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承恩集
净土承恩集
持名不用多求解。解重行轻成挂碍。不及愚夫老实持。人人皆得生莲界。
十念法门
十念法门最切要。慈云有训须深好。每晨合掌向西持。毕世不忘西必到。
十念法门最切要。祖师因此深深告。天如坚密及鄞江。各有劝文皆可靠。
和彻悟禅师血画阿弥陀佛诗
荡子背家乡。苦酸尽饱尝。恶心祗些些。剑树列行行。幸有慈亲念。愧无本智光。因斯描血像。刻刻供心香。欲生安乐乡。学道苦应尝。诵佛须归数。读经莫限行。吾心能决志。彼佛必垂光。是故刳身血。描容日供香。
又和七绝二则
含灵各具一真因。为起贪嗔变识神。今日血描安养佛。愿令早见旧时人。
话到死生最可哀。发心刺血绘如来。伶俜孤苦思归去。愿侍慈亲不隔开。
又和五言绝一首
幸遇横超法。欣然笑满腮。深恩难补报。刳血绘如来。
刻亲闻记回向偈
稽首幽溪大法师 造兹妙论功难议 复有贤孙力辅扬 述成一部亲闻记 我幸有缘遇此书 得染天台性具义 因斯募刻广流通 普愿见闻知本具 不执无去并无生 不着无方及无处 决志炽然求往生 早蒙彼佛迎归去
净土生无生释疑(附)
恋公遗稿
天衣禅师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二语。每见时人咸谓奇特重理之说。据余所论。亦是平直着事之谈。盖祖师恐念佛人。舍事求理。不得已之言也。生则决定生。岂非平直着事之谓乎。去则实不去。上一去字。又岂非去则决定去。着事之意乎。言实不去者。乃直指决定生。决定去之心。当体了不可得。虽终日随缘。不妨终日不变。天台所谓。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真无生是也。当知念佛之人。往生之时。譬如人之影像。入於镜中。决定生决定去之理明矣。了镜中之像。当体不可得。即实不去之义也。又如月影。入於水中。生去之义宛然。不动之理全在。岂可以无生不去。而为奇特也哉。弥陀经云。其国众生。常以清旦。盛众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食时即清旦。他方供佛。即生去之义也。即时还到本国。即实不去之义也。故云。一念遍游诸佛国。笑他行脚困山川。此经妙极。读者应知十世古今。不离当念。无边剎海。不隔毫端。即此而已。如斯境界。不论贤愚贵贱。通佛法不通佛法。但能念佛求生。悉皆有分。六方广长。证明此事。复何疑哉。后学古昆谨撰。
上品资粮劝读序(附)
或问。子向谓障重。愿生下品。何故集此上品资粮。答。为想往生后。在下品华中。忽忆此解。使莲花速开耳。岂求现生如愿哉。又因每喜台宗三观之说。恨宿障深重。不能遵修。然所长信根。亦不可思议。是故将四明力阐一心三观之妙书及幽溪灵峰彻悟等。直显持名三观之要语。会集成编。以申久蕴。倘遇有缘。或可助开妙解。而能死心持名。於念念中。圆修三观。将来往生。必得早见弥陀。广度含识。名上品资粮者。良在此也。直指摘录者。因此数文。深得欣厌之旨。是故摘出以便常警。文云。若修此二门。不得观慧。但事想故。位非上辈。若能炽然欣厌。圆修观慧。既生而复上品矣。故知此等数文。亦上品之资粮也。生无生论者。乃幽溪大师。纵妙辩以阐扬。感天乐而同奏。若非深契佛旨。安能显应如斯。欲洞明三观。理事圆修。不离当念。达彼净方。乃至见佛速。度生广。急须讽此。诚可谓生上品之资粮。出火宅之捷径也。奉劝障重诸友。同读此书。同熏圆种。必得早登下品。於莲华中。顿悟唯心。使莲华速开。早见弥陀。圆复本性。其功德岂可思议也哉。后学古昆敬然臂香四十八炷谨识。
梵网合注妙观直指摘录序
梵网合注者。乃灵峰大师极畅本怀之妙书也。故序云。梵网一经。奉为日课。力疾敷演。不觉心华开发。义泉涌沸。急秉笔而随记之。共成玄义一卷。合注七卷。余幸有缘。得逢斯典。滥沾法味。如宿习焉。故屡逃兵难。此书不舍。并熟读梵网经。以修实行。愧宿障深重。有心无力於菩萨戒。仍多破犯噫。障深如此。若不发大誓愿。至心忏悔。安能现世脱苦也哉。是故於丁卯夏日。在普陀法华洞。敬然臂香三炷。供养千华台上。卢舍那佛。又然臂香三炷。供养千华上。千释迦佛。又然臂香三炷。供养千百亿释迦佛。又然臂香十炷。供养十重戒。又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四十八轻戒。以此功德。愿早生极乐。早见弥陀。早来秉菩萨戒。广度众生。