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十要

  时万历庚子仲春廿三日也。袁宗道伯修甫书於白苏斋。

西方合论

    荷叶庵石头道人 袁宏道 撰述
    上生居士 袁中道 参定
    古郢门人 张五教 笔受
    双径沙门 如奇 标旨
    藕益沙门 智旭 评点
  夫滞相迷心有为过出。着空破有莽荡祸生。达摩救执相之者。说罪福皆虚。永明破狂慧之徒。言万善总是。灭火者水。水过有沉溺之灾。生物者日。日盛为枯焦之本。如来教法亦复如是。五叶以来单传斯盛。迨於今日狂滥遂滋。谬引惟心。同无为之外道。执言皆是。趋五欲之魔城。不思阿难未得尽通。头陀摈斥。摩达微牵结使。尊者呵讥。蝉翅薄习宝所斯远。丘山崇垢净乐何从。楞伽传自达磨。悟修并重。黄梅流通般若。空有双圆。未闻一乘纲宗呵叱净戒。五灯嫡子贪恋世缘。昔道士着鬼。田父以汤沃醒。士以辟鬼符为谢。闻者笑之。今之学者。贪瞋邪见炽然如火。欲为人解缚。何其惑也。余十年学道堕此狂病。后因触机薄有省发。遂简尘劳归心净土。礼诵之暇取龙树.天台.长者.永明等论细心披读。忽尔疑豁。既深信净土。复悟诸大菩萨差别之行。如贫儿得伏藏金。喜不自释。愚庵和尚.平倩居士谋余裒集西方诸论。乃宗古德要语勒成一书。命曰西方合论。始於己亥十月廿三日。成於十二月廿二日。既寡检阅。多所脱漏。唯欲方便初心。尚期就正有道。略稽往哲。分叙十门。
  第一剎土门  第二缘起门  第三部类门  第四教相门  第五理谛门  第六称性门  第七往生门  第八见网门  第九修持门  第十释异门

  第一剎土门

  夫一真法界身土交参。十佛剎海净秽无别。秪因众生行业有殊。诸佛化现亦异。或权或实或偏或圆。或暂或常或渐或顿。一月千江波波具涵净月。万灯一室光光各显全灯。理即一谛。相有千差。若非广引灵文。众生何所取则。爰取诸教。略叙十门。
  一毗卢遮那净土  二惟心净土  三恒真净土  四变现净土  五寄报净土  六分身净土  七依他净土  八诸方净土  九一心四种净土  十摄受十方有情不思议净土

  一毗卢遮那净土者

  即诸佛本报国土十莲华藏世界海。 一华藏最下世界皆有十佛世界微尘数广大剎清净庄严。一一广大剎复有十佛世界微尘数小剎围绕倍倍增广。一一华藏世界皆满虚空互相彻入。净秽总含重重无尽。如法而论。一毛一尘各皆具此无尽法界。佛及众生无二无别。或曰此众生实报庄严不同权教推净土於他方。是为实教。或曰众生虽具此实报。争奈真如无性不能自证。非假方便由权入实。众生岂有证毗卢之日也。答。约诸佛化仪则可。实相土中无此戏论。毗卢遮那此云徧一切处。徧一切处即无量寿表义。岂有胜劣。如来说阿弥在西方。亦如大云经阿弥陀佛言释迦在娑婆也。夫释迦为主。则释迦徧一切。而阿弥为所徧之一处。阿弥为主。则阿弥徧一切。而释迦为所徧之一处。如一人之身自呼为自。他呼为他。故自自时不妨为一切人之他。他他时不妨为一切人之自。以是义故自他不成。自他不成。自亦徧一切处。他亦徧一切处。岂定有他方可执。是故西方毗卢非自他故。何以故。毗卢无不徧故。若言权。言方便。即有不徧。不徧者毗卢之义不成(可见西方即毗卢净土。毗卢是实则西方决非权矣)。

  二惟心净土者

  直下自证当体无心即是净土。维摩经。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大乘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大乘众生来生其国。乃至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夫心是即土之心。土是即心之土。心净土净法尔如故。此语岂非西方注脚。多有执心之士。卑西方法门为单接钝根者。由心外见土故也。夫念即是心。念佛岂非心净。心本含土。莲邦岂在心外。故知约相非乖惟心。称心实碍普度矣。

  三恒真净土者

  即灵山会上所指净土。引三乘权教菩萨令知此土即秽恒净。诸众信而未见。夫秽性本寂。俗相恒空。故菩萨居秽恒寂。入俗常空。正显净义。但众生执海难清。识绳易缚。言业本空则恣情作业。言行无体即肆意冥行。犯永嘉所呵。堕善星所坠。以致生遭王难。死为魔眷者。往往而是。嗟夫使尽大地皆菩萨。斯言诚为利益。傥菩萨少而凡夫多。则斯言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多矣(谁敢以恒真净土之言为利少害多。非大悟者不能有此胆识)。

