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肇论略注
肇论略注
此辨智照之用。而曰无相无知者何耶。果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
此征显般若实相之体。以为发论之端也。此者指上引二经。乃辨智照之用。既有智有用。则应有相有知可也。而云无相无知者何耶。由是观之。实有离相之知。亡知之照。明矣。但非心识思量可及也。
何者。(微显上义)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此凡情也)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
此征明无知之义也。约理而推。夫有所知之境。则滞於一缘。则有不知之地。此心境未泯。对待未忘。乃凡情也。拟之圣心则不然。以圣心虚灵绝待。境智双忘。能所俱绝。是为无知。以无知之知。光明徧照。故无所不知。以不知之知。故曰一切知。故思益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由无所知。故无所不知耳。岂有心之知而可及哉。
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也。故能默耀韬光。虚心玄鉴。闭智塞聪。而独觉冥冥者矣。
此释圣心无知之所以也。以圣人惑无不尽。故虚其心。真无不穷。故实其照。此实智内证也。由内证之实。故权智外应。则终日知而未尝有其知也。由其体用双彰。权实并运。故能默耀韬光。不用其知。虚心玄鉴。故无幽不烛。所以外应群动。则忘知泯照。闭智塞聪。不有其知。而内与理冥。真知独照。故曰独觉冥冥。此所谓无知无所不知也。
然则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实智内证)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权智外应)神无虑。故能独王於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於事外。
此分别观照以显权实二智也。实智照理。故有穷幽之鉴。照体独立。心境两忘。故无知焉。神。权智也。俯顺群机。故有应会之用。无思而应。故无虑焉。无思而应。则物不能累。故独王於世表。智无知。则境与心会。触事而真。故能照於事外。是以不住无为。不舍有为。权实双彰。齐观并照。此圣人之心也。
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域中。所以俯仰顺化。应接无穷。无幽不察。而无照功。斯则无知之所知。圣神之所会也。
此释成二智并运之所以也。以触事而真。故智虽事外。而未始无事。以神虽世表。不舍度生。故终日域中。由夫二智齐观。所以圣人俯仰顺化。故权智应接无穷而不累。实智无幽不察而无照功。此其所以为圣智无知之所知。乃圣智神心之所冥会也。以此而观圣心。则般若之旨昭然矣。
然其为物(体也)也。实而不有。虚而不无。存而不可论者。其唯圣智乎。
此申明般若体绝有无也。般若本有真实之体。但无相而不可见。故云实而不有。虚灵湛寂而照用常然。故云虚而不无。存而不可论者。义引庄子。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以明般若非常情知见之境。故但当存之而不可论。以非言可及也。
何者。(微也)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
此明般若不属有无也。欲言是有。则无相状。而不可以名貌。欲言其无。而圣人玄鉴万机。应用不缺。故不可以有无名也。
圣以之灵。故虚不失照。无状无名。故照不失虚。
此下明般若寂照一源。体用双彰。权实并显也。虚不失照。则寂而常照。故体不离用。照不失虚。则照而常寂。用不离体。
照不失虚。故混而不渝。虚不失照。故动以接粗。