尽未来际。无穷无已。愿我今生破戒之罪。皆悉消除。摘录此文者。乃天台妙观一念三千之直指也。言虽至简。而义全备。可谓饮一滴。而知大海。烧一丸。而具众香。净业行者。苟能读此。不唯可以开圆解。而深知观自心。亦必悟西方。而愈肯称彼佛。解行兼修。理事圆具。上品资粮。无过於斯。复告现前净业诸友。梵网经菩萨戒者。释迦如来。尚且半月半月自诵。我等既为佛子。那可不读。勉而学之。当知乘戒俱急。生品最高。倘若有乘无戒。终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可不惜哉。同治己巳秋恋西后学古昆敬然臂香九炷稽首序於旌教寺之天台教观。
十大碍行跋
不肖后学古昆稽首哀告现前净友。娑婆恶世。逆境纵横。若不死心忍耐。道业心定难成。况五浊至今。盛之又盛。欲想称心得意之所。舍西方极乐。必无处寻。若将施主供养为得意者。只愁净愿不坚。往生难保。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是故奉劝。此十大碍。务必熟读深思。勉而行之。庶净业圆成。早生极乐。若不然者。难免住东。则被东碍。住西则被西碍。从少至老。无有安身之所。身既不安。道岂得成。余愧一生。东搬西搬。东碍西碍。皆因喜顺求通故也。
称名述怀
但称名号德明明。彼佛宛然在口唇。深愧我心多异念。於中未见紫金身。
极乐巍巍万德尊。以名接物誓洪深。我今信佛无虚愿。决定持名求往生。
弥陀经赞
弥陀要典。普度慈航。一历耳根道不忘。六剎尽宣扬。护念犹长。的的是经王。
经宣极乐。清净庄严。佛寿无边光亦然。生者悉高贤。鸟树谈玄。胜妙异群诠。
念佛赞
弥陀名号。万德圆彰。信愿执持功莫量。诸佛共称扬。登此舟航。不动到西方。
执持名号。脱苦奇方。法藏因中愿力强。果上放毫光。摄受迷狂。同往九莲乡。
火宅主。大恩王。殷勤说彼清凉。有佛常放无量光。妙法正宣扬。满空天乐日铿锵。金楼玉宇无量。若人持名信愿强。决定往他乡。
六方佛。出广长。同声称赞西方。护念信者得安康。同归极乐场。如斯恩德岂敢忘。应当发愿坚强。终日持名急忙忙。必早见慈王。
满七自庆述怀告众
无量寿经云。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昆恒於此言。喜彻骨髓。愧持念之功。未竭其力。由是发心。於光绪丙子秋月。在法源庵之报恩关。启建七七道场。惭愧数经七期。皆被障缘扰乱。虽功不虚弃。实不称怀。故今特请妙能法师。为众讲经。共相护七。以安内外。昆禁止语言。以绝外事。定十万弥陀。六时礼想为日课。以策懈倦。於起七日。敬然臂香三十八炷。供养六方三十八佛名号。又然臂香二十一炷。供养释迦弥陀观音势至及众菩萨。以求加护。令我内外诸障不起。每晨敬然臂香三炷发愿云。我今然臂香。供养弥陀佛。愿我众罪愆。决定皆消灭。愿我命终时。决定生彼国。愿早闻佛乘。愿早度一切。满七日。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佛说阿弥陀经。又然臂香十二炷。供养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菩萨众。以申回向。愿我承此道场功德。临命终时。决定得生极乐世界。早见弥陀。早度众生。又然臂香三炷告众云。
古昆深愧障重。妄想难除。七七已完。并无祥瑞。只於第三七完养息。得一异梦。至险至善。堪为警策。可以对众说说。梦一人以一把凶刀。横驾我顶。手不能抵。心中怖急知必定死。忽忆弥陀。必能救护。即用毕命之力。勇称佛号几声遂醒。得一身大汗。欢喜异常。不能为喻。深思之。必佛力使然。真真实实。是持名之大切要。坚密大师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之旨。不外乎此。欲终身为警策。而述偈云。凶刀驾顶。命必难顾。勇心称佛。佛必救护。欲想临终。决定离苦。念念之间。应当如此。昆於持名之行。最喜坚密大师六字洪名。念念欣厌之言。依凭数载。犹未得旨。今获此梦。心安意悦。感恩难思矣。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阿弥陀佛。愿我临终念佛。与此梦无异。
