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指归集
净土指归集
尊特相好
观无量寿佛经第九佛身观云。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於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
谛观白毫
观经云。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十六妙观。以观佛为要。八万相好。都想难成。故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须弥。此想若成。八万皆现。此为要门也。若修前诸观。心得流利。观已宏深。则可称彼毫量而观。使八万相自然皆现。疏中令观劣应毫相。乃为未修前诸观者。及为虽修观未成者。故於佛身。别示初心可观之相。为三昧门也。所托之境有胜有劣。若能观观。皆须顿照。即空假中。以胜劣相皆心作故。皆心是故。观佛相海经云。若人至心系念端坐。观佛色身。当知是人心如佛心。与佛无异。虽在尘劳。不为诸尘之所覆蔽。作是观者。是真念佛。比余散心事善。百千万分。不及其一。
观粗见妙
黄文献公曰。娑婆教主称赞乐邦。务引众生。出离五浊。教以观彼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之法身。而先之以华上宝像者。开示方便。使观粗见妙也。继之丈六八尺之像者。随顺下凡。使观小见大也。盖粗妙异想。悉从性而起修。小大殊形。咸自本而垂迹。能观之性。初无差别。所观之本。宁可度量。是故圆顿之谈。一音普被。开示其次第而非渐。随顺其根器而非偏。并起观门。全彰实相。像教之源。不在兹乎。
普观坐禅
慈云忏愿仪云。修净业人。当於一处。敷置禅床。向西正坐。易观想故。表正向故。加趺端坐。项脊相对。不昂不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然所修观门。经论甚多。初心凡夫那能徧习。今从易想。略示二种。一者扶普观意。自想所修净业。功成往生极乐世界。於莲华中。结加趺坐。莲华即合。时至乃开。五百色光。来照我身。眼目开明。见佛菩萨及国土庄严。普闻众声。皆说妙法。与十二部经合。心想明了。如眼所见。了知诸法唯心所作。全心即是。非有非空。绝思绝议。二观白毫。如别所明。其余观想熟者。任便行之。但得不离净土法门。皆应修习。
五方便门
天台大师示人念佛五方便门。不可不修。谓行者观佛。住心一境。名凝心禅。谛观如来玉毫金相。凝然寂静。了亮洞微故也。复次前虽凝心。所习未惯。不觉驰散。今制之令还。谛观金相。名制心禅。复次制心得定。既非理观。皆属事修。今体之本空。谁凝谁制。无佛无念。名体真禅。复次前虽体真。犹滞空寂。无量名相。昧然不知。今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从空入假。万法洞明。不为空尘之所惑乱。名方便禅。复次前虽体真。及以方便。各据空有。不离二边。今谛观静乱。本无相貌。名言路绝。想念都忘。名息二边分别禅。如是五门。从浅至深。若夫圆觉体性。本无浅深。而浅深宛然。
四教离念
如上虽用五方便门观佛真体。又须明於四教离念。以示拣偏取圆之意。夫心不孤生。必托缘起。行者念佛之时。意根为因。如来毫相为缘。所起之念即所生法。观此三相迁动。念念不住。分析方空。即藏教小乘念佛也。即观念佛心起。能生所生无不即空。妄谓心起。体之即空。所观佛相。如镜中像。无佛无念。即通教大乘念佛也。即观念佛心起。即是假名。假名之心。洞鉴无量名相。了知此心有如来藏。历劫断证。离边显中。无佛无念。即别教大乘念佛也。即观念佛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尘剎诸佛。一念照明。六道众生。剎那普应。初心即是。今始觉知。如大福人执石成宝。必无舍念。别求离念。即边而中。无佛无念。此大乘圆教念佛。璎珞经明顿悟如来。即此法也。
般舟三昧
摩诃止观正修章中。四种三昧。第二常行三昧也。梵语般舟。此云佛立。此三昧成。见十方佛在空中立。如清夜观星。以九十日为一期。严饰道场。不受别请。灌沐其身。着净衣服。唯除饮食大小便利外。昼夜此身常行不息。发大誓愿。使我筋骨枯朽。三昧未成。终不休息。口常称阿弥陀佛名号。心常忆佛。无有休息。以弥陀为法门主。功成即与十方诸佛等。从足下千辐轮相。一一逆缘。乃至无见顶相。复从顶相观。至千辐轮相。了知能念之心。所念之佛。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议。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不运神通。悉见诸佛者。当修是三昧。於诸功德。最为第一。是诸佛父母。一切如来从是法生。
