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肇论略注
肇论略注
核体第二
此有名兴难。乃折之一也。因前云涅盘之体非有非无。故今折之。体竟何在。故云核体。谓即有余无余之名。以责有实体。非无名也。
有名曰。(名家按名以责实。故兴折难)夫名号不虚生。(谓有名必有实。岂有无实而彰名者)称谓不自起。(凡名不自名。必因人见有可称。乃称其名)经称有余涅盘无余涅盘者。盖是返本之真名。(非是虚称)神道之妙称(神道之妙。无可称之。故以涅盘名之。是为妙称)者也。请试陈之。(谓按涅盘有余无余之称。是则涅盘有名也。何言无名。先论有余兴难)有余者。谓如来大觉始兴。法身初建。
此因有余以定名。先举果德以彰因行有余也。他处有余。皆依三乘之人。证理未圆。断惑未尽而说。今此论中。单约佛果利生。有余缘未尽而说。详论文义。盖是权教三十四心断结成佛之果号。乃小乘所见之佛。非法报冥一之极果。盖依小乘见有出生入死以立难也。今言如来。乃十号之一。谓乘如实道而来三界。大觉。乃就德立称。谓如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已圆。故称大觉。然此大觉。乃报身之称。今论通称权教之佛。亦是大觉。约总德也。法身。非清净法身。乃权教之佛。五分所成之法身。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法熏成之身也。姓兴初建。盖指应身初现。六年苦行。於鹿野苑初成正觉。非菩提场为初成也。
澡八解之清流。憩七觉之茂林。
此下正举佛果已成。返彰因行也。八解者。一内有相外现色。二内无色相外现色。三净解脱。四空处定。五识处定。六无所有处定。七非非想处定。八灭受想定。此八有断惑之能。故如清流有浣濯之用。憩者。休息也。七觉支。谓择法。进。念。定。喜。舍。倚。此七觉法。如来修习已圆。安逸其中。故如休息於茂林之下也。此上言果满。下显因圆。
积万善於矌劫。荡无始之遗尘。
此赞佛因行。旷大劫来。广修万善。荡。洗涤也。无始无明烦恼。洗涤无遗。
三明镜於内。神光照於外。
内证三明。谓过去宿命明。未来天眼明。现在漏尽明。由具三明。故了知三世。鉴机说法。曲尽随宜。
结僧那於始心。终大悲以赴难。
梵语僧那。此云弘誓。谓菩萨最初发心。先发四弘誓愿。故云始心。及至成佛。专以利生为事。故云赴难。谓捄八难也。
仰攀玄根。俯提弱丧。
因中上求佛果。以实智证理。故云仰攀玄根。权智化物。故曰俯提弱丧。言众生沈迷。犹自幼亡家。故云弱丧。
超迈三域。独蹈大方。
三域。谓三界。谓佛能远超三界。高证无为。大方。喻所证之理。小乘独许悉达成佛。故云独蹈。
启八正之平路。坥众庶之夷途。
八正。即八正道。谓正见正思惟等。由佛开启众庶。庶。孽也。即指诸异见外道。夷途应作邪途。唯佛能坦之。
骋六通之神骥。乘五衍之安车。
言佛以六通御物。如骋神骏。五衍。梵语衍那。此云乘。谓界内人天。出世三乘。共有五乘。应机说法。运载众生至无畏处。故云安车。
至能出生入死。与物推移。
言如来应机利物。有感即现。缘尽即灭。故云出生入死。随顺机宜。故云推移。楚辞。圣人与世推移。而不凝滞於物。
道无不洽。德无不施。
一雨普润。无不充洽。三檀等施。物无不利。
穷化母之始物。极玄枢之妙用。
化母。谓造化生物。以喻因缘生法。谓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故云始物。玄枢实智。妙用权智。即实之权故云极。
廓虚宇於无疆。耀萨云於幽烛。
昭廓心境。彻法界之量。故云无疆。梵语萨云若。此云一切智。谓以一切智。照尽微尘剎土。尽见众生心数。故云幽烛。
将绝朕於九止。永沦太虚。
上言应缘益物。此言缘尽入灭。朕谓朕兆。物始萌之微也。九止即九地。谓地乃佛之行履。今化缘已毕。将绝迹於化境。永沦太虚。指无余涅盘。
而有余缘不尽。余迹不泯。
度生之缘未尽。教道之迹未圆。故云不泯。
业报犹魂。圣智尚存。此有余涅盘也。
按此二语。论中立难有余涅盘。正指三藏果头佛也。所谓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以无明未尽。异熟未空。故云业报犹魂。尚须智断。故云圣智尚存。以二皆有余。立难以此。
经曰陶冶尘滓。如炼真金。万累都尽。而灵觉独存。
此结证有余涅盘也。约尘滓之言。陶应是淘。谓洗也。冶镕冶销融也尘滓喻烦恼。如销真金。先去矿垢。
无余者。谓至人教缘都讫。灵照永灭。廓尔无朕。故曰无余。
