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指归集
净土指归集
谈空得失
经云。诸佛说空法。为度着有者。而复着於空。诸佛所不度。一大藏教应病之药。善用药者。病无不差。不善用者。醍醐上味。翻成酖毒。菩提达磨不立文字。单提直指。谓之教外别传。六祖云。只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道个直指。早是曲了也。古人为学者。解粘去缚。遣疑破执。其功莫大。须知此道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语言造。不可以寂默通。直得逈无依倚。超出圣凡情量。亦不依止逈无依倚。超出圣凡情量处。方名出格道人。后世学者横计邪执。不明祖意。将古人言语。都作实会。将谓实有一法。为教外别传。直要扫除文字。认着个不存一法为究竟。一向在死水里作活计。向他道将此扫除亦复扫除。则茫然不知。吁可怜也。殊不知断三界妄想。灭五阴色身。无一毫发可当情。乃三藏小乘见解。若会得转身一路。自然法法融通。不妨在活路上行。依佛圣教。发愿往生。参礼弥陀。亲近善友。速登不退。广度众生。校之执偏空之见。甘受轮回。不求出离者。霄壤不同矣。
反经非圣
古人道。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如金刚般若一经。言无住相布施。岂以不修布施为无住相耶。特以能修之心。契合般若真空之理。终日行施。而离一切相。为破着故。直言离相。尽理言之。亦不着於离相。故曰於着不着。俱无所着。以称性修行。离凡夫二乘着空着有等见。故云无住相耳。凡菩萨修行六度万行。莫不皆然。岂以旷然无修。然后为不住相也。今往生净土一门。即菩萨万行中。游历十方承事诸佛之一法耳。以称性修行故。了一切法皆是无相。无相亦无。夫如是。则於净土岂碍往生。於弥陀何妨亲近。乘佛愿力。速证无生。若定执无生无见为达理者。则堕二乘外道着空偏见。於佛圣教。公然违背。反经非圣。罪莫大矣。
失於迟暮
众生颠倒。耽着五欲。不求出离。未有能发决定心。愿生极乐世界者。至於冤憎会遇。恩爱别离。老病死相。危险逼迫。颠沉痛毒。不可堪忍。然后悲涕号呼。归依佛宝。以冀脱死。又富贵之人。常於佛事。不暇修习。而有暇者。失於不信。能信者又患於不能断疑。至於困苦而发心者。多失於迟暮。故知生正信发正念。而修善缘者。岂易事哉。
为小失大
龙舒居士云。今有贸易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程。则心自喜。反是则必忧之。是为外物。小有得失。而忧喜也。以吾之光阴有限。汩没过时。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以净土之缘难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徒见其失之小者而忧喜。而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
不修十失
佛示径路修行之法。令一切众生。速超生死。而障重之人。不肯进修者。有十种失。一不信佛言。二不遵圣教。三不信因果。四不重己灵。五不求升进。六不亲善友。七不求解脱。八甘受轮回。九不畏恶道。十甘同魔类。反是而修之者。则得十种胜利。
永无魔事
□禅师念佛正信决云。或谓临终见佛放光接引并是魔境。此说如何。答。首楞严经修习三昧。或发动阴魔。摩诃衍论及止观等修习三昧。发动外魔。此等并是约自力修禅之人。先有魔种。被定击发。傥能明达对治。则成圣法。若任性无知。则被障碍矣。今所修念佛三昧者。托彼佛力。如近帝王。谁敢干犯。盖弥陀有大慈悲誓愿威神三昧等力。有大摧邪力。有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天耳遥闻。他心彻鉴。光明遍照。摄取众生。有如是等功德之力。岂不能护持念佛之人。临终令无障碍耶。且金台来迎等事。出自观经。金口所说。若认为魔。亦无知之甚矣。
般舟三力
圆通梵法师会宗集。引般舟三昧经言。念佛往生。有三种力。一者本有佛性力。言烦恼心中有如来藏也。二者慈光摄取力。言弥陀光明无量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三者念佛三昧力。言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也。此三种力。如三股绳合为大索。能牵重物。又如水火镜子。若将对日以艾取之。即可得火。若将对月以珠取之。即可得水。今以镜具水火之性。喻众生本具佛性之力也。须假日月之光来照者。弥陀慈光摄取之力也。以珠艾能引水火者。信心念佛之力也。此三种物。缺一不可。三事和合。水火方生。三力相资。必生净土。
师子筋弦
唐道绰法师安乐集云。何因缘故。一念佛力能灭诸障耶。答。经云。譬如有人用师子筋以为琴弦。其弦一奏。一切余弦一时俱断。若人於菩提心中。修念佛三昧。诸烦恼根皆悉断灭。亦如有人取牛羊驴马诸乳置一器中。以师子乳一滴投之。一切诸乳悉化为水。若人於菩提心中。修念佛三昧。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