此正明权实并着也。由照不失虚。故权智外应。混融万物。而其体湛然而不变。渝。变也。由虚不失照。故实智内证。而不舍度生。粗谓现身三界。随类而应。是以照弥深。用弥广。
是以圣智之用。未始暂废。求之形相。未暂可得。
此结成寂照同时之义也。由其权实不二。故圣人弥纶万有。潜历四生。未曾一念舍众生界。其实求其智用之迹而不可得。
故宝积曰。以无心意而现行。放光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所以圣迹万端。其致一而已矣。
此引二经结成寂照一源之义也。若圣人有心作为。则有形相而可得。由无心意而现行。故现身如水月。说法如谷响。虽可见可闻。其实求之而不可得。由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故不离当处而法界弥纶。所以圣迹万端。皆法身弥布。故云其致一而已矣。
是以般若可虚而照。真谛可亡而知。万动可即而静。圣应可无而为。斯则不知而自知。不为而自为矣。复何知哉。复何为哉。
此总结般若寂照不二。存泯互融也。由上论圣心如此体用双彰。故般若体虽至虚。可以即虚而照。亡。绝也。真谛之境虽绝相。可以即绝相而知。万动虽纷。可以即动而静。圣应虽无为。可以即无为而为。如此。则圣智不知而自知。不为而自为矣。由其存泯互融。故体用不二也。上显双存。下显双泯。复何知哉。复何为哉。其实无知无为也。上本论竟。下问答决疑。有十八段。
难曰。(一有知不矜难。由前云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故蹑此二句以兴难。意谓既有知有会。岂可言无知无会也。但圣人有知而不矜耳)夫圣人真心独朗。物物斯照。应接无方。动与事会。物物斯照。故知无所遗。(万境齐观)动与事会。故会不失机。(有感即赴。上领旨也。下叙计)会不失机故。必有会於可会。(谓必定有机可会)知无所遗故。必有知於可知。(谓必有能知之心。知於可知之境)必有知於可知。故圣不虚知。必有会於可会。故圣不虚会。(谓既有知有会。必有可知可会之境。此则知不虚知。会非虚会矣。下正难)既知既会。而曰无知无会者。何耶。(此正申难也。既有知有会。而曰无者。岂不谬耶。下叙救)若夫忘知遗会者。则是圣人无私於知会。以成其私耳。(此叙救也。谓若以忘知遗会为救者。则是圣人虽有知会。而不自矜恃为己能。返以成其知会之名耳。无私成私。语出老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自贵爱其身而身返存。谓圣人但以不矜其知会为己私。故人以知会归之。其实非无知会也)斯可谓不自有其知。安得无知哉。(此转破也。谓如所救云。圣人不矜恃知会为己长。斯可谓不自有其知。岂得谓无知哉○下约知无知相答)答曰。(约真谛可亡而知以答。先立理)夫圣人功高二仪(仁也)而不仁。(大仁不仁)明逾日月而弥昏。(功高。谓权智应物。明逾等。谓实智证真。无为而应。故不仁。不虑而知。故弥昏)岂曰木石瞽其怀。其於无知而已哉。(此拣异无情也。若谓无知。不同於木石)诚以异於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此拣异有情也。若谓有知。不同凡夫)子意欲令圣人不自(矜恃)有其知。而圣人未尝不有知。(此牒审难意。若以此为得者)无乃乖於圣心。失於文旨者乎。(总责不但不知圣心。抑且失於文旨)何者。(征释通难)经云。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斯则知自无知矣。岂待返照。(绝无)然后无知哉。(此引经证成般若。但无惑取之知。非绝无真知也。义引大品等文。言真般若者。意在离妄。以体绝纤尘。故清净如空。以无惑取。故无知无见。以非有为。故无作无缘。以此而观。则般若真知独照。知自无知耳。岂待泯绝灵明。然后为无知哉)若有知性空而称净者。(此牒转救也。谓若以般若实实有知。但以性空而称净者)则不辨於惑智。(此返责也。谓若以般若性空为净者。则不辨於惑智。以烦恼亦性空。岂称般若哉)三毒四倒亦皆清净。有何独尊於般若。(若谓般若以性空为清净者。则三毒四倒亦皆性空。