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指归集
净土指归集
净土指归集卷上
净土指归集卷下
吴郡北禅寺沙门 大佑 集
○证验门第六
修念佛三昧。获往生而登不退。留瑞应於世者。若河沙微尘之多。不可悉数也。传记所载。盖千万之一二焉。举一二则可知千万之广。使学者慕前修而取法焉。由正信而立愿造修。进进而不息。则今之三昧行人。皆净邦不退之上士也。
菩萨往生
无量寿经。弥勒白佛言。於此世界。有几菩萨。往生极乐。佛告弥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不但我国如是。他方佛土如远照佛剎。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十方世界无量佛剎。往生者甚多无数。若我具说。一切犹未能尽。
龙树往生
入楞伽经偈云。大慧汝当知。善逝涅盘后。未来世当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楞伽三译。此出实叉难陀所译七卷文中。在四字函。
远公遗迹
法师慧远。博通经史。尤善庄老。闻道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叹曰。九流异议。皆糠秕耳。即剃染事之。大明佛理。苻秦建元间。过浔阳。爱匡庐清峻。刺史桓伊创东林以居之。三十年影不出山。每送客以虎溪为界。晋安帝自江陵还都。驾幸浔阳。或劝师候见。师称疾不前。帝乃遣使问劳。谢灵运负材傲物。一与相见。肃然心服。为凿二池引水栽莲。求入社。师以心杂止之。高僧巨儒一百二十三人。并弃世遗荣。依公游止。镏镏遗民着誓辞。建诚立愿。莲漏六时。禅诵不辍。期生安养。由是修净业者。以东林莲社。为万世之师法焉。
三睹圣相
庐山远法师。精修白业。居东林三十年。初於十一年间。三睹圣相。而不令人知。后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方从定起。忽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侍立左右。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昙顺在佛之侧。前揖曰。师志在吾前。何来之迟耶。既知时至。乃为其徒曰。吾始居此。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决矣。至期端坐入寂。义熙丙辰八月六日也。
智者遗诫
天台智者大师。在剡东石城寺。将入灭。谓弟子曰。吾知命在此。不复前进。辍斤绝弦於今日矣。唱观无量寿佛经题竟。复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大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矣。梵音声相。实不诳人。智朗请云。不审证入何位。殁此何生。谁可宗仰。师曰。吾不领徒。必净六根。损己利它。但至五品。汝问何生者。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谁可宗仰者。岂不闻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四种三昧是汝明导。又诫维那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惟长惟久。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复鸣磬。世间丧服。皆不应为。言讫唱三宝名。如入三昧。
善导功行
唐贞观间。长安善导和尚。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叹曰。此真入佛道之津要也。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由是三十年间。行道不辍。所得衬施。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道俗受化者。不计其数。或问念佛生净土耶。答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每念佛一声。有光一道。从其口出。高宗赐寺额。曰光明。有劝世颂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锺。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遗民见佛
镏镏遗民从庐山法师结社。作誓辞以识盛事。社贤百二十三人。十八人为最。公又拔乎其萃者。公凡念佛时。见阿弥陀佛身紫金色。以临其室。公愧幸悲泣曰。安得如来为我。手摩其头。衣覆其体乎。俄而佛为摩顶。且引袈裟以覆之。它日又见身游七宝大池。澄彻无际。莲华青白相间。一人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公饮水甘美。及窹犹觉异香发於毛孔。公曰。此吾净土之缘至矣。谁为六和之众。与我证耶。少顷缁徒咸集。公对尊像。然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此香供养释迦如来。次供阿弥陀佛妙法华经诸佛菩萨。愿一切有情。俱生净土。发是愿已。长跪而卒。
