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疏

  第三义。问答辨宗。有九难九答。第一难。就照境应会用作两关问。有三科。一。立章门。二。物物斯照故下。释。三。既知下。结难。夫圣人真心独朗物物斯照。立境智章门。应接无方动与事会。立应会章门。第二科。物物斯照下。释有三双六句。初两句。明能知能会。次会不失几故下两句。明所会所知。后有知於可知故下两句。举境难无知。知非无知。举境难忘会。会非虚也。
  第三科。既知结难。初直反具言。若云下。正结难。随偏斯可下。重结难也。
  答有三科。举用略答。二。子意下。就体释答。三。是以下。约用结释。夫圣人功高而不仁者。仁是造立设化。有思有为也。天地任自然之道。无为无放。而万物自相治理。故曰不仁也。圣人仁过於天地。故功高二仪。对上应会用也。明踰日月而弥昏者。对上知用。如日月能照而无辨功。圣人辨之以示物。故云踰其明也。而不初其照如弥昏。所谓明道若昧也。后。岂曰下。简异二乘。小乘入灭尽定。心若死灰形如枯木。今不同此也。后。诚以下。明异於凡也。
  第二科。子意下。就体释。有二段。初。[贝*令]难如文。后段。何者下。正释有三阶。一。就真波若绝知无知相。二。若有下。简异旧义。三。经曰下。简异惑智也。真波若清净如空者。若论真体波若。心自成真。缘者俱寂。境空心寂无二无差。故清净如空。如空者。如物无之空。不异本空。心泯成中。其义亦尔也。故大论云。无戏论之垢浊。故名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遍照一切五种法藏。所谓过去未来现在无为及不可说也。第四十照明品释之云。以四句释之。一句。智生於境。体自成真。有何前境而有体知。故曰无知。第二句。见亦例此。无境故无能见。云无见也。此二句就体真波若绝境智有以释难。第三句。作是作起。屋应无应。故无作。第四句。若有几缘则有应会之用。以无缘故无会几之用也。此两句就体真波若泯应会以答难。故波若论云。真如法界中。佛度众生也。斯知下。结答非难也。二。若有下。简异旧。此若有知性空而秤净者。简异平等空也。若以所知下。简异境空也。三。然经云下。简异惑智。法无知将无者。将。非也。今云知者惑取之谓也。真波若中本无惑取。云何名知耶。岂唯无智下。弹他义。支道林云。智即空之无知。惑即空之无知。俱无知相。而云圣心[穴/具]有而知诸法。故名为知。若尔。知与无知两用各陈也。此大文应云。岂唯无知名无知。知自无知也。亦可释伏难云。若无惑取。取名无知者。科无惑知。故名无知。知非波若无知也。释云。非但体波若中无惑取。故名无知也。真波若体性知无知性。故云知自无知也。
  第三科。是以下。约用结释。初。举用波若释境知秤之义。所以下。释几会无差。寂泊下。结知无知也。
  第二约名难。有二科。一。申立名言名实相当。二。论云下。正难。难中先领上宗。谓下正难知无知各当其实也。则名教之所通者。理上之教也。立名之本意者。教下之实也。然致下。结今。论者云。以知无知一於圣心。将失立名之旨也。若知得於圣心下三句。并咎也。
  答有二科。一。正答。二。今诚下。辨於上难意。於无知名无知。於知名知。不可知上无知共一种圣心也。今就真波若述言教之道。若论真波若并绝六句。故名下之实非言所言也。言虽不言下。明实上之教无相也。是以圣人终日言而无言。不言非都不言。言而无当也。故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
  第二科。今试下。辨知无知相。答难家一於圣心句也。此中烦粹。言趣难解。今分文句。义趣可见。有五双十句并结也。初双。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懃不可为无。此二句直就本地之体本地之用明不有不无。无物不照故如懃也。第二双。不可为无故圣智存焉。不可为有故名教绝焉。此二句就本体用不有不无以明有无故也。第三双。是以言知非为知欲以通其鉴。不知非不知欲以辨其相。辨其相故不为无。通鉴不为有。此二句以上句知无知即如有如无也。第五双。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此二句以上句如有非知非无即非无知。归於无二也。后。是以下。知与无知相即。结於圣心无异也。
