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资粮全集

  楞伽经曰。佛告大慧菩萨。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谓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见形起识。深味着故。不应食肉。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夜多恶梦故。不应食肉。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人饮食无节量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常设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佛复说偈。略云。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是故不应食。酒肉葱韮蒜。悉为圣道障。食肉无慈悲。永背正解脱。是故不应食。
  龙舒净土文曰。人能断肉。固为上也。如不能断。且食三净肉。而减省。食若兼味。且去其一。如两餐皆肉。且一餐以素。人生禄料有数。若此自可延寿。语曰。世上欲无刀兵劫。须是众生不食肉。斯言可不畏哉。
  (还)谨按梵网特举其重。楞伽兼及其余。食肉之禁严矣。而王居士乃为三净。及减省之说。得非与请损日攘者同与。曰不然。攘鸡是一人之小恶。可以顿革。而曰请损。是有养恶之意。食肉乃世俗之积弊。可以渐化。而欲遽止。不免有扞格之愆。是故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岂其得已哉。居士之意亦犹是耳。虽然。观其延寿之说。是寓夫潜消默夺之微权。刀兵之语。是动其恐惧修省之要术。居士之为世虑者。何其深且远耶。
  考证

禄料有数
  前定录。唐晋公韩滉之在中书也。召一吏。久而后至。公怒。吏曰。某不幸。兼属阴司。公曰。既属阴司。有何所主。吏曰。某所主。三品已上食料。若然。明日我食当以何食。吏曰。机不可[泄-(戈-、)+丈]。乞疏以纸。过后为验。明日公被召入。适遇大官进食。糕糜一器。上以其半赐晋公。退而腹胀。医饮以橘皮汤。视吏所疏。皆如其言。公复问人间之食。皆有籍耶。吏对曰。三品已上。日支。五品已上。有权者旬支。无则月支。六品至一命皆季支。其不食禄者年支耳。故知饮食有分。丰俭无差。所以龙舒又云。人生受用之数有限。限尽则早终耳。斯言岂不信夫。

日攘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猎较
  猎者夺禽兽以祭。谓之猎较。鲁国非礼之俗也。未可顿格。故孟子曰。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
  楞严经曰。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莱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假名为肉。汝得其味。柰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还)谨按先佛悬记之言。则今世之三净五净。不当食明矣。柰何惮於蔬素者。往往以三净五净藉口。而言佛有方便之门。何其谬哉。不特此也。昔六祖食肉边之菜。韬光晦迹故耳。今世之贪着其味者。往往食肉边之菜。曰此祖师之成法也。噫。可哂也夫。
  考证

三净五净
  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名曰三净。加自死鸟残。名曰五净。

婆罗门
  此西域俗种也。什曰。广学问求邪道。自恃智慧。骄慢自在。名婆罗门。

肉边菜
  坛经曰。惠能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於四会县避难猎人队中。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饥-几+呙]。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耳。

  论不饮酒

  梵网经曰。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戒疏发隐曰。过失无量者。非但三十六失。大论又明三十五失。律中又明十过。更细推之。其为过失。不可胜举。具降龙之力。伏地无知。蹈攘鸡之非。诸戒丧尽。乃至威雄炮烙。而牛饮灭宗。功着澶渊。而漏言失事。过之生也宁有量乎。问。沉湎之流。理应无手。云何过器。便获斯殃。且如君父之寿。臣子称觞。岂得以诚敬之心。反招恶劣之报。答。凡言罪者。皆为有菩萨戒者言也。已受菩萨大戒。当行菩萨大道。发大心。证大果。乃所以寿吾君亲。而杯酒之敬。敬之小者也。然而无手之报。非此类所感。彼感报者。盖是执持痴器。斟酌痴药。奖诱痴人。成就痴业耳。岂比称觞君父。虽不名大敬。终不失为诚敬之心乎。无手之报。加於此等。则忠臣孝子。必有愤惋而不平者。吾故表而出之。他如末利饮酒。以女人而有丈夫之作。见机行权。正大士之体也。安可以常法拘之。如无末利之心。妄希末利之迹。获罪如律。害莫大焉。慎之慎之。
  考证

