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决

  古音禅师云。一句阿弥陀佛。宗门头则公案。譬如骑马拄杖。把稳生涯一段。不拘四众人等。持之悉有应验。现生长福消灾。报满永除罪难。若人立地受持。无不随心满愿。幸生中土为人。如上宝山一遍。切莫空去空回。所务急宜早办。阎王不贵金珠。唯重弥陀一卷。一生富贵如云。百岁光阴若电。知音切莫迟延。急早作个转变。佛为苦海舟航。劝君早渡彼岸。行住坐卧之中。一句弥陀莫断。须信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若能念念不空。管取念成一片。当念认得念人。弥陀与我同现。便入念佛三昧。亲证极乐内院。莲胎标的姓名。极功之者自见。亲见弥陀授记。便同菩萨作伴。直至无上菩提。永劫随心散诞。依得此道归来。决定成佛不欠。
  白乐天颂云。
  予年七十一  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  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  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  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  不离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  多却阿弥陀  达又怎么生  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  要脱轮回苦  须念阿弥陀
  百丈智海禅师。是江西马祖的子。天下丛林。依他建立。天下清规。依他举行。看他为病僧念诵之规云。集众同声。举扬一偈。称赞阿弥陀佛。复同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百声或千声。回向伏愿云。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逃。径登安养。又看他津送亡僧。念诵回向。伏愿云。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华。佛受一生之记。至于茶毗之际。但令维那引声高唱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是十唱。而大众十和。总名之曰十念也。唱毕复回向云云。以上称扬十念。资助往生。非净土之指归乎。自百丈来。凡津送亡僧。皆依此法。然则所谓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无有一人不归净土者矣。
  慈照宗主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夫愿者乐也。欲也。欲生西方净土。乐见阿弥陀佛。必须发愿。方得往生。华严经云。不发大愿。魔所摄持。一切佛事。从大愿起。欲成无上道。故须得愿波罗蜜。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八愿门。是知十方诸佛。上古先贤。皆因愿力。成就菩提。
  智度论第八卷问曰。诸菩萨行业清净。自得胜报。何必要立誓愿。然后得之。答。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道御。能有所成。如佛所说。若人闻说生天之乐。心当愿乐。修生天福。命终之后。各生其中。此皆愿力之所致也。华严行愿品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乃至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於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云。法门广大。无愿不从。
  备观今时信心归投佛会者。或为病苦而发心。或为报亲而举意。或为保扶家宅。或为怖罪持斋。虽有信心。而无行愿。虽云念佛。不达本根。凡修善缘。皆为了还心愿。罕有为自己生死。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者。往往香烛道场。祝愿回向之辞。皆是表献神明。消灾延寿而已。故与经忏本意相违。临终所以不得往生。由无行愿故也。
  又有一等痴人。投佛受戒。乃於三宝前。焚香誓愿云。我若破戒。甘当恶病缠身。永堕地狱。或言左眼出血。右眼出脓。自肯自甘。自愿受报。殊不知佛祖兴慈运悲。何尝教人如此。皆是邪师过谬。错将罚咒。以为发愿。何惑之甚哉。予尝愍念。劝令同发正愿。求生净土。愿同作佛。若彼妄认四大为我身。六尘为实有。未尝暂省回光。斋戒念佛。从生至老。唯忧家缘不办。财不称心。虽曰积善奉佛。礼拜烧香。只愿富贵荣华。长生不死。才做此小好事。便有伏愿数般。要保谷米盈仓。蚕丝倍万。子孙光显。牛马孳生。才一不如意。便怨佛不保全。日日财喜增添。始道天龙感应。如此贪谋。尽属愚痴。今日有缘。得逢佛法。当须究本。愿舍娑婆。愿生净土。亦如久客在于他乡。今日思欲归于故里。不见忏中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是也。
