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决


  宗本答问

  或问。世间人别执公案。只期参禅悟道。不愿往生净土何如。
  答。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且如往生录内。高僧传中。贤愚并生。今古皆尔。尽抛秽土。俱趣净方。孕七宝池。舍胞胎苦。超凡人圣。得道证真。不历三祗。便成佛道。岂非佛力难思也哉。故欲超生死轮回。得涅盘乐者。无出往生法门矣。何以故。娑婆浊境。众苦集而求道难成。净土乐邦。诸善聚而位登不退。称名号者。诸佛护念而往生。发菩提者。弥陀光照而增进。菩萨罗汉与其同俦。水鸟树林。悉皆念佛。耳畔常闻妙法。心中顿绝贪嗔。快乐无穷。寿量何极。一生彼土。便获阿惟。岂比人天道中触目多诸违顺。权乘路上善根希有周圆。地前三贤尚未见道而失念。舍利六住。犹遇恶缘而退心。故知三乘之士。历僧祇劫。而功行无成。念佛之门。于弹指顷。而位阶不退。是以生净土者。有进无退。决定成佛。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阿[鞥-合+(白-日+田)]跋致者。不退转地是也。嗟乎。初心信浅。非他力难以进修。我佛愿深。但有缘悉皆摄受。诸仁者从上佛祖立教。开示念佛法门。何况今之禅流。不信往生净土。凡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乃薄净土而不修也。
  或问。阿弥陀佛有因地否。
  宗本曰。阿弥陀佛因地。载於藏教甚多云。我作佛时。说经行道。十倍于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又云。称我名号。定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是以愿广缘强。感动世人。又不见大慈菩萨赞佛偈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非但菩萨称赞。十方诸佛亦称赞之。
  问。十方世界有无量人念佛焉。能悉知其时尽皆接引。
  答。日月是一小世界。光明犹能普照万类。况佛之光明乎。不见弥陀经云。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应知佛之光明。广大无比。小乘罗汉。尚有三明六通。随类现化。况佛之神通妙用乎。何则身常礼佛。佛则见之。天眼通故。口常念佛。佛则闻之。天耳通故。心常忆佛。佛则知之。他心通故。诸仁者。只要自己。虔切修持。不须疑佛无能接引。
  又问。既有如是功德。何必连声举念。譬如叫我名字。不过一二三声足矣。
  答。前不云乎。称我名号。定生我国。以其愿也。观经云。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连声不断乎。弥陀经云。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势至圆通云。忆佛念佛。必定见佛。上至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下至十念成功。往生净土。是也。

  三大圣人现身劝修净土

  唐洛阳罔极寺释慧日。中宗朝得度。日见义净三藏。躬诣竺乾。遂生羡慕。誓游西域。始泛舶渡海。经三载。乃达天竺。寻求梵本。访善知识。独影孤征。雪岭胡乡。无所不到。既经多苦。深厌阎浮。乃叹曰。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徧问天竺三藏学者。皆赞净土。合於金口。其于速疾。是一生路。尽此报身。必得往生。日闻已顶受。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大山。山有观音像。日遂七日叩头祈请。以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观音空中。现紫金色相。垂右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唯有西方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断食既困。闻此加壮。及登岭东归。计行七十余国。总一十八年。开元七年。方达长安。进帝佛真容梵策等。赐号慈愍三藏主法师。
  又唐大历二年。法照大师。栖止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唯以劝人念佛为急。一日僧堂粥钵内。两次现五台胜境。胜境中复现有寺。寺有金榜。题云大圣竹林寺。於是心怀渴仰。欲礼五台。四年八月十三日发行。至五年四月五日。到五台县。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六日。到佛光寺。其夜四更见一道光。从北山下来射照。照忙入堂内。问众云。此何祥也。有僧答言。此大圣不思议光。常觉有缘照闻已。即具威仪。寻光至寺。寺东北五十里间。果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一石门。见二青衣可年八九岁。颜貌端正。立于门首。一称善财。二曰难陀。相见欢喜。问讯设礼。引照入门。向北行五六里。见一金门楼至门。乃是一寺。寺前有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一如钵中所见者。方圆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其地。纯是黄金。流渠花树。充满其内。照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狮子之座。说法之音历历可听。文殊左右菩萨万余。普贤亦有无数菩萨围绕。照至二菩萨前作礼。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法浩瀚。未审修行。於何法门。最为捷要。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所以者何。我於过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佛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照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二大圣各舒金手。摩照顶为授记别。照闻已。欢喜踊跃。礼谢而退。已上二则。载于有宋高僧传。俱在藏内富字函。