  四变现净土者

  法华三变净土。移人天於他方。维摩足指按地。即时大千世界若百千珍宝严饰。此是如来暂令显现。亦是法尔。然智如鹙子尚且如盲。劣根众生无由获见。且人天置诸方外。全无接引之缘。神力暂现还无。讵是恒常之土。岂若安养净邦尘劫常住。阿弥慈父十恶不遗者哉。国土胜劣居然可知。

  五寄报净土者

  四禅地中摩酰首罗天。如来於彼成等正觉。起信论。菩萨功德成满。於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藏和尚谓别十地寄报。十王第十地寄。当此。天王即於彼示成菩提。然彼天虽三灾不到。未若莲邦直出三界。以在色究竟故。

  六分身净土者

  涅盘经。度三十二恒沙佛土。有世界名无胜。我於彼出现。为化众生於此界转法轮。又佛谓央崛。我住无生际而汝不觉知。东方有佛往问之。彼佛言。释迦即是我身。大意谓彼净土是佛实报。此是分身。虽彰一佛报境。未具摄化之义。佛分上即有。众生分上即无。未为殊胜。

  七依他净土者

  梵网经。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等者。以初地化百剎有百叶之花。二地化千剎则有千叶。三地万叶。四地亿叶。次第倍增。依他受用身。分示报境。入地乃见。非如莲池会上。十念众生顿见净佛国土。

  八诸方净土者

  如东方药师。南方日月灯。上方香积。佛佛各有净土。皆是实报庄严。或佛神力显现。或菩萨诣彼供养。缘彼佛未言摄生。故众生无缘生彼。即妙喜世界虽有往生者。未闻无动有普引之言。且有须弥诸山及鬼神妇女。严净不如安养也。又瑠璃世界释迦亦劝往生。然药师经正旨为助生极乐。劝人息灭惑业成就念佛三昧。还同折门教意。非比阿弥如来纯以念佛摄一切人往生彼土也。

  九一心四种净土者

  一凡圣同居土。分净秽二类。秽土之中凡圣各二。凡二者。一恶众生。即四趣也。二善众生。即人天也。圣二者。一实圣。即四果.辟支.通教六地.别十住.圆十信.后心。通惑虽尽报身犹在。皆名实也。二权圣。谓方便.实报.寂光土中法身菩萨及妙觉。佛为利有缘应生同居。皆是权也。是等与四趣共住。故名秽土。净土者。如妙喜国。虽有铁围男女之类。以无四恶趣故名净也。二方便有余土(下方便等三土各分净秽。唯西方极乐横具四土而四土皆净。所以最妙。尚宜细细发挥)。谓二乘三种菩萨破见思惑。证方便道。舍分段身而生界外。故曰方便。而尘沙别惑无明未断。故曰有余。释论。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也。三实报无障碍土。纯诸法身菩萨所居。尽尘沙惑。分破无明。得真实果。而无明未尽。润无漏业。受法性报身。亦名果报国。仁王经。三贤十圣住果报。以观实相。发真无漏。感报殊胜。故名实。色心不二。毛剎相容。故名无障碍。华严因陀罗网世界是也。四常寂光土。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名之为国。亦名法性身。但一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说身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诸佛如来所游居处。妙宗曰。经论言寂光无相者。谓已尽染碍之相。非如太虚空无一物。良由三惑究竟清净。则依正色心究竟显明。大经曰。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仁王称为法性五阴。是为极果。已上四土名义迥别。虽一切净秽佛土各具此四。只在一心而境界不同。非异成异。是故同居是退地。方便是亦退亦不退地。谓退堕二乘。不退堕凡夫。实报是不退地。寂光是非退非不退地。但有竖出义。无横具义。故最初同居一关。无不思议因果可论也。

