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十要


  第一决疑门者

  疑为信障。世间小善尚不能成。况菩提大道乎。或曰。智者有十疑论。何须此文。然略由三意。一者上为王臣几务稍暇难寻广文。今举大纲略出行相。易披览易修行故。二者十疑随事释难。唯第二三略附理立。且事无尽疑亦叵穷。今直明一理为诸法源。指源则流可识矣。三者正对说者反经乖理自损损他。故於疑法中简小取大。明白权实。使来者不惑至道。安和尚往生论六卷.怀感法师群疑论七卷.道绰禅师安乐集三卷.慈敏三藏净土慈悲集三卷.源信禅师净土集二卷。古今诸师制疏解经。宗经造论。随情释难。伽陀赞扬。同归而各见。寻究良难。今以三疑收尽。文出天台止观。非敢臆说。

  一疑师者

  师有二。邪外倒惑化人非所承也。正法之师复有凡圣因果。凡及因位容有未了。犹清辩谓弥勒未是徧知。俟龙华道后问津也。今示西方令回向者。唯果佛圣师释迦及十方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赞劝往生。更何所惑。

  二疑法者

  佛法有小乘不了义。大乘了义。大乘复有了不了义。今净土唯大乘了义中了义也。且小乘经部无一字劝生他方净土。天亲论女人及二乘种不生此。即明据也。问。小弥陀经等皆说彼国有声闻。鼓音王经佛母名殊胜妙颜。亦复有女人。答。佛母恐指初降生时。成正觉已。国土随净。必无女人。或转男如龙女。或命终如悉达母。声闻如观经疏及十疑论和会。今明大乘复有三种。一。三乘通教。门虽通大类狎二乘。又当教菩萨。虽化他净佛国土。化毕还同二乘归於永灭。净土深理非彼所知。非了义也。二。大乘别教。明独菩萨法。虽谈实理。道后方证。因果不融。净土则理外修成。万法乃不由心具。虽尘劫修道广游佛剎。指彼净土因果但是体外方便。斯亦未了。三。佛乘圆教。诠旨圆融。因果顿足。经曰。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是则大乘中大乘。了义中了义。十方净秽卷怀同在於剎那。一念色心罗列徧收於法界。并天真本具。非缘起新成。一念既然。一尘亦尔。故能一一尘中一切剎。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复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一时顿现非隐显。一切圆成无胜劣。若神珠顿含众宝。犹帝网交映千光。我心既然。生佛体等。如此方了。回神亿剎实生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剎那际内。苟事理攸隔。净秽相妨。安令五逆凡夫十念便登实土。三乘贤辈回心即达金池也哉。信此圆谈。事无不达。昧斯至理。触类皆迷。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造通二种。一理具。十界依正一念顿足。二变起。全理缘起。知无不为)。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由三无差。方感应道交。悲愿相摄。共变各变因果方成。若但一理无差。不晓诸法互具。未善圆旨)。起信论所言法者。谓众生心(直指凡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六凡法界)出世间法(四圣法界也。摄义亦二。一理具。二事造。并摄十界。十界之内。身土净秽何法不在)。依此示摩诃衍义(摩诃衍。大乘也。若非此心安堪乘运)十六观。诸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般舟三昧。佛是我心。是我心见佛。是我心作佛等。谈斯旨者。大乘卷中粲然可举。至若法华妙部。如来亲记往生。华严顿谈。普贤躬陈回向。是知弥陀因地。观此理而大誓普收。释迦果成。称此理而广舌深赞。十方三世莫不咸然。问。妙理圆极。世人尽须观行始生耶。答。不然。今但直决疑情。令知净土百宝庄严九品因果。并在众生介尔心中。理性具足。方明往生事用随愿自然。是则旁罗十方不离当念。往来法界正协唯心。免信常流执此非彼。其九品生相各有行类。上辈三品须解须行。故云汝行大乘解第一义。学者见贤思齐。企金座而高升。当妙观之是托。若中下六品生因。只精持禁戒行世仁慈。至下下品本是恶逆。十念精诚便生彼国。但知有净土。尽可回心也(世人纵云净土出大乘。不能如上约教甄简。宁逃混滥。未足决疑)。

  三疑自者

  博地凡夫世缘缠盖。云何此身生净土。入贤圣海同正定聚。释曰。若了如上法性虚通。及信弥陀本愿摄受。但勤功福。宁俟问津。况十念得生。唯除五逆及谤正法。又定心十念。逆谤亦生。正愿志求。夫复何惑。

