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指归集


  拨无因果

  圆顿行人。语默动静皆遵圣教。尽合佛心。若以念佛生心动念成妄想者。则息心无念亦成妄想。首楞严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若以念佛着有为患。则执空之人。其患尤甚。永嘉云。溪达空拨因果。漭漭荡荡招殃祸。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若以外求他佛为未达。则内执己心。不达尤甚。长沙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若以别求净土为偏见。则执目前为净土者。其失尤甚。楞严经说。落魔道者。都指现前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迷惑无知。堕无间狱。若以执有修证为权说者。执无修证。堕落外道。其祸尤甚。楞严云。其人初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盘。谓三僧祇一念能越。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言此是金铜土木。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悞众生。堕无间狱。佛言谆谆。可不信乎。

  自甘涂炭

  大智律师曰。世之学佛者。其始莫不皆曰为生死事大。及乎声利所动世缘所汩。则生死大事置而弗论。或为人扣击。则他辞托跋。不能自决。或云此不须问。或云不必用知。或云符到奉行莫作计较。或云随处受生出入自在。或云且生不高不下之家。复男子身。或云把定精神。见善恶相。不得随去。或令预候知时。或教临终夺阴。或云百骸溃散一物长灵。或云形散气消归於寂灭。如是种种臆度矫乱。皆不出凡夫外道断常二见。逮乎四大解分病苦所迫。识神无主。随业轮回。决无疑矣。假令定日克时。坐脱立化。世德可致。未足为奇。斯由不见十六观经。不知九品生相。不信弥陀愿力。而坚持所见。自甘涂炭。岂不为之悲哉。

  ○指广门第九

  径路修行之法。其要在於执持名号。即得往生。奚俟多言哉。若夫旨趣之微妙。观道之精深。非文藉之广。说示之详。无由显也。故群经之偏赞。众圣之发挥。其书之广。汗牛充栋。非夫博□。则莫知其要也。今自博而约。录一二之目。俾学者讨寻。得旨而修焉。儒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其斯之谓欤。

  法华授记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於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妙乐云。闻是经典。如说修行。即净土因。不须更指观经等也。依经立行。具如分别功德品。直观此土。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三佛身。此大众即一切众。以惑未断故。安乐行是同居净土行之气分也○四明融心解云。惑未断则同居净。观行三谛也。见思尽则方便净。相似三谛也。无明破则实报净。分证三谛也。无明尽则寂光净。究竟三谛也。修一心三观求生净土。即以三惑为秽土之因。三谛为净土之果也。

  华严结归

  华严末会。普贤菩萨教善财童子。发十大愿。乃云。於此大愿。受持读诵。是人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唯此愿王不相舍离。於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生莲华中。蒙佛授记。普於十方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能於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清凉国师贞元疏。问曰。不求生华藏而生极乐者何耶。答。有四意。一者有缘故。弥陀愿重。偏接娑婆人也。二者使众生归凭情一故。若闻十方皆妙。初心茫然无不依托。故方便引之。三者不离华藏故。极乐去此十万亿剎。华藏佛剎皆微尘数。故不离也。四者即本师故。经云。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所围绕。疏云。赞本尊遮那之德也。华藏剎海皆遮那境。十万亿剎未出剎种之□。岂非本师随名异化也。

  般若念佛

  摩诃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识念。以诸法自性空故。不应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念。不应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而念。不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而念。何以故。是诸法自性空故。自性空则无所念。无所念故。是为念佛。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念佛能具足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诸法性无所有故。菩萨知诸法无所有。是中无有性无无性○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有方便善巧故。不随静虑无量无色势力而生。但生有佛世界。值遇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此贤劫中。定得无上正等菩提。

  仁王观佛

  仁王般若经云。佛问波斯匿王。汝以何相而观如来。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中际后际。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不住四大。不离四大。不住六处。不离六处。不住三界。不离三界。乃至非见闻觉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我以此相。观如来身。佛言。应如是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佛所言有。为破众生执空之见。於空有叵得处。方便建立。谓之妙有。佛所言空。为破众生执有之见。於空有无碍处。荡除其执。谓之真空。空之与有。其体本一。而不妨各异。以无碍故。无可不可。谓之空。所以破除情执。洗荡法尘。谓之有。所以表显法门。建立功用。亦如人身。或动或静。或语或默。任运而然。何所往而不可哉。若定执一偏。则落外道邪见。非佛法矣。

  宝积十心

  大宝积经。弥勒白佛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若有众生。发十种心。专向於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何等名为十种心耶。佛告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一者於诸众生。起於大慈。无损害心。二者於诸众生。起於大悲。无逼恼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於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於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於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着世论。於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於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是名菩萨发十种心。若人於此十心。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情想升沉

  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於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於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起信结归

  马鸣菩萨宗百洛叉经。造大乘起信论。为入道之要门。其末曰。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谓不能常值诸佛。惧谓信心虽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於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王以宁待制曰。余尝问道於宏智禅师。师令读起信论。而未见其本。及谪官天台。始於邻僧处得之。披阅再三。窃有疑焉。是书为大乘人作。破有荡空一法不留之书也。而末章以系念弥陀。求生净土为言。其旨何耶。晚过雪峰。问真歇。歇曰。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子欲坏世间相。弃有着空。然后为道耶。夫如是则净土之修。於道何损焉。予始豁然。有得於心。乃知往生净土一门。真横截生死之要道也。