  第三。据境难知无知。亦名以缘求知难。境是非知。知是能知。以所责能。知唯是知。非无知矣。答。难家求执正是旧义。真俗二理本性常然。今即不同。义有四途。一。境先知后。如难家执。二。知先境后。如大经云。如盐性醎。然醎异物。修空三昧亦复如是。不空之法悉令空寂。三。境智俱有俱无。如文言。知与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义。四。境智非先非后。无知谁为境。无境谁为智。则境智因缘无当之义。今破难家旧义。有二科。一。就缘非缘立二章门。二。夫知下。破释也。以缘求知知非知者。汝谓以缘求智智则知矣。今则不然。大品经问相品云。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色者。略破缘立非缘章门。释论解此文云。波若不见色等诸法故。示世间色等法虚诳故。不见不谓不生缘色识。乃至不生缘一切种智。识是名。不见色等法也。又云。五阴清净故至所知则缘。立缘智章门。第三科。破释。先破释第二章门。有二段。初。就相待破以缘求智。明知自非知。后。以相缘并知无知正释其问。初有四双八句正破智。初双。知与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此二句就相待门立境智有无。何者。凡论因缘有四种。一和合因缘。二相续因缘。三相待明缘非缘。何者。取相名知。所取名缘。圣无取相。所取非缘。故云真智。何由知所以然下。正释。有四阶。正破缘。一从初至故真。明境智相生。破上难家真谛为缘义。二。真谛曰下。直就真谛得明非缘义。三。是以下。就能所明非缘非知。四。而子下。题难结答也。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於知。此二句由智故境也。次。所知生於知。知亦生於所知。此二句由境故知也。后。知所知既相生下两双四句。正破难家真谛为缘义也。末。引中观证缘非真也。二。真谛曰下。直就真谛乃非缘义。非缘故无物。从缘而生者。真既非缘。故无有知。物以真为缘而生智也。而云难言真境生知。名真为缘。故经曰下。证有法从缘。明真非缘也。三。是以下。就能所非缘非知。从初至知智何不举智忘相。得明所非非缘。次然非下。举真谛无相明能知非知。四。非知。而子下。题难结答也。
  第四取不取难。此中因前语先定。若无知下。作两关问。可见也。
  答。先发两关。次就理释。知则不取故能不取而知者。心随缘转故。故取从相生。法无定相故。从取生心因缘。四。境智因缘。此中不明境智因缘。知不自知由境故知。境不自境由智故境。有则俱有无则俱无。第二双。相与而无故物莫之有。相与而有故物莫之无。此二句就上境智。明境非先有智非先无。何者。相与而无故无智。智非先无故智物莫之无也。莫是莫先义也。第三双。物莫之无。故为缘之所起。物莫之有。故缘所不能生。此二句。就上非先有非先无。明俱有俱无。何者。智非先无。故有境则有智。因境以云智。故为缘之所起。境非先有。故无智则无境。无知不云境。故缘所不能生也。第四双。缘所不能生。故照缘而非智。为缘之所起。智缘相因以生。此二句。就缘弁知无知。何者。所生法无。故照缘而非智。能生缘非无。故因境以生智。一解境无相故无。智从缘起故知生也。故中论燃品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后段。是以下。结上生下正答问。何者。难家以缘求智。智则知矣。今答知与无知俱就缘弁。故知与无知生於所知耳。何者下。释第一非缘章门。明境非因缘以答问也。此中先就凡圣二智取名。此得相名智。圣心玄通穷理尽相。故无取相而无不知也。
  第五更难不取义。圣心不物於物故无惑取者。圣心不取相相。故无惑取。理宗然矣。虽无惑取。若不取可是。於是无当。於理无当。谁得圣心而云不无知耶。
  答。然无是无当者。此是顺答。实为所力。故云然也。四人对柱。是非反覆。相[得-彳]无穷。圣人无是非而能应是非。故物无不当。物无不是也。次。物无不是故下。乃忘怀用。是非无穷得其中两。荡然无怀也。故经曰下。证忘怀用。见无见相也。
  第六境智难。以境空故无是可是。而不无是於无是也。舍有相故名波若无知。若以无相为境有何妨乎。
  答有二科。一。非难。二。是以下。释不舍有无义。圣人无以者。易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质。质。空也。今则反取圣人无以见天下之空。何者下。释其非。义如譬文也。中论破六种品云。是无相之法。一切处无有。於无相法中。相则无所住。第二科。是以下。释不在有无而不舍有无也。和光者。圣不独显。合物不竟也。同尘者。圣不独卑。全所贱也。寂然而无泊尔有。则有无一体也。