此下言无余涅盘也。谓圣人由机教相扣。故现身三界。机教俱尽。故潜耀敛辉。灵照永灭。永灭。应迹俱绝。故廓尔无朕。如薪尽火灭。故云无余。
何则。夫大患莫若於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勤莫先於有智。故绝智以沦虚。
何则下。征释无余之所以也。盖以身智为累。故俱灭为无。是为无余。此正小乘所见也。大患莫若於有身。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若吾无身。吾有何患。以厌患其身。故灭身以归无。又云绝圣弃智。谓因智以劳形。故绝智沦虚。故心逸而无累。
然则智以(因也)形倦。形以智劳轮转修途。疲而弗已。
智则分别执取形则根尘和合。起惑造业。故轮转生死。长劫不返者。身心之过也。
经曰。智为杂毒。形为桎梏。渊默以之而辽。患难以之而起。
此引证智形为累之所以也。智即起信六粗之智相。乃分别执取。为无明三毒烦恼之本。故为杂毒。桎梏刑器。乃形累之譬。桎拘足。梏缚手。形骸拘挛。亦犹是也。谓分别情生。故与渊默之理相远。生死苦患因之而起。此智之过也。故圣人释智遗形。所以免累。
所以至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内无机照之勤。外息大患之本。
圣人因知形智之累。故灰身归无。以损其形。灭智沦虚。故忘缘绝虑。由绝虑故。内无机照之勤。勤。劳也。由损形故。外息大患之本。身心两忘。所以大患永息。生死顿超。
超然与群有永分。浑尔与太虚同体。
形智俱亡。则生死永绝。高超三界。故与群有永分。心与理冥。返一绝迹。故浑与太虚同体。
寂焉无闻。怕尔无兆。冥冥长往。莫知所之。其犹灯尽火灭。膏明俱竭。此无余涅盘也。经云。五阴永尽。譬如灯灭。
此结属无余涅盘之相也。谓涅盘之体无声。故寂焉无闻。无色。故怕尔无兆。泯绝见闻。故冥冥长往。莫知所之。之。犹往也。形智俱泯。故如灯尽火灭。膏明俱竭。以竭尽无余。故云无余涅盘。下引经证此。乃小乘偏空涅盘也。盖论意折辞。皆约小乘起见故难。其答以大乘正义。故以破偏执也。
然则有余可以有称。无余可以无名。无名立。则宗(崇也)虚者欣尚於冲默。有称生。则怀德者弥仰於圣功。斯乃诰典之所垂文。先圣之所轨辙。
此举益将以结难意也。如上有余无余之说。则若有若无。皆可指陈。若无名立。则使小乘崇虚者。欣然趣尚於冲默虚无之理。若有名可称。则合大乘怀圣德者益观其功。此赞述有无皆不失理。此乃圣经诰典之垂文。先圣隐显化物之轨辙。故下责之曰。
而曰有无绝於内。称谓沦於外。视听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使夫怀德者自绝。宗虚者靡托。无异杜耳目於胎壳。掩玄象於云霄外。而责宫啇之异。辩玄素之殊者也。
此指本论责其乖理也。难者意谓若有名可称。使怀德者有所归。无名既立。则令崇虚者有所托。今如所论有无双绝。称谓俱丧。如此。则怀德绝分。崇虚者无凭。虽云玄妙。但非见间之[怡-台+竟]。何异杜塞耳目於胎壳。为生盲生聋之人。玄象。指日月。且又掩日月之光如长夜。而责之以辩宫商之音。别玄素之色者。不亦远乎。
子徒知远推至人於有无之表。高韵绝唱於形名之外。而论旨竟莫知所归。幽途故自蕴而未显。静思幽寻。寄怀无所。岂所谓朗大明於冥室。奏玄响於无闻者哉。
此结责违理。以明无益也。谓子言涅盘之道。超出有无称谓之外。徒知高推圣境。逈绝形名。而论之旨趣。毕竟莫知所归宿。涅盘幽眇之途。自是蕴覆而未显发。名家谓我静而思之。幽而寻讨之。茫然奇怀无所依托。非所谓朗涅盘大明之道於重冥之室。使其共见。奏玄响於绝听之地。令其共闻者哉。谓是欲明而返暗。欲通而返塞也。
位体第三
位。犹安也。亦立也。因有名核体。寄怀无所。故无名答以位之。发明圣人非出生入死而称有余无余。盖法身随缘隐显以答之。
无名曰。(据难以答)有余无余者。盖是涅盘之外称。应物之假名耳。
由前难云。涅盘乃神道之妙称。返本之真名。故今答意直以应物之假名以破之。即此一言。尽祛其迷。
而存称谓者封名。志器象。者耽形。名也极於题目。形也尽於方圆。方圆有所不写。题目有所不传。焉可以名於无名。而形於无形者哉。
此破难者妄执之情也。称谓名也。形乃相也。然名相乃依他缘起。为徧计所执。若封名志相。盖徧计之执未忘。故名不能超题目之虚称。形不能出方圆之假象。若了依他性假。则徧计体空。而圆成实性。离名离相。则形有所不能显。名有所不能传。是为超情离见。非常情之境。无形无名之道。安可以形名求之哉。涅盘无名之义。於是乎显矣。