声光现佛
新定少康法师缙云仙都人。唐贞元初。於洛阳白马寺。见殿内文字放光。探取之。乃善导和尚化导文。康曰。若於净土有缘。使光明再现。言未已。光乃闪烁。康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遂至长安善导影堂。大陈供养。有异僧谓之曰。汝欲化人。当往新定。即今之严州也。康至彼。人无识者。康乃乞钱。诱小儿曰。阿弥陀佛是汝本师。能念一声。与汝一钱。群儿务得钱。皆随念之。经月余。俟钱者多。康曰。可念十声。与汝一钱。如是一年。念佛之人盈于道路。续於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集众。午夜行道。每唱佛一声。众见一佛从口而出。连唱十声。则有十佛。若贯珠焉。康曰。汝见佛者。决定往生。众满数千。亦有竟不见者。后嘱道俗。当於安养。起精进心。於阎浮提。生厌离心。言讫。放光数道。奄然而逝。天台韶国师。重修其塔。世咸谓善导后身也。
别峰行道
永明智觉禅师。应吴越忠懿王请。住灵隐寺二年。迁居永明。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咨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至暮则往别峰。行道念佛。自为难继。不欲强它。然密从之者。常数百人。清宵月朗。空中时闻螺贝天乐之声。王每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若是之切至也。特为建香严殿。以成其志。
冥司崇敬
真歇云。永明寿禅师。宗门之标准。净业之白眉也。兴隆佛法。劝亿万人修白业。临终预知时至。舍利鳞砌于身。尝有抚州一僧。经年旋绕禅师之塔。人问其故。乃曰。向因病入冥。阎王以阳数未艾。得放还生。见殿左供。画僧一[巾*(穴/登)]。王礼敬勤致。遂扣主吏。此是何人。吏曰。杭州永明寺寿禅师也。凡人死者。无不经由冥府判生。唯此人修行精进。径生极乐上品。王以为希有。故图像而敬事焉。
西湖结社
宋淳化间。钱塘西湖省常法师。住南昭庆。专修白业。结净行社。王文正公旦为社首。士夫预会者。皆称净行社弟子。社友八十。比丘一千。法师刺指。血书华严净行品。以立誓。翰林承旨宋白撰碑。其略曰。师慕远公启庐山之社。易白莲为净行之名。远公当衰季之时。所结者半隐沦之士。上人属升平之世。所交者多有位之贤。方前则名士且多。垂裕则津梁曷已。状元孙何题社客于碑阴。翰林苏易简。作净行品序曰。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身以请其法。犹尚不辞。况陋文浅学而有惜哉。
莲华胜会
长芦慈觉禅师。宗说兼畅。解行俱高。修禅林清规。作龟镜文。坐禅仪发明圆解。禁止游言。至于尚清。俭诫洗面。话行海内。罔不取法以为广益群生。速登不退。莫如念佛往生元佑四年。广集缁素。建莲华胜会。一夕梦。一男子年三十许。峨冠素衣。风貌清美。前揖曰。欲预公胜会。告书一名。禅师曰。公何名。曰普慧。书毕又云。家兄亦曾预名。禅师曰。令兄何人。曰普贤。言讫忽不见。既觉而忽省曰。此华严离世间品二大菩萨也。故知佛子行佛事。助扬佛化。则感圣贤幽赞。预是会者。夫岂小缘。普贤变名易号。不知何人。乃以二菩萨为首云。
御书莲社
宋乾道间。两浙都总管张抡。期生净土。刻励精进。惟佛是念。阖门长幼靡不从化。凿池栽莲。效东林结社之遗意。日率妻子。课佛万遍。岁以春秋之季。月即乌戍。普静兰若。与信道者共之。见闻随喜。云集川至太上光尧寿圣皇帝亲洒宸毫。书莲社二大字为赐。抡拜手登受。云章奎画。自天而下。光气昭倬。焜耀万目。不独传示云林。以侈万一之遇。使天下后世。凡获瞻仰者。普得念佛三昧。究竟成就无上菩提。其为饶益。讵可称量。谨刊诸金石。用对扬丕显之休命。
七宝华舫
梁道珍禅师。志慕净业。未及进行。一夕梦。数僧乘七宝华舫。泛海西迈。珍问何之。曰将适弥陀佛国也。珍乃求附载。舟人曰。以子之意。孰敢相拒。但於此一日之修。功超永劫。以子未诵弥陀经。及灌沐众僧。所愿未圆。故不可同往耳。既窹感叹。自是诵弥陀经。昼夜不辍。及开室沐僧。后二年。忽见一人捧银台而至。曰法师报尽。当乘此台。将亡之夕。邑人见其山崕石壁。烈火千炬交相辉耀迄旦。即山问之。乃知珍亡。其往生之征验欤。
誓取金台
台州怀玉禅师。持律甚严。布衣一食。长坐不卧。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号五万声。天宝元年。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持银台来接。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台。何为不然。圣众遂隐。玉弥加精进。三七日后。乃复现前。异光满室。谓弟子曰。吾生净土矣。含笑而终。郡守段怀然。见而异之。作偈赞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欲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宋政和间。三衢祥符寺。宪章悯法师。感应事亦相类。