  十摄受十方有情不思议净土者

  即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其中大功德海。大悲智海。大愿力海。若具说者假使尽十方诸佛.菩萨.声闻.辟支。下至蜎飞蠕动草木瓦砾邻虚微尘之类。一一具无量口。口一一具无量舌。舌一一出无量声。常说倍说炽然说无间说。经百万亿尘沙阿僧祇劫亦不能尽。且约五义释之。一谓阿弥身中有无量众生。众生身中有无量阿弥。国土亦然。是故一众生念阿弥。一阿弥见。众众生念阿弥。众阿弥见。众生念念阿弥。即念念阿弥见。若众生身中无阿弥者。阿弥不见。如阳燧中能得火不能得水。故阿弥身中无众生者。阿弥亦不见。如胎中儿与母俱不与石女俱故。是故身含身。身含身身。土含土。土含土土。身土交含。重重无尽。是身土不思议义。二谓若离性言土。土即心外。是幻化故。幻化即断灭相。众生不生。若即性言土。性是有形是一定故一定即无变易。众生亦不生。即性即相。非性非相。存非非亡。存即即坏。是性相不思议义。三谓即念佛即见佛。即成佛即度生。一时具足。如人三十至四十岁无间断相。若离三十至四十者。中间即有分限。而我此身无分限故。若由三十至四十者。中间即有相续。而我此身乃至相续不可得。故念佛因果亦复如是。是因果不思议义。四谓若阿弥因念而来。此众生因忆佛而生。彼即有去来。有去来即有程途。有程途即有险易。般舟三昧曰。不於是间终。生彼间佛剎。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先德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如天鼓鸣。远近齐闻。非去来故。如水中月。东行则东。西行则西。非去来故。是去来不思议义。五谓如澄潭山影。如春旸百草。如众生业力。如日月光相。如胎中根。如身中我。如齿坚舌柔。如眉横发长。是毕竟不可思议不思议义。所以十方诸佛吐心吐胆。亦只道得希有难信而已。虽大千舌相讵能分疏其万一哉。孔子曰。夫妇之愚可与知。及其至也。圣不知。至哉言也。无量法门一以贯之矣。

  第二缘起门

  夫乐鲍肆者不念檀栴。非实不念。以不厌故。乍使引之晤室。爇栴炙沉。不终日而悲其昔之秽。厌离之不早也。夫生死臭秽愈於鲍肆。众生贪嗜倍彼蝇蚋。诸佛为鬻香长者。愍一辈人天没溺浊海。是故阿弥导师广开香严之肆。释迦慈父确指净域之门。尽大地无非贫儿。一佛号便为资本。莫离十念足验诚言。塞鼻臆腥久当自厌。今约西方起教。略分十义。
  一一大事  二宿因深  三显果德  四依因性  五顺众生  六秽相空  七胜方便  八导二乘  九坚忍力  十示真法

  一一大事者

  众生处五浊世。如囚处狱。等不等罚。未有一得免者。以入狱者皆罪人。处人天六道者。皆业报分段之身故也。然人入狱无刻不求出离。良由狱之煎苦难忍难堪。棘墙外更有许大安乐世界。此之苦乐但入狱者无不知也。今众生以烦恼为家。以生死为囿。系心衣冠之囚长。适情金玉之桁杨。岂知大铁围山是我棘墙。三界法场之外各有家乡田地也。诸佛悯此。酸心痛骨为分别净秽。指以脱归路程。而岁久抛业之人了无归处。又大建宅舍以安之。一则往来狱门为治道途。一则长伺狱外修饰旅馆。如是之恩何由可报。嗟夫烛长夜。揭覆盆。诸佛不惜垂手。众生何苦恋恋也。经云。如来为一大事出现於世。大事者即此事也。众生反恋毛头许事。以小易大。甘心瘦死。何哉(奇曰。囚以饥寒死曰瘦)。

  二宿因深者

  一正因。即三世诸佛与诸有情自清净体。如万象依空。山川依地。谷依种子。花果依仁。若无此因。佛果不成。一切悲智纯依此因而得建立。长者论。如来藏身。诸佛智海。莫不居中。若不见法身。一切福智大慈大悲总属生灭。法身者即正因是。二正愿。如本经。法藏比丘於自在王如来所发四十八大愿。一愿不成不取菩提。此依自性无量悲智。发如是不可思议愿力。非心外见有众生发愿欲度。以众生非心外故。三正行。如本经。法藏发愿已。如是安住种种功德。修如是菩萨行。经无数亿那由他百千劫。又一向出生菩萨经。阿弥昔为太子。闻此妙法。七千岁胁不至席。不念爱欲财宝。不问他事。常独处。止意不倾动。复化八千亿万那由他人得不退转。此自性行持。自性精进。非有作功德。虽历亿劫不离一念。以微妙法门离一切行一切劫故。是谓正因正愿正行。如伊三点缺一不成。非作得非不作得。先德云。根深果茂。源远流长。宿因既深。教起亦大。然乎哉。

  三显果德者

  华严普贤行愿品。诸佛如来因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如旷野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是故诸佛取佛果者依於众生。若无众生佛果不成。如汉祖以救民故有百战。以百战故登宝位。登宝位故百姓乐业。若无百姓即无如上等事。究而论之。凡行一德一事一利一名者。无众生皆悉不成。是故我无众生即不成我。众生是依我即正。众生是正我即依。人我平等依正无碍。是法尔故。法尔即自然果德故。向外建立不成果义(纵迷心性向外建立。亦不在心性外。以心性无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