  第二正修行愿门者

  略开四门。一礼忏。二十念。三系缘。四众福。修行整足唯须此四。先礼佛净除业障身心皎洁。如净良田。次十念定心成行立愿要期植往生正因。如下种子。次系心爱护长养滋发芽茎。如霪膏雨。次众福助令繁茂使速成华果。如灌肥腻。具修此四最上最胜。或少暇随修三二一者皆生彼国。以四门各有行愿。皆是正因故也。亦可六斋日修忏。日日中修十念。以十念是净因。要切必不可废。后二门任力所能。若不然者。但随所欲任意行之。

  礼忏门者

  日日早晨於常供道场中。冠带服饰端庄谨肃。佛像前手自烧香。合掌定心作是云。
  一切恭敬。一心顶礼常住三宝(存心徧礼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宝。拜起两膝着地。手执香炉烧众名香。云)
  愿此香烟云  徧满十方界  无边佛土中  无量香庄严  具足菩萨道  成就如来香
  (冥心少顷。徧运香云。供养三宝。普熏众生。咸生净土。想已置炉。起作一礼。礼已合掌曲躬。恳切想面对弥陀及一切佛而赞叹曰)。
  如来妙色身  世间无与等  无比不思议  是故今顶礼  如来色无尽  智慧亦复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归依  大智大愿力  普度於群生  令舍热恼身  生彼清凉国  我今净三业  归依及礼赞  愿共诸众生  同生安乐剎
  (赞愿已。即便礼佛。一一存心专对云)。
  一心顶礼常寂光净土阿弥陀如来清净妙法身徧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实报庄严土阿弥陀如来微尘相海身徧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方便圣居土阿弥陀如来解脱相严身徧法果诸佛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大乘根界身徧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十方化往身徧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教行理三经极依正宣扬徧法界尊法(灵峰大师注云。此礼旧本无。今依幽溪师添入。使三宝具足)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观世音菩萨万亿紫金身徧法界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势至菩萨无边光智身徧法界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清净大海众满分二严身徧法界圣众
  (礼已。即两膝跪地。执手炉烧香。至诚而倡是言)。
  我今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
  (起礼复跪。执手炉云)。
  至心忏悔[○@叩]。我弟子(某甲)及法界众生。从无始世来无明所覆颠倒迷惑。而由六根三业习不善法。广造十恶及五无间一切众罪。无量无边说不可尽。十方诸佛常在世间。法音不绝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净光明照触一切。常住妙理徧满虚空。我无始来六根内盲三业昏暗。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以是因缘长流生死经历恶道。百千万劫永无出期。经云。毗卢遮那徧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是故当知一切诸法无非佛法。而我不了随无明流。是则於菩提中见不清净。於解脱中而起缠缚。今始觉悟。今始改悔。奉对[○@叩]诸佛弥陀世尊发露忏悔。当令我与法界众生三业六根无始所作现作当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若忆不忆。若识不识。若疑不疑。若覆若露。一切重罪毕竟清净。我忏悔已。六根三业净无瑕累。所修善根悉亦清净。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普与众生同生安养。愿[○@叩]阿弥陀佛常来护持。令我善根现前增进不失净因。临命终时身心正念视听分明。面奉[○@叩]弥陀与诸圣众。手执华台接引於我。一剎那顷生在佛前。具菩萨道广度众生同成种智。(应三说。若时促及事迫。一说亦得。起云)。
  忏悔发愿已。归命礼阿弥陀佛及一切三宝(一拜)。
  (次旋绕。法或三匝或七匝乃至多匝。如是称念随意随匝不拘遍数。称云)。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
  自归於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拜)  自归於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拜)  自归於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拜)  和南圣众
  (次至别座诵弥陀经或观经。若不诵得经。一心称名。量时而止。更回向结撮亦得)。

  十念门者

  每晨服饰已。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为十念。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气极为度。声不高低不缓急。调停得中。十气连属。令心不散。专精为功。名十念者。是藉气束心也。作此念已。发愿回向云。
  我弟子(某甲)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经十念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今自忆。此生已来不造逆罪。不谤大乘。愿此十念得入如来大誓海中。乘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不病苦。心无贪恋。心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作已便止不必拜。要尽此生不得一日暂废。唯将不废。自要其心得生彼国)。