○行法门第五
知净邦之胜。而发愿往生。若织纴之有经也。而加功进行。犹纬焉。非纬则经为徒设。非经则纬何所施。两者相须。则缣素有成矣。愿以导行。行以填愿。二者相成。则净邦可至矣。自执持名号。下而至於十念一念。皆净因也。由净因而克净果。其应如响。亦犹耕稼之有刈获也。希净报者。可不勉哉。
执持圣号
阿弥陀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净觉疏云。福德虽多。大略如观经三种净业可也。天台判三种净业为散心。十六妙观方名正受。以彼例此。福德因缘即散心。一心不乱名正受。孤山判此经为散善。观经属定善。予不韪彼说。且普门品疏。释一心称名。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不间。名事一心。若达此心。四性不生。与空慧相应。是理一心。用彼验此。一心亦然。普门品中。无不乱二字。智者尚作空慧释之。今云一心不乱。何得贬为散善。
四种行愿
慈云忏主。为杭州知府马侍郎亮。作决疑行愿二门。其行愿有四门。第一礼忏门。礼佛忏悔。净除业障。使身心皎洁。如净良田。第二十念门。执持圣号。定心成行。立愿要期。植往生正因。如下种子。第三系缘门。爱护长养。滋发芽茎。如注以膏雨。第四众福门。助成繁茂。使速成华果。如灌以肥腻。相由虽尔。若或少暇。随修一门。皆得往生。以四门中各有行愿。皆是正因故也。亦可於六斋日。修礼忏法。每日修十念法。其余二门随力行之。
礼佛忏悔
行人清旦冠带服饰。端庄谨肃。於佛像前。手自烧香。合掌定心。作是唱言。
一切恭敬一心顶礼常住三宝(一礼胡跪然香唱云)。
愿此香烟云。徧满十方界。无边佛土中。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冥心少顷。运想香云。供养三宝。普熏众生。咸生净土。礼已赞云)。
如来妙色身 世间无与等 无比不思议 是故今顶礼 如来色无尽 智慧亦复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归依 大智大愿力 普度於群生 令舍热恼身 生彼清凉国 我今净三业 归依及礼赞 愿共诸众生 同生安乐剎
一心顶礼常寂光净土阿弥陀如来清净妙法身徧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实报庄严土阿弥陀如来微尘相海身徧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方便圣居土阿弥陀如来解脱相严身徧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大乘根界身徧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十方化往身徧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观世音菩萨万亿紫金身徧法界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势至菩萨无边光智身徧法界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清净大海众满分二严身徧法界圣众
(礼已。胡跪。然香。一心作是唱言)。
我今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至心忏悔。我弟子某。及法界众生。从无始世来。无明所覆。颠倒迷惑。而由六根三业。习不善法。广造十恶及五无间一切众罪。无量无边。说不可尽。十方诸佛常在世间。法音不绝。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净光明。照触一切。常住妙理。遍满虚空。我无始来。六根内盲。三业昏暗。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以是因缘。长流生死。经历恶道。百千万劫。永无出期。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是故当知一切诸法。无非佛法。而我不了。随无明流。是则於菩提中。见不清净。於解脱中。而起缠缚。今始觉悟。今始改悔。奉对诸佛弥陀世尊。发露忏悔。当令我与法界众生。三业六根无始所作。现作当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若忆不忆。若识不识。若疑不疑。若覆若露。一切重罪毕竟清净。我忏悔已。六根三业净无瑕累。