  慈照宗主偈曰。
  万法从心生  万法从心灭  我佛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持戒无信愿  唯得人天福  福尽受轮回  展转难出离  看经无慧眼  不识佛深意  后世得聪明  乱心难出离  不如念佛好  回向生乐国  释迦金口说  弥陀亲摄受  诸佛皆护念  诸天善护持  譬如贫家女  腹孕转轮王  诸天常爱护  贫女自不知  腹中有贵子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忆佛常念佛  不久当成佛  诸佛善护持  其人自不知  我当生净土  劫要来后世  再得生人中  譬如贫人家  地内有伏藏  藏神常守护  不令其有失  贫人自不知  家内有宝藏  逐日趁客作  求衣食自济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人  具足如来藏  自说我无分  反要生人中  譬如病人家  自有真妙药  不知妙药性  不能自治病  每日床枕边  痛苦受无量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心  能灭贪嗔病  能为大医王  能为大宝藏  利济一切人  能为大法王  覆护一切众  将为是凡夫  不得生净土  且自持斋戒  后世愿为人  展转更修行  方可生彼国  多见修行人  常作如是说  不称弥陀愿  不念净土经  邪见障覆心  毕竟难出离  非是他人障  皆是自障心  今世不得生  一蹉是百蹉  劝汝修行人  信我如来说  佛无不实语  因风吹於火  用力不消多  幸有念佛心  回愿超三界
  或问永明寿禅师曰。但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系念彼佛。求生他方。
  答。真修行人。应自审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诸仁者。当观自己行解。实得见性悟道。受如来记。绍祖师位。能如马鸣龙树否。得无碍辩才。证法华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说皆通。行解兼修。能如忠国师否。此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劝往生。盖是自利利他。岂肯误人自误。况大雄赞叹。金口丁宁。希从昔贤。盖禀佛勅。定不谬误世。四料拣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问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既不明佛理。又不愿往生。永劫沈沦。何由出离。诸仁者欲超生死速证菩提。於此四种。择善行之。
  长芦赜禅师劝人曰。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今以娑婆。对而比之。此则血肉形躯。有生皆苦。彼则莲华化生。无生苦也。此则时序代谢。衰老日侵。彼则寒暑不迁。无老苦也。此则四大难调。多生病患。彼则化体香洁。无病苦也。此则七十者希。无常迅速。彼则寿命无量。无死苦也。此则亲情爱恋。有爱必离彼。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苦也。此则仇敌冤雠。有冤必会。彼则上善聚会。无冤憎会苦也。此则困苦饥寒。贪求不足。彼皆衣食珍宝。受用现成。此或丑秽形骸。根多缺漏。彼则端严相貌。体有光明。此则轮转生死。彼则永证无生。此则丘陵坑坎。荆棘为林。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彼则黄金为地。宝树参天。楼耸七珍。花敷四色。此则双林已灭。龙华未来。彼则阿弥陀佛。现在说法。此则观音势至。徒仰嘉名。彼则与二上人。亲为胜友。此则群魔外道。恼乱正修。彼则佛化一统。魔外绝纵。此则媚色妖淫。迷惑行者。彼则正报清净。实无女人。此则恶兽魑魅。交扇邪声。彼则水鸟树林。咸宣妙法。二土较量。境缘回别。而乐邦之胜。其数无穷。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净土。前贤后圣。自他皆愿往生。呜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故率大海众。各念阿弥陀佛。回向同缘。愿生彼国。操船顺水。既加橹棹。则十万程途。不劳自至也。
  元佑四年冬。宗赜夜梦一男子。乌巾白衣。可三十许。风貌清美。举措贤雅。揖谓宗赜曰。欲入公弥陀会。告书一名。宗赜乃取莲华胜会录。秉笔问曰。公何名。曰普慧。宗赜书已。白衣者又云。家兄亦告上名。宗赜问曰。令兄何名。曰普贤。言讫遂隐。宗赜觉而询诸耆宿。皆云。华严离世间品。有二大菩萨名。宗赜以为佛子行佛事。助佛扬化。必有贤圣幽赞。然则预此会者。岂小缘哉。