如此则真妄不分。有何独尊於般若哉)若以所知(真谛)美般若。(此叙转救也。谓若以所知之真谛清净。以此美般若为清净者)所知(真谛)非般若。(真谛为所观之境。般若为能观之心。心境不一。故非般若)所知自常净。故般若未尝净。(谓若以真谛清净美般若者。然在真谛体固常净。今为所观。则对待未忘。是般若未尝净。则是真谛返累於般若)亦无缘(因也)致净叹於般若。(若真谛有累於般若。则亦无因以净致叹於般若。下正释)然经云般若清净者。将无(岂非)以般若体性真净。本无惑取之知。本无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此正释经义也。经云般若清净者。岂非以般若性净。本无惑取之知。既无惑取之知。是不可以真知名哉。但无妄知。非无真知也。如此)岂唯无知名无知。知自无知矣。(何独以绝然无知为无知。良以真知自无妄知耳)是以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真谛无兔马之遗。般若无不穷之鉴。所以会而不差。当而无是。寂怕无知。而无不知者矣。
此结答问意也。谓能观之智无知。所观之理无相。以无知之智。照无相之理。故心境如如。一道齐平。所以理绝三乘之迹。兔马。三乘浅深之喻也。而般若照彻无余。故无不穷之鉴。如此。所以权智应会群机而不差。触事当理而无是。实智则寂然不动。怕然无为。故无知而无不知矣。圣智如此。岂以不矜其知为无知。又岂绝然无知为无知哉。
难曰。(此二名互违难。问家约俗谛以名求实。以难名实相违。下约二名顺成以答)夫物无以自通。故立名以通物。(物本非名。因名以达物)物虽非名。果有可名之物当於此名矣。(名不虚召。必有物以当之。如呼甲乙。则有人以应之)是以即名求物。物不能隐。(此立理也。以俗谛有名必有物。设难般若。既有其实。而今云无知者。是空有其名。而无实也。次申难)而论云圣心无知。又云无所不知。(此出互违)意谓无知未尝知。知未尝无知。斯则名教之所通。立言之本意也。(难者意若言无知。则未尝有知。若言有知。则未尝无知。此是名教立言之旨也)然论者欲一於圣心。异於文旨。寻文求实。未见其当。(此正相违也。若圣心是一。则不应名异)何者。若知得於圣心。无知无所辨。若无知得於圣心。知亦无所辨。若二都无得。无所复论哉。(此征难圣心定应居一也。谓知契於圣心。则不必言无。若无知契於圣心。则不必言有。若有无俱不契。则无复置论矣。今言知而无知。二语相违。岂正论哉)答曰。(二名顺成答。约真谛无相。故知不可以名求。以破)经云。般若义者。无名无说。非有非无。非实非虚。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斯则无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此引经立理以遮难也。然难者以名求实。故责有无互违。今引经义。谓般若无名。故不可以实求。无说。故不可以言得。以有无虚实一切皆非。但以体虚而不失照用。虽照应万有而不离真际。此无名之法。固不可以言传也)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是以圣人终日言而未尝言也。今试为子狂言辨之(道本无言。非言不显。圣人处绝言之道。故终日言而未尝言。今试狂言以辨之。盖言其无言也)夫圣心者。(下正答。初显圣心有无双绝以遣名)微妙无相。不可为有。(圣心实智离相。不比俗谛。可以名求)用之弥勤。不可为无。(权智应用。会不失宜。不比外道断灭)不可为无。故圣智存焉。(灵知独照)不可为有。故名教绝焉。(但以虚而照物。虽大用昭昭。而言诠不及。名言路绝)是以言知不为知。欲以通其鉴。(以虚而照。所以言知不是真个有知。但假知字以通晓其鉴照之用耳)不知非不知。欲以辨其相。(言不知不是绝然无知。但以无字以辨无惑取之知相耳)辨相不为无。(但无妄知之相。不是绝无真知)通鉴不为有。(但以虚而照物。故非有知之可取)非有。故知而无知。(以真照体虚。故虽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言非无者。以无妄知。故真知弥照)是以知即无知。无知即知。无以言异。而异於圣心也(良以圣心。真穷惑尽。真知独照。不堕有无。岂可以遮遣之寄言。而异於圣心哉)。
