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十要
净土十要
回向普劝第二十二
祥夫邪见之源由於师友之教。虽夙业所召岂免自心见惑哉。惑既不离我心。报必难逃苦趣。一染於识。万化莫回。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由是而作也。余立斯志。缘娑婆业系之大苦。念极乐依正之逍遥。净秽交参生佛互显。无量义海聚之於心。我以如上功德及未来际观集发心求生净土一切善根。如法性理展转无穷。自果从因徧周尘剎。为行为愿。回施众生一切圆成同生净土。又愿承兹念力。十方剎海并娑婆一切众生。若同若别依正色心一时趣入乐邦教主无量光明一毫端中。皆为乐国。变现自在。游戏神通。如佛所住。永无遗余。我愿方满。重复一心摄我。无始至今尽未来际。若大若小三业所修一切善根。皆现在前。普与众生於极乐国一心回向。仰祈诸佛神力。弥陀愿力。及二大士功德之力。愿此法门。愿此善根。徧我六根及诸支体。令我六根境智自在。满虚空界皆为色身。悉能宣说如是法门。以此根身即於一切众生之前。尽未来际不生疲厌。供养恭敬如事世尊。五体投地。胡跪合掌。志心劝以偈曰。
极乐世界最清净 庄严微妙超世间 弥陀愿力同虚空 相好光明亦如是 念念不离众生界 普度我等生其邦 我等自甘生死中 历劫沉沦莫超越 彼佛垂臂待已久 咨嗟弹指诚殷勤 光明欲发莲华开 今正是时愿生彼 身欲无常时欲过 众苦交煎应当离 愿速念佛同修行 尽此报身生极乐
又愿此法门常在世间。如佛法身。作不请友。利乐一切同生安养。天龙八部常来护持。於此法门不容毁灭。如法性理永远流通与佛常住。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附真妄心境图说
真妄心境胜劣之图
(此方相喻真心大方广)。
此图所引乃上卷第二篇斥妄显真之说中来。恐人观彼犹有昧者。故作此图再述其旨。使后学易晓云。
此一大方相喻大觉不生灭之真心也。心量不可为喻。今姑以方相拟之。此一圆相喻十方无边虚空也。此十个小方相喻十方各微尘数世界也。此人身中心字喻汝今胸中所蕴六尘缘影之妄心也。此妄影心在我身中。身在世界。世界在空。空在大觉本然真心之中。故知此东秽西净二土实境。两形远隔十万亿国土之外。岂在汝今虚妄缘影心中。佛祖有云。惟心净土本性弥陀者。正在此。以方相为喻能含裹十虚大觉不生灭真心中。若谓在汝即今妄想缘影心中。可谓惑甚。楞严云。譬如百千澄清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此是迷中倍人。即此义也。又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如片云点空。况世界在空。岂能离我本然真心也。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如是则净秽等土不离真心。又何碍於着相求生耶。若能了远即近。求即无求。自合理趣此真妄二心。古人广有妙释。不能具引。行者可不鉴乎。
附破妄念佛说(一名直指心要)
念佛三昧者。大雄氏观此娑婆有生老病死等业系诸苦。教人念彼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国土之法也。以彼佛身及彼国土清净无比。庄严第一。依正极妙。故得名焉。彼佛众会所有大心菩萨闻。佛言教得生彼者。何止万亿。自是法流天下。东土西国。自始至今。如教生者转多。不可以微尘恒沙比其数量也。去圣逾远。人世浇漓。不知西方极乐实境见存。乃错解诸法在心一句以为玄妙。便妄认胸中六尘缘影昏扰扰相为心。谓乐土在内。不求生彼。颠倒甚矣。此六尘缘影皆属前尘。本无自体。前尘若无。此心即灭。云何更有彼土在此心内耶。汝又谓。心本在胸。心小在胸。焉可着此广大佛土耶。纵谓悟道便为佛土在心者。只可名为见性悟道。焉可谓之净土在心。若人作此见者。实名邪见。纵是天魔恶贼外道种性亦超此见。世间无有。此见最下劣矣。可怜悯哉。汝今若欲悟真实本然心者。先当观汝所认六尘缘影之心本在汝胸。胸住於身。身居国土。此土及一切净秽剎海悉在虚空之内。此虚空界无际无外。十界依正一切在中。广大难思。此空虽大。我之天然不动真实本心非大极大。又能圆裹如上最大虚空。彼空在我真心尚如小片之云忽点太清之里。云何娑婆极乐一切净秽剎海而不在我本然心中耶。然则佛说诸法在心者。实非在汝胸中妄想缘影心内也。乃在现前一念本真之心内也。