  经论指归净土

  大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於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不退菩萨。往生极乐国土。诸小行菩萨不可称计。又不但我国为然。十方世界无量大菩萨众。尽念阿弥陀佛。愿住阿弥陀佛国土。
  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其人临命终时。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释迦佛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十六观经云。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乎。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大智度论云。佛是无上法王。诸大菩萨以为法臣。诸臣所尊重者。唯佛法王也。有一菩萨。自念往昔谤般若。堕恶道。受无量苦。复经无量劫来。虽修余行。不能得出苦海。后遇善知识。教念阿弥陀佛。即得灭除罪障。超生净土。我今应当礼谢阿弥陀佛。何以彼。父母亲友人天王等。不能度我出离苦海。唯阿弥陀佛愿力摄受。是以得出苦海。偈云。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即得为现身。故我皈命礼。又云。佛世一老人求出家。舍利弗不许。佛观此人。曩劫采椎。为虎所逼。上树失声念南无佛。有此微善。遇佛得度。获罗汉果。吁一称其名。尚得解脱。况终身念佛乎。
  莲宗宝鉴云。弥陀实众生之慈父。是以才称宝号。已投种於莲胎。一发菩提。即标名於金地。浅信不持。大愚大错。堪叹时逢末代。多有邪见迷流。贬净业为权乘。嗤诵持为粗行。岂非耽溺火宅。自甘永劫之沈沦乎。
  净土境观要门云。夫净土法门者。乃末世众生出生死之要路。截苦海之舟航。一生彼处。永无退转。以金色身。飞行自在。无虎狼狮子蚊虻蚤虱之所逼恼。无雷霆风雨寒热饥渴之所煎熬。莲华化生。寿命无量。既无生老病死等苦。是为极乐世界。故我释迦如来。欲令此土在迷众生出离众苦。开折伏之门。弥陀慈父。示摄受之路。所以苦心丁宁。偏赞净土。普劝往生。良由於此。安乐集云。能念阿弥陀佛。即断一切业障。譬如有人用狮子筋为琴弦。其声一奏。一切余弦悉断。亦如有人取牛羊驴马诸乳。置一器中。若将狮子乳一滴投之。一切诸乳悉化为水。若人于菩提心中。能念阿弥陀佛。一切恶魔诸障。自然消灭。得生净土矣。
  大乘月藏经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修行道。未有一得者。皆因五浊恶世杂学难成。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当知自行难圆。他力易就。如劣士附轮王之势。飞游四天。凡质假仙药之功。升腾三岛。实为易行之道。疾得相应。慈旨丁宁。须铭饥骨。
  宝王论云。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亦犹清珠下於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大品经云。若人散心念佛。亦得离苦。其福不尽。况定意念佛也。上至一心不乱。下至十念成功。
  华严经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
  正法难闻品云。佛说世间人民。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若慈心喜悦。志意清净。毛发耸然。泪即出者。皆是累世常行佛道。非凡人也。若不信佛语。不信念佛。不信往生皆从恶道中来。余殃未尽。愚痴不解。故为汝等说此大法。令见阿弥陀佛及其国土。
  护口经说。有一饿鬼。形状丑恶。身出猛焰。口出蛆虫。脓血诸衰。臭秽远彻。举声号哭。东西驰走。是时满足罗汉问曰。汝宿何罪。今受此苦。饿鬼答曰。吾往昔时。曾作沙门。出一恶言。阻他信善。今遭此苦。尊者还阎浮提。诫诸比丘。凡见人修毫发善事。只宜欢喜赞助。勿令毁逆不成。吾堕恶类以来。数千万劫受苦。设使脱得鬼形。复入地狱。尔时饿鬼说此语已。号哭投地。如大山崩。闻斯之说。实可寒心。此鬼出一恶言。尚遭多劫之苦。何可障人拜佛念佛哉。
  金刚科仪云。野狐尚听百丈法。螺蛳犹护金刚经。十千游鱼。闻佛号化为天子。五百蝙蝠。听法音总作圣贤。蟒闻忏以生天。龙听法而悟道。彼物尚能领悟。况人可不回心念佛。
  莲宗宝鉴云。昔我法藏发弘誓。启极乐之玄途。故佛世尊指西方。示韦提之妙域。是乃广长舌覆而同赞。诸余经尽而独留。盖以利生之喜舍心增。应化之慈悲量大。教分九品。乃别开方便之门。观明一心。实径直还源之路。圣尼际会。如久客归于家乡。感应道交。似稚子投于慈母。况复慈光愿摄。佛力难思。顺水乘船。不劳自力。推门落臼。岂有他哉。有愿必迎。无机不被。鹦鹉频伽。尚有法音演唱。蜎飞蠕动。悉蒙教化恩慈。圣境非虚。佛言不妄。何乃甘心伏意。幸祸乐灾。却诽清净之邦。贪恋烦恼之世。焦蛾烂茧。自处余殃。笼鸟鼎鱼。翻称快乐。皆由善力微而业力胜。信根少而罪根多。是以三界茫茫。四生扰扰。尽贪生而兀兀。悉逐业以悠悠。匪夙生之有幸。岂得遇于斯因。击鼓开囹圄之门。宜应速出。逢舟济沈沦。之难。讵可迟疑。普皆如说奉行。尽心顶礼信受。问曰。既言信受。未知信何法门。答曰。信凭经中佛说。念佛定生净土。信念佛定灭诸罪。信念佛定得佛护。信念佛临终定得佛来接引。信念佛往生定得不退地。信念佛生净土。定不堕三恶道。今时人。信持戒而不信念佛。信奉佛而不信往生净土。是皆自失其大利也。故欲到西方。要由深信。君看净土恒沙佛。尽是当年正信人。