舟石不沉
那先经说。昔有国王。问沙门那先言。众生业重。云何念佛即得往生。那先言。譬如有人。以大石块。其数千百。欲渡大海。以船力故。即达彼岸。众生之罪犹如巨石。弥陀愿力如彼大船。石本易沉。因船可渡。横截生死。苦海全凭。己佛愿王。一切时中。以为良导。直登彼岸。不越自心。故俱舍颂云。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抟铁小亦沉水。为钵铁大亦能浮。
举念即生
十疑论。问云。西方去此十万亿剎。凡夫劣弱。云何可到。答。西方十万亿剎。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但使众生净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故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业力不思议故。一念即生。不须愁远。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徧至他方。如平生不异。净土亦然。动念即生。不须疑也。
如镜现像
龙舒居士曰。十方世界众生念佛。净土宝池乃生莲华一朵。标其名字。或者疑之。予晓之曰。如净明镜。物来斯现。镜何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故曰。善心才发。上天之宝殿先成。恶念始萌。下地之火城已具。夫如是。则修净业者。华萼题名。以俟其往生。何足怪哉。或曰。持往生咒者。阿弥陀佛常在其顶。修净业人。临终之际。佛及菩萨皆来迎接。众生无量。又安能皆住其顶。皆往迎接耶。予曰。一月普现一切水。一日普照无量世界。唯浊水不现。覆盆不照耳。无量寿佛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世有不愿往生者。其犹浊水覆盆。独不蒙光。岂日月之咎哉。
愿力强牵
四明尊者修忏要旨云。堪忍之界。不常值佛。多诸恶缘。深位尚乃有退。若彼安养之士。常得见佛。唯有胜缘。初心即得不退。又彼佛愿力普摄有情。若能愿求。定得生彼。况过现积集善恶业缘。每至终身。咸来责报。临终恶念增盛。则众恶成功。牵生恶道。临终善念增盛。则众善皆成。牵生善道。今既求生安养。必须净业庄严。若无愿力强牵。焉克临终正念。故诚心发愿。决志要期。既欲往生。宜在专切。
求佛加护
照律师云。或问。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既是佛。何须念他佛耶。答。祇由心本是佛故。令专念彼佛。梵网戒云。常须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汝心佛者。未成佛也。弥陀佛者。已成佛也。未成佛者。久沉欲海。具足烦恼。杳无出期。已成佛者。久证菩提。具足威神。能为物护。是故诸佛劝令念佛。即是以我未成之佛。求他已成之佛。而为救护耳。是故众生若不念佛。圣凡永隔。父子乖离。长处轮回。去佛远矣。
○斥谬门第八
凡夫迷倒。不了佛智。全佛境为魔界。我见为本。执断执常。六十二见。百八烦恼。无所往而非魔矣。举心动念。魔所为也。息心除妄。魔所为也。经曰。末世众生。说病为法。虽勤精进。增益诸病。今欲剪觉路之荆榛。辟异端之邪说。此斥谬之篇。所由作也。犹国家之发号施令。惩善诫恶。刑期无刑。岂得而已哉。
背宗失旨
天台智者大师观经疏。以一心三观释观字。以一体三身释无量寿。乃云。举正收依。述主包裹。观虽十六。言佛便周。则十六境皆圆妙三谛也。钱塘孤山圆法师。以其师奉先清公遗文。述刊正记以释之。背宗失旨。以十六观皆为事想。不须三观。四明尊者忍俊不禁。初作融心解。后述妙宗钞。以救当时之毙。妙得佛祖之心。其说大行。其后神智义师。假名湛师。背其师说。复有着述。至于桐江瑛法师立论。以摩诃止观为无生观。十六观门为有生观。虽宗天台。不得祖意。公为异说。浅鄙可笑。孤山则执理观为事想。桐江则局圣解为凡情。学佛法者。可不审哉。
谬执偏空
净觉法师曰。世或有引大珠和尚云。舍垢取净。是生死业。庞居士云。若舍烦恼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皆是遣着之语。不可执此以非净土。且不垢不净之言。即心即佛之义。凡禀释教者。孰不知之。安以真如平等之谈。便废因缘修证之法。六住大士尚存分段之生。四果真人亦有变易之死。云何殂落永谓泥洹。须知菩萨未证妙觉已还。常以空心徧修万行。终日观佛。无佛可观。历劫度生。无生可度。暂趣於空华净土。权依於幻化弥陀。破昨梦之尘劳。入乾城之地位。乃至成佛虽自行冥寂。而利他宛然。故喻之以明鉴之身。现之以随类之像。世人勿询大义。唯忻顿悟。直入无生。而不思永嘉云。若实无生无不生。既豁达而取空。恐莽荡而招祸。此类乎。越中习射。不踰数步之间。陇西学游。翻没洄波之内。如斯知识。未可参寻。
疑深障重