五百世无手
  发隐曰。有五五百。一五百。在醎糟地狱。二五百。在沸屎。三五百。在曲蛆虫。四五百。在蝇蚋。五五百。在痴熟无知虫。今之五百。或是最后。与人痴药。故生痴熟虫中也。无手者。不是尽是人中无手。如蛇蚓[虫*秋]蟮之属。无手之报也。

一切酒
  又云。酒有多种。一谷造。二果造。如甘蔗卜萄枣等。三药造。诸香树华叶等。又乳热者亦可作酒。诸酒醉人。力有强弱耳。

饮酒三十六失
  不孝父母。轻慢长友。不敬三宝。不信经法。诽谤沙门。讦露人罪。恒说妄语。诬人恶事。传言两舌。恶口伤人。生病之根。争斗之本。恶名流布。人所憎嫌。排斥圣贤。怨黩天地。废忘事业。破散家财。恒无惭愧。不知羞耻。无故捶打奴仆。横杀众生。奸淫他妻。偷人财物。疎远善人。狎近恶友。常怀恚怒。日夜忧愁。牵东引西。持南着北。倒沟卧路。堕车坠马。逢河落水。持灯失火。暑月热亡。寒天冻死。

三十五失
  出智论。始於现生虚乏。终於来世愚痴。

十过
  律中又明十过。一颜色恶。乃至十。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具降龙之力
  莎伽陀尊者。善降恶龙。后饮酒卧地上。佛过见之。语弟子曰。此人今能降虾蟆否。

蹈攘鸡之非
  一五戒女。因醉。攘邻鸡。杀而食之。邻人诘之。又妄言不见。一饮而诸戒尽破。

牛饮灭宗
  商纣暴虐。为炮烙之刑。又作酒池肉林。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卒至灭亡。

功着澶渊
  宋真宗时。契丹入寇。寇准力劝帝亲征。帝从之。北行渡河。六军皆呼万岁。契丹气夺。受盟澶渊而归○尝闻之师曰。因酒而漏言失事。此寇公之常态。如欲去丁谓。而反为丁谓所挤。此漏言之一事也。

末利
  波斯匿王夫人末利。受菩萨戒。因王欲杀厨官。置酒宴王。相共劝饮为解。厨官遂得不死。夫人诣佛。首罪。佛言。如斯犯戒。利莫大焉。见机行权。正大士之体也。
  高峰师云。酒乃杀戒体之毒药。障正念之痴云。伐善种之斧斤。滋业火之薪草。启烦恼趣。闭功德门。古今君臣士庶。未有不因而丧乱者。书中有禹恶旨酒之格言。俗典尚尔。况吾佛教中。以戒定慧三学。圆修顿悟。其心安丧乱之本不除。寂灭之道难证者矣。此言五根本戒。
  (还)谨按酒以防乱。是固然矣。其气秽恶。不在五辛之下。故当绝之。岂止於防乱而已哉。昔陶渊明欲与莲社。竟以无酒而去。噫。哲人犹尔。况其下乎。修行者。当以经律自持。以渊明为戒。亦庶几矣。若曰。惟酒无量不及乱。此儒家之禁戒耳。必如文忠终身不醉。思远醉胜醒人。维摩居士入酒肆能持其志。而后。可以语此。况秽恶之气。岂修净业者之所宜哉。禁绝为上。慎勿以此藉口。经云。宁饮洋铜。慎无犯酒。可不戒与。
  考证

戒定慧
  见第二卷郑青之文考证。

  论不淫欲

  楞严经曰。佛告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於世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於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眼。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永嘉集曰。凡於女色。心无染着。凡夫颠倒。为欲所醉。沉荒迷乱。不知其过。如捉华茎。不悟毒蛇。智人观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热铁不以为喻。铜柱铁床。焦背烂肠。血肉糜溃。痛彻心髓。作如是观。惟苦无乐。
  四十二章经曰。佛言。人有患淫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阴。谓之曰。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若止功曹。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还)谨按普门品曰。若有众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何也。盖以心存恭敬。则邪心自息。亦自然之理耳。然则前二经。一云执心。一云断心者。其真离欲之方乎。
  考证