  龙舒王居士劝人曰。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尚欲往生。我何人哉。略举数条以为证。青草堂后身曾鲁公。喆老后身多忧苦。古老后身耽富贵。法华尼后身作官妓。皆是不信西方。展转轮回受苦。或曰。参禅固难见性。学仙何如。答不修净土而欲学仙。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珷玞。岂不惑哉。按楞严有十种仙。皆寿千万岁。数尽复入轮回。世人学仙者。万不得一。纵使得之。又不免轮回。为着於形神而不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近自数百年来。得仙者唯锺离吕公。岂不闻洞宾飞剑斩黄龙。却被黄龙降伏。及见黄龙禅师。方悟真性了道。遂说一偈云。弃却瓢囊击碎琴。如今不恋永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又不闻后魏昙鸾法师。初自陶隐居得仙经十卷。鸾欣然自得。以为神仙必可致。后遇僧菩提留支问云。佛道有长生乎。能却老为不死乎。支云。长生不死。吾佛道也。遂以十六观经与之云。汝可诵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数有限。寿量之数无穷。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深信之。遂焚仙经。而专修观经。虽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亦不懈怠。魏王怜其志尚。号为神鸾。一日告弟子云。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念阿弥陀佛。鸾西向闭目。叩头而亡。是时僧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从西而来。由此观之。净土法门。最为捷径。况神仙者。有所得。则秘而不传。以谓泄天机而有罪。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直欲度尽众生而后已。是其慈悲广大。非神仙之可比明矣。
  丞相郑清之劝人曰。今之学佛者。不过禅教律。究竟圆顿莫如禅。非利根上器。神领意解者。未免堕顽空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鱼忘筌因指见月者。未免钻故纸之病。护善遮恶莫如律。非身心清净表里一如者。未免自缠缚之苦。论其所入。则禅教律要其所归。则戒定慧。若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净土之一门乎。
  龙舒曰。华严经云。人生有二。天人随人。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天人常见人。人不见天人。此二天人。岂非善恶二部童子之徒欤。人之举意发言动步。常念此二天人。见人而能无愧。如此修净土。则必上品上生。或曰。一人尚有二天人。何天人之多也。曰。一月普现一切水。岂必月之多哉。
  龙舒曰。有修桥人。有毁桥人。此天堂地狱之小因也。有坐轿人。有荷轿人。此天堂地狱之小果也。触类长之。以修净土上品往生复何疑哉。
  又曰。昼必有夜。必为夜备。暑必有寒。必为寒备。存必有去。必为去备。何谓夜备灯烛床蓐。何谓寒备。衾裘炭薪。何谓去备福慧净土。
  又曰。予徧览藏经。却无阴府寄库之说。奉劝世人。以寄库所费之资。请僧为西方之供。一心西方则必得往生。若不为净土功德。而为阴府寄库。则是志在阴府。死必入阴府矣。譬如有人。不为君子之行。以交结贤人。君子乃寄钱於司理院。狱子处待其下狱。则用钱免罪。岂不谬哉。昔张善和一生杀牛。临终自见地狱相现。遇僧教令念阿弥陀佛。念未十声。见佛接引。往生净土。又有一妇人。常念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乘此四句之功。亦得往生净土。况诵全部而不生乎。昙翼法师前身为雉。听得僧人。通法华经。便得转生。为僧成道。况人诵经念佛而不见佛乎。又有一鹦鹉二鴝鹆。念阿弥陀佛。尚得往生净土。况人念佛而不生乎。
  又曰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先须备雨具。骤雨忽至。则无淋漓狼狈之患。先备雨具者。修净土之谓也。骤雨忽至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漓狼狈之患者。不至沈沦恶趣受诸苦恼之谓也。且先觅安下处。不妨自己干事。先备雨具。不妨自己远行。先修净土。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乎。虽罪恶人亦可修。譬如铁石虽重赖舟船可渡。针虽轻不赖舟船不可渡。人有重罪。仗佛力可生净土。罪恶虽轻。不仗佛力。亦不得生。又如虮虱万死万生不能一里。若附人身。千里可至。仗佛力而生净土者。亦复如是。强健之时。若不预辨。闭眼之后。将柰之何。世间昼必有夜。寒必有暑。人所共知。无肯隐者。若曰生必有死。人乃讳之。不肯说出。何太蔽乎。诸仁者此时不修甚可惜也。
  又曰。人生时。种种事务。无不挂怀。一旦大限到来。尽皆抛去。虽我此身犹是弃物。况身外乎。□言思之。恍如一梦。古人有言。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业者谓善业。恶业此皆将得去者。岂可不以净土为业乎。有了明长老。为众普说。指此身而言曰。此为死物。其内鱍鱍地者为活物。莫於死物上作活计。宜於活物上作活计。予深爱此语。凡贪种种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