  第七智随境生灭难。先就灭应为难。应生智生。应灭智灭。然则下。正乃智有兴废。若先出异解。地论云。一时顿得十力。次第现在前。解者云。一时顿得种智而境生智现。境灭智废。随境生灭。智有兴废也。摄论云。应化二身无常故。云何诸佛以常住为法。何者。应佛为地上菩萨说法。而菩萨根性不同。故应身亦种种说法。若应法常住。则不得有种种相貌也。化身化二乘凡夫。若化身常住则不得现六道差别。以差别不同。故知无常。彭城惠嵩师言佛无常。有舌烂之咎。是以后人作九世境。三达智。照通无常难。二作悬镜高堂譬也。今此论以虚空为譬。以体用两释。用中先乃凡圣相对。生灭不者。生灭者生灭心也。圣人无心生灭焉住起矣。云心者何那。或於所生。有形必有影。有相必有心。无形则无影。无相故无心。但凡夫见法有生灭。故心有生灭。圣人悟法无生。则知无生灭。此举境无生明心无生灭也。然非无心但是无心之心者。乃忘怀用。与物俱化也。在有不有在无不无。亦在有为有在空为空。在生为生在灭为灭。与物俱化故物不能及其体。死生不渝其身。故有无不当其心。故云无心之心耳。又非不应但是不应之应者。住境令变。无法不可。无物不然。常以不为为之。是以应会信若四时者。圣人无物不顺。无形不载。而驰万物。验若四时也。次。就体释质直。以虚无为体者。体喻虚空。意有三义。一。质直谓圣人不矜其身也。二。虚是物之极也。凡物起於虚。复归於虚。喻灭应言体也。三。虚言为物温适弗能怳舍石无能害。喻体无生灭也。
  第八问凡圣同异。若圣知无知故无生灭者。或知即空。亦无生灭。两有既无同。两空亦应不失。答有於二科。一。两空同异。二。是以下。两有一异。初有三段。就空明同异。次。就体用明同异。后。就人明同异也。就空明同异者。波若空异异真谛空。有三义。一。事理两释。理者。圣知之无名无知者。无是无相之者。云无相之知也。惑知之知名知无者。是有相之知。云知即空也。事者。无知是无处之知。圣人无知而无所不知故也。知无是有处之智。惑知有所不知。故有知处有不知处也。二。有折无。明异夫圣心。虚静者。虚。极也。静。真也。既至极真。无知可空。故非谓智空也。或智有知至非曰无知者。惑智有相。有相可空。故曰智空。非谓空知也。三。就但以明异。无知即般若之无者。是无所有空也。知无即真谛之无者。是有所无空也。次。是以下。就体用明同异。言用则同而异者。忘怀用同。而有功无功异。此句但就用明同异也。言寂则异而同者。境智体异而无相义同。此句但就体明同异也。同故无心於彼此异故不异於照功者。双体用同异也。
  后段是以下。约人同异。辨同者同於异者。欲辨众圣之所同。则同境智之所异也。一云则同凡境之所异焉。辨异者异於同者。欲辨众圣之所异。则异境智之所同也。一云即异凡境之所同也。斯不可得下。明不一异也。何者下。举境智释人同异。从内有至不能同用。就用明异也。从内虽至不能异寂。但就体明同也。
  第二科。两有一异。上以般若与真谛异。三义即明同异。今万有一异诚以不异於异。故异而不异。此文亦三义释。一。以无当为一。二。相待为一。三。性分齐。亦名是非齐也。如凫鹤等事也。经曰。以教证同异。又曰。以行证无二。
  第九用言问。上就体用明同异。今问般若中有体用之异也。答。初明用寂一异。次明明昧一。后明动静一也。成具曰。证用寂。动静不异也。密迹曰。证明昧一也。斯即下。结成此论文义。今寻此文可知。非但论因般若也。
  无知论义竟

  ○隐士刘遗民书问无知论

  远法师与弟子数阳见虚峰清净静足以息心。乃住龙泉精舍。此处无水。远师乃十八游历名山。乃至寻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栖止。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净成流。寻阳苦旱。远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大蛇忽出腾空。大雨有润其年年。就号为龙泉寺。率众行道昏晓不绝。远闻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龙所留之影。志愿瞻睹。会有西域道士叙其光相。乃背岳临水营[竺-二+宗]龛室。妙笇画工淡彩图像。色疑积空悬似烟雾。光晖相映暖。若隐而显。寂而有动。又乃於精舍无量寿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令[利-禾+登]逸士着文畅旨。加复外国众僧感秤汉地有大乘道人。每至烧香礼拜。輙向东稽首献心虚岳。远闻罗什入关遣书通好(云云)。其后封书问道。送表构请。所谓隔面目怀者也。依此。遗民复与肇师时有往还之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