难序云。有余无余者。信是权寂致(立也)教之本意。亦是如来隐显之诚迹也。(上纵下夺)但未是玄寂绝言之幽致。又非至人环中之妙术(道也)耳。(言但是圣人应化隐显之迹。非返一绝迹之道也)子独不闻正观之说欤。维摩诘言。我观如来无始无终。六入已过。三界已出。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不可以识识。不可以智知。无言无说。心行处灭。以此观者。乃名正观。以他观者。非见佛也。
此正示如来法身真如实际。超三世。离根量。出三界。徧一切处而无方所。不属有无分别。非思议之境。岂可以有余无余假名称谓。可尽其量哉放光云。佛如虚空。无去无来。应缘而现。无有方所。
引证上义以显自性涅盘也。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故云应缘而现。无有方所。
然则圣人之在天下也。寂莫虚无。无执无竞。导而弗先。感而后应。
此承上经义以明无住涅盘也。以法身徧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故云之在天下。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故云寂寞虚无。竞。诤也。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盘。生死及涅盘。二俱不可得。故云无执无竞。此言真身也。导而弗先等。言应身随缘也。寂然不动。故导不能先。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云感而后应。
譬犹幽谷之响。明镜之像。对之弗知其所以来。随之罔识其所以往。恍焉而有。惚焉而亡。(此释镜像喻)动而逾寂。隐而弥彰。出幽入冥。变化无常。
此正喻显无住义也。谷镜。喻法身虚明湛寂之体。临照呼声。喻感应之机。像喻现身。响喻说法。不知所以来。不住有余也。不识所以往。不住无余也。其犹月映于江。随方各应。而本体湛然。故云动而逾寂。风吹万窍。群响并作。而谷体愈虚。故云隐而弥彰。此所以出有入无。幽冥莫测。变化无常。以此名为无住涅盘也。
其为称也。(有余无余之名)因应而作。显迹为生。息迹为灭。生名有余。灭名无余。
此释有无之称。乃应物之假名耳。故云因应而作。但显化为生。生名有余。缘息为灭。灭名无余。
然则有无之称。本乎无名。无名之道。於何不名。
有无乃应物之迹。无名为本。是则名出於无名。从本垂迹。何所不名哉。但不可执迹以昧其本耳。
是以至人居方而方。止圆而圆。在天而天。处人而人。原夫能天能人者。岂天人之所能哉。果以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
言圣人安住无名法身之体。而应用无方。无剎不现。岂天人所能哉。由其超出人天。故能天能人耳。
其为治(化也)也。故应而不为。因而不施。(作也)因而不施。故施莫之广。应而不为。故为莫之大。
此言即实之权。故其用广大也。治为教化众生。以待感而应。故不强为。因机说法。待扣而说。故但因之而无施作。以作则有心也。以无心而施。故大地齐扣。一时普应。故莫之大。以不为而应。故十方徧感。一身普应。故莫之广。此所为其用广大也。
为莫之大。故乃返於小成。施莫之广。故乃归乎无名。
此言即权之实。以显体微也。小成语出庄子。道隐於小成。彼言大道在人。而所成者自小耳。此言小成。谓返一绝迹也。谓以无为而为。故大而绝迹。无心而作。故广而无名。由即权以显实。故不可以有无之名求之耳。
经曰。菩提之道。不可图度。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大包天地。细入无间。故谓之道。然则涅盘之道。不可以有无得之。明矣。
此引证用广体微之义也。经乃太子本起瑞应经。谓菩提之道。其体微妙。非言思境。故不可图度。其用广大。故极上极下而不可测。然虽包天地。而细人无间。故极广大而尽精微。以此而推。则涅盘之道。不可以有无之迹而得之者。明矣。
而惑者睹神变因谓之有。见灭度便谓之无。有无之境。妄想之域。岂足以标榜玄道。而语圣心者乎。
此解惑责迷也。由上言极盘之道体用微妙。不可以有无得之。故此责其惑者不达。睹其神变即谓之有。见灭度即谓之无。故说有余可以有称。无余可以无名。殊不知有无之境。乃妄想之域。岂足标示涅盘之妙道。而语圣心者乎。其实法身体中。有无双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