  天亲造论

  西天祖师婆薮盘特。此云天亲。初学佛法。偏执小乘。后方志慕大法。从其兄无着。传慈氏唯识宗旨。依无量寿经造论一卷。为净土修法。在大藏堂字函。须者捡之。其略曰。若人修行五念门成就者。必定得生安乐国土。见阿弥陀佛。一者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二者赞叹门。口业赞叹彼佛光明智相。欲如实修行故。三者作愿门。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四者观察门。以智慧观察。欲如实修行毗钵舍那故。一观察彼国土庄严。二观察彼佛庄严。三观察彼诸菩萨庄严。五者回向门。所有功德善根。以方便回向。摄取众生。不取一切世间故。菩萨如是修行五门。自利利他。速得成就菩提故。慈云依之。立往生行法。

  论释十疑

  天台智者大师。说净土十疑论。门人记为一卷。宋初吴山澄彧法师有注本。僧统赞宁序冠其首。盛行於世。彧师科十疑云。一无大慈悲疑。二诸法无生疑。三佛土平等疑。四偏念西方疑。五具缚厚重疑。六即得不退疑。七不求兜率疑。八十念往生疑。九劣弱人生疑。十作何行业疑。一一问答明白。故杨次公序云。辅赞弥陀教观者。其书山积。唯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最为首冠。援引圣言。开决群惑。万年暗室。日至而顿释群阴。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劳自力。非法藏后身。不能至於是也。

  临终设像

  华严贤首品偈云。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殁者。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前四句言。菩萨放无量光。其间一种。名为见佛。放此光明。能令命终之人。见佛往生。后四句言。此菩萨因中。劝临终人念佛。又令瞻敬佛像。故得此光明也。大智度论云。临终少时。能胜终身修行之力。以猛利故。义和法师无尽灯载。西域祇桓精舍西北角。日光没处。置无常院。造一立像。面向西方。执五彩旛。安病人在像之后。手执旛脚作随佛往生之想。瞻病者烧香散华鸣磬。助称佛名。资助病者。若有垢秽。随即除之。决取往生。若游心法界。去来无碍者。不拘此法。

  茶毗十念

  百丈大智禅师。以修禅之人。附居律寺。紊师徒之分。是故建立丛林。以清规绳之。自是天下始有禅居。凡病僧危笃。集众与之念诵。其词曰。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逃。径生安养。其与亡僧龛前念诵。则曰。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华。佛授一生之记。至茶毗时。令维那与其十称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大众同声应和。而又曰。上来称扬十念。赀助往生。津送住持之法亦然。此法载于清规。虽丛林老宿道眼明白者。无不遵之而行。故知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悟与未悟。无有一人不生净土也。

  古今着述

  慈云云。古今诸师归心净域者。或制疏解经。或宗经造论。或随情释难。或伽陀赞扬。虽殊途同归。而各陈所见。动盈编帙。寻究良难。今略录其要者一二。
  天台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  净土十疑论一卷  道安和尚往生论六卷  怀感法师群疑论七卷  道绰禅师安乐集三卷  慈愍三藏净土慈悲集三卷  源信禅师净土集二卷  慈恩法师弥陀经通赞一卷  清凉国师观经疏一卷  永明智觉禅师万善同归集三卷  四明尊者妙宗钞三卷  融心解一卷  慈云忏主往生净土忏愿仪一卷  决疑行愿二门一卷  净土略传一卷  草堂飞锡法师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  孤山法师观经疏刊正记四卷  弥陀经疏一卷  西资钞二卷  净觉法师弥陀经疏一卷  潞州宗坦法师观经甘露疏四卷  义渊法师甘露疏记五卷  灵芝大智律师观经疏阿弥陀经疏一卷  净土礼忏仪一卷  圆澄义和法师华严无尽灯一卷  侍郎王古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  宝珠集  无功居士王阗净土自信录

  ○劝修门第十

  众生在迷。生死无际。一旦获闻念佛三昧。顿超生死。若飞出涂炭。而羽翼太虚。真渡苦海之慈航。起沈痾之妙剂者欤。夫劝进行者。净业之大。利他之行。菩萨所修。有志之士。能以此道。转相劝勉。勤修不怠。则屈伸臂顷。转秽浊为清泰之都。劝修之功。岂小补哉。

  慈云劝修

  慈云忏主云。安养净业。捷径易修。诸大乘经。皆启斯要。十方诸佛。无不称美。若比丘四众。善男信女。欲得速破无明。永灭五逆十恶重罪。及余轻过。当修此法。欲得还复清净。大小戒律具足一切诸波罗蜜门者。当学此法。欲得临终离诸怖畏。身心安乐。喜悦如归。光照室宅。异香音乐。阿弥陀佛与诸圣众。送紫金台。授手迎接。五道横截。九品长骛。谢去热恼。安息清凉。初离尘劳。便登不退。不历长劫。即证无生者。当学此法。欲修少法。而感妙报。十方诸佛俱时称赞。现前授记。一念供养。无央数佛。还至本国。与弥陀坐食。观音议论。势至行步。洞视彻闻。身量无际。飞空自在。宿命了了。徧观五道。如镜中像。念念证入无尽三昧。如是称述不可穷尽。应当修习此之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