萨先当具足学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若言不具优婆塞戒。得沙弥戒者。无有是处。不具沙弥戒。得比丘戒者。无有是处。不具如是三种戒。得菩萨戒者。无有是处○发隐曰。在家与出家。体制自别。在家者。必受五戒。方得受菩萨戒。出家剃染者。必受沙弥戒。方得受比丘戒。必受比丘戒者。方得受菩萨戒○优婆塞戒。即五戒也。
龙舒净土文曰。人生善恶。不过身口意三业。三业俱恶。是为纯黑业。所以入地狱。若三业俱善。则为纯白业。乃生天堂。修净土者。常能善此三业。必上品上生。
(还)谨按语云。君子循天理。故日进於高明。小人狥人欲。故日究於污下。即三业善而生天堂。三业恶而入地狱之谓也。噫。欲三业之有善而无恶。岂易易哉。邵子云。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修净业者。不忽於易而益加勉。更思其难。而不畏其难。则三业何不善之有。
净土指归曰。观经修十善业。是圆顿行。乃出世间上上十善。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成佛之因也(前言三业举其纲此言十善业张其目其实一也)。
(还)谨按指归又曰。上品十善。有成声闻乘者。有成独觉乘者。有成菩萨广大行者。有发十力四无所畏。一切佛法皆得成就者。十善是一。发心智解有异。故不同耳。然则修净业者。可不以观经之圆顿自勉。而以往生自期也哉。
考证
声闻缘觉菩萨
俱见誓愿章注。
十力
初门曰。欲明诸佛所得自行化他法门。故说十力也。一是处非处力。二业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此十通名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
四无所畏
次十力而辨四无所畏者。诸佛十力之智内充。明了决定。故对外缘而无所恐也。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此四通名无所畏者。於大众中。广说自他智断。既决定无失。则无微致恐惧之相。故称无所畏也。
身三业
杀生 偷盗 邪淫
(还)谨按杀生不止於食肉而已。偷盗不止於贪欲而已。邪淫不止於淫欲而已。不唯为十业之首。亦为诸戒之首。盖以是为大恶而不容逭也。然则持净戒者。可不以是为急务也哉。
宗镜录曰。谛观杀盗淫。从一心上起。当处便寂。何须更断烦恼。是以但了一心。自然万境如幻。心既无形。法何有相。
(还)谨按此说。探本之论也。华严经於诸戒。皆归於一性。非宗镜之所本乎。不惟身三业为然。十业皆然。不惟十业皆然。诸戒皆然。若不探其本。而徒事其末。何戒之能持乎。净土指归。谓观经修十善(业是圆顿行者此之谓也)。
论不杀生
华严经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菩萨不畜刀杖。不怀怨恨。仁恕具足。於一切众生有命者。常思利益慈念之心。是诸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故以重意而行杀害。
梵网经曰。佛言。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戒疏曰。开遮异者。大士见机得杀。声闻虽见机。不许杀。发隐曰。见机得杀者。见有当杀机宜。则行杀无害。如杀一人而救多人。断色身而全慧命。乃大士之洪规。非声闻力量所及。故菩萨开。声闻遮也。问。沙门专慈悲之业。王臣主生杀之权。有罪不诛。何以为国。答。有罪而杀。杀何犯焉。虞舜之诛四凶。周公之戮二逆。即斯义也。况复断死必为流涕。三覆然后行刑。是乃即杀成慈。法既不废。恩亦何伤。国政佛心。两无碍矣。问。人可见机。物应无论。是以太牢享帝。大烹养贤。云何王臣制杀畜类。答人惟犯恶而服上刑。物诚何罪而就死地。且享祀克诚。不妨礿祭。孔甘蔬水。岂必牲牷。宴享用牲。盖佛法未入中国之权教耳。执权教而为常法。可乎。故梁武帝面为牺牲。乃祀先之礼既成。又杀牲之戒不破。万世之良法也。而昧者非之。问。牛羊犬豕。可无杀矣。豺狼当道。虎豹食人。将如之何。答。猛兽怀德而渡河。鳄鱼感诚而远徙。果能如是。安用杀为。其或不然。捕蝗斩蛟。除害为民。等国常刑。应所不禁。
考证
因缘法业
发隐曰。一念本起杀心为因。多种助成其杀为缘。杀中资具方则为法。正作用成就杀事为业○余戒因缘法业。类推之。
波罗夷罪
见上二百五十戒注。
四凶
左传。昔帝鸿氏有不才子。谓之浑敦少皡氏有不才子。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谓之梼杌。此三族也。世济其凶。尧不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舜臣尧。流四凶族。投诸四裔以御魑魉。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
二逆
周武王既诛商纣。周公使管叔监殷。蔡叔相之。管叔以殷叛。周公诛管叔。而放蔡叔。
礿祭
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实受其福○礿祭。祭之薄者。
蔬水
论语。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猛兽渡河
汉武帝时。王霸为颕川太守。虎北渡河。盖德政所致。
鳄鱼远徙
唐宪宗时。韩愈为潮州刺史。时鳄鱼为害。公作文祭之。鳄鱼远徙而去。
永嘉集曰。水陆空行。一切含识。命无大小。等心爱护。蠢动蜎飞。勿令毁损。衣食由来。长养栽种。垦土掘地。汤煮蚕蛾。成熟施为。损伤物命。令他受死。资给自身。但畏饥寒。不观死苦。杀他活己。痛哉可伤。
楞严经曰。阿难。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剎。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剎。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以断淫为第一)。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谓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於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二涂。於诸众生。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考证
大力鬼
法数曰。大力思有八部。乾闼婆。毗舍阇。东天王所领。鸠盘茶。薜荔多。南天王所领。诸龙众。富单那。西天王所领。夜叉。罗剎。北天王所领○又别有八部。一。提婆。此云天。天然自然。乐胜人胜。即三界二十八天也。二。那迦。此云龙。守天宫殿。持地注雨等龙也。三。夜叉。此云勇。徤。亦名暴恶。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飞行。三在天。守城池门阁等也。四。乾闼婆。此云香阴。不啖酒肉。唯香资身。是天幢侧乐神也。五。阿修罗。此云无端正。又云无酒。在因之时。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也。详上卷六道中。六。迦楼罗。此云金翅。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头有如意珠。以龙为食也。七。紧那罗。此云疑人。非人似人。而头有角。亦天之伎神也。八。摩睺罗伽。此云大腹行。大蟒蛇腹行者也○天龙八部。八龙王也。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各有四王。摩睺罗伽。有无量百千种王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