  祖师指归西方

  问。六祖言。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答。六祖只说僧俗。喻於东西。何曾说无佛国。不见坛经云。在家能行。如东方人无罪。出家不修。如西方人有愆。今人不穷古教。强要狐言鸟语。古德云。若人排毁净土。不信往生者。当受拔舌之苦。如何后学。反行魔说。既不能自修。又障他人修。哀哉。
  李卓吾曰。六祖破人念佛。求生西方者。恐人执相求佛。而不见自性也。金刚经所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也。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也。夫人若不见自性。而但以音声为我。执有相为佛。则亦奚止十万八千里哉。六祖大师之破也。宜也。然苟见佛性矣。则我之音声。与夫妄幻虚假之梦幻。泡影露电。又曷尝一刻之不有哉。虽谓实有西方亦可也。
  天如和尚云。多见今之参禅者。不究如来之了义。不知达磨之玄机。空腹高心。习为狂妄。见修净土之人。则笑之曰。彼学愚夫愚妇之所为。何其鄙哉。予尝谓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此等之人。非特自迷正道。反成谤法之业。
  灵芝法师云。博地凡夫。业惑缠缚。流转五道。百千万劫受诸苦恼。忽闻净土。志愿求生。一日称名。即超彼国。可谓万劫难逢。千生一遇。若人肯念阿弥陀佛。超过一切善根。纵然能行施戒禅诵。亦不如念佛功德。
  孤山法师云。夫求生净土者。是假他力。弥陀愿摄。释迦劝赞。诸佛护念。三者备矣。苟有信心。往生极易。如渡大海。既得巨航。仍有良导。加以顺风。必能速到彼岸矣。若其不肯登舟。迟疑险道者。谁之过欤。
  杨提刑云。有佛释迦。是大导师。指清净土是安乐国。阿弥陀佛是净土师。尔诸众生。若生彼土。则无诸苦。不闻知者。固可哀怜。亦有善士。发三种心。不求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也。二曰。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极乐圣域。我辈凡夫不能生也。夫行海无量。普贤愿见弥陀。佛国虽空。维摩常修净土。十方如来。有广舌之赞。十方菩萨。有同往之心。试自忖量。孰与诸圣。谓不足生者。何其自欺哉。至如龙树。祖师也。楞伽经有预记之文。天亲。教宗也。无量论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赞。首称十胜。智者析理。明辨十疑。彼皆上哲。精进往生。谓不必生者。何其自慢哉。火车可灭。舟石不沈。现华报者。莫甚於张馗。十念而超胜处。入地狱者。莫速於雄俊。再苏而证妙因。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谓不能生者。何其自弃哉中峰祖师云。娑婆苦。娑婆苦。娑婆之苦谁能数。世人反以苦为乐。甘住其中多失所。臭皮袋里出头来。长养无明病成蛊。蓦然三寸气消亡。化作寒灰埋下土。五趣迁流不暂停。百劫千生受凄楚。诸仁者。何如急早念弥陀。舍此娑婆苦。西方乐。西方乐。西方之乐谁能觉。人民国土总殊胜。了无寒暑并三恶。莲华胎里出头来。时听法音与天乐。瑠璃地莹绝纤尘。金银珠宝成楼阁。化衣化食自然荣。寿命无量难筹度。诸仁者。何如及早念弥陀。取彼西方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