难曰。(以缘会求知难。谓真谛为所缘之境。既有所缘。定有能缘之智。非无知也)夫真谛深玄。非智不测。圣智之能。在兹而显。(言非智不能照真谛)故经云。不得般若。不见真谛。真谛则般若之缘也(境知历然)以缘求智。智则知矣。(谓真谛为所缘之境。般若乃能缘之智。以缘求智。智即知矣。岂无知哉。此以心境对待立难)答曰。(此以非缘无知答。意谓真谛离缘。故智亦非知)以缘求智。智非知也。(此牒难斥非也。谓若就缘以求智。然真谛离缘。故智亦非知)何者。(征释)放光云。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色。(文云。不以五阴因缘起识者。是名不见五阴。谓不因五阴起分别者。以离身心。故不见身心相。此则离缘之知。不可以缘求也)又云。五阴清净故。般若清净。(清净者。空之异称。以五阴本空。故般若亦空。空则离缘。非有知也)般若即能知也。五阴即所知也。所知即缘也。(此楷定知缘。以明离缘无知也。谓若以缘求知。今般若乃能缘之知。五阴乃所缘之境。今云五阴本空。则非所缘也。所缘既空。则能缘亦空。以空则非有所知。由照见皆空。故知即无知。但不从缘耳)夫知(能知之心)与所知。(所知之境)相与(待也)而有。相与而无。相与而无。故物(物字通该心境)莫之有。(心境皆真故不有)相与而有。故物莫之无。(心境角立。故对待不无)物莫之无故。为缘之所起。(心境未忘。则妄缘斯起)物莫之有故。则缘所不能生。(心境两忘。则照体独立。不因境有。不借缘生)缘所不能生。故照缘而非知。(以离缘之智。照寂灭之境。故非有所知)为缘之所起故知缘相因而生。(以对缘所起之妄心。故心境未忘。知缘相因待而生。此妄而非真。下双结释成)是以知(妄知)与无知。(真知)生(因也)於所知(境通真妄)矣。(释上心境相待而有。故妄心取相故有知。以真知离缘故无知。此所以知与无知。皆因心境。但有取不取耳)何者。(通征真妄)夫智(真智)以(因也)知所知。(之境)取相故名知。(以有对待。故名妄知)真谛自(本来)无相。(无相可取)真智何由知。(以真谛离相。故真智无知。以无缘故无知也○次真妄各辨。初辨妄)所以然者。(释真妄各有所以)夫所知(之妄境)非所知。(以妄境本空。故本非所知)所知(之妄境)生(因也)於知。(能知之妄心)所知(妄境)既生知。(妄心)知(妄心)亦生所知。(妄境)所(妄境)知(妄心)既相生。(妄心妄境相因而生)相生即缘法。(心境相待。因缘而生。故对待未忘。是为缘法)缘法故非真。(缘生之法假而非真)非真。故非真谛也。(难家以真谛为所缘之境。今答以缘生乃妄法。非真谛也。何为所缘)故中观云。(通证真妄)物从因缘有。故不真。(此证缘乃妄法)不从因缘有。故即真。(此证离缘乃真○下显真)今真谛曰真。真则非缘。(真则不借缘生)真非缘。(真谛既非缘)故无物从缘而生也。(前难家以缘真谛。故以般若为有知。今论主答以真谛离缘。离缘之真谛。岂能生般若之知哉从缘。应云从非缘。谓无有一法从非缘而生者。意责难者不达真谛离缘而妄拟也)故经云。不见有法无。(非也)缘而生。(证成上义。非缘不能生物。则真谛离缘。必不生知矣)是以真智观真谛。未尝取所知。(谓真智照真谛。未尝取为所知之境)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谓真智既不取所知之境。则此智何由而知哉)然智非无知。(此遮过也。谓真智但不取所知之境耳。非是绝无知体也。良以独照为知。非有待也)但真谛非所知。(但真谛无相。非所知之境耳)故真智亦非知。(由真谛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此二句结尽般若无知之妙○下返责)而子欲以缘求智。故以智为知(然智无分别。知有分别。以知为智。则真妄不分。何以兴难)缘自非缘。於何而求知(由难意以缘求知。今答以真谛离缘。然缘本非缘。向何而求知哉。此则境智双忘。能所齐泯。般若玄旨。妙极於斯)。