所修善根悉亦清净。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普与众生。同生安养。愿阿弥陀佛常来护持。令我善根现前增进。不失净因。临命终时。身心正念。视听分明。面奉弥陀。与诸圣众手执华台。接引於我。一剎那顷。生在佛前。具菩萨道。广度众生。同成种智。忏悔发愿已。皈命礼阿弥陀佛及一切三宝(一礼已。旋绕。称佛菩萨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或三或七。次向佛前。三自皈命)。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
(次至别座。诵经念佛。随意多少。或更回向。结撮亦得)。
晨朝十念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南无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随气长短。不限佛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如是十气。连属不断。藉气束心。令心不散。专精为功。作是念已。回向发愿云。
我弟子(某)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经十念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今自忆。此生已来。不造逆罪。不谤大乘。愿此十念。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不病苦。心无贪恋。心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众圣手持金台。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唯将不废。自要其心。得生彼国)。
发愿回向
我今称念阿弥陀 真实功德佛名号 唯愿慈悲垂摄受 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剎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於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慈〔云〕忏主依华严经所立)。
往生神咒
无量寿佛说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
南无阿弥多婆夜 哆他伽跢夜 哆地伽他 阿弥利都婆毗 阿弥利哆 悉耽婆毗 阿弥利哆 毗迦兰帝 阿弥利哆 毗迦兰哆 伽弥腻 伽伽那 枳多迦利 莎婆诃
此咒宋元嘉中天竺三藏求那拔陀罗译。出大藏养字函。不思议神力传具载。流传神验。诵持之法。嚼杨枝澡豆漱口。然香於佛像前。日夜六时。各诵三七遍。灭五逆谤法等罪。诵满三十万遍。即见阿弥陀佛。虽神咒秘密不翻。而咒前称名求愿词句。显然可解。其曰南无阿弥哆婆夜。此云皈命无量寿。哆他伽跢夜。即多他阿伽度。此云如来。哆地夜他。新译云打的也挞。此云即说咒曰。旧云恒绖他。绖音迭。即地夜二合也。此句后方是密语。由当时书经之人节句舛误。后之读者。踵其讹谬。不能以楞严等咒比对相同。而反执悞者为正。往往破句读之。甚为可笑。哆字虽音多曷切。不可作入声重呼。但可与带字同音方得其正。近代三藏沙罗巴重译此咒。名无量寿如来根本真言。咒语具足。梵音真的。今并录於此。修净业人。依法诵持。任意所求。无不果遂。
无量寿如来根本真言
柰麻辣怛纳 特啰耶也 柰麻阿哩也 阿弥打跋也 怛挞哿怛也 阿啰喝帝 三迷三不达也 怛的也挞 唵 阿弥哩帝 阿弥哩打 嗢巴伟 阿弥哩打 三巴伟 阿弥哩打 葛哩比 阿弥哩打 薛帝 阿弥哩打 帝际 阿弥哩打 韦羯兰帝 阿弥哩打 韦羯兰带 哿弥你 阿弥哩打 哿哿柰 羯哩帝 葛哩 阿弥哩打 顿都比 苏哇哩 萨哩哇 阿勒挞 萨怛你 萨哩哇 哿哩麻 吉哩舍 吉舍也 葛哩 莎喝
阿弥陀佛心咒
唵 阿弥打巴 [口*纥]哩 莎喝
道场仪式
慈云忏主依大本无量寿经称赞净土经。集往生净土忏愿仪。行法周备。四辈弟子修净业者。不可不遵。其间十科。一严净道场。二方便法。三正修意。四烧香散华。五礼请法。六赞叹法。七礼佛法。八忏愿法。九旋绕法。十坐禅法。第一严净道场。当於闲静堂室。香泥涂地。悬诸旛华。安佛像向东。观音侍左。势至侍右。及安九品化生像。敷设荐席。行者十人已还。着新净衣。竭尽所有种种供养。方有感降。宜於六斋日建首。其余九法。如行仪具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