七越打。灵峰大师之恩越显。秘藏指南云。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此语真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令我垢重心乱无救之人。得知念佛。不用怕妄想。只要信深愿切。必定往生。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皆可度脱。此之谓也。我从此不管忘想多少。只顾持名。每日几万。愿早生下品。免受轮回。想我垢重心乱。病无可救。幸得遇此活命灵丹。粉骨碎身。岂能报其深恩也哉。故於今日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灵峰藕益大师。而发愿云。我今然臂香。供养灵峰祖。愿我速往生。早来击法鼓。普化垢乱人。同生安乐所。唯愿大慈悲。证明摄受我。
四七完。承妙能法师八字赞云。谅此回七期。必定仗佛冥加。得成三昧。今不瞒丑。而对之曰。古人念佛。往生甚多。先得三昧。而后往生。能有几位。实为信深愿切。临终仗佛力冥加。暂得一心不乱。而往生者多。故普贤菩萨行愿品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若先得三昧。何用愿临欲命终。无诸障碍。灵峰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亦不说。先得一心不乱。成就三昧。方能往生。唯先得一心。成三昧者。可往上品上生耳。当知今时之人。垢心日炽。先得一心不乱。成就三昧。岂易言哉。我但求一不改变之志。亦千难矣。万难矣此番七期障缘不起。持名心安。且得日听法音。助起精进。信也信极。愿也愿极。行也尽力。深愧妄想。究竟难息。幸有弥陀慈誓收。信愿真深终得入。诸友齐心护七之功。无穷无尽法师讲经助道之功。亦无穷无尽。昆七七日中。蒙照获益。所受之恩。亦无穷无尽矣。愿我等今世。决定同生西方。同见弥陀。尽未来际。同化众生。
七内发愿学六时经行出声念佛
第五七完。惭愧空过。忽忆幸读佛经。方知无始劫来。受畜生身。无量无数。饿鬼地狱。亦复如是。想做骡时。背负千斤。腹无饱食。昼夜驱驰。苦不可言。做牛时。肩拖一犁。背受千打。步步之间。痛无处诉。暂时无力。便送杀者。岂不大苦。今日幸仗佛力。而得为僧。种种受用。只要自在经行。出声念佛。何苦之有。且得诸佛欢喜。龙天护佑。现在安隐。临终往生。如此功德。岂能议哉。那可在念佛关中。贪坐养神。不欲开口。今世若不往生。则虚消信施。披毛戴角。依旧难逃。故省庵法师云。这回若不归西去。依旧从前受苦辛。可不惊乎。是故对佛而发愿云。我弟子古昆。敬然臂香九炷。供养阿弥陀佛。唯愿大慈大悲。大起哀怜。常加被我。令我出声念佛。胸头不痛(因每每出声念佛。胸头微痛)倘有宿障。必垂救护。方可策励懈心。圆成胜德。早见弥陀。广度众生。
净土承恩集(终)
净土承恩集自跋
不肖愚僧芳慧。自惭宿障深重。学禅不就。习教不通。欲专念佛。志犹难决。甲子春。发心至鄮峰礼舍利。与晓柔法师谈及此。蒙指示云。汝念佛欲得其旨。必须请教恋西大师。遂赴佛顶山亲近。屡蒙慈诲。始定十念。及记数持名。闻师深赞十要。遂静心细阅。阅之数月。虽未深知其妙。而获益颇多。见序中云。像季久转。唯净土一门。契理契机。而净土诸书。唯此诸要。尽美尽善。遂往四处劝募重梓。以公同志。丁卯冬转南海。恰遇恋公在法华洞。编集莲宗必读。唤余较订。并命作序。余遂撰一纸。呈公琢削。公便自起一稿。余阅之优劣天渊。惭愧之至。遂将鄙序焚化。自此信入骨髓。中心诚服。复撰新刻缘起一笺。以附书后。乃此集所由起也。戊辰春至宁。较刻必读。与往生集。并募刻省祖彻祖语录毕。冬回温郡。孰料被业风一吹。名利心起。或讲经主七。或办戒上堂。呜呼。古人道德俱备。尚不肯应世利人。今吾行解全无。何可妄为。返己以思。真是一大罪人矣。壬申春。访问恋公在虞东明因寺。复往礼之。於夏月。将净土自警录。径路神珠等。细读深思。得益良多。遂述数序。以申慈意。腊月初至旌教寺。说发心掩关。蒙境泰和尚慈允。得满微愿。因宿习甚丑。虽在关内。多诸杂乱。恋公遂作掩关警策示余。余即述良医救苦四则。以自痛鞭。日积成编。名之曰净土承恩集。乃深承恋公慈悲指示之恩。而得成此鄙书。以为警策耳。
时维光绪元年季冬月佛成道日净业弟子妙能芳慧在舜江旌教讲寺净土关内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阿弥陀佛直心发露顶礼谨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