此真实心。远离知觉。超诸闻见。永断一切生灭增减之相。非始非今。性本真如。具含众妙。乃十界迷悟之本实。不可得而思议其广大者。既一切身土皆在汝今大觉不动真心之中。与佛同证。则知极乐娑婆等土虽是实境。乃全我心。既全我心。我今任意於中舍东取西。厌秽忻净。恶娑婆求极乐。乃至憎生爱佛。恣意炽然。着相而求。皆不离我心也。如是而求。不离心故。故彼极乐弥陀相好现时即自心显。自心显时即彼佛现。又我心即是彼佛之心。彼佛即是我心之佛。一体无二。故云惟心净土本性弥陀。非谓西方无土无佛不须求生。但在汝生灭缘影之中名为惟心本性也。又云。求彼佛即求自心。求自心须求彼佛。义意甚明。云何今时有等破法散僧间道游儒与泛参禅理者。不知即境即心求不碍真之理。反於不二法中分内分外辨境辨心。又教人舍外取内背境向心。使憎爱转多分别更甚而深违理趣也。一分其境便以极乐为外。教人不必求生。一分其心便妄指六尘缘影虚伪妄想为心。谓极乐在内。因思此心无质又谓本无一切因果善恶修证之法。从是恣意妄涉世缘。教人不须礼佛烧香然灯诵经忏愿等。种种善行。谓之着相。其上者又使彼缚心不动如顽石相似。坏乱禅法。甚者更令其放旷自如。言杀盗淫业悉是空华无妨於道。因此邪见堕落生死。直向阿鼻狱底最下一层而住。罪甚屠酤。直待此见悔时彼狱亦随而坏方乃得出。又於身外田屋山河大地所作之境。虽见实有不敢说无。亦皆指为心外之物打作两橛。不能得成片段使心境一如。惟於着衣吃饭。因贪口体之重。不敢叱之为外。而於天堂地狱及极乐土等尘剎。虽曾闻名。因不见故直说为无。反言某人某处快乐便是天堂。某人某处苦楚便是地狱。曾不知彼真心非幻。而亦实具天堂地狱剎海也。以此教人不必求生。愚之甚矣。呜呼。汝既不识不生灭真心含裹太虚。妄认身内方寸缘影为心。以贼为子。不求於佛。其见卑哉。经云。譬如百千澄清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正此辈也。是以我心实与佛心同一理故。故我弥陀愿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承我心愚痴之力作一切佛事。无时不引导於我。我心亦於弥陀愿力大心之内。修诸念佛求生一切善行。无一善行而不具含佛德。了彼佛德成我三昧。故知弥陀愿力始於发心终於究竟。无一法而不直趣我心。以我心即佛心故。我心亦於无始至今尽未来际修一切三昧。无一法而不摄归佛海成本来佛。以佛心即我心故。如是依正色心因果净秽虽同一心。而实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位於一心内也。以一心故。虽净秽不同。所求不出於真心。以自分故。虽一心而必舍秽取净也。舍秽取净则感应道交。见彼本性弥陀。了悟一心则净秽自分可悟惟心。净土如是而修。譬如一滴投海便同一味。方知大海即自己也。岂有一行虚弃不成功德者哉。今彼三家村里愚夫愚妇虽不识理。以信实有彼土故。於命终时反得往生。彼畏有陷空之人。因认缘影为心。谓无外土。故虽修道行还受生死。如是则知弥陀光明威德愿力常在世间化事不息。尚欲摄取逃逝专忘众生。况忆念佛者岂不生也。又彼国土既胜。其求生者亦必当深心起胜愿行。或单称名号专持一咒及但旋绕礼拜乃至烧香散华六时忏悔。尽拨世缘一心专注。观佛形容与白毫相。不不懈废命终定生。更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劝进行者。修如此法亦生彼也。若得生彼。非止得生。又能了知。如上着实努力念念求生之时。正是无念无求无生之理。何以故。即精修是无修。非谓不修是无修也。若果谓一切放下善恶无着坦荡无碍为无修者。又何异断见外道。非愚痴而何。岂不闻古人以色相反为无相。以深修乃为无修。以彼例此。法法皆尔。可不审之。今念人命无常转息来世。又况尘事连环如钩锁不断。若不能於是事萦心尘劳郁结时。及正当得志歇手不得处。一割割断。起愿立行。尽力一跳。焉得应念生彼。是故我今作礼。奉劝佛子皆当一心精进而行也。
此说因吾卿大方李公居士作劝念佛图请着语。於中故述此云。
时洪武乙亥九月二十日书附
旧跋
净直向读云栖大师法语。便知有净土法门。然犹谓净业与禅正如春兰秋菊不妨各擅其美。未知净业即是无上深妙禅也。自丁亥冬登祖堂礼藕益大师。闻禅净不二之谈。谓不惟不可分。亦且无待合。虽慕之而窃疑之。今读此念佛直指。方信藕师实非臆说。兼信永明大师四料简语直不我欺。故力募众缘刻印流通。而众友亦各欢喜乐助。当知阿弥陀佛弘誓愿力贯彻于人心久矣。刻既成。敬跋数语以识法喜。