无为杨次公曰。世有善士。发三种不信心。不求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也。二曰。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极乐圣域。我辈凡夫不能生也。夫行海无尽。普贤愿见弥陀。佛国虽空。维摩常修净土。十方如来有广舌之赞。十方菩萨有同往之心。试自忖量。孰与诸圣。谓不足生者。何其自欺哉。至如龙猛祖师也。楞伽经有预记之文。天亲教宗也。无量论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赞。首称十胜。智者析理。明辨十疑。彼皆上哲。精进往生。谓不必生者。何其自慢哉。火车可灭。舟石不沉。现华报者。莫甚於张馗十念而超胜处。入地狱者。莫速於雄俊再苏而证妙因。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谓不能生者。何其自弃哉。自欺自慢自弃己灵。流入轮回。是谁之咎。
诳妄说法
汾州大达无业国师云。如今天下解禅解道。如河沙数。说佛说心有百千万亿。纤尘不尽。未免轮回。丝念不忘。尽从沦坠。如斯之类。尚不能自识业果。妄言自利利他。自谓上流。并他先德。但言触目无非佛事。举足尽是道场。原其所习。不如一个五戒十善凡夫。观其发言。嫌他二乘十地菩萨。且醍醐上味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成毒药。假使才并马鸣。解齐龙树。只是一生两生不失人身。临终之时。一毫圣凡情量不尽。纤尘思念未忘。随念受生。轻重五阴。向驴胎马腹里托质。镬汤炉炭里烧煮。从前记持忆想见解。一时失却。依旧再为蝼蚁。从头又作蚊虻。虽是善因。而招恶果○永明智觉禅师云。深嗟末世诳说一禅。只学虚头。全无实解。步步行有。口口谈空。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受得地狱。业消又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解脱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为正。若不自忏自悔自度自修。诸佛出来。也无救你处。
未得谓得
圆悟禅师云。有一等人道。本来无一星事。但只遇茶吃茶。遇饭吃饭。此是大妄语。谓之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人说心说性说玄说妙。便道只是狂言。本来无事。可谓一盲引众盲。打在无事界里。佛也不礼。香也不烧。似则也似。争奈脱体不是。才问着。却似极则相似。才拶着。七华八裂。坐在空腹高心处。及到臈月三十日。换手搥胸。已是迟了也。
胎息邪论
圆悟禅师云。嗟见一流拍盲野狐种族。自不曾梦见祖师。却妄传达磨以胎息传人。谓之传法救迷情。引从上年高宗师安国师赵州之类。皆行此气。及夸达磨只履普化空棺。皆是此术有验。遂至浑身脱去。谓之形神俱妙。除夜望影。唤主人公。以卜日月。听楼鼓。验玉池。觇眼光。以为脱生死法。真诳吓闾阎。捏伪造讹。贻高人嗤。鄙说赵州十二时歌。庞居士转河车颂。递互指授。密行传持。以图长年。及全身脱去。豪杰俊颕之士。高谈大辨。下视祖师者。往往信之。画虎成狸。遭有识者觑破。海内学此者。如稻麻竹苇。其高识远见。自不因循。恐乍发心。未入阃奥。遇增上慢人。导入此邪见林中。末上一错。永没回转。其流浸广。莫知能遏。因出此显言。庶有志愿。於大解脱门。可以辨之。同入无生萨婆若海。
默照邪禅
真净文禅师云。今时有一般汉。执个平常心是道。以为极则。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大尽三十日。小尽二十九。并是依草附木。不知不觉。一向迷将去○妙喜云。东林照觉。以平常无事。不立知见。解会为道。更不求妙悟。却将诸佛诸祖见性法门为建立诬誷先圣。聋瞽后昆。眼里无筋。皮下无血之流。随例颠倒。恬不知觉。真可怜悯。圆觉经云。末世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岂虚语耶。
长生秘诀
龙舒居士曰。楞严经说。有十类仙。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数尽复入轮回。为不了真性。与六道众生。同名七趣。世之学仙者。万不得一。纵使得之。不免轮回。为着於形神。不能舍去故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忘想。皆非真实。近数百年来得仙者。唯锺离吕公。而学锺吕者。奚止千万。自余亲知间。数亦不少。率皆死亡。埋於下土。未见一人白日飞升者。欲求长生。莫如净土。不知修此。而学神仙。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得之珷玞。岂不惑哉。唐香山居士。赠王山人诗曰。闻君减寝食。日听神仙说。暗待非常人。潜求长生诀。言长本对短。未离生死辙。假使得长生。才能胜夭折。松树千年朽。槿华一日歇。毕竟同虚空。何须夸岁月。彭殇徒自异。生死终无别。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