三摩地
  即三摩钵提也。圆觉经论禅定三种。一曰。奢摩他。惟取极静而得定者。二曰。三摩钵提。观诸幻化而修定者。三曰禅那。离前二相而悟静圆觉者也。

四弃
  比丘四弃。杀盗淫妄。

八弃
  比丘尼八弃。杀。盗。淫。妄。与男身触。染心男。覆他重罪。随举大僧供给衣食。
  起信论曰。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贪爱之心自然不起。阿含经。说有国王嗜欲无厌。有一比丘。以偈谏曰。目为眵泪窟。鼻是秽涕囊。口为涎唾器。腹是屎尿仓。但王无慧目。为色所眈荒。贫道见之恶。出家修道场。
  永嘉集曰。革囊盛粪。脓血之聚。外假香涂。内唯臭秽。不净流溢。虫蛆住处。鲍肆厕孔。亦所不及。
  (还)谨按此二说。亦离欲之一法也。故悉达太子往雪山之夜。净居天人。彰侍御之[寿*鬼]容。九孔流液。蛆虫可厌。所以坚太子修道之志也。与前说正同。故并存之。以为多欲者告。
  考证

不净观
  袁氏遣欲篇云。学者欲习不净观。当先观人初死之时。言词惆怅。气味莙蒿。息出不还。身冷无知。四大无主。妄识何往。观想亲切。可惊可畏。爱欲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从此而修。有九想焉。一胮胀想。二破坏想。三血涂想。四脓烂想。五青瘀想。六虫啖想。七断散想。八白骨想。九焚烧想。但将吾所爱之人。以上九想观之。乃知言笑欢娱。尽属假合。清温细软。究竟归空。即我此身。后亦当尔。有何可爱而贪着哉。破欲除贪。莫此为尚矣○比丘之偈。永嘉之言。生前之不净也。遣欲之篇。死后之不净也。合而观之。嗜欲者可以自戢矣。

  论不食五辛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戒疏发隐曰。身子登厕。灰土洗净。如法精严。外道感化。有病食辛。若能如是。亦奚不可。律云。有病食辛。当处别室。荤气已绝。方得诣佛。问。饮酒昏神。食肉害物。其过宜矣。五辛於神不昏。於物无害。经开五失。不己过乎。答。食辛虽不害物。其究亦能昏神。良以秽浊之气。助发欲心。辛烈之味。增长恚性。欲恚覆心。顿忘明觉。非昏而何。故宜戒也。
  楞严经曰。佛告阿难。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五种辛菜。熟食发淫。生啖增恚。是食辛之人。虽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人。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魔福尽。堕无间狱。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还)谨按五辛臭秽。绝之宜矣。至沙弥十戒。又有香涂身之禁。何哉。曰。涂身以香。为己非为佛也。香之涂身。固在所禁矣。至隋尼大明。入室念佛。口含沉香。竟得往生。又何哉。曰。口含沉香。为佛非为己也。噫。一念之差。千里之谬。香云乎哉。
  考证

五辛
  大蒜是胡葱。茖葱是韮。慈葱是家葱。兰葱是小蒜。兴渠是蒠蒺。生熟皆臭。梵网经注云。兴渠此地无。气如阿魏。楞严会解云。兴渠形如萝卜。出地臭秽。此土无。发隐曰。蒠是芜菁。至法数。以胡荽注兴渠之下。且云梵网。今观梵网注。并无胡荽之语。乃知其谬也。今人以胡荽为不当食。盖本於此。

食辛五失
  一生过。二天远。三鬼近。四福消。五魔集。

  附短斋图说

  梵网经(不敬好时)戒曰。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於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
  戒疏曰。三斋六斋。尽是鬼神得力之日。此日宜修善福过余日。而今於好时亏慢。更加一戒。
  戒疏发隐曰。恶心者。在三宝中不生好心。假现亲从。实怀毁谤。发言。则口口谈空。素履。则时时行有。交通白衣。不耻秽业。此等犯戒之人。於诸好时。应当瞥起惭惶。稍自修戢。而复慢不加意。作杀盗重罪。更犯轻罪。譬如犯死刑人。别有余恶。法不容贷。复加捶楚也。故加一戒。又此戒。本在家所持。出家尽寿持斋。何分月日。
  考证

好时
  戒疏谓六斋三长斋等。发隐曰。等者。等取余好时。如佛示生。成道。欢喜自恣等○阿弥陀佛示生。十一月十七日○释迦牟尼佛示生。四月初八日。成道。十二月初八日○观世音菩萨示生。二月十九日。成道。六月二十九日○大势至菩萨示生。九月二十三日○因众僧自恣。诸佛欢喜。即七月十五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