辛卯中秋望日净业弟子车净直书于四莲居时年六十
净土十要卷第七
(弟子邢时俊捐资刻此念佛直指。奉荐先考邢艮。先妣潘氏。伏愿承斯胜利净涤娑婆故业。早生极乐珍池。发菩提心。蒙佛记莂。普与众生同归寂常觉海)。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卷第八
述曰。灵峰老人有怀於净土要典随缘会取次流通。癸巳后尚名九要。成时白老人云。西斋诗千古绝倡。请以十要行。庶可称观止矣。老人抚掌称善。甲午成时从金陵入山。老人曰。西斋汤头而今亦有忌味。为作甲乙[黑*主]矣。成时窃讶。老人笑而示曰。者话最忌涉理。净土尘尘不思议。说净土须遮他本不思议。傥涉理稍未圆。一辈愚人遂谓别有。成时闻之瞠乎大骇。因思中峰怀净土诗非不入妙。然可置之禅宗。不可置诸净土。浅人爱其提掇。恐有欲立反破之弊。西斋一味阐扬不思议身土。而奇才妙悟字字与不思议之白毫赤珠相当。如兰亭字少陵诗人不能学。然后知别提掇者皆偏也。爱偏锋者皆浅也。此话甚难说得。西斋公案话乃大行。乙未老人西逝。丁未余适金陵。见九要板毁散。爰有重刻之举。谨奉灵峰西斋诗选本编为第八简。刻老人所制赞於简端。颜全书为十要。原诗三卷而中下两卷於七言气格稍不称。致使文人有英气者未免错过希粟之谈。细玩之天。然五言本色也。遂以五言行。识其缘起如右。
灵峰藕益大师西斋净土诗赞
稽首楚石大导师 即是阿弥陀正觉(末法能如此高提祖印者甚难甚难) 以兹微妙胜伽陀 令我读诵当参学(此为后来读此诗者指示榜样。即二有参入妙三观令四悉冷然) 一读二读尘念消 三读四读染情薄 读至十百千万遍 此身已向莲花托 亦愿后来读诵者 同予毕竟生极乐(毕竟亦有事理。事则决定趣向。理则不在别处) 还摄无边念佛人 永破事理分张恶(此楚石大师赋怀净土宗旨。亦是灵峰老人选诗本旨) 同居净故四俱净 圆融直捷超方略(二句和盘托出。却深固幽远无人能到)
成时曰。事理分张。恶者谓舍西方功德庄严之阿弥陀佛而别计自性弥陀。舍西方功德庄严之极乐世界而别取唯心净土。此则事理乖张成大邪见。自他俱贼隳正法轮。的是恶见恶业。当来必受十方阿鼻大恶报也。同居净故四俱净者。谓西方极乐世界超胜十方一切净土。然其故不在上三净土而在同居。良以博地凡夫圆证三不退。下品人民与一生补处之上善人俱会一处。正报既尔依报亦然。缘生胜妙五尘与妙中谛称性五尘非一非异非远非近。所以横竖俱超横竖俱即。最为不可思义。信则当下便是。拟议则乖。乖则贤智不可以为道。是则愚夫愚妇与知与能。故曰圆融直捷超方略也。
西斋净土诗(卷一)
四明沙门梵琦着
西有沙门智旭点定
怀净土诗(并序○七十七首)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说者曰。睨而视之犹以为远。信斯言也。阿弥陀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神通光明华池宝座琼楼玉宇皆我自心发之。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昔天衣怀禅师亲见明觉。尽佛祖不传之妙。常修净土。垂问学者曰。若舍秽取净则是取舍之情。若言无净土又违佛语。当云何修。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余谢事闲居作怀净土诗。劝同袍之士及同社之人。凡有心者悉令念佛。夫何远之有。
我佛真身不可量。大人陪从有辉光。食时并是天肴膳。行处无非圣道场。庭下碧流微吐韵。殿前瑶草细吹香。十方一等庄严剎。终说西方出异方(此世界悉檀中之第一义也)。
万劫修行相好身。身光知是几由旬。消磨岁月无穷寿。含里虚空不老春(此是主。下是伴)。四色藕花香气远(诸天所居)。诸天童子性情真。况兼善友皆招我。来作逍遥快乐人。
要观无量寿慈容。只在而今心想中。坐断死生来去路。包含地水火风空。顶分肉髻光千道。座压莲华锦一丛(心容如此)。处处登临宝楼阁。真珠璀璨玉玲珑(根心容来)。每为娑婆苦所萦。谁闻净土不求生。天人皆是大乘器。草木亦称三宝名。处处园林如绣出。重重楼阁似生成(所闻净土如此)。诸贤莫怪归来晚。见说芙蕖始发荣(结归谁不求生)。
却望(二字贯下六句)金莲宝界遥。楼台一一倚云霄。黄莺韵美春长在。玉树枝柔岁不凋。流水有声随岸转。好花无数逐风飘。野人自选归来日。何待诸贤折简招(豪杰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