  系缘门者

  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常不忘佛及忆净土。如切事系心。虽种种作务不妨密忆。前事念佛亦如是。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楞严经譬如有人。一专为忆(譬佛念众生)。一人专忘(譬众生念佛)。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此系心任运。常遮一切恶念。设欲作恶。忆佛之故恶不能成。纵随恶作恶业时。心常下耎。如身有香自然离臭。又复觉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如人遇难。求彼强援必得免脱。又见他受苦。以念佛心怜愍於彼。愿其离苦。若断刑狱。以念佛故生悯念心。愿生净土誓相救济。凡历一切境界若善若恶。由心忆佛。皆心念作愿。故普贤愿王云。作一切恶皆不成就。若作善业皆悉和合。即此意尔。如是相续念佛在心。能办一切净因功德。恐烦披览不复具说。诚哉此门为益最大。

  众福门者

  普贤观。国王大臣欲忏重罪。当行五事。一正心不谤三宝。不障出家。不为梵行人作恶留难(於持戒四众勿行污染)。二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三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四六斋日敕境内力所及处令行不杀(严禁渔捕及诫奸斗。六斋日者。白月初八。四王使者巡世。十四。四王太子巡。十五。四王亲巡。黑月廿三.廿九.三十巡世准上。若四王亲下。诸天星宿鬼神俱时随从。遇修福斋戒者诸天相庆。即注禄添算。护持福业令其成就)。五深信因果。信一实道。知佛不灭。此与十六观三福大同。但普贤正为王臣。故引用此。亦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若出家四众应具依观经三福为行。随作一福。若心念。若口言。作意回向。方成净因。
  此四法门是念佛三昧往生正因。必须系日修习。方可自期定生净土。经云。行此三昧。现得见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若闻佛及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此是人中芬陀利华。观音.势至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此人现世。彼佛遣无数化佛化观音.势至及娑婆二十五菩萨昼夜拥护。行住坐卧一切时处不令恶鬼得便。不受一切灾难。常为国王大臣一切人民之所宗奉。所得功德一念之间不可算数。如佛之辩不能称扬。除彼不肖人。孰闻不信受。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旧跋

  慈云大师既集往生净土忏愿仪。复为在家人述决疑行愿二门。然出家人亦可修此行愿。幽溪大师暮年奉行愿为日课。临终趺坐以指书空。作妙法莲华经五字而化。法门之妙於斯验矣。
  丁亥仲冬净土弟子正知谨识

  净土十要卷第二

  (菩萨戒弟子刘学志捐资合刻往生净土忏愿仪决疑行愿二门。愿求慧性开明。戒品坚固。严净三界弘范。证入一相总持。普与众生同生净土)。
  灵峰大师选定净土十要卷第三(附)

  述曰。净要一书。皆历代善知识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摧邪显正之大闲也。灵峰铨衡一字不滥。成时何物敢浪参耶。窃以十六观经净土胜典。以非凡夫境界属想。无从论者。非妄劝修持。便概杜措意。然妄修则堕落坑堑。概杜则壅塞源流。进退两乖均失佛旨。不知经为利钝二性平分胜劣两门。利者修前十二观。感三辈生。钝者唯修第十三一观。亦分三辈九品。是则人虽钝观虽劣。而作是一心之宗。如来夙愿之力原无钝劣。故名此为杂想观者。指杂乱垢心即是阿弥陀佛不思议身土也。敬宗此义述观经初心三昧门。既无妄修之虞。又免概杜之过。觉韦提哀请。再启今时。而王宫法流重通末运。关系匪小。避忌未遑。又以小本弥陀。字字是行人真归。字字是行人妙观。归观会一即是行经。谬辑受持行仪。自作往生左劵。同学修之。佥谓有四利焉。持名行人二障均重。一行三昧未可要期。今即持名具破二障因缘。令其速成一心不乱。一利也。人多谓大本是广文。观经是深境。不知小本文虽约而义甚广。境虽近而观甚深。深广秪在一心。以此弘通宝王。庶几允可。二利也。净土依正皆不思议境。慈云忏法略於观境。且宗唐译。未尽秦本之致。今宗秦本。专就观境。具修事理二行。身居忍土而瞻依礼觐。如已生乐邦。法巧趣幽。人怀悦慕。尘尘皆趣阿弥法身真体。将见往生。品位必高。而花开见佛亦易。三利也。六方诸佛恩德无涯。护念保绥神力莫测。二大士及海众皆我现在加持。临终救济。当来教授之师。今悉并切投诚。革除慢易。使无障碍而有感通。无忝受持之轨。四利也。四利匪虚。并出请益。已上二种初门。续观经已断之慧命。行仪立持名妙行之准绳。皆前古未扬。实叔季甘露述而非作。附入净要。或者其有当乎。本拟寄西方合论前以行。而二皆行经。与大小怀法同一部类。遂窃附慈云后为第三册。兼申法门旨趣略阐刍言。而语涉游扬倍增丑拙。前修同学其尚愍而教之也哉。成时和南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