焚毁仙经
后魏壁谷昙鸾法师。少游五台。感灵异出家。而性好言术。闻陶隐居有长生法。千里就之。受仙经十卷。谓神仙必可致也。后还洛下。遇菩提流支三岁。乃问曰。西域有长生之术。能却老不死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观经曰。汝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有河沙焉。有劫石焉。沙石之数有限。寿量之数无穷。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毁仙经。而专修净业。虽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亦不少懈。魏主敬慕之。号为神鸾。一夕室中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居净土久矣。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曰。何以见教。树曰。已去不可及。未来未可追。现在今何在。白驹难与回。言讫不见。鸾自知时至。即集众教诫。令高声念佛。西向瞑目而终。众闻管弦之声自西而来。久而乃已。
惟恭灭罪
唐荆州法性寺僧惟恭。性憍傲。慢上凌下。亲狎非类。稍暇则讲经课佛。期生安养。然酒徒博侣。交集于门。虚诳之为。曾无虚日。寺僧灵岿。其同类也。里人讥之曰。灵岿作尽业。惟恭继其迹。地狱千万。重莫厌排头入。恭闻之曰。我既作业。罪无所逃。然赖净土教主。悯我愆恶。拔我涂炭。岂复堕恶道耶。乾宁二年。恭病将亡。岿从外而还。见伶人数辈年少奇伟。衣装鲜洁。岿问何来。曰自西来。惟恭上人寺在何处。岿指寺示之。一人自怀中出一金瓶。瓶中莲华。其合如拳。俄顷即开。大如盘盂。光彩交映。望寺疾驰。而忽不见。岿至寺。闻钟声。众咸集。乃知恭已死矣。异光笼罩其室。闻天乐之音。岿因言所见。众皆惊异。岿亦守名节。遂成高迈云。
雄俊入冥
唐大历间。成都僧雄俊。胆勇过人。不守戒律。而善於讲说。所得施利。非法而用。尝罢道从戎。寻逃难。又为僧。守名节者。多畏避之。因闻经说。一称佛名。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乃大喜曰。赖有此耳。自是虽为恶。而念佛不辍。丁未二月。忽暴亡。经宿复苏。言。至冥司。冥官曰。悞追汝也。然汝罪恶不少可略。经涂炭。令吏卒驱入狱中。俊励声曰。一称佛名。灭无量罪。俊虽造恶。不至五逆。岂佛语无凭耶。吏亟奏王。王召至。语之曰。汝之念佛。本无深信。可还人间精进修之。毋复放逸。人闻其说。嘲之曰。此地狱漏网人也。既而入城南之西山。斋戒念佛。越四年。辛亥三月。缁素骈集。俊喜曰。吾时至矣。尔辈还城。见吾亲知。为俊语曰。俊以念佛得生净土矣。无以为地狱漏网人也。语笑之间。端坐而化。
密修净业
圆照本禅师。密修净业。初参天衣怀禅师。毙衣垢面。躬事炊爨。略无少怠。或曰太劳乎。师曰。若舍一法。不名满足菩提。直欲此生身证。其敢言劳汴。京资福寺曦法师者。杜门养道。不与世接。往往神游净域。不妄与人言。一日步至惠林。殷勤致敬。人问其故。答曰。吾於定中。见净土金莲极大。题云永明寺比丘宗本。其他附丽小华。不可胜数。皆禅师所化人也。为此特往修敬。或问禅师云。师乃别传之宗。何得标名净土。师曰。虽迹在禅门。而留心净业故也。
临终见佛
上虞化度寺智廉上人。禀性质朴。是非不挂。唇吻为行者。日求度於天童为禅师。师示以偈曰。廉洁身心绝爱憎。碓坊勤力效卢能。纯纯寂默常光照。他日丛林了事僧。既得度。徧参尊宿。晚节专修净业。年八十二。忽与众言别言。我见阿弥陀佛身长八尺。紫金相好。白玉明毫。大众围绕。说法言。诸上善人。当起大信。心修诸善法。来生我国。我既见佛。必生净土矣。乃书偈曰。雁过长空。影沉寒水。无灭无生。莲华国里。书毕。回身向西。一手捉腕。一手捻印。右胁而逝。
临终说法
胡宣义。名闉。字达夫。虽信向佛乘。而未谙净土之说。年四十有四。临终疾革。其子往告清照律师曰。大人感疾。请师垂访。照往见谓之曰。某平昔忝交於公。未曾言及末后一着。岂可不知安身立命处。闉曰。心净则佛土净。照曰。公平昔时中。还有杂念染污否。闉曰。既处世间。宁无杂念。照曰。若如此又安能心净佛土净耶。闉曰。一称佛名。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何耶。照曰。大乘经说阿弥陀佛尘劫修行成身成国依正庄严。有大威德光明神力不可思议。是以一称其名。灭无量罪。犹如赫日消於霜露。复何疑哉。闉遂省悟。即日请僧念佛。次日清照后至。闉遽曰。师来何迟。烦二大士降临以久。於是清照率众励声称佛。闉乃合掌。安详而逝。闉於净土。平昔未尝留心。老病困迫。闻善知识一言启迪。顿释疑情。即生净土。非宿有善根。而能若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